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吼骂得越厉害,孩子就叛逆得越猛?为何会这样呢? 如果整天骂孩子,吼他,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很多家长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一针见血、疗效好、低成本、高效率,为什么不拿来用?然而家长却忽略了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巨大副作用。本文将从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剖析吼骂式教育为什么会带来极大的反作用。


引用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剖析:为什么吼骂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反作用

吼骂孩子的危害我想很多家长都有体会。CiCi妈妈就是在吼骂中长大的孩子,“自卑敏感、懦弱胆小、过度焦虑等”这些情绪占据了我生活的大半部分。小时候我总是被吼骂,每次吼骂都在我的心底印上了牢牢的印记,这些伤害进入到了我的潜意识中,以至于现在长大了,我越来越不喜欢“回家”。

以一个例子剖析牛顿第三定律

在物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1:拿一个小弹簧竖放在地上,然后用手轻轻压弹簧,会发现弹簧会在手力作用下被慢慢压缩变短。同时,这时候手也会感觉到弹簧也在给手施加压力。

在此过程中,人的手给弹簧的力和弹簧反作用给手的力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人的手也收到了来自弹簧的推力,但由于弹簧小,人的力气大,弹簧很容易就被压缩到最短。

实验2:再拿一个比较大的弹簧,然后用手按压弹簧,由于这个弹簧比较大所以在按压的时候会比较费力,甚至在压缩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手力气不足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手给弹簧施加的压力和弹簧反作用给手的力量还是对等的。但由于人的力量不够,弹簧最后只被压缩了一半便让人感觉精疲力尽。

这两个实验都很好地印证了牛顿第三定律的精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存在且大小相等。


从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上述实验1)剖析家长对孩子吼骂式教育产生的反作用

为什么会选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剖析家长对孩子的吼骂教育呢?因为真的“太像了”,上述实验1中,第一次用手去按压弹簧时弹簧的作用力和形状像极了家长在幼年时期对孩子的吼骂式教育方式。

幼年期的孩子他们没有反抗能力,没有生存能力,所以在面对家长因为一点点小事甚至是孩子天性的释放就对孩子大吼大叫,辱骂责备时,他们只能选择默默地承受(孩子承受吼骂时的样子像极了弹簧被挤压变形的过程)。

孩子没有反抗吗?不,他们反抗了的,孩子反抗的力量等同于家长作用在他们身上的力量。只是他们力量太小,家长无法感知或是被家长直接忽视。也或许,孩子行为上的反抗变成变成了一种潜意识藏在他们的小脑袋里,等着哪一天爆发。


从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上述实验2)剖析家长对孩子吼骂式教育产生的反作用

实验2则像极了慢慢长大后的孩子,他们身体里有了很多力量:性格、想法、博弈的手段等,这些力量让孩子逐步成长(孩子的成长正如变大的弹簧)。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再使出吼骂式教育方式,孩子将会用他们的力量进行反击。“叛逆、厌学、早恋、逃学”这些便是他们的杀手锏。运用这些杀手锏后,家长将无力再去施压(就像大人无法用手像按压小弹簧一样把大弹簧也按压下去一样)。

家长对于孩子长大后的作用力虽然和孩子给予家长的作用力等同,但效果却是孩子占了心理博弈上的上风。这场由家长发起的作用力,孩子反馈的反作用力的较量最后谁赢了谁输了呢?看着越大越叛逆的孩子有几个家长不曾悔恨自己曾经的教育方式。


经常经常吼骂式教育孩子会产生什么反作用?

提到吼骂式教育,有一个词非常关键,叫“潜意识”。意思是童年时期孩子所受到的伤害,虽然孩子当时表明看上去没什么异样,但是这种伤害其实已经深入到了孩子的潜意识里面,等待着某天导火索引爆。

比如有时候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成年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辱骂就产生过激的情绪和行为。这其实就是潜意识累积导致的结果。

孩子内心会怨恨父母

吼骂式教育由于见效快、效果好被众多家长广泛运用,虽然家长在用这种教育方式试图纠正或制止孩子时,孩子当时给予的表面反馈效果让大人很满意,但孩子的内心呢?但家长却无法洞悉。

幼年时期的孩子是无法理解大人的行为是为他们好,他们内心只会觉得“妈妈爸爸不爱我,所以经常吼我打我”。孩子内心会有怨言吗?答案肯定是有的。也许很多家长会不同意,觉得“我骂了孩子一顿、打了他一顿,过一会他还不是亲热地说妈妈我爱你”。

的确,孩子在被家长“暴力型”教育后,还是会对我们说爱说在乎,但这是由于幼年期的孩子把父母当作是他们的全世界,他们内心深爱着父母。所以他们愿意把这种怨恨短暂地藏在心里等待时间的忘却。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内心不怨恨家长,只是在不同的年龄,孩子处理怨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因为很多孩子,他们都不太懂事儿,然后父母骂他的话,他就觉得很丢脸,自尊心要强就会反抗父母。

基本上是这样的,因为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的严重,你越骂他,他就越想跟你对着干



因为家长激烈的语言会刺激到孩子,所以才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家长不如换种比较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许孩子还能接受。

为什么孩子越哭有些家长就骂得越狠~

什么是主动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又叫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渐满足、逐步上升。每一类需要都有一些基本表现,不满足也会有基本表现。
主动满足就是要主动满足孩子的需要。自闭症症候群儿童的很多行为在常人眼里看来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但是背后肯定有原因,这些原因就是他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他们又受限于社会能力的缺失,不会表达,因此会表现出奇怪甚至令人抓狂的行为。主动满足的关键点在于:第一,“主动”。主动意味着预先,也就是在孩子还没又出现问题行为,教育者就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以恰当的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者及时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样就不会留下出现问题行为的机会。第二,在于大方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满足。第三,满足孩子所需要的喜欢的,而不是强加的,不是大人喜欢的。下面详细谈论这三点:
一、预先
举例子来讲,孩子跟妈妈去商店想要吃棒棒糖,他一直盯着棒棒糖看却不会表达:“我想要一个棒棒糖。”
妈妈们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粗心的妈妈买完东西就要拉着孩子走,可是孩子赖着不走,妈妈边拽孩子边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快点儿给我走!”越拽孩子越哭。
事情到这里一般又有两种发展:
一是妈妈看到孩子哭,拽不走,心疼了,问你是想要什么东西吗?孩子依然哭。妈妈说别哭了,你是想要这个吗?不是,孩子哭得更狠,因为妈妈没有拿对他想要的东西。妈妈又拿一个,是这个吗?不是?你到底要什么呀?你到底说呀?(这个妈妈也没教孩子怎么说呀。)孩子越哭越狠。终于,妈妈问是不是棒棒糖,孩子不哭了。孩子终于不哭了,却学会了用哭来要求他想要的东西。甚至有的孩子发展成用头撞墙、打人咬人等自伤和他伤行为。
第二种发展是:一个强势的、又似乎懂一些强化理论的妈妈会坚决拽着孩子走开,孩子又被听话了一次(注意:是被听话,不是听话)。这种做法的结局是孩子以后很难再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了需求却没有被满足,不如不表达。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孩子也许会在儿童期表现的非常听话,但这种听话和平静不会维持很久,隐藏的问题(需求总不被满足、缺乏安全感等)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暴露出来。有很多自闭症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其实并不是到青春期才出现的问题,而是长期错误的教育方式埋下的隐患,到青春期显露出来而已。
第二,细心地妈妈会及时看到孩子在盯着棒棒糖,蹲下来问:“这个棒棒糖很好看,也好吃,你想要一个吗?”孩子说:“想。”妈妈告诉孩子:“你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孩子会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妈妈立即买给孩子。孩子拿到棒棒糖后,拔不开糖纸,有点着急,妈妈又蹲下来说:“要妈妈帮忙吗?”孩子说:“要。”妈妈说:“你说:妈妈,帮我撕开糖纸。”孩子又复述一遍,妈妈立即帮孩子打开糖纸。聪明的妈妈还会在这里做一点文章,她会留一点很好撕的糖纸在棒棒糖上,让孩子自己把剩下的一点纸撕掉,孩子不但吃到了棒棒糖,而且是很高兴的很有成就感的吃到了。如此这般,买2-3次棒棒糖,孩子就学会了用语言求助,并在辅助下打开棒棒糖。
当然,这个妈妈很幸运的遇到了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那么没有语言的怎么办?其实没有语言的孩子也会盯着棒棒糖看,细心的家长依然会发现孩子的需求,蹲下来询问,先教孩子说“想”或者“要棒棒糖”等简单的语言,循序渐进。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教了孩子几句话,而在于家长即时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关切的询问并且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才是具有社会性的。无论孩子说的话长与短,都使话语具有社会性,他才明白说话的意义在于一种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这种关心也会给孩子安全感,可以很安全的存在和生活,很安全的表达需求,也就没有必要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了。
有的家长担心,吃甜食会损害孩子的牙齿和胃口,因此坚决不让孩子吃。可以想一想,只要孩子很容易的得到棒棒糖,他没有必要千方百计的去搞棒棒糖,他还会觉得棒棒糖是个好东西吗?有哪一个孩子会一年四季的吃棒棒糖而不厌呢?我觉得如果用几块棒棒糖换来孩子的安稳与踏实、成长与进步,那么它的弊端远远小于孩子成长的好处。
去年儿子喜欢吃棒棒糖,瞧,吃的舌头都绿了。他非常乐意让我把他的绿舌头拍下来。吃单个的不过瘾,还要吃双响炮。我给他买了一大包棒棒糖,放在抽屉里,他反倒不稀罕这个东西了,上个月刚刚全部扔掉,都过期了。
孩子非但没有吃棒棒糖成瘾,反而学会了用语言表达需求,学会了自己买东西,情绪也不错。
当然,如果家长真能做到孩子如何要求都不理他,都能稳如泰山也行,孩子自然也会认可棒棒糖对身体不好,不能吃,也不会用极端方式表达诉求。稳如泰山的意思是孩子发生任何不被允许的行为,家长都像什么没发生一样,继续做手头的事情(参见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的“消退”原理),而不是故意把头扭来扭去表示不理孩子了,与孩子纠缠不清,更不是气急败坏、恶语伤害,甚至打骂一顿,实际上激烈的反应也是对孩子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化。甚至有的家长更加荒唐,不想给孩子买那个东西,但熬不住孩子的苦苦哀求或者打滚撒泼(孩子早就把好大人的脉了),边骂边掏钱给孩子买了那个东西,那么家长到底是想不想给孩子买?如果买就大大方方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买,要么就坚决的不买,而不是边骂边买。如此,即便孩子的需要被满足了,但不是主动被满足的,是靠哭闹得来的,问题行为也就应运而生。而且孩子也糊涂了,大人到底想不想给我买啊?
二、大方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满足
再举一例。孩子一直在玩具柜前摆弄玩具的样品,再粗心的家长也会知道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有的孩子主动提出:“妈妈,我想要这辆车。”这时妈妈怎么办?是以家里玩具太多为理由拒绝,还是提一个条件,只要宝宝如何如何妈妈就给买,还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大方的给买呢?当然是最后者。但还有很两个主要的前提:前提一,家里的经济条件能负担得起这个玩具,如果负担不起就给孩子讲明原因,跟他商量买个便宜点儿的(自闭症孩子也懂的);前提二,孩子能够遵守只要一件玩具的规矩(至于如何养成不乱要东西的习惯,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此先不详细讨论)。如此大方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还会以哭、闹、打人的方式要挟父母吗?
三、给孩子喜欢的,而不是强加,不是大人喜欢的。
我看到很多家长通常有些很可笑的做法:孩子玩车的时候我们以要好好学习为名,把孩子拉过来读书;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以眼睛和身体最重要为名,要把他拉出去锻炼;孩子锻炼的时候我们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名,又要给他玩车。总之,家长喜欢以教育者自居来支配孩子,总在不恰当的时候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美其名曰这就是引导和教育。孩子无论怎么做总做不到家长的心里去,家长总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引导”一下他。孩子听到的永远是“应该怎样”,而不是“喜欢如何”。那家长为什么不能在孩子玩车的时候陪他玩车,孩子看书的时候陪他看书,孩子想要出去玩的时候陪他出去玩?如果给孩子喜欢的,他们还会粗暴的说不吗?
也有的家长会假惺惺的问:宝宝,想吃这个菜花吗?特别好吃特别有营养。(注意:是假惺惺的,也就是说早就有主意了,你必须得吃,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只不过是为了体现一点儿民主而已。)宝宝说:不吃。妈妈:到底吃不吃啊?可有营养了。宝宝声调开始有点高:不吃嘛!妈妈坚持不懈:真的不吃?还是吃一口吧,有营养。宝宝不耐烦了:不吃不吃就不吃!妈妈生气了:你不能好好说话啊?不吃拉倒!是宝宝没有好好说话吗?他好好说话的时候妈妈不理会,依然劝吃,逼得宝宝只好粗暴的说话,妈妈才停止劝吃。可以预见,以后妈妈都不需要问三遍宝宝才会粗暴,妈妈问第一遍宝宝就会粗暴,因为宝宝知道只有粗暴的说话,妈妈才会停止劝吃。其实这件事情处理起来不难。宝宝爱吃鸡腿,夹一个给他,这就是主动满足孩子所喜欢的。然后说:宝宝,吃菜花吗?有营养好吃。因为宝宝刚得一个鸡腿,心情正不错,也许他就会说:就尝一个。宝宝吃完,大家都夸好孩子不挑食,这时家长要见好就收,不要得寸进尺,千万不能再来一个吧。菜花目前并不是宝宝所爱,他表现好却又让他再吃一个,岂不是惩罚了他不挑食的好行为?那宝宝干脆下次一个都不吃,因为吃了第一个还会来第二个。当然宝宝也可能说:不吃。这时家长不要劝吃,强加给孩子的不是主动满足需要,满足需要指的是心理感受,并非营养需要。明智的做法是:那我们吃了啊。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并不会因为宝宝没有吃一个菜花而有丝毫的不安。宝宝看大家吃得香,没人怪罪于他,他没有思想压力,早晚也会想去尝一尝。再说不尝又如何呢?蔬菜多种多样,没必要非得吃菜花啊。
有的家长疑惑,这样总是主动满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肯定不会。前面讲的例子充分说明,只要家长投其所好、大方主动地满足需求,做的一切只会让孩子感动、安全,却不会惯出问题行为。不但不会惯出问题行为,孩子还会学习到宽容、和善、替别人着想,因为父母不跟他们较劲到底是吃一块糖还是两块糖,他们也就不会跟父母较劲,父母提一些要求他们还很乐意完成。如果父母真的因为工作忙不能陪他玩,他也会很理解很懂事的保持安静,或者去看看电视或者玩玩具或者看看书,并不会粘着父母陪他玩。因为在他安静的时候他的需求已经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他也就没有必要跟父母纠缠不清了。
不会惯坏孩子的另一个要点是时机要把握好,不要等着孩子“非得”如何的时候再满足(比如非得哭,非得撞头、非得打人等等),在孩子的情绪发展到“非得”之前就要及时满足。当然,人非圣贤,父母不可能不会错过孩子的任何需求。那父母无意错过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情绪发展到“非得”的程度了,那该怎么办?如果到了这个份儿上就要坚决的不满足,而不是绥靖的满足,绥靖的满足只能强化问题行为。如果父母只是偶尔无意的错过孩子孩子的需求,坚决的不满足并不会导致孩子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父母并不是个有心人,总是错过孩子的需求,那么坚决的不满足会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严重隐患。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扈重菁# 父母经常吼叫孩子,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后 -
(18421873962): 1、爸爸妈妈总吼孩子,关于胆子小的孩子,会在心里发生恐惧感,时刻长了,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干事胆怯、害怕、缺少自信等. 2、爸爸妈妈对孩子呼啸,会伤害到孩子的自负心,他们虽然是孩子可是也是有自负的,家长总是吼他们,会...

#扈重菁# 天天控制不住吼骂孩子会有哪些影响?家长怎么才能控制情绪? -
(18421873962): 孩子脾气会变得非常暴躁,孩子也会说脏话去骂别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非常恶劣,孩子性格比较极端,孩子也会变得不孝顺,会变得自私.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就应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出去走一走,不要和孩子待在一个房间里.

#扈重菁# 叛逆心是怎么产生的呢?
(18421873962): 家里经常打骂孩子,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家长的脾气越坏,孩子叛逆心理就越强. 这边的力量强,而这边的力量需要平衡,所以力量也需要增强.跟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平时多与孩子讲道理,因为孩子越来越大,他是能懂得的.

#扈重菁# 在父母的打骂下成长的孩子,产生了极强的叛逆心理,还有一定的自杀倾向.问题~~ -
(18421873962): 如果她有错误在先父母教育她是应该的,但是她的父母也应该考虑下她是个女孩儿而不是男孩,应该用一种更加体贴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她.我认为她的父母做的不对,她是个小孩子她做错事情那也是正常的 那么小的孩子有几个不是无知的?有几...

#扈重菁# 打骂孩子对孩子会有哪些害处呢? -
(18421873962): 打骂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包括:引起心理创伤、暴力倾向、青春期容易逆反、隐藏真实的自己、变得自卑等.1.被打骂的孩子会形成很多的心理创伤,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把一开始对父母的爱转化为怨恨.若这种情绪没有出口,孩子不能把这个...

#扈重菁# 为什么越大会越叛逆? -
(18421873962): 卓卷教育专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不是反思自己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叛逆的孩子教育采取更严厉的训斥,收效结果任是甚微. 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的越来越叛逆,而且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内心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扈重菁# 父母经常“吼”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
(18421873962): 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会导致孩子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非常的畏畏缩缩,而且也会非常的不自信,同时和别人相处起来也会非常的自卑.

#扈重菁#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大吼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
(18421873962): 其实吼骂孩子是白费口舌,因为当孩子被吼骂,一紧张,他的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唇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也会大声吼别人,这会使他没有人缘,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会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会继续去吼他的孩子.人都有好奇心,越是听不清楚的,越会注意去听.因此,要孩子注意听你说话,不必大声吼,只要引起他注意,你越不要他听见,他越会注意听.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身教,因为太小的孩子还不能说理,当大人做给他看时,他便自然会学进去.

#扈重菁# 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学习能如何?
(18421873962): 这个问题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娃娃小学一年级,基本上每天都会狮吼功!其实妹妹吼完也会很后悔,但是,不吼根本没办法推动她.现在的小孩特别会察言观色,我家小姑娘是看我和颜悦色的时候,她就不停地和我讲条件,一顿吼过后,她哭闹一阵子,自觉完成任务……我其实觉得这是我的问题,是一开始就没有把规则定好才导致现在的场面.经常吼孩子,孩子会有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还是尽可能不吼吧.��

#扈重菁#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谁都知道,可为什么家长总是对我们又打又骂的呢?? -
(18421873962): 每天为他们做一件小事.比如下班给他们倒杯水,比如饭后主动洗碗,比如在父母看电视时给他们捏捏肩,万能理由:学习学累了,换换脑子.他们问什么都是这句话.可以先从,“爸妈我回来了!”开始.渐渐就好了.你情况,我觉得太多年轻人都是这样.没事的.你是个好孩子,你的最后一句话,很让人感动.相信会处理好眼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