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视频

来源:志趣文     时间: 2024-06-01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什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步骤,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如下:杠杆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工具,它的平衡条件是物理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概括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动力和阻力,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为了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步骤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步骤 1、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杠杆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3、根据钩码质量,分别算出左右两端钩码受到的力;4、改变钩码个数或改变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继续实验,再做两次并分别...
  •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方法是什么
    NOBOOK物理实验加试操作演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目的是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步骤如下:1. 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确保杠杆在没有挂任何钩码时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2. 接着,在杠杆的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调整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3. 根据挂上的钩码质量,计算出左右两端钩码所受的力。4. 改变钩码的...
  • 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过程及总结
    实验结论: 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
  • 杠杆静止或匀速运动都算平衡吗?杠杆为什么能非水平平衡
    即支点和杠杆的重心重合,这种杠杆在两边都不挂钩码和挂有平衡的砝码时,可以在任意方向停留,即就是杠杆静止或匀速运动都算平衡;而乙图的杠杆的支点在杠杆上部的挂环(图中在中部的短竖线少画了一个圈),这个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平衡时就必须在水平方向了,这是中学实验常用的杠杆。
  • 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步骤如下
    1、(1)、平衡螺母水平 (2)、水平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杠杆原理 3、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杠杆本身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实验中不能再旋动两端的螺母 实验中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在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和特殊...
  •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将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将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目的:便于从横梁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原因:只有当拉力竖直向下,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正好是弹簧秤悬挂位置到支点的距离。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了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用钩...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如下 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有一个小的问题,为什么支点位于杠杆中央呢?这是因为如果不在中央,由于杠杆自身重力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为了...

  • 15897867703:   小明所在的小组利用杠杆做了两个小实验: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他们把杠杆中点置于支点上,发现 -
    端木沈咳  ______ A、(1)杠杆的左端低右端高,他应该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出力臂大小. (2)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很具有偶然性,要多进行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3...

    15897867703: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端木沈咳  ______ 是这样的,如果不用测力计,是可以的,那就只能在两边挂钩码并调节,直到平衡,力的大小从钩码上可知. 用弹簧测力计实验就更好操作了,因为你不需要调节,就可使杠杆平衡,直接从上面就可以读出力的大小,还有一个不同的就是,用测力计可以在杠杆的同一边操作,即向上的力,而钩码是不行的

    15897867703: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端下倾,应将杠杆右 -
    端木沈咳  ______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的左端下倾,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实验前调节横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可避免杠杆自重的影响. (2)在甲图中杠杆的B处挂钩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F1*2L=2G*4L,∴F1=4G,即应挂4个钩码; (3)实验时用同样的方法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到的规律说服性强. 故答案为:(1)右;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4;(3)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5897867703: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某同学将杠杆悬挂起来,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右端低,左端高,此时 -
    端木沈咳  ______ (1)调节杠杆平衡时,杠杆的右端低,左端高,说明右端的力大而下沉,左端力小而上升,因为此时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应使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相当于向左端增加了力,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从实验表格中可知,三次实验数据都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动力的单位是N,动力臂的单位是cm,两个物理量的单位不相同,不能进行加减运算. 故答案:(1)平衡;排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F1L1=F2L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了加法运算.

    15897867703: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 - 作业帮
    端木沈咳  ______[答案] 解(1)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则重心应向左移动,故应向左调节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2)实验中,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平衡是杠杆的左侧在多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这种方式是不妥当的.这主要是...

    15897867703:   某同学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 -----位置 -
    端木沈咳  ______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排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便于测量力臂大小;杠杆的左端偏高,使杠杆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偏高的左端移动.该同学在挂上钩码后再调节杠杆两端的平...

    15897867703:   小朱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在调节杠杆的平衡时,如果杠杆右侧高左侧低,应将两 -
    端木沈咳  ______ (1)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低,则重心应向右移动,故应向右调节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等于力臂,这样更便于测量力臂; (2)由图可知,FA=0.5N*3=1.5N,LA=2cm*4=8cm,LB=2cm*5=10...

    15897867703:   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 - 作业帮
    端木沈咳  ______[答案]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力臂恰好沿着杠杆的方向,便于测量力臂;杠杆左端偏高,则应将右端或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①第1次实验中:F1L...

    15897867703: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 -
    端木沈咳  ______ (1)杠杆重心右移,应将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

    15897867703: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1)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 -----位置平衡,这样的做 -
    端木沈咳  ______ (1)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本身才与竖直方向上的重力方向垂直,此时的力臂正好在杠杆上,是相应的杠杆的长度,所以测量起来会非常方便.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数据:2N*0.3m=1N*0.4m,则第1组数据错误;根据F1L1=F2L2得,2N*0.3m=1N*L2,L2=0.6m;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F1L1=F2L2,此时杠杆平衡,由此可得: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故答案为:(1)水平;力臂;(2)1;0.6;F1L1=F2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