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古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小技巧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
  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 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
  (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
  (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
  (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
  (6)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 乘。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 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
  (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
  (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
  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 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翻译时,要先找出本字与现代汉语构成的通假。
  (1)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枝”通“肢”,肢体)
  (2) 今王田猎与此。(《庄暴见孟子》)(“田”通“畋”,打猎)
  (3)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从,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

(一) 名称说法改变。
  如: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箧,箱子,这里指书箱;屣,鞋子)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斯须,复音虚词,一会儿)
  (4)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目,眼睛)
  (二) 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殚,出产的;竭,收入的。动词活用为名词)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官记》)(正,正枝,或主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七。移。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一) 主谓倒装。
  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二) 宾语前置。
  (1) 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3) 用助词“之” 、“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三) 定语后置。
  如: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明确:“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 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明确:“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四)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如:
  (1)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明确:“于掌”是“运”的状语 )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明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做“饰”的状语。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

(1)(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谓语动词)
  (3)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省宾语)
  (4)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词)
  (5)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省量词)

总之,古文今译,要遵照“信”、“达”、“雅”的原则。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至于畅达、优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音习惯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倾向。



上网查哦!!!!

语文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哪些~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宇寇伯# 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水平
(15086175348): 你好! 文言文翻译有诀窍 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

#宇寇伯# 文言文怎么翻译?具体方法 -
(15086175348): 古文翻译要点,我的经验之谈: 1、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了解全i文的大概意思,至少你要知道全文说的是什么. 2、结合文章后面给出的一些帮助信息,例如文章出处,作者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和相关的介绍信息. 3、看文后的一些关键字词句子的解析,会有效帮助你解析古文意思. 4,、确定解释和猜相结合,就是你把你确定能解释正确的字词句会段落连接,中间不明白的地方就猜,这样你的翻译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语文文言文的翻译不是让你每个字都能准确翻译出来,而是大意没错那基本上大半分就出来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宇寇伯# 怎样把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无误?
(15086175348): 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宇寇伯# 怎样做古文翻译 -
(15086175348): If you want, you will find a way 一年时间是很长的,努力会有回报的 不过我没弄懂,古汉语翻译成英文有什么特殊性(莫非也要翻译成古英语,不会吧,thee…hither…eek…o `),如果你古汉翻现汉,现汉翻英文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不能先把古汉翻成现汉,再翻成英文

#宇寇伯#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15086175348): 语文的学习需要大家每天的积累,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如下,用心去看,去学习.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宇寇伯# 语文文言文翻译该注意些什么有什么小技巧?什么人名地名不用翻我知道其他的说说. -
(15086175348): 首先,认清“翻译文言文句”这道题出题的宗旨,这样才能做到事先的思想准备.这道题就是要你能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而且需要你翻译的句子并不是选文里最难最“怪”的句子,但应是有一定特点的句子,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不应该产生畏惧...

#宇寇伯# 古文怎样翻译? -
(15086175348): 这个是我从网上看到的,我觉得很好,特此转给你看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宇寇伯# 翻译古文的方法 -
(15086175348): 主谓宾语法给你最简单的提示吧,主语是第一个名词,谓语是动词(是,有 也算),宾语是紧跟谓语后的名词.定语是形容名词的(在“的”前面).状语是形容动词和副词的(在“地”前面).补语就是补充说明动词状态的(在“得”后面)...

#宇寇伯# 不太会翻译文言文,有什么技巧么/ -
(15086175348): 技巧当然有了,我们都是过来人你作为一个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翻译比较难是因为你看过的文言文课外阅读太少了再加上语文课里面的文章你肯定不喜欢文言文是古代的文学,刚入门的人有如学外语从初一开始就开始学简单的《论语》等你把以前的课本多温习几遍再看一些感兴趣的阅读,个人推荐《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书难度等级依次下降,趣味等级亦如是有了这些古代故事垫底,凭你哪一篇信手就可以翻译掉!不信你试试!

#宇寇伯# 文言文翻译该怎样去锻炼 -
(15086175348): 首先,课本要熟,课文里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各种用法,要记牢,一切知识点都源于课本,无论他题出的多刁钻,都不会脱离课本. 练题要真的练出效果,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每做一篇文言文练习,都要真正弄懂,特别是老师对答案之后,要把重要的词及其用法摘抄下来,记住,这样越积越多,你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也更自信,此外,考试的时候严格控制时间,现在就开始练习,以后高考复习时就是小菜一碟了. 遇到不会的题时不要急,回想课文中哪个地方出现过,用比照的方法,(这是我自己用的方法 嘿嘿),很管用 总之,多读多背,找语感 ,日积月累,真功夫会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