反戈一击是三十六计吗

来源:志趣文     时间: 2024-06-02
  • 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1、浑水摸鱼 2、反戈一击 3、笑里藏刀...
    不属于的是:2、反戈一击。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原文选段:“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意思:我和杨将军反过来打他,以看到火为号,你可以用兵打了。
  • 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1、浑水摸鱼 2、反戈一击 3、笑里藏刀...
    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反戈一击。三十六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
  • 三十六计中,“李代桃僵”和“树上开花”怎样理解?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象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树上开花,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九计,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辩。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己的力量比较小,却...
  • 三十六计里有一计[李代桃僵],请问该典故的历史来源是?
    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
  •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攻战计\/抛砖引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就不应患得患失,要精心安排,巧妙布计。若是否定的,就应另辟奚径,再寻良策,不然就可能会落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 三国计例]: 且说袁绍与曹操大战于官渡,谁知不仅屡战屡败,还被在曹营中暂时栖身的关羽斩了他手下的大将颜良。袁绍并不甘心失败,又派大将文丑渡过黄河...
  • 很苦恼,百家性中的“戈”翻译成英语,应该是社么呢?go?
    止戈之武 抛戈卸甲 援戈而伪 反戈相向 反戈一击 横戈跃马 挥戈反日 金戈铁马 抛戈弃甲 枕戈待旦 杯酒戈矛 化干戈为玉帛
  • 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1、浑水摸鱼 2、反戈一击 3、笑里藏刀...
    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2、反戈一击。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原文选段:“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意思:我和杨将军反过来打他,以看到火为号,你可以用兵打了。
  • 三十六计中的李代桃僵和顺手牵羊计
    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故事】春秋时期,...

  • 18174286501:   孙子兵法36计下列不是36计中的是a瞒天过海B,金蝉脱壳C,反戈一击D,偷梁换柱? -
    仲孙风熊  ______ C,反戈一击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一计,反客为主是三十六计的第三十计.

    18174286501:   三十六计当中有“浑水摸鱼”“反戈一击”“笑里藏刀”和“反客为主”吗?
    仲孙风熊  ______ 反戈一击没有,其余三个都有.

    18174286501:   《三十六计》是体现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不属于三十六?
    仲孙风熊  ______ 反戈一击.《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有浑水摸鱼、笑里藏刀、反客为主等,反戈一击出自《三国演义》.

    18174286501:   浑水摸鱼、反戈一击、笑里藏刀、反客为主,四个成语不属于三十六计?
    仲孙风熊  ______ 反戈一击(我看过三十六计)

    18174286501:   .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 -
    仲孙风熊  ______ B,反戈一击.不是三十六计的.

    18174286501:   反戈一击的典故 -
    仲孙风熊  ______ 倒戈相向典故:武王伐纣,攻于朝歌.纣王急召大批奴隶进行抵抗.武王大军兵临城下.商奴隶军自知不敌,且均痛恨纣王的横征暴敛的统治,纷纷掉转兵戈攻向后方的朝歌城.从出处这里能看出倒戈相向并非贬义,甚至有一种为正义而为之的意思. 反戈一击出处同为《尚书·武成》在三国演义中亦有出现:“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转变.也有贬义词用法,指陷害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