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勃的人生高开低走了?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怎样的转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虽说大唐的文人才子辈出,但能被称为惊才绝艳的依旧屈指可数,王勃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他的人生仅有短短二十余载,但依旧灿若星辰,辉照千古。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周时安赞他子安高华最盛,崔融评他文章宏逸,钟惺谓王森秀,非三子可比。
但裴行检却在选曹,会见王杨卢骆时说道: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余华而不实,鲜克令终。
什么意思呢?杨炯还行,但也就是个县令。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位华而不实,恐怕不能善终。
初唐四杰命运就这样被料中,叹息之余, 让人不得不佩服裴行检老辣的眼力。
01一跌再跌的人生
王勃早慧,六岁做文章,十岁指摘大儒颜师古的错处,十五岁敢写信给朝廷大员自荐,不满二十岁就被皇帝召见,授予官职,可谓少年得志,起点颇高。
但是,太过顺利的人生经历使王勃的阅历与智慧明显不足,终于在风光无限时狠狠地跌了个跟头——当时王勃在沛王府伴读,著成《平台秘略》一书,深受沛王赏识,常伴沛王左右。
这一日,沛王与英王斗鸡为戏,王勃用错心机写了一篇檄文讨伐英王的斗鸡。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唐太宗时期,小官杜淹写了首斗鸡诗逢迎拍马,受了赏识,而《檄英王鸡》文采非凡,气势磅礴,理应饱受赞扬。
然而事实正同王勃的预测相反,高宗阅后震怒非常,并且斥责了他。无他,只因文章写得如同战争檄文,气势紧绷,情志激进,有鼓动兄弟相争的苗头,引出了上位者的疑心病。
高宗要把兄弟阋墙的苗头掐死在摇篮里,王勃首当其冲成了替罪羊,虽然未曾受到过于严苛的惩处,但皇帝对他评价不好,到底是坏了他的名声,想要在短期内得到重用已是不可能了。
王勃倒也潇洒,索性四处游历,偶然对虢州起了兴趣,就走后门弄了个参军的小官来做。正是在虢州王勃栽了人生中第二个大跟头,乃至于完全断绝了他的政治前途。
起因是王勃缺乏处事经验,贸然收留了犯了死罪的官奴曹达,后来害怕被牵连,就又杀了他。
本来死了一个死罪的官奴不算什么大事,但坏就坏在王勃平日里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将上下级的同僚得罪个遍,因此无人为他转圜,被判了死罪。幸运的是,服刑期间王勃遇赦放还,捡回了性命。
但是,这件事的余韵远不止于此,王勃的父亲受到牵连,被贬去偏远的交趾做县令,王勃出于愧疚前去探望父亲,期间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写下了千古奇文《滕王阁序》,却也行至人生归途,渡海溺水,昼夜惊悸,英年而逝。
02前后风格的转变
王勃的人生高开低走,但是他的文学创作却始终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准。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
以逐出沛王府为分界线,他的诗歌创作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转变。
王勃早慧高才,既自负又富有进取精神,前期诗作亦是慷慨雄健,龙文虎脊,饱含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使得披肝胆,布腹心,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的慷慨气势。
他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正是其中典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可以称为初唐四杰送别诗中最著名的一首。通览全诗,王勃虽然意识到旅途的艰辛与分离的孤独,但却并没写送别的伤感,反而着重表现劝勉之情。全诗情感高阔,意境脱俗,充满了昂扬向上之感。
檄鸡文事件令王勃仕途一时受阻,但匿杀曹达一事却令他的政治生命完全断绝。
他虽然常觉宦途如虎,但无法建功立业的痛苦仍然占据了上风。因此,后期王诗呈现出苍凉沉郁的风格特色。如这首《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总览此诗,秋风、栖遑、穷途、潸然等意象营造出了苍凉潦倒的氛围,表达了离别在即,悲人悲己之情。
同是送别诗,对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首诗中的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显然已经失了意气。
虽然王勃的诗歌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却是有着千古第一骈文之称的《滕王阁序》奠定了他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
随着《滕王阁序》的横空出世,阁以文荣,文以阁扬,王勃与滕王阁互相成就,紧密相连。
这篇文章,为中国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萍水相逢等二十多个成语,其中之思想更是尤为复杂,既有畅想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昂扬不息的进取精神,又有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生命悲叹,更有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懑,还有穷且益坚、白首不移的信念情怀。
对比起来,前期的骈文《兴亭山序》就显得光芒暗淡了。
虽然《山亭兴序》中也出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千古名句,文辞也飘逸俊美,但是思想一意进取,通篇高昂高调,失于浅薄浮夸。无怪乎唐高宗不喜王勃,裴行检也不看好他,实在是那时的王勃空有才华,却缺乏境界。
03后记
王勃虽然因缺乏政治智慧、人品微瑕、心理素质不强而招致批评,但却凭借文章魅力圈了一大批死忠粉。唐高宗虽然斥责过他,但最终依旧成了他的文章粉。
据《青箱杂记》记载高宗曾在王勃死后览读其文章时喟叹:朕读《滕王阁序》至落霞联及阁中帝子句,辄为掩卷者久之曰:真奇才也!
果然,奇才就是奇才,就算是落幕,也余韵悠长。

~


#冶绿脉# 两句话介绍王勃 -
(19635869806):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人物评价: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郑振铎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冶绿脉# 王勃死于何因? -
(19635869806):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

#冶绿脉# 王勃的生平资料
(19635869806):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冶绿脉# 为什么王勃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初唐地位依然那么高 -
(19635869806): 唐朝初年,诗人王勃才名鼎盛,名冠"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首.因一篇笔墨游戏的《檄英王鸡》而蜚声朝野.唐高宗认为此篇意于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六年后,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告发....

#冶绿脉# 《腾王阁序》和《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的异同 -
(19635869806): 比较视点一:写美景,写乐事 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

#冶绿脉# 如何看待《滕王阁序》中王勃的思想感情 -
(19635869806):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

#冶绿脉# 王勃为什么在25岁时感叹生命易逝 -
(19635869806): 这就要从他的家世背景生平性格说了.王勃山西世族,家族中世代为官,历经数朝数个政权,五代十国时战乱四起,父辈的影响是很大的. 另外也许他只是通过描写生命易逝来感慨他的仕途无望.

#冶绿脉# 王勃是山水田园诗人吗 -
(19635869806): 谈不上.作为初唐四杰,王勃的诗风还没有定型,既有“山山黄叶飞”的逸兴端飞,也有“天涯若比邻”的男儿豪气,至于滕王阁序,则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最关键的,这位天才诗人27岁就因意外去世,大约自己的精神世界还不丰满,才华也没有完全显露,也就谈不上山水田园风格. 我个人认为,还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盛唐诗人,在唐诗音律格调都相对固定之下,才开启了田园之宗.

#冶绿脉#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简单介绍 -
(19635869806): 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

#冶绿脉# 王勃死时27岁,为何被称为长寿诗人 -
(19635869806): 因为我们永远记住了他的诗和他这个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