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之一彭德怀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O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898年生于湖南湘潭鸟石乡彭家围子。

1928年4月入党,7月率部在平江起义,任红五军军长。同年冬率主力转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

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率部攻入长沙,占城十日,大振红军声威。8月,任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1931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月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候补中央委员。长征后期中央红军改称陕甘支队,任司令员。到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1935年12月开始参加中央政治局工作。

1937年任八路军副总司令。1942年兼任北方局书记。1945年“七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

1947年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1949年任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10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赴朝参战。

1952年月回国主持军委工作,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被撤销国防部长,所保留的政治局委员的权力实际上被剥夺。

1974年11月被迫害至死。1979年12月平反。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上书中央主席毛泽东,申论会议讨论中的未尽之意,批评大跃进及党的领导的思想作风。由此招致毛的严厉批判,彭德怀最终冤死监中。

在蒙冤受辱的日子里,在专案组一次次的提审中,彭写了几份简历材料,尤以1962年6月16日写给中央和毛的一封长信(后以“八万言书”著名)最为详尽。1979年彭德怀平反,人民出版社根据这些材料编成《彭德怀自述》一书,1981年12月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发行数百万册,是同类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

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叙述方法。处于受审查、被批判的境遇,彭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严格的查证,可以认为,这本书有高度的真实性。由于在毛与彭30多年的共事生涯中,他们的合作与“对立”究竟是三七开还是对半分,是庐山会议上毛与彭的争执的要点之一,因此彭在记忆中对其与毛一致的方面多作突出,并尽量对毛多作颂扬,哪怕当时他对毛并不衷心认同。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维护毛的一贯正确,阶下囚的屈辱也表现在一种刻意的修辞上。“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1 童年记忆

政治家也是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通常都经过理智的洗礼和权力关系的编排。就此而言,彭不是一个老练的中国式的政治家,而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普通人。

彭与毛有一个惊人的相似,这就是早在童年时代,他们的人格就已形成,童年经验在他们一生中都有鲜明印记。

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讨到油麻滩陈姓教书先生家,他问我们是否招财童子,我说,是叫化子,我二弟即答是的,给了他半碗饭、一小片肉。

正月初一算过去了,初二日又怎样办呢!祖母说,“我们四个人都出去。”我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家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70年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柱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页2)

童年的经验真是太深刻了,60年代,身陷囹圄的他还这样说:“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页2)当然要流泪伤心,童年时代生为穷人所承受的欺负和困顿,极盛时期因为农民说话而横遭残害,革命成功并未使彭这样的农民摆脱20世纪苦难。

中国革命最初由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发动,但革命的主力,则是像彭这样的底层农民,他们的阶级意识、政治立场、斗争精神主要源自童年时期就深刻体验过的贫富对立。包括毛在内的革命者的回忆几乎都有这种体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只是赋予他们的意识、情感、行动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整合。彭的特点在于,当大多数农民出生的官员已经用这种意识形态代替了原初的农民感情时,他仍然记忆着童年苦难。一般认为,邓发、项英、彭德怀是党内最为艰苦朴素有清教徒气质的领导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都同样不为毛所喜欢。

1949年4、5月间,彭从西北到北京汇报,有一次在周恩来办公室,他“对我们先入城市的同志提了些意见,指出干部的办公室里一般都摆着沙发,铺着地毯,又是茶几、花盆、盆景、鱼缸等等,最后对总理说:‘前方干部的生活情况与工作条件还极其艰苦,我想说的不只是他们可能看不惯这里的这些情况,而主要的是恐怕进了城的同志会忘记乡下和边远地区的劳动人民,同他们的感情淡薄起来。我察觉到你们住在城里的人对农村开始有点生疏,可是时间如此短暂,就出现了这种苗头,日子长了,会怎么样呢?”(1)也许彭确实相信革命就是为了劳动人民,因此对革命者的享受看不惯。其实还在1939年年底,邓发从新疆回延安后发现一些人已经开始追逐生活享受,就相当气愤:“我们党是一个劳动阶级的党,但是现在,一小部分人已经忘本了。”(2)

1959年7月,“彭德怀在去庐山的火车上,吃饭极少,保健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吃这样少,是不是在车上睡眠不好?‘他用手向窗外指了指,’看看外边,这叫人怎么能吃得下去。‘原来远处站着许多人,衣衫褴褛,蓬首垢面,手把栅栏,呆望着车厢。”(3)也许此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彭童年时即不爱讲假话(不是招财童子而是讨饭花子),此后也以此赢得荣誉和遭受失败。他不喜欢的“洋顾问”李德也说:“在军团总指挥中,最有特色的是彭德怀。他自从1928年带着他的部队参加红军以来,一直支持毛,把毛看作是革命军队的当然领导人。但这并不是说,事事他都同意。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同样都很积极,只要他认为必须批评的,就总是直言不讳。他爽直,严厉,既反对损失耗大的阵地战,也反对分散的游击行动。”(4)但说真话不是革命成功之后革命者的特点,对他知之甚深的黄克诚就说:“他耿直,讨厌捧场,建国后对歌功颂德看不惯。看不惯就要说,而且说得很难听,从不怕得罪人。”(5)直言犯上,党内唯一能管得住他的毛对他猜忌极深,曾对他说:老总,咱们定个君子协定,我死后,你别造反,行不行?

彭如此动情地回忆童年说明他还保留着常人之情,这也是中国政治家的大忌。另一个失败者瞿秋白也和彭差不多,1924年1月8日,瞿在给恋人的信中说:“我不知怎的,近来又很能动情的,很真挚地想着我的父亲,想着我已死的母亲,甚至我六、七岁时看见过的外祖母,我已经又能很悲酸的为他们堕泪。”(6)相反,毛在向斯诺谈到自己的童年时,津津乐道的只是当年与父斗的喜悦。

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十大元帅,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村。他幼年时读过两年书,但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15岁那年由于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1916年入湘军当兵。由于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彭德怀逐渐萌发富国强兵思想。1920年冬天,他随湘军第二师第六团驻防在南县复兴港一带。当地农民受土豪劣绅的欺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更激起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于是,他利用代理连长的身份和团长袁植对他的好感,在士兵中秘密组织成立了一个“救贫会”,旨在反对列强,提倡平等,打倒土豪劣绅,救济贫苦农民。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彭德怀在战场上结识了来自南县九都山的共产党员段德昌。当时段德昌任师政治部秘书长,彭德怀任第一团一营营长。在段德昌启发教育下,彭德怀逐渐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并通过阅读段德昌送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大纲》、《新社会观》、《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明白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一次,他俩在关帝庙铺草就宿。段德昌告诉彭德怀,一个真正革命者,不应当仅停留在“耕者有其田”上,而应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此次促膝夜谈,使彭德怀犹如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曙光。他当下向段德昌提出了入党要求,并希望派人来他管辖的部队建立党组织。但由于当时国共合作比较顺利,上级党组织决定暂不在彭德怀所在部队建立党组织,于是彭德怀的入党愿望也就落了空。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一个化名为张匡的共产党员以其表弟的身份找到彭德怀,代表湘北的共产党组织对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出色的政治表现表示赞许。于是,当部队进入湖北孝感时,彭德怀再次向段德昌提出了入党要求。经过南县特委的认真考察,认为彭德怀坚信马列,立场坚定,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支持革命支持党,完全具备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条件,于是经段德昌介绍、南县特委通过、省委批准,接受彭德怀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8年4月,彭德怀在南洲城团部举行“入学仪式”(即入党仪式)。团部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标语,张匡代表南县特委出席,坐在彭德怀对面,团书记官邓萍和张荣生坐在桌子两端。在张匡宣读了入党誓词后,彭德怀庄严宣誓:愿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这样,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彭德怀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彭德怀和团里的另两名党员组成了一个党支部,由彭德怀担任党的支部书记。

此后,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彭德怀经常回忆起段德昌在南县介绍他入党时说过的话:在军队建立一个党的基点不容易,要以一营为基础,逐步发展到全团,以至全师,在条件成熟时是要起重大作用的。事实证明,党组织在后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看到彭德怀的一个小故事。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总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所讲的道理,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的是小问题也可能引起大灾祸。

然而,就是这些小问题,现在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吗?不就是吃了一顿饭吗?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吗?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吗?不就是用了一次车吗?不就是公费旅游了一次吗?沾点公家的光,算啥大问题?

这种无所谓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来上。过年了,节庆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动。你到我这里来,我到他那里去,你给我带点东西,我给他带点东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蚁穴”,就是在这样的“沾光”和“往来”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领导同志说,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要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候,加强预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围,严防节日腐败。

这些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哪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达到犯罪的?又有几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被抓住的?观其犯罪轨迹,许多人开始都是抵制贿赂的。但往往是经不起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说服”,从一件件小事开始,让居心不良者打开了缺口,职位事业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点一点垮了下来,最后全线崩溃,走向犯罪深渊。

能够发现和查处大案,当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们的目光,也应该关注那些“小事”和“小案”。从小防起,从小抓起,从小管起,从小查起。近年来,中纪委制定了一系列将反腐败关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蚁穴”之灾的好制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切实重视思想上的“蚁穴”,时刻警惕身边的“蚁穴”。



横刀立马 彭德怀的故事


身为志愿军统帅,彭德怀乘坐吉普车,先志愿军一小时跨过了鸭绿江。

彭德怀在旧军阀队伍中参加了十年混战,深感打来打去毫无意义。率部起义当红军后,他认定是为人民而战,从此总是身先士卒。1930年,红军占领岳州时缴获了几门野炮,战士都不会用。美英日军舰沿长江开来向城内打炮,彭德怀怒火填胸,不顾周围人拦阻,和另一名同志共同推出一门炮到江边,亲自瞄准装弹,连发数十弹,打得外国军舰冒烟逃窜。

在中国军队以志愿军名义正式跨过鸭绿江之前一个小时,即1950年10月19日傍晚,彭德怀率三人乘一辆吉普车,并仅由一辆电台车跟随,最先进入战火纷飞的朝鲜。身为志愿军统帅冒如此风险,除想协调中朝两军行动,主要为的是亲自了解战场情况。

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彭德怀一直坚持指挥靠前。志愿军司令部在大榆洞时遭轰炸,毛岸英等不幸遇难。后来到下甘岭、空寺洞等地又几次遇险。彭德怀的行军床都被敌机扫射打烂,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敌坦克已接近志愿军司令部,他却始终不离前线。

事实证明,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战争中,人的勇敢仍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军方总结二战后进行的三场大规模局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