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的特点是什么? 简答:骈文有什么特点?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骈文的特点如下:

1、韵律: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2、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3、形式: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

4、别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四六文”“骈四俪六”。

5、概说: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一种文体,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扩展资料

骈文与散文区别:

1、要求不同

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

2、文章风格不同

骈文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所用语言文字不同

骈文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骈文文学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 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近二十年骈文研究述议
  莫 道 才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骈文研究基本上处于寂寞的境地。就笔者所检索到的资料来看,这三十年只有两篇文章谈论骈文,一篇是启功的《散文与骈文的区别》(《文艺学习》1957年第4期),一篇是徐迟的《散文与骈文》(《光明日报》1978年5月21日),很有意思的是,这两篇相隔二十年的文章,谈的基本上是同一个最基本的小问题,而且都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苦涩的学术悲剧。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建国后前三十年骈文研究基本上是学术禁区。骈文研究在内地受重视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
  肇始于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使骈文研究的禁区得以突破。仅在1980年就有三篇论文发表,王运熙、胡国瑞、曹道衡三位有影响的学者相继就六朝骈文发表文章(王运熙:《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胡国瑞:《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曹道衡:《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期),以为汉魏六朝骈文正名为突破口,骈文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至今,有关骈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发表的论文约90余篇,专著6部、作品选9部。这六部专著是:姜书阁的《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于景祥的《唐代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莫道才的《骈文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尹恭弘的《骈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于景祥的《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钟涛的《六朝骈文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九部作品选是:黄均、贝远辰、叶幼明选注的《历代骈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熊先谦的《魏晋南北朝骈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谭家健主编的《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1988年)、许逸民选注的《古代骈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殷海国编选的《历代骈文精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周振甫编选的《骈文精粹》(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朱洪国编选的《中国骈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莫道才主编的《骈文观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赵振铎主编的《骈文精华》(巴蜀书社,1999年)此外,一批解放前出版的骈文学著作也得以重印,如瞿兑之的《骈文概论》、刘麟生的《骈文学》(海南出版社,1994年)、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蒋伯谦、蒋祖怡的《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1997年)这些都显示了近二十年骈文研究与普及的繁荣。而台湾地区的骈文学研究从六十年代后也有所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张仁青的《历代骈文选详注》(台湾中华书局,1963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六十年来之骈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中国骈文析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骈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丽辞探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汪菊松的《宋四六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77年)、佚名的《骈体文浅说》(台北广文书局,1980年)陈松雄的《齐梁丽辞衡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廖志强的《六朝骈文声律探微》(台北天工书局 ,1991年)、谢鸿轩的《骈文衡论》(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陈耀南的《清代骈文通义》(学生书局,?年)可以说,以张仁青为代表的学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因此,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著作和论文也比较多。最初是对骈文的一般特征的介绍,旨在还骈文的本来面目,如张会恩的《论骈文的特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和谭家健的《略谈骈文的基本特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然后逐步深入到骈文的内在形式,胡晓明的《〈文赋〉新论:骈文特征的内化与思维定势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可作为代表。他们探讨了骈文形式的深层特点,并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进行了解读。向晁山的《论骈体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据》(《吉首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试论骈文的审美基础》(《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和《论骈文的审美形态》(《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则进一步探讨了骈文形式的产生原因,并上升到美学层次来分析。对骈文的具体特征的讨论则有钟涛的《骈文的隶事与声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几部骈文研究专著也对此有所讨论,如尹恭弘的《骈文》在第一章的第三节“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及其美学功能”专门讨论了骈文的五个方面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并讨论了各种特征的美学功能,如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又如莫道才的《骈文通论》的第四章《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第五章《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第六章《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都是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作者认为,骈文的结构形式具有起、铺、结的结构体制和领、衬、夹的游离构形;骈文的句式也有构造上的模式特点,如骚体句、诗体句、叠字句等;而骈文的句型则具有强烈的结构模式,如齐言单联型、齐言复联型、杂言复联型等;《骈文通论》还讨论了对仗、声韵、典事、藻饰等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讨论了骈文的均衡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等美学特征。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讨论,对骈文的形式特征及美学特征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共识,也已达到了较深的层次。通过研究讨论使我们正确看待骈文的存在价值,这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译文:“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 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近二十年骈文研究述议
  莫 道 才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骈文研究基本上处于寂寞的境地。就笔者所检索到的资料来看,这三十年只有两篇文章谈论骈文,一篇是启功的《散文与骈文的区别》(《文艺学习》1957年第4期),一篇是徐迟的《散文与骈文》(《光明日报》1978年5月21日),很有意思的是,这两篇相隔二十年的文章,谈的基本上是同一个最基本的小问题,而且都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苦涩的学术悲剧。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建国后前三十年骈文研究基本上是学术禁区。骈文研究在内地受重视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
  肇始于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使骈文研究的禁区得以突破。仅在1980年就有三篇论文发表,王运熙、胡国瑞、曹道衡三位有影响的学者相继就六朝骈文发表文章(王运熙:《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胡国瑞:《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曹道衡:《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期),以为汉魏六朝骈文正名为突破口,骈文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至今,有关骈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发表的论文约90余篇,专著6部、作品选9部。这六部专著是:姜书阁的《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于景祥的《唐代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莫道才的《骈文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尹恭弘的《骈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于景祥的《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钟涛的《六朝骈文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九部作品选是:黄均、贝远辰、叶幼明选注的《历代骈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熊先谦的《魏晋南北朝骈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谭家健主编的《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1988年)、许逸民选注的《古代骈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殷海国编选的《历代骈文精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周振甫编选的《骈文精粹》(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朱洪国编选的《中国骈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莫道才主编的《骈文观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赵振铎主编的《骈文精华》(巴蜀书社,1999年)此外,一批解放前出版的骈文学著作也得以重印,如瞿兑之的《骈文概论》、刘麟生的《骈文学》(海南出版社,1994年)、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蒋伯谦、蒋祖怡的《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1997年)这些都显示了近二十年骈文研究与普及的繁荣。而台湾地区的骈文学研究从六十年代后也有所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张仁青的《历代骈文选详注》(台湾中华书局,1963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六十年来之骈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中国骈文析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骈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丽辞探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汪菊松的《宋四六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77年)、佚名的《骈体文浅说》(台北广文书局,1980年)陈松雄的《齐梁丽辞衡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廖志强的《六朝骈文声律探微》(台北天工书局 ,1991年)、谢鸿轩的《骈文衡论》(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陈耀南的《清代骈文通义》(学生书局,?年)可以说,以张仁青为代表的学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因此,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著作和论文也比较多。最初是对骈文的一般特征的介绍,旨在还骈文的本来面目,如张会恩的《论骈文的特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和谭家健的《略谈骈文的基本特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然后逐步深入到骈文的内在形式,胡晓明的《〈文赋〉新论:骈文特征的内化与思维定势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可作为代表。他们探讨了骈文形式的深层特点,并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进行了解读。向晁山的《论骈体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据》(《吉首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试论骈文的审美基础》(《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和《论骈文的审美形态》(《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则进一步探讨了骈文形式的产生原因,并上升到美学层次来分析。对骈文的具体特征的讨论则有钟涛的《骈文的隶事与声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几部骈文研究专著也对此有所讨论,如尹恭弘的《骈文》在第一章的第三节“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及其美学功能”专门讨论了骈文的五个方面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并讨论了各种特征的美学功能,如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又如莫道才的《骈文通论》的第四章《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第五章《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第六章《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都是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作者认为,骈文的结构形式具有起、铺、结的结构体制和领、衬、夹的游离构形;骈文的句式也有构造上的模式特点,如骚体句、诗体句、叠字句等;而骈文的句型则具有强烈的结构模式,如齐言单联型、齐言复联型、杂言复联型等;《骈文通论》还讨论了对仗、声韵、典事、藻饰等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讨论了骈文的均衡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等美学特征。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讨论,对骈文的形式特征及美学特征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共识,也已达到了较深的层次。通过研究讨论使我们正确看待骈文的存在价值,这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译文:“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骈文的特点主要有句式两两相对 ;每句字数以四字和六字为主;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扩展资料

文体的来源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构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个性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骈”是由本义“驾二马也”《说文·马部》派生出来的,即两匹马并行,后引申为二物相并。因此,“骈”用的是引申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骈文



  从《别赋》看南北朝骈文的语言特点

  《别赋》是江淹的代表作,也是齐梁之际抒情赋的代表作,代表了齐梁抒情赋的特点和成就。本文以江淹的《别赋》为例,从语句、语音、用词三方面分析南北朝骈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语句特点:对仗工整和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除了虚词和共有的句子成分外,上下句字数相等,句法结构和词性都必须相对。南北朝的骈体文已大量运用对仗这种语言形式,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第一,句法结构相似。南北朝时期还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和术语,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用今天的语法关系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如:

  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去国之别)就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第二,句子成分相同。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子成分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如:

  1.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谓宾谓宾 谓宾谓宾

  骈(pián)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 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后一个作家。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骈文的特点是什么?~

骈体文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鞠义蚁# 古文、骈文和辞赋三种文体的特点? -
(13697845301):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

#鞠义蚁# 骈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哈?? -
(13697845301): 概括说来有三点: 1、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2、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

#鞠义蚁# 骈文有些什么特点?骈文有些什么特点?
(13697845301): 骈文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 其句多用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 四六骈俪、骈体等,兼具骈文要点而且 押韵的称为骈赋.此文体在文学史上评 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作品华而不实,适 于写景而不适于叙事. 骈文特点主要包括: 一是全篇文章均由对偶构成,除少 数散句外,都可以分为上下联,字数、 词性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行文流畅. 二是对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组成. 初期以四子、八子为王,偶尔渗杂有五 字、七字.齐梁以后四六格式定型化, 所以也称四六文. 三是讲究声韵上的平仄.初期骈体 文分韵骈文和无韵骈文,南北朝开始讲 究韵律,唐后愈发严格. 四是用词注重藻饰和用典,后期用 字生僻,内容虚幻,被认为华而不实.

#鞠义蚁#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
(13697845301):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

#鞠义蚁# 骈文的特点的四个方面具体是什么?
(13697845301): 骈文的特点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句式匀称,对仗工整.即两个相称的句子为一组,彼此相对,极工整匀称.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句和六句,而且对偶,句子的基本结构...

#鞠义蚁# 骈文的特点 - 骈文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13697845301):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 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裁 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 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

#鞠义蚁# 骈体文在句式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 作业帮
(13697845301):[答案] 一、句式匀称 二、讲求平仄 三、用典 四、讲究藻饰 至于散文的特点却是另一种情况,它辞句参差,行文;自由活泼,不讲对偶;讲求流利,不讲声韵,较多反映现实生活.

#鞠义蚁# 用典是骈文的一大特点. -
(13697845301): 以下是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因此,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著作和论文也比较多.最初是对骈文的一般特征的介绍,旨在还骈文的本来面目,如张会恩的《论骈文的特征》(《殷都学刊》1985...

#鞠义蚁#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13697845301): 语言优美.以骈为主, 骈散结合,讲究对仗和声律.

#鞠义蚁# 1.就文心雕龙,知音分析骈体文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带着镣铐跳舞? -
(13697845301): 1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2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3修辞上注重藻饰.4讲究用典. 骈文的文体规范特别严格,采用骈文的形式来写理论性的文章,就像带着镣铐一样受到束缚.但是本文作者在不违背这些文体规范的前提下,能把一篇理论性文章写得逻辑严谨,内容充实,又文畅理顺,词采斐然.所以说是虽“带镣铐”而能“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