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瑜在古诗词中被提及的频率如此高呢?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我国古典诗词作品中确实在三国人物中对周瑜的关注和提及较多。而且从黄梁的答案中,相信诸位也能看出,周瑜被普遍提及,尤以宋为多。故讨论周瑜形象问题,除黄梁答主提到的五点外,也不能忽视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周瑜形象逐步变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尤其是为什么宋人爱提及周瑜。试释如下:平虏伯之封号。周瑜从唐德宗之后,是配享武庙的。武庙主祭吕尚,配享七十二位历朝名臣名将。其中有周瑜。后宋太祖建隆四年有过相关修改,但未改动周瑜之位。宣和五年,封蜀丞相诸葛亮顺兴侯,吴将军周瑜平虏伯。平虏伯之封号,在其他朝代倒不算什么。但宋代这个内外交困,辽金夏元轮番交争却少胜多败的时代,“平虏”一语可是有着民族主义的象征意义的。尤其是南宋时“豪放词”或“爱国词”中特别喜欢用东吴君主将领典故,以类别当时南宋所面临的北伐问题,故在此语境下,周瑜提及次数较多当属正常。

正统论宋代是一个喜谈正统、道统的时代。欧阳修《正统论》中即已开始讨论三国孰为正统的问题。“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以曹魏年号纪年,后朱熹《通鉴纲目》改蜀汉为正统。期间无论主曹魏还是主蜀汉,身为孙吴一方的周瑜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尴尬的。故此时的诗词,既有正面肯定周瑜谋略和贡献的,亦有认为周瑜对蜀汉不利,危害正统,早逝是咎由自取的。因此周瑜形象从宋之后,变的复杂多样起来。许多周瑜的功勋开始被剥离,加在诸葛亮身上。



‍‍

周瑜在诗词中出现,本质是诗词的用典。某个典故用得多,一般来说,是这个典故成了某种感情/看法/形像的代名词。并不一定是因为怀念喜欢等缘故。贾生”“贾谊”“贾长沙”等加起来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周郎”低。贾谊,他在诗词中是作为怀才不遇的典型。

并不是因为他多么高光伟正,人们多喜欢他。“刘郎”在诗词中出现得也不少。“刘郎”有时是指刘禹锡,也有可能是指刘晨。刘禹锡还好,有一定知名度,也是历史上的真人。刘晨呢,一点都不高光伟正,既不帅,也不有为,就是个普通农民,还不一定真的存在,他的知名度,至少在当代人的心中知名度非常低,他出现在诗词中大多都因为天台山的传说,那些诗词要用天台山的典故。即使是在天台山那个传说里,也是有两个男主角的,除了刘晨,还有阮肇,刘晨也没长得比阮肇帅,但是阮肇在诗词中出现的次数比刘晨就少了很多很多,估计是刘晨沾了“刘”字是个平声字的光。

‍‍

周瑜在诗词中的屡次提及,也与宋代文人的主观选择有关。宋代文人在诗词中,刻画周瑜时,总是更注重周瑜羽扇纶巾的儒将一面,以及周瑜和小乔郎情妾意的一面。这与宋代武将地位下降,宋词中的恋情描写都有一定关系。

这时,周瑜变成了宋代文人笔下理想化的英雄:既是“谈笑间灰飞烟灭”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战场英雄,又是“闻道小乔乘凤玉,仙裳飘雾縠。来嫁吾门公瑾叔,天上人间愿足。”郎才女貌,琴瑟和鸣的人生得意者,还是得明主信任的贤臣。故周瑜成为文人某种人生理想的化身。

 



~


#雷萧萧# 苏轼的念奴娇是写周瑜的? -
(15764064586): 是写了周瑜."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雷萧萧# 精通古诗者进 -
(15764064586): 三国时期的周瑜,24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雷萧萧#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赤壁美景,引出后文中周瑜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
(15764064586):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雷萧萧# 用古文古诗之类的概括周瑜的一生所做的事,要按历史顺序一件一件的说,不一定是成功的伟大的事... -
(15764064586):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又做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雷萧萧# 草船借箭中有一点写周瑜很吃惊,为什么吃惊? -
(15764064586): 原文是两处写周瑜大惊的,一次是周瑜从鲁肃口中得知诸葛亮识破他的反间计而大惊,一次是看到诸葛亮完成造箭任务并得知诸葛亮“借箭”的办法后大惊.第一次大惊是想不到诸葛亮竟有如此才干,别人不知但他却能识破自己“蒋干盗书”的计谋,觉得诸葛亮会成为将来的强大对手,所以大惊,并想法谋害诸葛亮,于是引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第二次大惊则是想不到诸葛亮竟能完成“不可完成的任务”,而且方法匪夷所思,远胜自己,所以大为震惊.(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雷萧萧# 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典故? -
(15764064586):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捏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自《三国演义》之后周瑜形象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历史功绩大打折扣,而诸葛亮成为了一个近乎于神的传说. 然而,...

#雷萧萧# 赤壁古诗的品析和鉴赏 -
(15764064586): 赤壁 折戟⑴沉沙铁未销⑵,自将⑶磨洗⑷认前朝⑸.东风⑹不与周郎⑺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⑼.[1] [2] 词语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⑵销:销蚀.⑶将:拿起.⑷磨洗:磨光洗净.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⑹东风...

#雷萧萧# 三国演义中关于周瑜的全面评论,200字,怎么写?
(15764064586):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

#雷萧萧# 小学语文5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周瑜为什么要叫诸葛亮3天内造十万支箭?急急! -
(15764064586): 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设计陷害他,所以周瑜才叫诸葛亮3天内造十万支箭.

#雷萧萧# 古诗及诗意 -
(15764064586):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文解释】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词语解释】 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