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语中考文言文 天下中考文言文东方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个人认为文言文就那几篇,把那几篇的知识点掌握好,不管出哪一篇自己都会,这才是决胜王道!
1、岳阳楼记
近五年山西没有考过,考察热度5级。考点:生字注音、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和成语积累。拓展延伸题。复习重点:实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写字:
  (1)滕(téng)(2)谪(zhé)(3)浩浩汤汤(shāngshāng)
  (4)淫雨fēifēi(霏霏)(5)岸zhǐ(芷)tīng(汀)兰
  2.通假字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意思为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为嘱咐
  3.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横无际涯古义:广阔今义:横竖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观看
  (4)宠辱偕忘古义:荣耀今义:偏爱
  (5)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在朝廷做官今义:进步
  (2)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3)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4)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4.一词多义:
  (1)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2)和政通人和命名至若春和景明暖和
  (3)空浊浪排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4)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者
  (5)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6)一而或长烟一空全部一碧万顷一片
  (7)一南极潇湘尽感极而悲者也极点
  5.词类活用:
  (1)名词做动词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原意为北面,在文中意思为向北面。
  南原意为南面,在文中意思为向南面。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原意为太守,在文中意思为做太守。
  (2)动词做名词
  百废具兴原意为废弃,在文中意思为废弃的事。
  6.课内其余重点实词:
  (1)越明年到了
  (2)朝晖夕阴阳光
  (3)待客骚人诗人
  (4)连月不开放睛
  (5)薄暮冥冥迫近
  (6)把酒临风端
  (7)吾与谁归一道,归依
  7.虚词意义:
  (1)属予作文而记之这件事
  (2)则有去国怀乡就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4)而或长烟一空连词不译
  二.成语积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比喻心情愉快。
  政通人和:政治通畅,人民和顺。
  波澜不惊:比喻非常平静。
  百废具兴: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三.重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会担心他的百姓,在江湖为民就会担忧他的君主。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三.问题探究:
  (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什么?
  进是居庙堂之高退是处江湖之远
  (2)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是用来与“古仁人之心”做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选文中“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其喜洋洋之乐”是一种因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外在的个人之喜,是浅层次的一己之乐;而“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一种以天下人的乐为基础的天下之乐,是远大的政治抱负。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同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四.中心概括: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的政治抱负。
  
2.曹刿论战
【要点指津】
  
  近五年山西没有考过,考察热度5级。考点:实词解释,虚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主题理解,拓展延伸题目;复习重点:字词掌握;人物形象;选材特点;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写字:
  (1)又何间(jiàn)焉(2)下视其辙(zhé) 
  (3)登shì(轼)而望之(4)望其旗mǐ(靡)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编意思为遍及
  3.古今异义:(今义其实就是按今天常用的意思组个词语)
  1)齐师伐我古义:讨伐(对人)今义:砍伐(对树)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4)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东西今义: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的人
  (5)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增加
  (6)必以信古义:诚实今义:书信
  (7)大小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代表递进,现在表转折;因为你不给钱,所以我不去----因果;即使你不给钱,我也要去---递进;虽然你不给钱,但是我有---转折。)
  (9)忠之属也古义:尽职今义:忠诚
  (10)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再次(我上了你三回当了,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
  4.一词多义:
  (1)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
  (2)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顺从
  (3)故公问其故原因故克之所以
  (4)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5)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
  (6)之肉食者谋之事情小大之狱的公与之乘曹刿
  5.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神弗福也原意为福气,在文中意思为被赐予福气。
  (2)公将鼓之原意为战鼓,在文中意思为击鼓进军。
  6.课内其余重点实词:
  (1)望其旗靡倒下
  (2)遂逐齐师追击
  (3)一鼓作气振作
  (4)小信未孚信服
  (5)弗敢专也独自拥有
  (6)弗敢加也虚报
  二.成语积累: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彼竭我盈:敌方的(士气)枯竭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
  三.重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身居高位的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弄明白,一定也依据实情(来处理)。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职尽忠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同敌军)一战,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四.问题探究: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身份低位却能关心国家大事,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深谋远虑。
  (2)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庄公说了三个条件:一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但能分到的只是庄公身边之人,民弗从也;二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但神是虚妄的东西,神弗福也;三是“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是忠于职守,取信于民的表现,人民一定会顺从,这是可以一战的最主要的条件。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遇事不鲁莽,三思而后行;在仔细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五.中心概括:
  (1)记录了长勺之战的历史事实。(记叙)
  (2)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议论)
  (3)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以及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抒情)
 

3.鱼我所欲也
【要点指津】
  近五年山西没有考过,考察热度5级。考点:实词解释,虚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句子修辞的作用。复习重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道理。
  【知识盘点】
  .重点字词:
  1.注音、写字:
  (1)有所不辟(bì)(2)一箪(dān)食
  (3)一豆羹(gēng)而望之(4)cù(蹴)尔
  2.通假字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意思为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意思为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意思为感激 
  与通欤意思为语气助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意思为从前
  3.古今异义:
  (1)一豆羹古义:木制的盛食物的工具今义:豆子
  (2)一箪食古义:竹制的盛食物的工具
  4.一词多义:
  (1)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2)故故不为苟得也因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
  (3)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得之则生就
  (4)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吗蹴尔而与之给
  (5)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6)而呼尔而与之顺接连词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却
  5.词类活用:
  动词作名词
  (1)蹴尔而与之原意为用脚踢,在文中意思为不被尊重。
  (2)万钟于我何加焉原意为增加,在文中意思为益处、好处。
  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原意为道德,在文中意思为感激。
  6.课内其余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高位后禄
  (4)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5)妻妾之奉侍奉
  (6)此可谓失其本心天性
  7.课内其余重点虚词:
  (1)故不为苟得也做
  (2)为宫室之美为了
  (3)是亦不可以已乎吗
  (4)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5)此可谓失其本心人
二.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为了道义,宁可失去生命。
  三.重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于这样那么有可以逃生的办法而不用,有可以避开祸患的办法而不做啊。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只是有才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办不过有才能的人没有丧失他的天性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吆喝着(把能决定生死的食物)给人,行路之人也会(因得不到尊重)而不接受;(把能决定生死的食物)用脚踢着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会觉得被侮辱而不屑接受。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虽是)高官厚禄但如果不辨别清(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四.问题探究:
  (1)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谓失去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是心”是指“舍生而取义”的思想;“本心”是指天性。
  2)“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谁多谁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数量上“一箪食,一豆羹”少“万钟”多;在意义上“一箪食,一豆羹”重要,因为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所以做出不同的选择是因为作者觉得义更重要。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的?
  “见义勇为”本身并没有错,是值得提倡的,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心智等各方面还都不太成熟,他们更多的任务还是健康成长。所以说删掉“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是对未成年人生命的关爱与保护,与见义勇为并不矛盾。 
  五.中心概括:
  (1)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以“鱼”和“熊掌”作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义,要做到“舍生”。
 
  
4.三峡
【要点指津】
  近五年山西没有考过,考察热度5级。考点: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感情的把握。复习重点:字词的把握,内容的理解,写作特色,先写夏而后写秋冬的原因。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写字:
  (1)不见曦(xī)焉(2)夏水襄(xiāng)
  (3)沿溯(sù)阻绝(4)素湍(tuān)绿潭
  (5)绝巘(yǎn)多生怪柏(6)略无quē(阙)处
  (7)飞shù(漱)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为缺口
  3.古今异义:(今义其实就是按今天常用的意思组个词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途阻绝古义:到、在今义:另提一事
  (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4.一词多义: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2)绝沿漱阻绝断绝哀转久绝消失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原意为奔跑,在文中意思为奔跑的快马。
  (2)形容词作动词
  林寒涧肃
  ①寒:原意为清冷,在文中意思为显得清冷。
  ②肃:原意为寂静,在文中意思为显得寂静。
  (3)形容词作名词
  回清倒影
  原意为清澈,在文中意思为清波。
  (4)名词作动词
  每至晴初霜旦
  原意为霜,在文中意思为下霜。
  6.课内其余重点实词:
  (1)亭午时分正午
  (2)不见曦月太阳
  (3)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4)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5)不以疾也快
  (6)属引凄异延长
  7.虚词意义:
  (1)则素湍绿潭则是
  (2)虽乘奔御风即使
  (3)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
  (4)不以疾也快
  (5)春冬之时的
  二.重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石组成了屏障一样的山峰,遮住了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驶着风,也没有(行船)那么快。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崖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其间更显得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给人带来无限的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天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三.问题探究:
  (1)文中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猿;渲染了凄清肃杀的悲凉气氛。
  (3)渔人为什么听到猿鸣三声而泪沾裳?渔人听到了猿的悲啼,想到了自己的心酸生活,因而流泪。
  三.中心概括: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5.桃花源记
【要点指津】
  近五年山西没有考过,考察热度5级。考点:生字注音、实词解释、古今异义、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延伸题。学习重点:词语的古异义;作者构思世外桃源有没有现实意义。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写字:
  (1)俨(yǎn)然(2)阡(qiān)陌(mò)(3)垂髫(tiáo)
  (4)便要(yāo)还家(5)yì(诣)太守(6)huò(豁)然开朗
  2.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3.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3)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
  (4)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什么情况
  (6)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7)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趁不住,不够
  (8)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
  (9)无人问津古义渡口今义唾液
  (10)便要还家古义邀请今义要求
  4.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放弃屋舍俨然房屋
  (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3)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
  (4)向寻向所志以前耽耽相向面对
  (5)遂遂迷,不复得路于是遂与外人相隔就
  5.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渔人甚异之。
  异原意为诧异,在文中意思为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
  穷原意为贫困,在句中意思是走到尽头。
  (2)名词做动词
  处处志之志原意为记号,在文中意思为做记号。
  6.课内其余重点实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遇见夹着(小溪的)两岸
  (3)落英缤纷落花
  (4)林尽水源没有消失
  (5)便舍船,从口入离开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8)男女衣着穿着打扮
  (9)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0)遂与外人间隔隔绝
  7.虚词意义:
  (1)忘路之远近的
  (2)具答之他们提出的问题
  (3)遂与外人间隔同
  (4)见渔人,乃大惊竟
  (5)豁然开朗……样子
  (6)渔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二.成语积累:
  黄发垂髫:老人和孩子。
  怡然自乐:非常快乐的意思。
  无人问津:没有人再提这件事了。
  世外桃源:比喻与世隔绝的美好的地方。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扬扬,很多很美。
  鸡犬相闻:比喻住的很近,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到。
  豁然开朗:没有人再提这件事了。
  世外桃源:一下子开阔明朗多了。
  三.重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有老人和孩子并且都是非常快乐。
  (3)率妻子邑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率领妻子儿女以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四.问题探究: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桃花源中)有老人和孩子并且都是非常快乐。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这里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良好社会风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因为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的时代,民不聊生。作者渴望一个和平和安静的环境,这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五.中心概括:
  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陋室铭
【要点指津】
  近五年山西没有考过,考察热度5级。考点:生字注音、重要实词、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感悟。学习重点:背诵积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写字:
  (1)惟吾德馨(xín)(2)谈笑有鸿儒(rú)(3)无案dú(牍)之劳形。
  2.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书信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3.词类活用:
  (1)名词做动词
  ①有仙则名。
  名原意为名字,在文中意思为出名。
  (2)形容词做动词
  有龙则灵原意为灵性,在文中意思为有灵性。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原意为劳累,在文中意思为使……劳累。
  原意为外表,在文中意思为在外表。
  5.课内其余重点实词:
  (1)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3)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4)苔痕上阶绿长上
  6.虚词意义:
  (1)无丝竹之乱耳取消句子独立性
  (2)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但
  (4)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就
  二.重点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而使屋子显得不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绿绿的苔痕长上台阶,草绳色映入竹帘显得郁郁青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扰乱,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三.问题探究:
  (1)请写出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请写出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4)作者写“陋室”,为何还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不是离题?
  这不是离题,这是将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突出自己的品德高尚,暗示陋室不陋。
  四.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所居陋室的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个人认为会在上面中出一篇。。。既然是预测,我预测出《岳阳楼记》

楼上的大神!

《伤仲永》

2013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北京市中考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的要求:(1)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2识记能力3、理解概括能力《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言文篇目偏重写人:1.《曹刿论战》2.《扁鹊见蔡桓公》3.《邹忌讽齐王纳谏》4.《陈涉世家》(10年)偏重写事:5.《桃花源记》(07年)6.《记承天寺夜游》7.《送东阳马生序》偏重写景:8.《岳阳楼记》(08年)9.《小石潭记》10.《醉翁亭记》11.《三峡》偏重议论: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09年)13.《鱼我所欲也》14.《读〈孟尝君传〉》15.《陋室铭》16.《出师表 》(写事议论)2013年增加了:增加了《祖逖》(京版)\《核舟记》(人教版、苏教版、开明版)识记—词语、句子翻译1.准确掌握《中考说明》规定的 16篇文言文的翻译,尤其是一些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的句子(倒装、被动、省略、判断句等)2.重点词语分类总结,借助类型、用法的理解,记忆正确释义。识记能力准确翻译词语句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词语翻译(一)通假字: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二)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古: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 古:近侍,近臣。3.明日,徐公来明日 古:第二天。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 古:批评议论。(三)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在早晨。服:穿戴。3.私我也——私:偏爱。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5.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认为……美。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四)其他重要实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2.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3.窥镜:照镜子。4.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5.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6.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7.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8.时时:不时,有时候。9.间进: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10.期年:满一年。句子翻译(一)特殊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译文: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二)其他重要语句翻译。1.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3.又弗如远甚:又远远地不如。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5.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6.皆朝于齐: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理解概括能力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概括的各种方法与现代文阅读相同。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人事景物情)为什么写:中心理解(情思理)怎样写的:写法特色(各种写作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写了什么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从妻、妾、客的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进谏的内容。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类比推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来讽谏齐王,收到很好效果。1.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2.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威王除蔽及效果→国际效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问:“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门庭若市” 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时时而间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纳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邹忌:精细、善于反思、聪明,善于进谏,有自知之明,重客观实际齐威王:贤明,从善如流、果断为什么写本文中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运用类比推理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怎样写的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如对邹忌,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3.结构层次别致奇异。文章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呈现出一种别致、奇异的对称美。①妻、妾、客是三层;②“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③“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④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⑤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朝”“旦日”“明日”是三层。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⑦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拓展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扁鹊见蔡桓公》比较阅读上述两篇中邹忌与扁鹊晋见的方式有何不同?结果有何差别?可以看出齐王与蔡桓公分别是怎样的人?《曹刿论战》与《扁鹊见蔡桓公》比较阅读上述两篇中曹刿与扁鹊晋见的方式有何不同?结果有何差别?可以看出鲁庄公与蔡桓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1 《江南》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闫史凌# 2013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翻译 -
(17385211185): 翻译:我们写文章,也是要经过多次的删改,润饰,然后文章才算写好.这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听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原稿的前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后来修改了好多次,最后加了两个“而”字.他写《醉翁亭记》的时候...

#闫史凌# 2013中考文言文哪篇考到的可能性大? -
(17385211185):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鱼我所欲也 爱莲说那两篇 可能性比较大

#闫史凌# 2013江西省中考语文必备古诗文 -
(17385211185): 1.孔子语录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曹刿论战5.邹忌讽齐王纳谏6.出师表7.桃花源记8.三峡9.马说10.陋室铭11.小石潭记12.岳阳楼记13.醉翁亭记14.爱莲说15.记承天寺夜游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7.关雎(关关雎雎)18.蒹葭(蒹葭...

#闫史凌# 2013南昌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考哪篇?大家猜一下 -
(17385211185): 小石潭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闫史凌# 2013年中考语文题型有哪些?
(17385211185): 语文:主要大题有四项 一、积累运用:考察学生的书写,默写,字词、句子的错误或改正,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名著有四大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繁星· 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二、古诗文: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古文,就是文言文.古诗鉴赏! 三、阅 读: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作 文:书写能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祝你进步!望采纳!!

#闫史凌# 2013山西中考文言文预测考哪几篇? -
(17385211185): 2012年《论语》八则2011年《小石潭记》(八下)《记承天诗夜游》(八上)2010年《送东阳马生序》(八下)2009年《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2008年《岳阳楼记》(八下)2007年《爱莲说》(八上)这是近六年来考过的,不出意外不会再考,其余的10篇都看看吧,都有可能,不要太迷信某几篇的的预测.纯手打,望采纳.PS.我也是今年中考,志同道合啊.祝中考成功!

#闫史凌# 2013重庆中考文言文考的是哪篇
(17385211185): 《陋室铭》《爱莲说》

#闫史凌# 2013泉州语文中考文言文和古诗可能考哪些 高分!悬赏
(17385211185): 有几篇比较重要的:1丶孙权劝学;2丶邹忌讽齐王纳谏;3丶愚公移山;4丶陋室铭;5丶三峡;6丶马说;7丶伤仲永;8丶口技;9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闫史凌# 2013 - 2015年长春市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都是什么???预测一下今年的课内文言文是什么!!!急急急!!! -
(17385211185): 文言文阅读(20分)(甲)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15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闫史凌# 2013长春市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出了什么 -
(17385211185): 出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