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风俗习惯 陕西人的风俗文化都有哪些?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陕西风俗:
1、春节习俗: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2、二月二龙抬头: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3、陕西民歌:陕西民歌是历代汉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汉族民间艺术。陕西民歌的代表,紫阳民歌、蒲城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等均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陕西十大怪:是指陕西中部的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市)出现的十种奇特民俗习惯。
面条像裤带
锅盔像锅盖
辣子一道菜
碗盆难分开
手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
不坐椅蹲起来
睡觉枕石块
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省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与其他地方不同,陕西的周至县中秋不吃月饼。在农村,快到中秋的时候,舅家就要给外甥送柿子或苹果。如果是新婚夫妇,或者是刚有了小孩,小孩还没过周岁,准舅家还得做两盒子花馍给女儿女婿送去。送的时间不一定在中秋这一天。因为中秋这天可能赶上秋收,所以送柿子或苹果有可能提前。如果拖后了,就会选在在九九重阳这天。这都是周至人过去过中秋的风俗,现在的周至人都不这么安排自己的中秋了。 现在周至农村人也开始跟城里人看齐,过中秋开始吃起了月饼。但舅家给外甥送的大多还是柿子或苹果的,当然也有送月饼的,但比较少。月饼一般都是女儿送给自己的父母吃的。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 叫“天公”。拜月的红 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山西省 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 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四川省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 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 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 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广东省 《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 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 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 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 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 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 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 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 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热的f g

陕西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陕西人的风俗文化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眉户。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凤翔木板年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
仿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仿秦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秦腔。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陕西简介:
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省会古都西安。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
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世界遗产: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地势特征: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气候特征: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
行政区划: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78个县和26个市辖区,1140个镇,74个乡,206个街道办事处。
陕西分为三大方言区:
关中方言区(属中原官话区)。
陕北方言区(属晋语区)。
陕南方言区(属西南官话区)。


#季岭君# 请介绍陕西的民俗一种(期末要考) -
(13256281148): 十大陕西风俗习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

#季岭君# 陕西有什么民俗文化? -
(13256281148):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

#季岭君# 陕西省有哪些民俗民风? -
(13256281148):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由于蹲起来比坐着更方便(因为关中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忙的时节比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蹲在地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习惯,所以人们(指农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会...

#季岭君# 有关陕西的民俗风俗100字的 -
(13256281148):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季岭君# 陕西有什么民俗文化? -
(13256281148):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

#季岭君# 谁有关于陕西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
(13256281148):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

#季岭君# 陕西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特色文化,艺术,宗教,建筑) -
(13256281148): 陕西的八大怪:主要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话),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

#季岭君# 陕西的习俗是什么?
(13256281148): 赏月,吃月饼

#季岭君# 陕西有什么? -
(13256281148): 半坡遗址、 钟楼、 鼓楼、 、大清真寺、南五台 、香积寺 、小雁塔 、韩城市博物馆 、秦陵 、王鼎纪念馆 、惠陵 、高力士墓 、大禹庙、普照寺 、桥陵 、杨虎城将军博物馆、龙门 、彬县大佛寺石窟 、华山索道 、杨贵妃墓 、昭陵 以及:小吃特...

#季岭君# 陕西民风民俗说明文 -
(13256281148): 陕西——民俗文化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