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题目是什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题目是《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原文 译文对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题目是《登鹳雀楼》 。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 [1] 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题目是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著名的诗
登鹳雀楼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登鹳雀楼
朝代:唐朝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
这首诗一眼看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写法,全篇使用对仗。对仗在绝句中本来是很少用的,因为绝句只有四句,四句之中要起承转合,而对仗通常两句的意义是并列的,用了对仗就不利于收束诗意。
不过,这首诗却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全诗皆对,却不显雕琢呆板。原因就在于第二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但意义却不是并列而是贯通的,所以没有对仗的痕迹。可见,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十分成熟。
当然,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表面的技巧,而在于诗中那种阔大的人生境界。

你好:这是王之涣的历史名作:《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体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田徐红# 白曰依山尽的上一句诗是什么?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的首句,没有上一句. 原诗如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田徐红# 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猜一景点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登黄鹤楼

#田徐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哪里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以呢,写的是鹳雀楼.

#田徐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地方?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该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

#田徐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12个成语来(每个成语中都有诗中的一个字)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白璧无瑕、光天化日、百依百顺、稳如泰山、尽善尽美 黄粱美梦 、河清海宴、出神入化、海纳百川、流连忘返 畅所欲言、穷途末路、万紫千红、表里如一、目不暇给 改弦更张 、承上启下、一元复始、层峦叠嶂 、琼楼玉宇 太多了. 白日做梦 日理万...

#田徐红#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的头一个字各组一个成语.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白--白驹过隙 白日做梦 白头偕老 白纸黑字 日--日复一日 日积月累 依--依依不舍 山--山崩地裂 山穷水尽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 海枯石烂 海市蜃楼 流--流连忘返 流芳后世 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参层楼 穷--穷极无聊 穷途潦倒 千--千变万化 千方百计 千...

#田徐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每一个字为成语的第一个字,组成词语)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不是日穷千里目,是欲穷 白驹过隙 日上三竿 依然故我 山清水秀 尽心尽力 黄道吉日 河奔海聚 入不敷出 海天一色 流光溢彩 欲擒故纵 穷途末路 千秋万代 里应外合 目不暇接 更深露重 上窜下跳 一心一意 层峦叠嶂 楼堂馆所

#田徐红# 白日一山经,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

#田徐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韵脚是哪几个字?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流、楼,韵母是:ou 诗押韵一般规律,一三五句不论,二四六分明.

#田徐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3分)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题1: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 作业帮
(18424357547):[答案] 小题1:一轮落日冉冉下沉,渐渐没入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奔腾咆哮,汇入浩瀚的大海.好一派壮观的景象.(意思对即可,但只翻译不拓展得1分) 小题1:登高才能望远;人只有不断攀登、进取,才能在思想上达到高的境界,才能在事业上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