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的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是什么?(不多于50字 春朱自清写作特点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春》的主要内容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写作特点: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扩展资料: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 (朱自清散文)



且不说《春》从“盼春”到“绘春”,又从“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也不说它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单看“绘画”中五幅图的顺序安排,就足见作者的匠心。

一元复始,气温渐高。首先迎接春天的当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因为小草离地面最近,因为小草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小草平凡得随处可见,那么让“春草图”第一位登场亮相该属理所当然。

和春草相比,春花来得慢一些。因为花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需要比春草更高的气温、更强的光照、更长的时间,所以作者顺理成章地把“春花图”安排在“春草图”之后。

伴随春天的脚步,人们凭借感觉感受到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在拂面,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撩人,这时春天距离火一样的夏天就为期不远了。

春到人欢,春早人勤。在绿草如茵的田野上,在姹紫嫣红的春花间,在和风中,在细雨里,随着春意的渐渐加浓,人们走出家门,去拥抱春天,构成一幅和谐的“迎春图”。

综观《春》中五幅“春图”不难看出,作者既是按照自然景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来确定描写的先后顺序,更是根据匠心独运所设计的“春意越来越浓”这根主线来选择、安排材料的。
2.(可只要第一段)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则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的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把春人物化,寓情于景人合一,又通过种种比喻,把春天的盎然生机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朱自清的春 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于细微处见真情
文章先写春的平常景色,再慢慢地去春天的草、树、风、雨四个方面描写,最后才综合写春的美好,而这一切在我们眼中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作者的眼中,这些经常见到的景色,在他眼里都是带着有感情的。
小草吐芽,他写成“钻”出地面,而且还是“偷偷地”;望见梨花,他陶醉其中,闭了眼,作一浪漫的想象“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风吹来,他捕捉到悦耳的笛声;春雨里,“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和“地里”,他都视有所及,着意点染
2.于绚丽中见单纯
作者将我们常见的草、树、风、雨当成了有像人一样有生命的,这些常见景色,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时候流露出像孩童一样单纯的心态,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使得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和“小姑娘”一样,充满活力和趣味。
3.于散淡中见曲致
这篇文章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如文章中注意从视觉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以及精彩生动的排比句、拟人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扩展资料: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春》是作者朱自清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一直都被选中作为语文课程中教材。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融入了当时他的心情、人生感悟和追求。《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写作手法
百度百科--春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朱白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
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扩展资料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何忠信# 春朱自清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
(19871912958):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

#何忠信# 春课文的主要内容 -
(19871912958):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

#何忠信# 《春》(朱自清)写景的特点是什么?文章展现了什么主题 -
(19871912958): 《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南方春天的特有景色:绿草如茵,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活力;在春天的人,也精神抖擞,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春》在写景时,先总写春回大地的景象,再分写春草、花木争荣、春风、春雨、春天中人的活动.全文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

#何忠信# 朱自清《春》的“详细”解析 -
(19871912958): 赏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

#何忠信# 朱自清的《春》的介绍 -
(19871912958):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

#何忠信# 朱自清的《春》围绕“春”写了什么内容 -
(19871912958): 朱自清的《春》围绕“春”写的内容有: 从“盼春”到“绘春”,又从“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也不说它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单看“绘画”中五幅图的顺序安排,就足见作者的匠心. 希望帮助到你....

#何忠信# 《春》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
(19871912958):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何忠信# 朱自清《春》的“详细”解析
(19871912958): 赏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

#何忠信# 《春》文本分析 朱自清写的 -
(19871912958):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何忠信# 在朱自清《春》这篇文中写了什麽自然景物?各有什麽特点? -
(19871912958):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