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杜牧和司马光评价过的荀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在寻常百姓印象中,历史人物从来都是脸谱化的,忠奸分明。坏人都是头上生虱子,脚底流脓坏透了;好人是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无可挑剔的完人。



但俗话说大奸似忠,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同样一个人对他的评价就会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三国是的政治家荀彧就是其中一位。

荀彧是曹操智囊,他不但为曹操称霸天下搜肠刮,曹操迎天子、平吕布、败袁绍,哪一步都离不开荀彧的妙计;荀彧还为曹操不遗余力网络人才,曹操手下的能臣,如钟繇、荀攸、郭嘉都是来自他的慧眼。

但是当曹阿瞒权倾一时,如日中天,要架空汉献帝加九锡,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荀彧大义凛然,旗帜鲜明坚决反对,跟曹操划清界限。曹操对荀彧也彻底死心,赐了一个空盒子让他自尽。




因此荀彧一直被看作是汉室的忠臣,被当做忠臣楷模,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这是明嘉靖年间壬午本的《三国演义》对荀彧的评价,可谓是十全十美。(颍上是荀彧的老家,荀文若是荀彧的字。)

可是有的人却不这样看,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毛宗岗,在自己的编订的百回本《三国演义》中,把荀彧看作是不能尽忠的小人。

在小说中他也用一首诗评价荀彧一生:"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留候指汉朝开国功臣张良,这首诗意思是说,荀彧虽然有才华,但是品德有瑕疵,他不能为国尽忠,反而助纣为虐背叛汉献帝,怎么能跟张良相比?就是死了也没脸见君王于地下啊。

其实对荀彧全盘否定,也不是毛宗岗的首创,前朝早就人对荀彧持否定坦度,唐朝诗人杜牧就是其中的代表。

唐朝大诗人杜牧在《题荀文若传后》中说,荀彧在关键时期的表现,说明他是个不可不扣的伪君子。

他举例如下:一、荀彧当初就为曹操称霸天下,积极奔走,出谋划策,曾经被曹操当面夸奖说"吾之子房也"。



子房是谁,张良是也,他是刘邦的谋臣,说荀彧是张良,那曹操就是有称帝野心的刘邦。荀彧满腹经纶,历史肯定不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个常识肯定是有的,对曹的心机也是洞若观火的,当时怎么无动于衷,继续跟着曹操干呢?

2、 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拉开架势要决一雌雄的时候,荀彧又更加露骨地对曹操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如果说在官渡之战曹操讲那番话,荀彧是被动的;那么这时候荀彧主动表忠心,说要辅佐曹操打天下,那就是直言不讳要帮曹操拆汉献帝的台了。

但是当曹操在荀彧等谋臣的力助下,个人野心已经实现,大局已经,木已成舟,只差了一个形式的时候,荀彧却突然觉悟了。

他开始想自己祖上曾经是汉朝的马仔,深受皇恩,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自己要是不表态反对,那就会留下千古骂名。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既当婊子,又立牌坊,"邀名于汉代"。



因此杜牧说荀彧此人不厚道,太虚伪,等于是"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

给盗贼提供作案线索,帮盗贼踩点,策划行动路线,提供作案工具,最后在盗贼向外运赃的时候不合作了,就成为好人了?

所以杜牧说"文若之死,宜然耶。"意思是说荀彧的死是咎由自取,没有什么好惋惜的。

可是北宋朝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却不这么看,他在《资治通鉴》里为荀彧翻案,说荀彧还是有底线的:"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荀彧如果没有担当,没有坚持,不是心向汉献帝,怎么会冒险去对曹操称魏公、加九锡说不呢?

可以说,曹操手下那么多大臣,只有荀彧最了解曹操的为人,知道不顺从曹操的后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高风亮节,说他是忠臣是名至实归。



但是陈寿在写《三国志》可没有把荀彧当做汉朝忠臣,而是把他当做曹操篡汉的同谋。

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荀彧与荀攸、贾诩并列为一传,认为这三个人曹魏政权的智囊,言下之意是没有他们汉朝根本就不会覆灭。

不过陈寿说荀彧不是因为主观上有背叛汉朝的动机,而是因为荀彧没有战略眼光,没有早点察觉曹操的真实意图,看错了人。"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对此,南朝的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否定了陈寿的观点,他说:"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老陈,你这不是实事求是,完全是为了媚俗啊。

裴松之进一步说:"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荀彧的眼光毒着呢,他看透过袁绍,看透过董卓,怎么会看走眼曹阿瞒?荀彧在心里一定会说:曹操有野心,有没有?我看是有的。

但是荀彧细数天下军阀,真正有能力掌控全局,稳定汉室江山的,也只有曹老大。



荀彧是曹操智囊,他不但为曹操称霸天下搜肠刮肚,像曹操迎天子、平吕布、败袁绍,哪一步都离不开荀彧的妙计;荀彧还为曹操不遗余力网络人才,曹操手下的能臣,如钟繇、荀攸、郭嘉都是来自他的慧眼,是个难得的人才。

汉朝忠臣,他一生跟随曹操想要匡扶大汉,最后也为汉朝尽忠选择自杀。

荀彧这个人非常聪明,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帮助曹操稳定后方,并且对汉室非常忠心。

~


#终南辉# 荀彧为什么能推荐人才?????? -
(19344133843): 因为在举荐人才之前,自己在曹操军营很有地位了,自己说的话很让领导者信服;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终南辉# 荀彧辅佐曹操二十年,究竟为何要自杀? -
(19344133843): 从荀彧当年辅佐曹操的一系列言行来看,荀彧是有着“王道”理想的人,怀揣着匡扶汉室、中兴刘家天下的目标在当时的各路英雄中遴选自己的主公,也许当年那个发出对董卓的讨伐檄文的血性曹操、那个在最困难之时迎接献帝的忠正曹操、那个面对袁绍数十万强敌仍能谈笑风生应对自如的豪迈曹操给荀彧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这个人为一己私利提出要晋爵魏公,渐露不轨之时,他是如此的错愕、如此的不可思议,也为自己聪明一世却无法看出洁白羊皮下那狼子野心而痛心疾首,他觉得自己手上染满了汉室忠臣良将的鲜血和生命,更无法面对自己曾经如此高洁的理想和气节,于是他绝望了,生存下去已经毫无意义,只有以死明志才能稍微告慰自己:我……离那个为理想而活着的我,还不那么远……

#终南辉# 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 -
(19344133843): 仅三国志就有好几种说法,一是看到汉朝将亡,忧愤而死;另一个是,不赞成曹操称魏公,认为曹操称魏公会危及到汉朝的地位,所以遭到曹操的忌恨,被逼服毒自杀.但是不管什么说法,都肯定荀彧是忠于汉朝的. 我倾向于 是悲愤而死,古书说是:“以忧薨.”原因是曹操的愿望和他的想法不同了,政治立场虽然一样,他的想法是况复汉室..而曹操却想封自己为魏王..哪样就是篡汉,荀彧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理想被人毁灭,所以很悲伤,最后死亡,至于三国演义说的什么曹操让荀彧自杀,都是假的,看三国绝不能看三国演义..

#终南辉# 三国中曹魏的谋主究竟是谁 -
(19344133843): 提到曹操手下能臣,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王佐之才荀彧荀文若,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可不是咋们后世网友吹出来的,这是三国世人所传诵的,这个评价在古代是非常之高的了!荀彧也是最早跟随曹...

#终南辉# 荀攸怎么死的 -
(19344133843): 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攸叔父.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被曹操追赠为敬侯. 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终南辉# 三国中,司马懿和荀彧究竟谁更聪明 -
(19344133843): 司马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阴谋家,各方面能力出众. 荀彧,国士无双,内政一把手,能谋善断. 综合比较还是司马懿更厉害一些,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跟荀彧有差距.

#终南辉# 诸位认为荀彧怎么样
(19344133843): 差不多,可有可无的角色,上不了决斗王,在副本和校场玩玩罢了 但是他在右墙角是无限连,并且天赋会对敌方玩家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是始终上不了决斗王,因为不够厉害

#终南辉# 忠奸善恶皆难分,曹操究竟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 -
(19344133843): 曹操是一个爱憎分明,心狠手辣,能够及时分析利弊的人,他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爱好女色的人

#终南辉# 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蛋? -
(19344133843): 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变得极为残忍,且经常猜疑别人,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终南辉# 三国演义第十回曹操把荀彧比作哪位历史人物 -
(19344133843): 曹操评价荀彧为“吾之子房” 就是把他比作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