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春 阅读答案 人生的春 池莉 阅读答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一)寻 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问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11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12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3.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4.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5.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 → 遥见草色:

6.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7.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二)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古保祥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慨,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已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隶可能怕我闷环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极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整日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我需要勇敢地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采,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采,你跑得越快,凤车就会转得越快!

(选自《经典美文》206年第2期,有改动)

8、作者开篇引用哲人的话总领全文,结合全文看.“受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反映“我”从“受伤”到“复原”这一过程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很不情愿→_____________。(4分),

9.读②③④段,想一想:父亲为什幺“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程”?(3分)

10.父亲良苦用心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 2分)

11.章多次出现“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这句话,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12.“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三)《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

⑤然而,它们身后的人们却将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胡杨林已变成1.4万公顷。�

⑥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自尊,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它们。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

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我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选自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散文,2006年3月13日。有删改)�

13.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2分)�

14.文章第①段运用排比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15.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6.“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3分)

17.胡杨这一形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慨或思考。(4分)�

(四)心泉

张佐香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思维与智慧》)

18.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3分)

19.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4分)

20. 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4分)

21. 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4分)

22.阅读第④段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4分)

阅读全文(1285)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 鲜花(今0昨0周1共3) | 编辑

上一篇: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No.1 讨论: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By 小白 发表评论于2007-11-28 15:13:00

参考答案
(一)
1.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3.不同。第⑨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第⑩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
4.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
5.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6.要点:可从综合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7.要点:“寻春”蕴含两层意思:(1)寻自然之春(2分);(2)寻内心世界之“春”(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
8.“高考失利”或“高考失败、高考落第”(1分) “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或“从迷傍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1分)“剧烈地疼痛”或“疼痛”→“暗自垂泪”或“垂泪”→很不情愿→“忽然明白”或“明白”→“从迷惘中苏醒”或“苏醒”。苏醒过来”(每个05分,共2分)
9.我的的高考失利也沉重地打击了父亲(1分)我的迷惘沉沦更让父亲心痛(1分)父亲正苦思如何让我振作起来(1分)
10.我”明白了:不能这样沉沦下去,要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才能接近成功的彼岸。(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人生要获成功,必须依靠奋斗( 2分),你越努刀奋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分)(意器相近即可)
12.①生命免不了受伤;②要正确面对受伤;③坚信受伤一定会复愿;④受伤是生命中常有的,受伤让我们成熟.不断受伤、复原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生命因这样的过程而更加美丽。(意愿相近即可,①②点每点1分,答全①②③点给3分,答出第④点给3分)
(三)
13.(2分)既指摧残胡杨的自然界的西风(或恶劣的自然环境)(1分) 也
指人类摧残胡杨的行为(1分)。
14.(3分,每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语意相近即可)①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
②突出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③警示人类要保护胡杨,保护自然环境;
④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
15.(3分,每答对一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喜爱;②对人为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或“人类文明的流失”)深沉忧虑;③期望人们能关爱胡杨,拯救人类文明孕育者,使人类文明连绵不息(或“持续发展”等)。
16.(3分,每答对一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坚韧顽强;②不贪虚名,无私奉献;③宁死不屈的气节。(答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宁死不屈”即可)
17.(4分)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从人应有胡杨的素质和品格、社会进步需要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等方面写出感慨,或对照胡杨反思自身的缺憾(2分),结合文中对胡杨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阐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应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追求的一种人生(2分)。读着“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司马迁、李时珍、哥白尼、居里夫人……人生短暂,只有像他们那样坚忍、无私,顽强地为人类奉献最后一滴血,才能在国家、民族之林,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2分)。②人应当追求胡杨一样的优秀素质和高尚品格。读着“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不禁反思自己,应在不断的磨炼中,在自然和生活、学习的洗礼中,克服脆弱、贪欲,提高素养,完善品格。
(四)
18.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寻泉(原
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均可,意思对即可)
19. “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对即可)
20.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意思对即可)
21.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意对即可)
22.、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

人生的春阅读答案~

人生的春 --摘自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 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了。 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 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煎熬出来的,苏醒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玄妙的是,需要多少的煎熬呢?又需要多久的煎熬呢?所谓的漫长,那应该是多长呢?法海和尚,老得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是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慧能,3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心即开悟,于刹那间便明心见性,立刻出家,然后修成正果。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 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看上去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诠释一个什么道理,都披挂在作品的形式上,十分易于让评论家一眼就看出好了。这些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深刻地找到了它。这种把戏非常容易迷惑具有发言能力,并且乐于表现发言能力的泛知识阶层,大家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 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又在后天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会忍不住要与人争论,乃至一言不和便会拂袖而去。我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出人品。我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1.作者认为人生的春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的春是一种懂事,在经过历练后能够格物致知,能够运用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去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
2.作者对人生的春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
_不知春________----强烈的怀疑自己----__历经_煎熬会鉴赏艺术_____------算是知春------__坚信自己 看懂作品和人品____------真正的知春
3.文中两次出现“嫉恶如仇”,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两次“嫉恶如仇”,都是在艺术鉴赏及心灵探索中产生,不同的是第一次只是十余年前算是知春的时候,只能算是对艺术鉴赏的“知春“,还不懂得鉴赏人品。现在则算是真正的知春,坚信自己看得懂文章和心灵,是对自己的全部肯定!
4.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意象(第二自然段从“要木篱笆”到“松香”),其用意是什么?
作家采用了大量自然界及人后天加工的意象,重点在说明人要懂得用先天的感知能力,在后天里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懂事,真正懂得鉴赏历史和感知心灵,感知春天的魅力!

5.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熬”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
“熬“在这里给人感觉探索人生的真正韵味是需要后天的不懈努力,表达出作者感觉到人生之春是经历很多阶段的。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选自散步)
“熬“说明时间过得很慢,冬天的寒冷对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折磨,这是作家对老母亲的心疼与尊敬,他爱母亲心疼她在冬天里所受的折磨,也是对母亲又陪他走过一年的欢喜。
6.探究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1)“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我同意人生的春与年龄没有关系的说法,人生的春是人在后天里努力运用先天条件,去不断加强感知历史和心灵能力,是心理上对人生的追求,这跟生理年龄是无关的。
(2)“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的难得啊!”这个结尾删掉可以吗?
这个结尾起到总括全文,强调后天需不断努力历练才能懂得人生,线索清晰,简单易懂,首尾呼应。
7.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在下面。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运用先天感知情感的能力,不断加强对事物对心灵的鉴赏感知能力,真正的人生不仅需要明白事理,更要懂得欣赏心灵。


#徒查婉# 【下列关于青春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青春是人生的春天,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的辉煌. ②对一个人而言,天易老,而青春会永驻. ③岁月不待人,... - 作业帮
(18386271568):[选项]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徒查婉# 如果把人的阅读年龄按四季划分,我很愿意把12~15岁比作是人生春天的一段——早春.…… (阅读答案)①如果把人的阅读年龄按四季划分,我很愿意把12~... - 作业帮
(18386271568):[答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答 正当早春时节的孩子,应该到课外阅读的田野上去寻找和播种2、在第四自然段的横线A处补充一个5字短语,与天高任鸟飞相对应答 海阔凭鱼跃3、在第四自然段的横线上填词语.答 21...

#徒查婉# 《春》阅读题 -
(18386271568): 《春》阅读训练答案 Ⅰ答案 (一)1、C 2、上、下 色彩绚丽、香气浓郁 3、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4、(略)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

#徒查婉# 《感悟春天》阅读题的答案 -
(18386271568): 1、读第一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总是阴雨霏霏,乍暖还寒,是个多余的季节! 2、用一句话概括(3)段的内容. 不管是诗人还是道家、佛门子弟,谁都喜欢春天、歌咏春天、珍惜春光...

#徒查婉# 春从心出 阅读答案 -
(18386271568): 热爱珍惜生活,让心中的春天永驻.本文明确春的深刻意义:人生的真谛,即看待生命的态度,是珍惜,热爱,乐观的态度.

#徒查婉# 读感悟春天,问中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1.读感悟春天,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 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问中揭... - 作业帮
(18386271568):[答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希望,也是人生的希望,有希望加之努力就会有收获,收获美好的人生.

#徒查婉# 春天 阅读答案
(18386271568): 1、①春天是美好的,但春天短暂而易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②人应该保持青春的活力,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和进取.2、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这句诗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非常生动. 3、①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 ②引发了作者“春光难觅”、“春光易逝”的感慨 4、 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这正是春天被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所承认和赞美的原因.

#徒查婉# 跪求《我的四季》阅读答案 - 作业帮
(18386271568):[答案]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 参考答案:少年时期 耕种人生 中年时期 收获人生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①生命如四季……...

#徒查婉# 1.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请写出几句来?2.阅读下列诗歌,回答下列问题读(节选)人之一生,读之一生从春读到夏,从小读到大读雨,... - 作业帮
(18386271568):[答案] 1.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赏析:人生是一所保罗万象的学校,生活是一本本用无尽的文字记录的书,我们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