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一下这则论语 帮我翻译一下这几则《论语》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本文出自《论语·微子》因篇幅过长,根据大意分11段进行注释和翻译:   【第一段】  微子去之(1),箕子为之奴(2),比干谏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4)!”  注释:  (1)微子:“微”是国名,“子”是爵位,名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庶生的哥哥。去之:离开朝廷。  (2)箕(ji1)子:“箕”是国名,“子”是爵位,(司马彪注《庄子·大宗师》说)名胥馀,商纣王的叔父。为(wei2)之奴:变成了商纣王的奴隶。  (3)比干(gan1):商纣王的叔父。谏(jian4)而死:直言劝谏,激怒纣王,被杀。  (4)殷:殷商,朝代名。  译文:  (纣王的兄长)微子离开了朝廷,(纣王的叔父)箕子变成了纣王的奴隶,(纣王的叔父)比干以死劝谏却被杀害。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   【第二段】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3)?”曰∶“直道而事人(4),焉往而不三黜(5)?枉道而事人(6),何必去父母之邦(7)!”  注释:  (1)柳下惠:鲁国贤人,本名展获,字禽,私谥“惠”,因为居住在柳下而被称为柳下惠。为(wei2):担任。士师:执法官。  (2)三黜(chu4):多次被贬退。  (3)子:您。未:不。可以:可以因此。去:离开。  (4)直道:正直的大道。事人:给人做事。  (5)焉往:到哪里。  (6)枉道:违背大道而曲意逢迎。  (7)父母之邦:生我养我的国土!  译文:  鲁国贤人柳下惠担任执法官,三次被贬退。有人说:“您不能因此离开这里吗?”柳下惠说:“按照正直的大道去给人做事,到哪里会不被贬退?违背大道而曲意逢迎去给人做事,何必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国土!”   【第三段】  齐景公待孔子(1),曰∶“若季氏则吾不能(2),以季、孟之间待之(3)。”曰∶“吾老矣,不能用也(4)。”孔子行。  注释:  (1)待:考虑如何对待。  (2)若:像。季氏:季孙氏,鲁国权位最高的上卿。则,那么。无能:没有办法做到。  (3)以:按照。季、孟之间:指不能像季孙氏那样掌握大权,也不能像孟孙氏那样权位太低。  (4)不能用:没有能力施行。  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齐景公得到教诲很高兴,要给孔子封地,但被晏子阻止,於是),齐景公在说到如何对待孔子的时候,说:“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无法做到,就按低於季氏、高於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吧。”(当时,齐景公虽然喜欢孔子之说,但大权掌在臣下手中,认为圣人之道难成,所以找借口)说:“我老了,没有能力去施行了。”孔子就走了。  【第四段】  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3),孔子行(4)。  注释:  (1)齐人:齐国人。归(kui4):通“馈”,赠送。女乐(yue4):能歌善舞的女子。  (2)季桓(huan2)子:季孙氏家族的人,名斯,鲁国大夫。之:指所赠送的礼品。  (3)朝(chao2):上朝。  (4)行:指离开鲁国。  译文:  齐国赠送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女子,季桓子接受了那些赠品,(鲁定公)连续三天不上朝。孔子离开了鲁国。  【第五段】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2),曰∶“凤兮(3)!何德之衰(4)?往者不可谏(5),来者犹可追(6)。已而(7)!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8)!”孔子下(9),欲与之言(10),趋而辟之(11),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楚国的傲世而志向高远的人,名接舆。  (2)歌而过孔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  (3)凤: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为什么当今大道会衰败,意思是凤凰不能展翅飞翔,时机不到而大道不能实行。  (5)往者:过去的事情。不可谏:劝谏也无法改变。  (6)来者犹可追:后世还可以有实现的可能,意思是建议孔子保存大道给后世。  (7)已而:停止(列国的周游)吧。  (8)殆(dai4):危险,居心叵测。  (9)下:指下车。  (10)欲:想要。与之言:跟他交谈。  (11)趋:小步快走。辟(bi4):同“避”,避开。  译文:  名叫接舆的一位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时是凤凰,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谏之已无用,来日应当隐僻乡。不如知足且归去,今从政者非贤良!”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谈话,但是,(接舆)小步快走而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够跟他说上话。  【第六段】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2),使子路问津焉(3)。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4)?”子路曰∶“为孔.丘(5)。”曰∶“是鲁孔.丘与(6)?”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7)?”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8)?”对曰∶“然(9)。”曰∶“滔滔者(10),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1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12),岂若从辟世之士哉(13)?”耰而不辍(14)。子路行以告(15),夫子怃然曰(16)∶“鸟兽不可与同群(17)!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8)?天下有道(19),丘不与易也(20)。”  注释:  (1)长沮(chang2 ju1)、桀溺(jie2 ni4):是两位隐士。耦(ou3):两人在一起耕地。  (2)过之:从他们旁边经过。  (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津:渡口。焉:到那里。  (4)夫(fu2):那。执舆(yu2)者:抓着缰绳赶车的人。为(wei2 “为谁”、“为孔丘”、“为仲由”,同):是。  (5)丘:孔子名讳。  (6)是:这个人,下面“是知津”的“是”。  (7)子:你,指子路。  (8)徒:弟子。与(yu2):同“欤”,语气词。  (9)然:是的。  (10)滔滔:流水激荡而且浑浊的样子。  (11)而(er3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你,指子路。谁以易之:跟谁去改变它,“以”的意思是“与”、“跟”。  (12)与其……岂若……:如果这样不如那样。从:跟随。辟(bi4同“避”)人之士:躲避小人的人,指孔子。  (13)辟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指长沮丧、桀溺。  (14)耰(you1)而(er2)不辍(chuo4):播种(zhong3)而不停。  (15)行以告:走回去把(这个情况)告诉(给孔子)。夫子:指孔子。  (16)怃(wu3)然:伤感、感叹的样子。  (17)鸟兽不可与同群:就是“不可与鸟兽同群”,不跟鸟兽同群是指不隐居山林,不跟像鸟兽一样的人同群是指不同流合污。  (18)非斯人之徒与(yu4):不跟这些人类在一起。而:却。谁与(yu4):跟谁在一起。  (19)有道:政治符合大道。  (20)不与(yu4)易:不去改变。  译文:  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一起耕地。孔子从他们附近经过,让弟子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抓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这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向桀溺询问,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就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流水激荡而浑浊,天下都是如此,你跟谁能去改变它?而且你与其跟随着(孔子那样)躲避小人的人,哪里比得打夯跟随(我们这样的)躲避乱世的人呢?”(他)仍然播种(zhong3)而不停。子路走回去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感叹道:“(人)不应该跟鸟兽同群生活的,(因此,不能与鸟兽以及像鸟兽一样的人同群)!我不跟这些人类在一起却去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如何大道,我孔丘就不会去改变它了。”   【第七段】  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4)?”丈人曰∶“四体不勤(5),五谷不分(6),孰为夫子(7)!”植其杖而芸(8)。子路拱而立(9)。止子路宿(10),杀鸡为黍而食之(11),见其二子焉(12)。明日(13),子路行以告(1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15)。至,则行矣(16)。子路曰∶“不仕无义(17)。长幼之节(18),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9)?欲洁其身(20),而乱大伦(2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22)。道之不行(23),已知之矣。”  注释: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从:跟随(孔子)。而:却。后:落在了后面。  (2)丈人:老年男子。  (3)以:用。杖:木棒。荷(he4):挑(tiao1)着,担(dan1)着。蓧(diao4):竹编的筐。  (4)子:您。夫子:师父,指孔子。  (5)四体:四肢。勤:劳作。  (6)分:将庄稼分开种植。  (7)孰(shu2):谁。为(wei2):是。  (8)植:插在地上。其:他的。芸(yun2):除草。  (9)拱(gong3):有礼貌地拱着手施礼。  (10)止:使人留下来。  (11)为(wei2):做。黍(shu3):粘米饭。食(si4)之:让子路吃。  (12)见(xian4)其二子: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  (13)明日:第二天。  (14)行:赶上(孔子)。以告: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15)使:让。反:同“返”,回去。  (16)则:却。行:指不在家。  (17)仕:从政做官。无义:不符合道义。  (18)节:礼节。  (19)如之何其废之:就是“其如何废之”,一个人怎么能废弃它。  (20)欲:想要。洁其身:使自己保持高洁。  (21)而:却。乱大伦:废弃最重要的伦理。  (22)行其义:尽他的道义。  (23)道之不行:大道不能得到通行。  译文:  孔子弟子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一根长木棒挑着竹筐。子路(向老人)问道:“先生看到我的师父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就无法把五谷分别种植啊。谁是你的师父?”(老人)把他的木棒插在地上就锄起草来。子路(礼貌地)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下子路住了下来,杀了鸡并做了粘米饭而招待他,使他的两个儿子来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居的人。”让子路回去拜见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不在家。子路说:“不出来从政是不合道义的。年长的和年幼的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国与臣子之间的道义,一个人怎么能废弃它呢?想要使自己保持高洁,却废弃了最重要的伦理。君子从政,只是尽他的道义啊。大道不能通行於天下,已经早就知道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解释,不采用朱子的说法,采用包咸、宋翔凤的说法。)   【第八段】  逸民(1)∶伯夷、叔齐(2)、虞仲(3)、夷逸(4)、朱张(5)、柳下惠(6)、少连(7)。子曰∶“不降其志(8),不辱其身(9),伯夷叔齐与(10)?”谓柳下惠(11)、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12),行中虑(13),其斯而已矣(14)!”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15),身中清(16),废中权(17)。”“我则异於是(18),无可无不可(19)。”  注释:  (1)逸民∶避开乱世的名人。  (2)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去世后,两人互让王位,都逃奔到周文王那里,但反对周朝起兵讨伐商朝,周朝建立后,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3)虞仲:说法很多,都无法确定,存疑。  (4)夷逸:宁可耕种田地也不做官的一个隐士。  (5)朱张:言行也许当时已经不可考。  (6)柳下惠:鲁国贤人,本名展获,字禽,私谥“惠”,因为居住在柳下而被称为柳下惠。  (7)少连:生在夷狄却能坚持不懈地守礼行事的一个人。  (8)不降其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追求。  (9)不辱其身:不使自己受辱。  (10)与(yu2):同“欤”,语气词。  (11)谓:评价。  (12)言中伦:说话符合身份地位。  (13)行中虑:行为符合内心所想。  (14)其:大概。斯:这样。而已矣!”   (15)放言:放弃对世俗事务的谈论。  (16)身中(zhong4)清:立身行事符合清高的品格。  (17)废中(zhong4)权:废弃自我的政治追求符合变通的道理。  (18)则:却。异於是:跟这些人不同。  (19)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必须去做,也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做。  译文:  避开乱世的名人有以下一些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追求,不使自己受辱,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应该属於这种情况)吧?”评价鲁国贤人柳下惠和少连说:“(他们)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追求,有辱於自己了;但是,他们说话符合身份地位,行为符合内心所想,大概就是这样罢了。”评价虞仲、夷逸说:“他们隐居而不谈世俗事务,立身行事符合清高的品格,放弃自我的政治追求符合变通的道理。”(孔子又说:) “我却跟这些人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必须去做,也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做。”   【第九段】  大师挚适齐(1),亚饭干适楚(2),三饭缭适蔡(3),四饭缺适秦(4),鼓方叔入於河(5),播鼗武入於汉(6),少师阳、击磬海入於海(7)。  注释:  (1)大(tai4)师挚(zhi4):名叫挚的太师,太师是乐官之长。适:到某处去。  (2)亚饭干(gan1):天子和鲁国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人奏乐;“亚饭”是给君王的第二餐奏乐的名叫干的人。  (3)三饭缭(liao2):给第三餐奏乐的名叫缭的人。  (4)四饭缺:给第四餐奏乐的名叫缺的人。  (5)鼓方叔:负责击鼓的名叫方叔的人。入於河:进入了黄河流域。  (6)播鼗(tao2)武:摇动小鼓的名叫武的人。入於汉:进入汉水流域。  (7)少师阳:名叫阳的少师。击磬(音“庆”):负责敲击磬的名叫襄的人。入於海:到海边居住。  译文:  (鲁哀公的时候,因为礼乐崩坏,乐人都离开了所在的鲁国),名叫挚的太师到齐国去了,(天子和鲁国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人奏乐),给君王的第二餐奏乐的名叫干的人到楚国去了,给第三餐奏乐的名叫缭的人到蔡国去了,给第四餐奏乐的名叫缺的人到秦国去了,负责击鼓的名叫方叔的人进入了黄河流域,摇动小鼓的名叫武的人进入了汉水流域,名叫阳的少师和负责敲击磬的名叫襄的两人到海边居住去了。  【第十段】  周公谓鲁公曰(1)∶“君子不施其亲(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4),则不弃也(5)。无求备於一人(6)。”  注释:  (1)周公:西周的三公之一,为西周制礼作乐,后代被封在鲁国,并被特许可以用天子的礼乐制度。谓:对某人说。鲁公:名伯禽,周公的儿子,鲁国国君。  (2)施:改换。一说读做shi1,通“弛”,疏远排斥。其亲:自己的亲人。  (3)怨乎不以:不因为不被重用而怨恨。  (4)故旧:经验丰富的老臣。大故:太大的过错。  (5)则:就。  (6)无:不要。求备:求全责备。於:对。  译文:  西周三公之一的周公对(他的儿子)鲁国国君伯禽说:“君子不(因为他人的缘故而改换)自己亲近的人,不让大臣怨恨不被重用。经验丰富的老臣没有很大的过错,就不要放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第十一段】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2)、仲突、仲忽、叔夜(3)、叔夏、季随、季騧(4)。  注释:  (1)八士:八位贤德的人才,据说是四对孪生兄弟,都姓南宫氏,但事迹已不可考。  (2)伯适(kuo4):“伯”是排行,以下“仲”、“叔”、“季”都是如此。  (3)夜(ya4):古人名。  (4)騧(wo1):人名。  译文:  周朝拥有八位贤德的人才: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急急急!!!!!论语十九则的原文和翻译,一则论语一句翻译跪求!~

论语十九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孔子说:
“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我不生气,不也是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是不是真诚待人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点做老师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动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有害。”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第五章讲学习态度,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虚心好学。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第六章提出“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孔子说:“仲由,(让我)教导你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高尚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第九章讲教的方法,要先让学生思考,表达,再给予适当的启发,并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这
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然后学习,看到自
己有跟他们一样的缺点然后改正。”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们使命重大而且道路遥远。把仁当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的吗?到死了责任和使命才停止,不也是遥远的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孔子说:“每年的冬天过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
是‘恕’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第十四十五章均是讲如何做君子的,一是要先行后谈,不要言心不一或只言不行;二是要成人之美,帮人成就好的美德。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第十六十七章讲如何看待富贵与贫贱,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贵,但强调“从其道得之”即取之有道,换言之,无论贫富贵贱,关键是要追求“仁道”。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第十八章写孔子对音乐的赞叹,侧面提出了人要有艺术修养。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第十九章通过孔子对点生活态度的赞许,来倡导人的自然常态,提倡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 "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闻知天下遵道而行,当晚死去也可瞑目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在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贾伟鹏# 《论语》翻译 -
(17165436595):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孔子《论语·雍也》)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孔老夫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法上,“学”与“习”并重,“学”与“思”不能偏废.

#贾伟鹏# 谁有《论语》的全文翻译? -
(17165436595): 学而第一 『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把学到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

#贾伟鹏# <<论语>>的翻译,大哥哥大姐姐们帮帮我!
(17165436595): 1“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2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3孔子说:我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以此相互论证,我就不再教他了. 4刑法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5质朴与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一个君子. 6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 7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 8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

#贾伟鹏# 《论语》的译文 -
(17165436595): 翻译: 有子曰: 礼制的功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谐,先王之道就是以和谐为美,不论大事小事都是依此为原则;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和谐的原则来办,如果只是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制(各种制度)来规治它,那也是不行的.

#贾伟鹏# 《论语》片段翻译 -
(17165436595): 出自《论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贾伟鹏# 急用:以下《论语》如何翻译
(1716543659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卷七《述而》) 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他迫切想要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贾伟鹏# 翻译《论语》四则 -
(17165436595): 1.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2.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自己有害. 4.孔子说:“你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贾伟鹏# 请帮我翻译一下论语十则 -
(17165436595):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贾伟鹏# 《论语》 的翻译 -
(17165436595): 原文+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

#贾伟鹏# 论语十则翻译啊 -
(17165436595):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