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具体介绍一下后周的符太后...? 五代十国后期(陈桥役兵变后)比较著名的人物简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9
元佑皇后
元佑皇后(1073年—1131年)[1],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佑孟皇后,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

一、封后与第一次被废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后来逐渐长大,祖母高太皇太后替哲宗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16岁。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后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遂将孟氏封后。

但好景不常,哲宗宠爱的是婕妤刘氏。绍圣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人调查此案。皇城司遂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在酷刑之下,孟氏的罪名被罗织出来,其后位于是被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敦做宰相,章敦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

二、复位与第二次被废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佑年间,故被称为元佑皇后。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又发生元佑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摘旧党(元佑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20多年。

三、靖康之祸与再复位

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宁宫,后延宁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省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佑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中国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为高宗,元佑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佑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隆佑太后。

四、南渡以后

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被迫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继位,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

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复南侵,于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则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击,孟氏随行兵众溃散,甚至到了要以农人抬轿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处境后即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2]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宫所在。

孟氏性情恭谨,没有什么不好的事见闻于朝廷。又喜欢饮酒,高宗认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买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帐,不曾强取而不付酒钱。在宫中曾觉头晕目眩,有宫人自称会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马上命令将这个宫人赶出宫外。

绍兴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葬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年)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五、注释

[1]《续资治通鉴》记载孟氏于绍兴元年(1131年)时逝世,;《宋史》记载孟氏于绍兴五年(1135年)逝世,逝世时年龄都记载为59岁。推测这个误差是因《宋史》记载孟氏于16岁入宫,紧接着又记载元佑七年(1092年)封后,因此遂以为入宫年即为封后年,并倒推其生年为1077年,实则就上下文观之并无法如此推断,其入宫并不一定与封后同年。而《宋史》先以此为前提将其59岁逝世之年计算为绍兴五年(1135年),然其后又书绍兴三年孟氏改谥,可见绍兴五年是误载,《续资治通鉴》之年份应较正确。另外《续资治通鉴长编》在高太皇太后选后时曾提及孟氏长哲宗3岁,而哲宗生于1076年,足见以1073年及1131年为孟氏生卒年有较多文献支持,本条目从之。
[2]原文出自《宋史》,《续资治通鉴》的版本是「朕初不识隆佑皇太后,自建炎初迎奉至南京,方始识之,爱朕不啻己出,宫中奉养及一年半,朕之衣服饮食,必亲调制。今朕父母兄弟皆在远方,尊长中唯皇太后。不唯相别数千里外,加之敌骑冲突,又兵民不相得,纵火交兵,五六日乃定,复尔惊扰。当早遣大臣领兵奉迎,以称朕朝夕慕念之意。」

简单点概括说吧...周世宗柴荣在北争幽云十六周后大病不起,又发生了"蹊跷木牌的事件",于是决定不再北争返回开封.回到开封后病情加重,但是当时他只有一个年弱的儿子只有7岁,他为了保住这个儿子的政权,想了3个对策来辅佐他的儿子巩固他的政权不会被夺走,其中一个就是立符颜青的女儿为皇后,为什么会立她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符皇后都是出自一个当时后周的大姓家族集团 , 符家集团,符家集团的老大是符颜卿一生生了许多女儿,符颜卿是一个高级军事将领,当时负责镇守3个离北边契丹最近的镇 , 并且这3个镇非常出名 五代十国这三个镇一个出了6个皇帝...是批量的~!! 契丹国的士兵和将领都非常怕这个人的因为他太能打了...马生病人生病契丹人都会祈祷是不是符颜卿搞的鬼....总之符家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家族.

周世宗柴荣这样做是为了拉拢庞大的力量军事集团为他后周卖命,既然女儿都在我这了,你这个做岳父的就不会来夺我儿子的权了吧~,而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的岳父效忠后周防守北边的契丹族,这是安外的策略...(我才看到这是2007年的贴!!!)

介绍一下后周柴氏是谁?~

五代后汉大将,后周开国君主后周:后汉大将郭威被迫发动兵变灭亡后汉,建立一个新朝,就叫周,史称后周柴氏:柴荣、柴宗训(柴荣儿子)。郭威无子(兵变后儿子都被后汉杀掉了),柴荣为郭威侄儿,长年在郭威身边,又很有才能,因此郭威收其为养子,并传位于他,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在北伐契丹途中突发重病,随后病故,其子柴宗训(7岁)即位,符太后垂帘听政,主幼国疑。即位第二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机谎报契丹南侵,取得兵权率兵北上抵抗,行至开封陈桥驿站发动兵变,回兵开封,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建立宋朝,后周灭亡。入宋后:赵匡胤刻铁牌于宫中告诫子孙“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此后到北宋灭亡柴氏都享有特权,金朝灭亡北宋,攻下开封时还曾看到挂在宫墙上的那块铁牌。南宋后柴氏境遇不详。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中文名: 赵匡胤
  别名: 香孩儿,赵九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涿州(治今河北涿县)
  出生日期: 927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976年11月14日
  职业: 皇帝,军事家,政治家,武术家
  主要成就: 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
  庙号: 宋太祖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生辰: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 赵匡胤
  忌日: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夹马营   出生地:河南洛阳夹马营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 宣祖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继承人:赵炅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赵匡胤,涿州(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 赵匡胤
  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初五日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 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交出兵权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又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毂、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雪夜访普图
  [1]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 蹴踘图轴
  [2]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匡义代理。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光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匡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匡义,赵匡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匡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匡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编辑本段家族世系
  家庭介绍
  皇后 孝惠贺皇后
  孝明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子 长子赵德秀,滕王,早亡
  次子赵德昭,燕懿王,其九世孙为宋理宗赵昀。
  三子赵德林,舒王
  四子赵德芳,秦康惠王,早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贤王原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赵昚。
  女 申国公主,早亡
  成国公主,早亡
  永国公主,早亡
  魏国大长公主,封昭庆公主,进封郑国公主,改秦国公主。进长公主。后改封魏国大长公主。政和改贤肃大长帝姬。
  鲁国大长公主,封延庆公主,进封许国公主。改晋国公主。进长公主。进大长公主。改封鲁国大长公主。改贤肃大长帝姬。
  陈国大长公主,封永庆公主,进封虢国公主。改齐国公主。进许国长公主。追封大长公主。改封陈国大长公主。改贤惠大长帝姬。

  延伸家族
  北宋除赵匡胤外,其他皇帝为其弟赵匡义(宋太宗)的后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为赵匡胤之后代。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
  编辑本段主要事件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 蹴鞠图
  [3]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 赵匡胤题跋像
  [4],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重文轻武,中央集权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宋太祖大力兴办儒学,增加科举取录的名额。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
  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 赵匡胤
  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宋太祖突然传话,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   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北征契丹,暴死途中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隔年七月葬于永昌陵。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编辑本段轶闻故事
  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
  宋太祖画像(9张)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2、赵匡胤有一次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 宋太祖兄终弟及
  [5]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原因之一一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原因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匡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匡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原因之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   原因之四,赵匡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匡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匡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一切都结束了。赵匡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后人赞诗:水调歌头   黄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万里山河飘絮,狼烟几时休?   兵戎剑指江南,血泪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卧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灭后蜀,平南唐。君臣计谋,壮志雄心复汉唐。   可叹时不我与,苍天后土戴孝,皑皑白雪皆苍茫。   千古英雄泪,直流后人裳。


#赵依俭# 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易发动兵变?他的底牌是什么? -
(15243926780):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易发动兵变,是以为当时的赵匡胤已经将北周的军权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而且当时北周皇室剩下的是孤儿寡母,身为顾命大臣的赵匡胤权势一手遮天.赵匡胤的底牌就是他受到军队将领的拥护. 公元959年,北周世...

#赵依俭# 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帝王,说说有关他的小故事 - 作业帮
(15243926780):[答案] 宋祖:赵匡胤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赵匡胤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

#赵依俭# 柴荣的家庭成员 -
(15243926780): 生父:柴守礼 养父:郭威 养母:柴皇后 剡王郭侗,初名青哥,为汉隐帝所害.太祖即位,诏赠太尉,赐名侗.显德四年追封. 杞王郭信,初名意哥,为汉隐帝所害.太祖即位,诏赠司空,赐名信.显德四年追封. 乐安公主,为后汉所害,广顺...

#赵依俭# 陈桥兵变是偶然吗?
(15243926780):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周恭宗即位,年仅七岁.朝中大权落在 了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公元960年元旦,后周传来北汉联合大辽南下,攻...

#赵依俭# 赵匡胤为什么要发动陈桥兵变? -
(15243926780): 历史故事……!-_- 或者一个讲述貌似忠臣的将军成功篡位的故事~~很激动人心啊~~ 陈桥兵变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发生的,拥戴赵匡胤为皇帝的,目的在于取代后周的军事政变.该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

#赵依俭# 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他发动了什么兵变? - 作业帮
(15243926780):[答案] 陈桥兵变 简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59年, 陈桥兵变周世宗柴荣死,八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

#赵依俭# “赵匡胤黄袍加身”说的是什么事?
(15243926780):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人.后唐天成二年生人,的出生地是洛阳夹马营.后汉初年,赵... 奇怪.当时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世宗 感到担心,就班师回朝了. 到京师后,...

#赵依俭# 柴荣是怎么死的?他的皇后是谁?
(15243926780):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柴荣...

#赵依俭# 宋太祖原当过节度使? -
(15243926780): 赵匡胤显德三年拜定国军节度使;显德四年拜义成军节度使;显德五年拜忠武军节度使;显德六年拜归德军节度使;后周世宗显德五年正月,废匡国军.宋太祖即位后,为避讳改名定国军节度使.《宋史》本纪第一: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