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对仗的对仗的讲究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53]。”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54]。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36]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7]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38]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39]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0]“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41]“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2]“为”,去声。
[43]“重”,上声。“应”,平声。
[44]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5]“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6]“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声。“闻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看”,平声。
[48]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9]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50]“看”,平声。“为”,去声。
[51]“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52]“应”,平声。
[53]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54]“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请问:律诗对仗的特点是什么?~

1、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2、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3、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扩展资料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
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名词 ;形容词; 数词 ;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律诗对仗

第二联 第三联

也就是颈联和颔联


#农雪菡# 关于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颈联与颔联要求对仗,请问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
(19897672458):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方式),它的作用是用对称的字句形成整齐美,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是按字的声调的平仄和字的意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这样,从两词的定...

#农雪菡# 古诗,为什么讲究对仗 -
(19897672458): 古诗并不是都讲究对仗.只有律诗要求比较严格.对仗的好处是形式美.音调平仄相间,读之流畅.对仗能充分展示汉字的美感,整齐鲜明,词素独立性强,也给对仗带来方便.对仗需两句才能称之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

#农雪菡# 格律诗 颔联颈联 对仗 七律颔联必须对仗吗? -
(19897672458): 格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格律诗的一种七律的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声律、音韵有一定规律.特别是五律和七律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对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从而增强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农雪菡# 格律诗中,对仗、压韵、拗救等各指什么? -
(19897672458): 一、对仗的基本知识 1、对仗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大修辞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对仗源于古诗或古赋中的骈文.骈文起于汉、魏,成形于南北朝.骈文整篇以俪句为主,讲究对偶.其俪句多为四言、...

#农雪菡# 古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怎么样的? -
(19897672458): (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

#农雪菡# 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通常情况下要求( )句押韵,( )联和( )联对仗.
(19897672458): 末句押韵 颈联和颔联对仗

#农雪菡# 对偶,对仗有何区别 -
(19897672458):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农雪菡# 七律诗为什么要对仗呀!
(19897672458): 对仗是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但七律中只强调颔联、颈联(即第二联和第三联)必须对仗;首联、尾联(即第一联和第四联)不作要求,可对仗,可不对仗.

#农雪菡# 律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为什么 -
(19897672458): 律诗小常识1、分类按是否讲究平仄和对仗(即对偶)分为:①近体诗(也叫格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②古体诗(也叫古风):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按每一句话的字数多少分为: 五律:即五言律诗,每一句话的字数为五个字,七律...

#农雪菡# 对仗和对偶有什么区别? -
(19897672458):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