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袖子,为什么能够装东西?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发现剧中演员时不时就从宽大的袖子中拿出银子、书卷之类的,仿佛一个万能口袋。可问题是,那么多东西在袖子里,为什么不会掉出来?古人的衣服袖子真的可以装一切吗?

古人衣服都是大袖子?

由于电视剧里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广义上的汉族,所以我们把“古代人们的衣服”范围限制在“汉服”中。

其实,我国古人的服装没有什么口袋,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时候塞进腰带或挂一个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还有时背包裹出行。把东西放进袖子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如上朝这样重要的场合,而这样做的条件是衣服有大袖子。

古代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说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贵族才会穿这种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至于如何把袖子绑起来,就要说到襻膊 [pàn bó],又称臂绳。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用襻膊来绑住袖子方便作业,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道“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

可以这么说,拖地大袖子并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常见的袖型,不光普通百姓一辈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会,它出现的频率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除了拖地袖子,中国人还有什么选项呢?从历代服装的连袖廓形上看,袖子的变化多集中在袖底线的曲直、袖身的长短和袖口的宽窄上。根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为宽袖、垂胡袖/琵琶袖、长袖/大袖、窄袖/小袖几种。

作为“汉服中的汉服”,深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南到北流行开来。早期的深衣帛画、木俑和实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见的袖型并非宽袖大袖,而是复兴汉服圈中相对小众的“垂胡袖”。


所谓“垂胡”,和胡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说文解字》中解“胡”为“牛颔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紧,腋部较窄,与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状类似。 这种袖形不只属于“制芰荷以为衣”的楚地,它在汉代继续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汉族服装中常见的元素。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种袖型,学界还没有定论。虽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别,但总体看来,它们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状,没多少变化。

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其他几种袖型,宽袖的特点是短袖筒、宽袖口,一般用于上层社会礼服;大袖/长袖的袖身极长,袖底线为弧线,两手下垂时袖子可以着地;窄袖/小袖则以方便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上层社会尚且没有袖口一宽到底,平民百姓们,就更不可能穿又废布料又累赘碍事的宽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别大,显然是错的。

袖子主要有哪些用途?

毛巾、手帕作用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是古代生活中的习俗行为。例如:宋词大家辛弃疾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感慨;魏晋“竹林七贤”之阮籍有“举袂当朝阳”的描述。

战国时,以“张袂成阴”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用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用“举袂成幕”状形容人们以衣袖挡阳之态。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习惯用语,一般省略了主语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馋”成语,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泪而湿。

情感表达作用以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观”,表不参与、不关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动。再如,以“挽袖”表跃跃欲试,引申为“摩拳擦掌”,此行动的贬义则为“捋袖揎拳”;以“联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

指代、比喻作用古人还以衣袖的不同色状,作喻指之用,如古诗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钟”之“彩袖”,成语“红袖添香”之“红袖”,均是指代女性。

更妙的是以“断袖之癖”特指同性恋。此典出自《汉书·佞幸传·董贤》,讲哀帝刘欣与男宠董贤同寝,刘醒起,为不惊动董,遂将被董身所压的衣袖割断。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态,形容太平无事,无为而治。古籍《尚书·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记述。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歌舞作用衣袖长,便于歌舞,是事实。例如《楚辞·招魂》中状郑舞之容曰:“祍若交竽”。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衽自有襟义,而亦有袖义。”“竽长四尺有余之乐器,长袖善舞,回转相交,有若两竽,若释为襟则何由交乎!”。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长袖舞时,如两竽交往。

礼仪规范作用中国服饰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服饰的美饰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礼仪规范。所谓“礼仪之邦”与“衣冠之国”,正显示了服饰与礼仪的密切关系。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的记述。

“敛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原是男女均行之礼,元代以后只称女子礼拜为“敛衽”。

古人的宽大袍袖,在礼仪中,有利于显示庄严、稳重之态,还有礼节行使时规范的要求,这也是在特定场合(如朝拜、成婚、寿庆等)要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的一个原因。


袖子里能放东西吗?

既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能穿宽袍大袖,那古装剧里的人从袖子里掏东西出来也是假的吗?也不尽然,这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描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除去显然不可能装得下任何东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内藏物的,还剩宽袖、大袖和垂胡袖。 宽袖和大袖,想放得下东西,必须要装一个暗袋。一般咱们看到的古人穿的宽袍大袖,是在袖子里面缝有跟袖口开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可以放一些银两、书信等东西,比较方便。还由此出现一些名词,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里藏的小件奇珍宝物,“两袖清风”说的是袖子里没有装钱,所以很清贫。

个别衣服也能装大物件,如“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夺兵权杀晋鄙时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而且这些口袋多在手肘后,而非袖口处,这样是为了避免抬起手臂时东西掉出来。东晋葛洪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的“肘后”就是说这书能放在肘后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清朝入关后,便改掉了这种设计。

不过,人们穿大袖衣服时,里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内藏物了。

下半段封口

还有一种袖子,表面看起来袖口宽大,实际上开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缝合的。这种设计在和服中也有出现,如果硬要塞东西进去,容量确实是够的,只不过想原路拿出来,免不了抓耳挠腮一番。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型,可以容纳香袋、手帕、几枚小钱之类的小物件。 不过,出于美观和方便的双重考虑,袖子里能放的东西极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于掏出一锭银子?除非你想买下整座客栈,古代生活哪里有机会花那么多钱。



因为古人的袖子里面都缝有口袋,可以放东西。这样出门在外,可以把银两或者其他重要东西放在口袋里。

因为袖子里面有隐藏的口袋,就和我们衣服上内衬的口袋差不多,所以可以装东西。

因为古人的袖子是很宽大的,而且古人袖子里面是有口袋的,所以古人的袖子里可以装东西。

~


#养菁柿# 古代汉人袖子里放东西是怎么回事 -
(18047778915): 来源于汉服吧热心网友:袖袋是根据汉服的广袖大袖特点再略加收袖口后在穿着时自然下垂而形成的,并不需要特意在袖子中缝个口袋的.

#养菁柿# 古人的袖子为什么可以放东西?
(18047778915): 这个袖子指得是外衣袖子,宽宽大大,别忘了,里面还有内衣呢,其实是在内衣袖子的内侧,距手腕约现在尺寸20公分处缝制了一个口袋,袋口朝斜上方,只固定袋口,袋...

#养菁柿# 为什么古代人的袖子可以放东西
(18047778915): 0古代人的衣服的原理大概 就像现在的袖子往里面折了一下的样子

#养菁柿# 为什么古人的袖子里能装下东西不掉出来?袖子有很大?
(18047778915): 确实是有这样的习惯,但一般都是文人官宦人家的做法,市井凡夫没有这个条件,袖子里由一个开口向里的兜,可以临时放一些轻小的物品,如书信等,可是交重的物品是不往里面放的,注意下影视剧里面出远门的人都是用个布把衣服用具包起来的斜系在后背上的.

#养菁柿# 古人的衣袖里为什么呢放东西啊
(18047778915): 放怀里的口袋是缝在衣服的里面的.口袋贴着身体,从外边看不到,比较美观.也比较安全点. 放在袖子里的口袋也是一样的,不过袖子里的口袋袋口是斜向上的.袋子口也比较小,底部大.一般人是很少放在袖子里的. 只有上层人才那么放.看电视剧就知道了.一般从袖子里掏出东西的时候都是在上朝的时候,或者两个大官在面对面的时候,因为毕竟在那中场合从怀里掏东西比较不雅观. 古代有个形容清官的词语叫做,两袖清风.就是说古代官员一般是袖子里有口袋的.那么清官身无长物,口袋里不放什么东西所以两个袖子扇动起来才有清风,如果装满了黄金白银那么就扇不出风了.呵呵.

#养菁柿# 古人为什么把东西放在袖口里呢?有机关吗啊、
(18047778915): 古人袖子(汉服),宽宽大大,里面有内衣,在内衣袖子的内侧,距手腕约20公分处缝制了一个口袋,袋口朝斜上方,只固定袋口,袋底不固定,盛物后,无论胳膊怎样运动,口袋自然下垂,不影响胳膊运动,行走时,只要胳膊稍微弯曲,载物的口袋就自然依附在胳膊上. 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收祛(即封闭宽大袖子的下端),收祛作用,在袖子里藏东西.

#养菁柿# 古人的袖子里放东西不怕掉吗?为什么?
(18047778915): 开口向掖窝,那样走路手自然向下,东西不会掉出来.袖子里装的东西都是比较轻巧的,值钱的重物都装在腰上系的荷包里.

#养菁柿# 古人的衣袖都有哪些作用 -
(18047778915): 我国以衣为中心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学发现,距今1万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期,即有骨针用以缝制兽皮衣服.古籍《礼记·礼运》亦有华夏先民“朱有麻丝、衣其羽皮”的记述.就连戏曲舞台上,水袖舞也是多姿多彩,...

#养菁柿# 汉服的袖子为什么能藏东西? -
(18047778915): 汉服给人的印象并不仅是宽大飘逸,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人忽视,但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才构成了汉服的味道,也正是这些细节,说明了汉服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比如领子和袖子,还有剪裁,个人觉得这些一丁点是轻易不能被动的,他们...

#养菁柿# 关于古代服饰(袖子)的问题 -
(18047778915): 嗯,袖子里面是有“口袋”的.我想很宽的袖口正好可以缝起来装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