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臣上朝的时候,为什么手里会拿一块板子? 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啥用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在《岳飞传》这部剧之中,宋朝文武百官在上朝之时都是身穿红服,手里面拿着一块板子与皇帝讨论国家大事,大臣想要跟皇帝说话,首先要将板子举过头顶,然后拿着板子缓缓下跪。

从影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场景来看,这块板子好像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有时候这块板子竖起来甚至有一点不协调之感,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什么作用呢?

首先,大臣手中拿的这块板是什么东西?

根据《广韵》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得知这块板子的名字叫做“朝笏”“手板”,《中国古汉语词典》也做出了更详尽的解释。

单从其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块板子是上朝时候大臣拿在手里的,商周时期的大臣还有天子都会使用“笏板”,比如在封神演义中,各路诸侯王拜见天子的时候手里面都会拿着“笏板”。

不同朝代还有官位的不同,官员手中所拿的这块板子有着很大的区别。普通的官员所拿的一般是用竹子所制成的“笏板”,而士大夫和王公贵族都是使用象牙所做成的“笏板”,而天子手则是使用上等玉石所做“笏板”。
因此不同“笏板”在古代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级别,和清朝时期官员脑袋上所戴的“顶戴花翎”有着相似之处。

《礼记·玉藻》中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史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竹笏”在中国存在多长时间呢?

从目前现存历史资料中并不能找到“笏板”准切出现时间,但得知其广泛应用于商周时期,历代中原正统王朝中皆有存在。

等到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由于自身的文化习惯和中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且礼仪制度相对落后,所以就效仿了中原王朝的官场以及礼仪制度。

所以在清王朝刚入主北京的时候,曾效仿明朝,让大臣手中拿着“竹笏”上朝讨论政事,不过由于满族官员大多都是游牧出身,所以擅长骑射的人经常拿着这块板子非常不方便,包括皇帝也觉得这块板子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于是在清朝“笏板”这个东西也就被取消了。


等到台湾被清朝统一之后,“竹笏”也就正式退出了中国的朝堂之上。

虽然“竹笏”在国内被取消了,但在汉文化影响圈内还是保存了这个物件,比如韩国日本。这边是现在,特定祭祀之时,他们都会穿上类似于中国明朝时期的服装,拿上“笏板”这个物件,参加一种特殊的仪式,

那么“竹笏”存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根据《古汉语词典》的释义“笏”“不要忘了,提醒,提示”的意思。而“竹笏”前面这个竹字,更多的是强调该物件的材质,因为“竹笏”最早都是用竹木所制造的。将二者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用竹子木头所做的一个“备忘录”。

通俗的来讲就相当于是笔记本的意思。因为在造纸术尚未普及之前人们用于书写的原料有限,无非也就是竹片龟壳或者说是丝绸。丝绸价钱特别昂贵,不便于装订。


骨片还有龟壳则不方便,因此当时字都是写在了“竹简”上面。而“竹笏”其本质就相当于是一个比较大块的“竹简”,在上面写一些有提示性作用的文字或者做笔记记录罢了。

古代皇帝和诸多大臣上朝,其本质意义和现在公司领导和员工们在一起开会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大家共同商讨一下现在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

而古代的朝堂不像现在的会议场,说话的时候需要万般谨慎,做事情也需要尽可能的周密。若不小心惹怒了天子,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罪。皇帝下达的指令若是没记好或者记错了,那可能就是全家掉脑袋的罪了。

因此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朝堂气氛其实是比较紧张的,若是有哪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很可能会将自己需要反映的问题给忘掉,或者说将皇帝下达的命令没记好。所以官员在上朝的时候,有一个记事的本子显得非常的必要。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于是“竹笏”这个东西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竹笏”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朝板”,古汉语词典的意思中所指的就是上朝时记录用的木板。

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笏”本身也在一步步变迁,后来造纸术出现之后,尽管纸张变得非常的方便,但是“竹笏”并没有被淘汰。首先就是大家已经习惯了使用“笏板”,而且有时候两三条注意事项直接写纸张上再展开也不是很方便。

“笏板”还是比较方便的。因为“笏板”除了其本身的提示作用,还有一定的仪式作用,因为朝上使用“笏板”已经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一种传统,就像如果谁要是得到了天下就必须登基称帝的道理一样。


文武百官上朝必须要拿上这样一个东西才显得正规,所以“笏板”后期变得更加的像礼节性,于是在唐宋时期才出现了明确的级别规定,不同官位的人使用的“笏板”规格,还有材质有着明显不同。

除此之外,在一些民间的史学资料中也流传一种说法,官员是不能够直视皇帝的,这是对皇帝的一种极度不尊敬。而且有的官员也害怕和皇帝对峙,毕竟伴君如伴虎,所以“笏板”的存在也是为了让自己和皇帝之间多一道隔断,也算是从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

只不过等到清朝的时候,满清人起马较多,带着太多“笏板”并不方便,而且他们也没有中原王朝这些文化传统,所以皇帝和群臣讨论的时候,你就简单一点,直接面对面,于是“笏板”也就彻底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其实除了在朝堂之上,“板”这个物件儿在民间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些道士在做法的时候,偶尔也会拿上“笏板”这个物件,就像臣子拜见皇帝一样去拜神位,其意义相当于是法器或者说是礼仪道具。等到清朝废除“笏板”之后,道教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不过现在在一些道教的神像上面仍可以看到,一些神仙拿这个“笏板”的画像。简单的来说,宋朝官员里面手里拿的那块板子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不过是一个备忘录板加上一个身份象征的物件罢了。



那块板子叫做笏,或者朝笏、笏板,一般是用来记载今天要上奏给皇上的事和记载一些皇上说的话,也就相当于现代的笔记本。相信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有经常看一下古代的影视剧,在影视剧中我们就可以经常看到古代百姓和官员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上朝,说一般是早朝,在此期间官员们要向皇帝禀报政务,皇帝也会吩咐一些新的政务,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都会拿着一块板子,很多朋友都好奇这块板子是干什么的,其实这块板子叫做笏,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笏有什么作用。

一、笏是古代官员用来记载要上奏的事情和皇帝吩咐的事情的一块板子。

笏对于官员来说主要就是记录一些东西,也就相当于现代的笔记本,一般来说,他们会把自己今天所要上奏的事情记在笏上,而且也会把皇帝说的一些话记录在笏上,这样的话官员就不会遗漏和忘记自己要上奏的事情。

二、制作笏的材料也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主要是玉和象牙。

一般官员的笏都会找人订做,制作笏的主要材料是玉和象牙,这两种材料做出来的笏看起来更加高档一些,而且更能体现官员尊贵的身份,毕竟能够在皇宫开会的人,官位应该不低,其身份也是相对尊贵。

三、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笏的材料也相当有讲究。

古代的官场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而且一般高官阶的官员的衣食住行都比低阶官员的要好,例如,明代规定四品官以上持象牙笏,四品以下持木板笏,等级非常鲜明,所以笏也象征着一个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你对于笏还有哪些了解?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因为大臣在上朝前,会把对君王上奏的话或者事情,写在板子上,上朝时拿到手里,防止有遗漏。

那块板子叫做笏,一般是用来记载今天要上奏给皇上的事儿和记载一些皇上说的话,也就相当于现代的笔记本儿。

因为这是朝廷的规定,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简约记录想要说的话或者是帝王说的话,类似于现代的便签本的作用。

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这一块板子就做笏板,又被称为手板或朝板,这是宋朝制定的一个规矩,面见帝王的时候要随身带的工具。笏板主要有三个用处,第一,面见帝王的时候可以把帝王的话记录在上面,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小本本;第二,这是宋朝时期的一种礼仪文化;第三,拥有笏板的人就是官员,代表了他的身份。

其实笏板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到了宋朝的时候才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在商朝的时候笏板就已经被启用了,只是当时纸张还没有发明,笏板采用的是竹片制作的,这样方便随身携带以及记录重要的事情。此后笏板在历朝历代都有使用,只是在各朝代的官员他们常常把笏板放入到宽宽的袖袍中,因此没能让大家看到。笏板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材料制作而成,有还用竹片的,还有用象牙制作的,还有玉器制作的,也有采用纸片的。到了清朝笏板使用频率就慢慢的下降了。

笏板在宋朝之前使用的官员主要是高官,是只有官阶达到一定的品位才被广泛的使用,成为高官的一种日常用品,因为只有高官才能够面见帝王,才需要记录帝王的语录。我国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说法:“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这句话反映了贾宝玉的荣王府都是高官,床上都是笏板。

在宋朝的时候,笏板主要有象牙和木板两种材料制作而成,象牙材质的笏板一般只有官阶达到了四品以上才可以使用,而四品及四品一下用的都是木板材质的笏板,可见笏板也体现了当时的等级分明,如果有遇到使用象牙笏板的官员就知道他的身份是特别尊贵的了。

经常我们可以在影视剧作中看到上朝时古代大臣拿着一块板子,大臣们上朝说话时还时不时盯着板子看,其实呢,这个板子是有名字的,叫做芴板,他也还有其他的称呼如:手板、玉板、朝板。关于芴板的下发还非常有讲究,是是按照官品下发官员手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拥有象牙芴板,六品以下的官员也是拥有竹木制品的芴板,朝廷官员手拿芴板上朝,一则是记录当天上朝时对皇上所上奏的事情,二则芴板也相当于是我们现今的提词器,如果当大臣官员忘记了自己所要上奏的事情,也可以瞄两眼。
这是就是我们先前说的为什么很多古装剧里面会有朝廷官员在上朝的时候拿着芴板还时不时盯着看,毕竟我们都会有忘词的时候,不过古代可没有我们如今的提词器那么先进。还有就是古代朝廷戒备森严,毕竟古代想刺杀皇帝的人数不胜数,所以自然皇宫戒备森严,主要也是怕朝廷中大臣有谋反之心,所以上朝时官员不让其他物品,也是为了皇帝的安全着想,另外也是怕大臣忘记要事上奏,所以才会拿着芴板上朝。
另外就是上朝拿芴板也是防止皇帝下达圣旨不会遗漏,还有就是古代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之下的人都不可以直视皇上,所以手拿芴板也是为了礼教问题,以免以下犯上的问题发生。古代人还是真聪明,一块小小的芴板不仅辅助大臣官员记录要事,而且还可以解决礼教问题,不过到了清朝以后就取缔了上朝拿芴板的规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影视剧作里没有上朝手拿芴板的情节。
芴板也算得上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大必不缺少的文化历史遗存,它不单单表达着古代帝王将相的尊贵的身份和权力,也彰显着我国古代文化的文化形象,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遗留,可以让后代以史为鉴,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古代文化,毕竟历朝换代都是一个文化的陨落和另一个新型文化的跟进,芴板也算得上是唐朝的一大标记。


#干俭骆# 电视上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那东西干什么用 -
(17376833954): 朝笏,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主要是写着要奏明的事情

#干俭骆#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17376833954):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

#干俭骆# 古人上朝时拿着根木板是干什么? -
(17376833954): 笏板(hù bǎn)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

#干俭骆#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着的狭长笏(hǜ)板,最初的用途是
(17376833954): 是大臣上朝把要上奏的事项列出来用的.

#干俭骆# 古代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拿着的一块像木块的东西是什么?
(17376833954):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干俭骆#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拿笏板最早始于哪个朝代? -
(17376833954): 春秋就在用了,有史学家认为商朝就在使用了

#干俭骆#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着的狭长笏(hǜ)板,最初的用途是?
(17376833954): 始于唐朝,当备忘录,记一些要讲的东西

#干俭骆# 宋朝大臣上朝手上拿的东西是什么
(17376833954):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

#干俭骆# 古时朝臣上朝时手里握的象牙板称为什么呀?
(17376833954): 笏板(念hù)上面记录着大臣要进谏的奏议和用来回的皇帝的答案,用来提醒朝臣.在场堂上回答不出皇帝的问题是一种失仪的表现,会得到惩罚.高级的大臣用象牙板和玉板,低级的臣子用竹板或木板

#干俭骆# 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手上那的是什么东西啊
(17376833954): 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东西叫“笏”或“笏板”.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从上可以得知 既然《礼记》中已有记载 那么玉笏板出现的年代应该早于春秋时期,估计在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