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戏曲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那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简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成熟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在前期是以各种上古舞蹈的形式出现,大致有这么几种:
1)原始部落的歌舞。那是古人在狩猎或部落间战争结束时为表达喜悦、满足、愉快的活动。
2)上古时代的傩舞。那是原始人驱鬼逐疫的一种舞蹈。
3)巫觋的宗教祭祀舞蹈。商汤时有《大舞》(武舞)和《韶舞》(文舞),以宣扬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4)到西周末年出现“优”,是专司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倡优指女性演员,徘优指男性员。后期出现了先秦的宫廷歌舞、汉代百戏。
所谓百戏,是泛指各种表演形式,例如扛鼎、寻幢(爬)、冲狭(类似钻刀圈)、燕跃(跳高)、跳丸(抛小球)、走索、吞刀、吐火、振童(小孩翻斤斗)、幻术。百戏的演出是为了供人娱乐,这与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大。
隋朝是中国戏剧形成的转折点,除了百戏兴盛外,还出现了“九部伎”,并且至唐代演变为“十部伎”

2、形成阶段
主要表现为唐代歌舞与参军戏。
1)唐代歌舞。唐代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有了大曲,就可以配上故事,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加之唐代出现了变文与传奇小说,为后来形成戏曲艺术的演出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变文是通俗小说,又名“俗讲”,是讲唱艺术,流行于民间。传奇小说是在以前的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
2)参军戏。“参军”原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始自汉末。舞台上两位打扮成参军的演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称为参军戏,盛行于唐代,是以滑稽问答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参军戏起初主要表演嘲讽赃官的种种情状。后来情节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经常表演的戏剧形式、仍然称为参军戏。

3、成熟阶段
中国戏曲的成熟阶段经历了宋杂剧、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漫长岁月。
1)宋杂剧。
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并吸收表演、歌唱的技艺,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戏曲。
宋杂剧已经出现了“末泥”、“副净”、“副末”的分工。“末泥”是戏的主角;“副净”是挨打的;“副末”是打浑的角色,专管逗乐。还可添一人,名为“装孤”(装官),还有“装旦”。
宋杂剧有强烈的人民性与战斗性,以滑稽戏的形式出现,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尽情揭露,批评非常尖锐。对封建王朝统治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官吏的腐败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人民生活的困苦有所反映。
宋杂剧分为两大类:滑稽戏和歌舞戏杂剧。
2)宋元南戏的形成。
在金人人侵、宋室南渡之际,汁梁的杂剧分为以燕京为中心的北戏和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戏。南戏是以浙、闽里巷歌谣歌唱民间小戏为基础,吸收北来的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间的说唱伎艺,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亦称“戏文”。期间出现了四大南戏 《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杀狗记》。其中《拜月亭记》被簇称为南戏的最高成果,后人评论它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南戏的形成,不但确立了我国戏剧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它把各种表现手段(如大曲、诸宫调、歌舞、滑稽戏等要素,并在演出结构和塑造人物方面受宋杂剧、平话、说唱艺术和傀儡戏的影响)综合在一起开创了我国戏曲舞台艺术独有的表现原则与表现方式。见诸于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南戏已经有了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即歌舞艺术的虚拟表演。没有固定的舞台装置,无论是打坐官邸、古庙,还是爬山越岭、长途跋涉,都由人物自述或表演来表现。俗称“唱一段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时间、空间不固定。同时,剧本上有了“分场”结构。大场、小场交错,低潮场与高潮场、悲苦场与欢乐场、紧张场与轻松场、简场与繁场等有机结合,有了所谓转场、圆场、过场等形式。
第二,南戏初步形成综合性艺术,歌、舞、白成为剧本的三要素。宋杂剧是一人主唱,南戏则是各角色都可以唱。唱又分为独唱、接唱、同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介与白都很重要。
第三,各种艺术手段运用的程式性,如定场引子、诗、自报家门、剧本的结构、场次的安排、曲调的连缀、念白与唱词的格律、行当的划分,都有了一定的程式。
第四,行当。宋杂剧已有副净、副末两个主要行当。两个角色都善于滑稽表演,所谓“副净发乔”“副末打浑”。到南戏里则有了生、旦、外、贴、净、丑、末等七个角色。生、旦二行当的形成是南戏发展的新成就,生、旦概括生活中男女两种性别的主要人物,副净·副末保留其插科打浑的特色。
第五,南戏的演出很少有布景,演出条件十分简陋。
第六,南戏的化妆,对旦角已有浓妆、淡妆,打扮已经十分浓艳。脸谱已经初步出现。丑角画“乌嘴”、“白鹿”。
南戏的发展尚不完善,分场过于琐碎,多次重复交代人物身份等。
南戏在元统一后,又受昆山腔一的影响,唱法进一步丰富。在剧本结构上,也开始确立了分场的形式,各角色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表演也加强了 舞蹈性,运用曲牌比较灵活自由。
3)元杂剧。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南北戏大规模交流,形成元杂剧。
元杂剧的代表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玉镜台》;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至此,中国戏曲走向成熟。
以后,又经过了明清时代的传奇、昆曲和京剧的形成,使中国戏曲走向了巅峰。

关于明代传奇和昆曲
1.明代传奇
明代中叶之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行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局面。唐朝最早出现传奇(小说)一词。宋朝南方戏曲也称传奇,后来发展成为“明清传奇”。明清时代中国北方亦流行杂剧。
明代传奇的戏曲文学作家汤显祖,是与同时代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具有同样地位的伟大戏曲作家。汤是江西临川人,他的作品以“临川四梦”〔《还魂记》(一名《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最为典型。汤显祖是明代剧作家的代表人物。
明朝戏曲界出了一件大事,产生了一个新剧种—昆剧。昆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空谷幽”。昆剧已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昆剧的形成
昆剧源于昆山腔,简称昆腔,昆曲。它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是南戏的一个支派。在明代万历之前,它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在明代中叶的嘉靖、隆庆年间,江西豫章(南昌)人魏良辅到吴中后,对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弋阳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使新腔的特点清柔婉转,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但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体现剧本,形诸舞台。
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
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和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当时江南正值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江南地主、富商以观赏昆剧作为主要娱乐方式,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过深厚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南戏的文学性较高,为昆曲、徽腔打下了基础,昆剧风格优美,舞蹈性强,表演要求很高,要做到“词到、乐到、舞到”。由于昆剧的戏文高雅,一般市民欣赏起来比较困,逐渐衰落,满清人关后,对汉人的反满活动异常敏感,此时不少知识分子为了逃避严酷的文字狱的迫害,就运用编写剧本的方式表达对明朝覆亡的遗恨,寄托遗民的哀思。于是孔尚任写了《桃花扇》、洪升写了《长生殿》、李玉写了《千忠戮》(又名《断钟录》)等剧作。满清政府便对作者进行打击。这样,便加速了昆剧的消沉。加之昆剧演员也看不起地方戏,如此更远离了劳动人民,于是昆剧也就不再为社会所欢迎,民间流行的梆子、皮黄便代之而兴。到了乾隆后期,随着徽班进京和徽汉合流,逐步形成了京剧。京剧的发展受昆剧的影响较大,讨论京剧的形成与表演艺术,不能不涉及昆剧的兴衰。

什么和什么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金院本与宋杂剧实同而名异,但艺术上有所发展,它是从宋杂剧过渡到元杂剧的重要形式。金院本是宋杂剧的发展,同时又是元杂剧的孕育者;出现了金院本,元杂剧的诞生条件也就完全成熟了。

非要追溯京剧的历史的话,那可以远了去了。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已经开始在艰难的捕猎生活中唱歌跳舞来表示自己的欢乐。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以乐舞作为工作的专业艺人,那个时候他们被称为“优伶”,听起来和“幽灵”两个字一样,不过人家可是正儿八经地活着的。元朝的杂剧开始兴盛,中国的戏剧艺术也在这个时候走向了成熟,开始有了专业化的分工,慢慢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业。到了明朝,因为大家的生活开始过得好起来了,愿意花钱去享受娱乐了,戏曲演出也成为了普通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形式,逢年过节的时候看个戏,到现在还在一些地方流行着。这个时候,在江苏昆山一代形成了一种戏剧腔调,叫做昆山腔,这种腔调流传很广,它后来也有了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昆曲”。

明清两个朝代,因为政策的关系,徽州的商帮赚得盆满钵满。赚了钱嘛,自然要好好享受一番。在满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要之后,徽商们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了。
以前没钱的时候,跟着大家一起吹着风看唱戏,还得迁就戏班子的时间和地点,各种不方便真是谁看谁知道。现在咱们有钱了,必须得想看就看啊!
然而那个时候可不是现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更加不要说带到哪看到哪的手机了,那怎么办?环境不好,我们转室内或者搭棚子啊。时间不对地点不好,我们就干脆自己家里养个戏班子啊!
于是江南江北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和富家豪门都开始畜养家庭戏班,这些唱给徽州商人听的戏剧班子,就被外人叫做“徽班”。

时间去到了1790年,那一年,乾隆皇帝八十岁了。普通人家的老人家八十岁都得郑重其事地办个寿宴,何况是皇帝老人家呢。这个事情当时作为一个大事,就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啊。
在扬州有个盐商,叫做江鹤亭,他其实也是徽州人,自然也知道家庭戏班这个事情,搞不好他自己家里就有。商人的敏感神经告诉他,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在著名的戏剧圣地安庆组织了一个叫做“三庆班”的徽州戏班,准备到京城给乾隆皇帝祝寿去了。
当然,作为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戏班子,想要进到皇宫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不要紧,这戏班能够进到北京城,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功了。当时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个地方的戏剧都云集在这里。在这里演出,要是被什么达官贵人看中了,那就飞黄腾达了。退一步说,就算是演给平民百姓看,赚钱不说,还能提升知名度,也亏不到哪里去。
三庆班在京城获得成功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老家,很多人听了就想,这徽戏可是我们这里的特产,要不我们也去帝都创业试试看?于是,又有一些徽班到了北京城,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它们三个和三庆班被人称为“四大徽班”,这就是四大徽班进京的故事。
后来,又有一些湖北汉剧的艺人来到了北京,进入了徽班里面参加演出。这些艺人也将自己的老本行里面的很多元素带到了徽剧里面,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在北京城里面表演的徽班,偶尔无聊了自己也会出去娱乐一下,其中最常做的就是看别人表演。慢慢的,这些戏剧班子就学习了不少其它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他们后来开发了一种新的剧种,这就是后来的京剧。
北京城里面的人越来越多,看戏的人也自然与日俱增,在好几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也开始走向了成熟。后来有位叫做沈蓉圃的画师创作了一副《同光名伶十三绝传》工笔画,里面的人物分别是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主要题材是历史故事,不少人物都是真实历史上存在过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是男子;旦,是女子;净,是那些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是那些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又叫做小丑、小花脸。因为角色的作用不同,所以每个行当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让台下的观众一下子就能够知道这个角色大概是个什么人,京剧的脸谱化也是一个特点,所谓唱红脸唱白脸,说的就是不同的人物性格。

京剧演变成一种专业的表演形式,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个好的京剧演员,唱、念、做、打这几种功夫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要会做动作。而台下还得有不少的乐师,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锣、鼓、板等打击乐器来伴奏。
在民国时期,京剧渐渐登上了顶峰,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梅兰芳先生了。他的表演让不少外国人都争相观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京剧慢慢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国粹。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就算在世界大舞台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愿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继续为我们带来审美享受。


#贾馥柴# 简述明清戏曲发展史. -
(15253067890): 清代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它们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依然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些在各地...

#贾馥柴# 简述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在的发展600字以上 -
(15253067890): 历史起源折叠编辑本段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

#贾馥柴# 戏曲的发展概况 -
(15253067890): 而从文艺发展史观看问题,就能给元杂剧以公正的评价. 第二,明确的“真戏曲”的观念.在王国维那里,“戏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歌舞戏、滑稽戏

#贾馥柴# 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作用 -
(15253067890):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宏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6376537大壮美、辉煌灿烂的戏剧景观,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人类的戏剧主要包括...

#贾馥柴# 明清时期戏曲兴盛的原因 -
(15253067890):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它的晚期.商业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糜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更为便利的生存发展条件. 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布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力的势头向...

#贾馥柴# 中国戏曲的历史 - 作业帮
(15253067890):[答案]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

#贾馥柴# 急需一篇戏曲鉴赏论文 -
(15253067890): 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

#贾馥柴#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早期的改革及发展 -
(15253067890): 一、京剧的历史 (一)京剧形成的前后 京剧形成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有产生在江苏昆山的昆曲,有起源于江西弋阳的弋阳腔等等.其中昆曲倍受统治阶级的青睐而登上了大雅之堂.由于该剧只向高雅发展,成了宫廷垄...

#贾馥柴# 中国古代戏曲史 -
(15253067890):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

#贾馥柴# 中国戏剧漫长的发展历史说明了什么问题 -
(15253067890): 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如“傩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京剧就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到了京剧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