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有哪些心理特点 幼儿期小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哭个不停.不喜欢大灰狼等动物,就把图书上有关狼给破坏掉;喜欢那位老师,那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就特别爱参加等.
  3岁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了.
  家长在了解这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后,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每年开学初,小班的孩子都面临一个上幼儿园哭闹的问题.尤其是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的几天甚至更长的时会发生哭闹现象.所以,送幼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要在开学的前几天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交代接孩子的时间,千万不要骗孩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一定要马上离开幼儿园,千万不要一会儿不放心,偷看孩子活动,只要这样才能使幼儿能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接孩子要按时按点来接孩子千万不要提前来接孩子,如果你提前来接孩子,别的孩子就会受影响而哭闹.
  2、 爱模仿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由于3岁幼儿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说:“我画的是太阳”等.
  由于3岁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讲反话.此外,对3岁幼儿提出要求也要具体,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3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4、5岁孩子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已经能计划游戏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律,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家长帮助和解决.
  2、 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很快就会有倦意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不少家长都抱怨孩子很不听话,很淘气.3岁幼儿还不大熟悉和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还“怯生生的”,加上动作、语言的速度相对慢些,头脑里的注意也不多,所以比较“乖”;而5-6岁幼儿懂得道理比较多,兴趣比较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事能比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因此显得比较懂事.4、5岁的儿童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3岁孩子那样乖巧听话,又不像5、6岁那样懂事,但他们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活泼好动”.因为活波好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不少研究发现,4、5岁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3、 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尝试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事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人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而孔融“让梨”,是因为“他人小,大的吃不了”.
  三、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好学、好问、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共同的特点,幼儿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摆弄弄.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5、6岁儿童就不同了,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些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音;想拆收音机是要找里面说话的阿姨.所以家长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要因嫌麻烦而拒绝孩子的提问.对类似拆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摆弄的材料,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对探究过程中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适时地交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2、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低下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水面上来).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物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家长应及时配合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全面地得到健康的发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落实幼儿心理保健工作?~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迅速而稳步地向新的水平和新的阶段过渡。
(一)教育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
教育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就是教育学中所谓的“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所指的是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
(二)教育要依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幼儿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扩展资料: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 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郟甘逃#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
(17172545705):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婴幼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期,都可以举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他们的身心特点,比如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期对于异性的态度和心理是有很大差别的.

#郟甘逃# 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是什么?
(17172545705): 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

#郟甘逃# 如何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 -
(17172545705): 多看书学习,或者平时多和其他的家长沟通.

#郟甘逃#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不同么?
(17172545705):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心理行为模式均有鲜明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郟甘逃#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
(17172545705): 我们知道: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时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全部过程的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由软弱无能、不识不知的状态(一种质的状态)转化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

#郟甘逃# 3岁宝宝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17172545705): 这跟孩子的心理还有环境有关啊,如果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可能没有爸爸妈妈照顾更让孩子开心,这样他会越来越喜欢说话,喜欢和爸妈分享.

#郟甘逃#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7172545705):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

#郟甘逃#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
(17172545705): 睡眠——不论是如何懂事的7岁儿,在上床之前,他会像婴儿一样地让大人帮他的忙.

#郟甘逃# 孩子成长中针对不同年龄的不同心理特点应如何解决 -
(17172545705): 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由于心理特点不同,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用成人的心理标准与孩子交流所造成的.杨教授根据这一特点,大体将孩子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少儿期和青春...

#郟甘逃# 不同的年龄段,人的心理特征有什么不同 -
(17172545705):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理论:1、0~1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2、1~3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 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