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简介及详细资料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东巡碑碑文

太武帝

【碑额】皇帝东 / 巡之碑 1 . □□□□□□□□□□□□□□□□□□□□□□□□□□

2 . 泽历定冀□□□□□□□□□□□□□□□□□□□□□□

3 . 恒山北行而归十有二月□□□□□之崄□□崇□之□峙乃停

4 . 驾路隅援弓而射之矢逾于□□三百余步于是爰令左右将士善

5 . 射者射之若武卫将军昌黎公丘眷前军将军浮阳侯阿齐中坚将

6 . 军蓝田侯代田积射将军曲阳□□□射声校尉安武子□元兴次

7 . 飞督安熹子李盖等数百人皆天下□□也射之莫有过崖者或至

8 . 峰旁或及岩侧于是群臣内外始知上□□之远□代绝□□咸嗟

9 . 叹圣艺之神明虽古有穷蓬蒙之善方之于今□□□□□□□□

10 .遇镇东将军定州刺史乐浪公乞立石□□□□□□□□立铭□

11 .广德美垂之来世三年丁丑功讫会乐浪公去□□刺史征东将军

12 .张掖公宝周初临续赞其事遂刊□□□乃作颂曰

13 .思皇神武应期挺生含弘宽大下济光明□仁不□无□不□肃肃

14 .四海远至迩平荡荡圣哉民□能□□□□□天下咸宁

15 .(已残)

涉及若干人物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 435 )十一月,太武帝东巡冀、定,十二月取五回道返回平城,经定州中山郡,进入徐水河谷。徐水出太行山与平原接界的地方,山岩险峭,景观奇丽。对于在平原地区行军一个多月的拓跋君臣来说,眼前景观的明显变化,一定使他们的心情受到特别的 *** 。这种情况下,就发生了太武帝的即兴演示射术。据东巡碑,太武帝在今南画猫村徐水东岸雄壮绝险的猫儿岩下演示射术后,随从的善射将士数百人,也纷纷仿效,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太武帝那样的高度,他们的箭都没有射到猫儿岩以上,“或至峰旁,或及岩侧”。碑文特地列举了六个人作为代表,大概他们都是以射术见长的。这六个人中,除了“积射将军曲阳□□□”难以考索之外,都见于史传。下面分别考述之。 武卫将军昌黎公丘眷 <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神 jia 三年( 430 )十一月太武帝亲征赫连定,“诏武卫将军丘眷击之,定众大溃,死者万余人”。卷九五《铁弗刘虎传》,也提到“诏武卫将军丘眷击之,众溃”。《魏书》这两处丘眷,显然与东巡碑提到的“武卫将军昌黎公丘眷”是同一个人。但是,丘眷的姓氏、家世还是很不明确。据《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延和元年( 432 )七月,太武帝发动征伐北燕的战争,“八月甲戍,文通使数万人出城挑战,昌黎公元丘与河间公元齐击破之,死者万余人”。此时去太武帝东巡只有三年多时间,封爵的变化相当有限,东巡碑提到的“昌黎公丘眷”,应当就是这个“昌黎公元丘”。可见丘眷为拓跋宗室。孝文帝姓氏改革后,宗室改姓元,多音节的鲜卑语本名要简化成单音节的汉名,丘眷这个鲜卑语本名,提取其比较雅的一个音节为名。因此,丘眷就成了元丘。同一个人,《魏书》或作丘眷,或作元丘,反映了孝文改革后史臣记录从前史事时未能统一体例,残留着一些代人姓、名的旧貌。东巡碑的碑文,也证实元丘本来作丘眷。 前军将军浮阳侯阿齐 这个阿齐,就是《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和《北史》卷一五《魏诸宗室传》的河间公元齐。两书都记元齐得赐爵浮阳侯,在灭赫连夏之后,征北燕之前;灭北燕之后,“进爵为公”;“后与新兴王俊讨秃发保周,坐事免官爵”;夺取仇池后“复赐爵河间公”。灭北燕在延和元年( 432 )八月以后,元齐应当是浮阳公。元齐“坐事免官爵”是因为受太武帝之弟新兴王俊的牵连,而新兴王俊得罪在太平真君二年( 441 )三月。元齐跟随古弼进兵仇池,在太平真君三年( 442 )。综上,根据《魏书》和《北史》,从延和元年八月到太平真君三月,元齐的爵位应当是浮阳公,而不是浮阳侯,而且元齐之为河间公,在太平真君三年以后。太武帝东巡碑的写刻时间,在太延三年( 437 ),太武帝御射的时间在太延元年十二月( 436 ),东巡碑上却明确地记阿齐的爵位为浮阳侯,而不是浮阳公。可见《魏书》和《北史》关于元齐于灭北燕之后“进爵为公”的记载,是不准确的。如果元齐确曾进爵为浮阳公,也一定在太延元年十二月之后。另外,《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延和元年( 432 )八月有“文通使数万人出城挑战,昌黎公元丘与河间公元齐击破之”的记载,元齐当时的爵位应当是浮阳侯,而不是河间公。东巡碑上的文字,可以作为校勘《魏书》和《北史》的坚强证据。 中坚将军蓝田侯代田 这个“蓝田侯代田”就是豆代田。《魏书》卷三○《豆代田传》:“豆代田,代人也。太宗时以善骑射为内细射从。攻虎牢,诏代田登楼射贼,矢不虚发。……神 jia 中,讨蠕蠕,赐爵关中侯。从讨平凉,击破赫连定,得奚斤等。……改爵井陉侯,加散骑常侍、右卫将军、领内都幢将。从讨和龙,战功居多,迁殿中尚书,赐奴婢六十口。以前后军功,进爵长广公,加平东将军。”传不及代田曾官中坚将军、爵蓝田侯。从时间上看,豆代田改封蓝田侯,在灭赫连夏之后,灭北燕之前。 射声校尉安武子□元兴 这个“射声校尉安武子□元兴”,就是韩茂。《魏书》卷五一《韩茂传》:“韩茂,字元兴,安定武安人也。……茂年十七,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后从世祖讨赫连昌,……以军功赐茂爵蒲阴子,加强弩将军,还侍辇郎。又从征统万,大破之。从平平凉,当茂所冲,莫不应弦而殪。由是世祖壮之,拜内侍长,进爵九门侯,加冠军将军。后从征蠕蠕,频战大捷,与乐平王丕等伐和龙,徙其居民。”韩茂得列名于东巡碑,就因为他是从驾将领中的善射之士。本传不载韩茂曾爵安武子。 次飞督安熹子李盖 “次飞督”当作“佽飞督”。安熹子李盖,即《魏书》卷八三上《外戚上·李惠传》中李惠的父亲:“李惠,中山人,思皇后之父也。父盖,少知名,历位殿中、都官二尚书,左将军,南郡公。”李盖后以尚武威长公主而骤贵,官至左仆射,死后赠中山王。不过从东巡碑所记李盖曾任佽飞督并擅长射术看,李盖最初得到太武帝赏识,还是因为他在骑射方面有过人之处。李盖在太延元年前后爵安熹子,亦可补史书所阙。 碑文还记录了主持树立东巡碑的前后两位定州刺史,一位是“镇东将军定州刺史乐浪公”,另一位是“刺史征东将军张掖公宝周”。前者已无可考,后者即《魏书》中提到的秃发傉檀子秃发保周,延和元年自沮渠北凉来奔。秃发保周于太延三年任定州刺史,亦不见于史,赖东巡碑而可知。

御射碑问题

为纪念北魏皇帝演示射术而立的所谓“御射碑”,除了太武帝东巡碑以外,还有文成帝南巡碑和宣武帝御射碑。文成帝南巡碑虽然额题《皇帝南巡之颂》,但由于同样是为纪念文成帝拓跋浚在灵丘境内的神射而立 [ ,故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注亦径称<御射碑> 北魏皇帝因射箭而立碑的,还有宣武帝。景明三年( 502 )十月,宣武帝从邺城返回洛阳,路经河内,也有一次射术表演。《魏书》卷八《宣武帝纪》:“冬十月庚子,帝亲射,远及一里五十步,群臣勒铭于射所。”为纪念宣武帝此次射术表演,“群臣勒铭于射所”,所勒之铭,即御射碑。赵明诚《金石录》卷二一有“后魏御射碑”条,称“在今怀州”,并引碑文“惟魏定鼎迁中之十载”、“皇上春秋一十有七”云云。不过宣武帝御射碑,欧阳修《集古录》则定名为《后魏定鼎碑》,理由是碑文中有“定鼎迁中”字样,可见御射碑并不是原碑正式名称,后人或以御射名之,或以定鼎名之。御射碑不是以上三碑的正式额题,它们却都被后人目为御射碑,原因在于立碑的直接理由是为了纪念皇帝的某一次射箭表演。但是生长于代北的拓跋君主,演习骑射乃经常之事,为什么要为某一次的演示特地立碑纪念呢?据文成帝南巡碑碑阳铭文,文成帝从定州到邺城,“禊于衡水之滨, [ 尝 ] 射于广平之野”,即使在灵丘南唐河谷地的这处山崖,文成帝“兴安二年尝 [ 拉射 ] 于此山”。为什么偏偏要为和平二年( 461 )三月的这次“御射”立碑称颂呢?如果说这一次文成帝有超水平发挥,那么对比他平时的正常水平,这种称颂是不是也存在疑问呢?灵丘之射,是文成帝有计画发动的,他主动“诏群官仰射山峰”,随后亲自表演,并立碑纪念。这表明,文成帝有意要把这次射箭游戏发展成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文成帝南巡碑之所谓“南巡”,与太武帝东巡碑之所谓“东巡”一样,都是从平城到邺城,从恒代到河北。对于北魏朝廷来说,以冀州和定州为中心的河北数州,是“国之基本”,所谓“国之资储,唯藉河北”。其中邺城尤为重要。政治重心与经济、文化重心的分离,使北魏诸帝对河北地区的定期巡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成帝的“御射”,与太武帝的“御射”,都发生在结束巡视从邺城返回平城的路上,地点都在离开平原之后,这也不应当是一种巧合。从他们的行军路线看,都是从邺城经定州回平城,很可能具体道路都是一致的,即先后经由五回道和灵丘道。即使和平二年三月这一次文成帝不是走五回道到灵丘的,他此前一定多次经行五回道则毫无疑问。也就是说,文成帝及其随驾群臣,不止一次地经过徐水河岸的太武帝东巡碑,对东巡碑一定是熟悉的。可以这样构想,文成帝在滱水岸边的“御射”,其实就是对于太武帝在徐水岸边“御射”的模仿。正是因为东巡碑之名在先,故文成帝的御射碑只好冠以“南巡”之名。以御射名碑,强调了碑铭对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的纪念意义,从而淡化甚至掩盖了原碑真正的名称中纪念“皇帝东巡”、“皇帝南巡”的意义。平城时代,拓跋集团以代北为根据,高屋建瓴地统治河北和其它地区,皇帝的巡视正是这一政治格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拓跋集团出于代北,以征服者而成为统治者。从道武帝到孝文帝的平城时代,拓跋皇室及其代北集团成功地由征服集团改造成为统治集团。这个改造的历史过程,就是逐渐减弱军事征服色彩,而代之以政治统治所必不可少的官僚化与文化控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方面是征服者,另一方面又是统治者,这构成拓跋集团的身份二元性。御射碑的多次出现,集中体现了这种二元性。御射碑是北魏皇帝完成巡视转身离去时,对此行的一个政治总结。今所知太武帝东巡碑,是定州地方政权所立,是否出于太武帝本意,还比较难说。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注徐水条:“徐水三源奇发,齐泄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迳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迳东岩下,水际又有一碑。”在徐水离开太行山区进入河北平原的这一小段路程中,竟有三碑。《太平寰宇记》卷六七易州满城县条,称此三碑皆北魏所立。这三碑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已无从考证。但认为定州地方政权竖立东巡碑,符合太武帝的政治意图,并且对后来的北魏君臣产生了影响,还是可以成立的。北魏孝文帝“少而善射,有膂力”,但为了率导文治,“至年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尽管如此,他也曾因巡视而留下碑铭。欧阳修《集古录》有“后魏孝文北巡碑”,跋引碑文云“太和二十一年,修省方之典,北临旧京”。赵明诚《金石录》历代金石目录中,亦收“后魏北巡碑”及“后魏北巡碑阴”,自注“太和二十年四月”,当有脱字。孝文北巡碑,应当是孝文帝于太和二十一年( 491 )北巡平城(恒州)和盛乐(云中)之后所立。这次北巡,是孝文帝迁都后第一次回到代北,也是在刚刚发生反对迁都政策的严重政治危机之后,孝文帝所进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活动。虽然北巡碑今已不存,但此碑关系当时政治甚深,当无可怀疑。从孝文帝北巡碑可知,北魏皇帝出巡并且立碑,决不是孤立的和偶然的事件,应该从当时政局的复杂背景中寻求理解。宣武帝的“御射”,发生在他结束巡视邺城、返回洛阳的路上。很显然,这也是一次政治活动。《太平寰宇记》卷六七易州满城县条提到东巡碑时,称“中山安喜贾聪书”,这应当是前列东巡碑碑文第十五行文字。贾聪不见于史,大概是定州僚佐。



~


#岑狡翁# 南北朝北魏建国历史 -
(18839261859):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初称代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该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

#岑狡翁# 三武灭佛是那些皇帝?故事的大概是什么 -
(18839261859): 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我觉得首先是经济的需要,北魏北周时期战乱频繁,国家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来维持和进行战争.以此达到统一之类的目的.而此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式的庄园经济膨胀.佛教可以免除各种杂役,兵役等.那么就造成了统治者财力人力不足.灭佛便理所当然. 唐朝时期,道教是国教,唐高祖唐太宗等以老子李耳为先祖.当然唐前期国力强盛,佛教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到了唐武宗时,国力衰弱,佛教的种种特权,足以影响唐王朝的统治.北周北魏的同样问题也就转到了唐朝上.所以要灭佛了. 大体上都差不多,就是捣毁寺庙,焚烧佛经,驱逐僧尼,财产充公.这种做法对佛教文化是种巨大的毁灭,但同时解放初更多的劳动力和财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岑狡翁# 拓拔俊是哪一朝的皇帝 -
(18839261859): 历史上拓跋浚是拓跋濬(440年―465年),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恭皇后闾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又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岑狡翁# 道武帝的年号是什么
(18839261859):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 (公元386年),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 (公元398年),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公元403年), 所以道武帝时期有三个年号:分别是 登国,天兴,天赐.

#岑狡翁# 北魏太武帝要灭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8839261859): 公元446年(魏太平真君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拓跋焘与大臣崔浩均信奉道教,而憎恶佛教.公元429年,魏灭北凉后,迁徙了河西地区的许多佛学信徒来...

#岑狡翁# 魏武帝和魏太武帝我分不清,怎么办 -
(18839261859): 魏武帝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北魏太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拓跋焘.一个曹魏,一个北魏.你也可以将拓跋焘的“焘”和“太”联系起来,声母都是“T”,或许好记一点,其实历史人物联系历史事件就好记了.祝学习进步!

#岑狡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北方防御六镇指的是什么?
(18839261859):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为了加强对北方的防御,陆续在长城内侧,修筑了6个军事堡垒,名为六镇,并派重兵驻守.六镇(从西向东)为: (1)沃野镇:在五原县之南的乌拉特前旗内. (2)怀朔镇:在包头市之北的固阳县境内. (3)武川镇:在内蒙古武川县境内. (4)抚冥镇:在内蒙古四王子旗境内. (5)柔玄镇:在内蒙古华右后旗境内. (6)怀荒镇:在河北省张北县境内.

#岑狡翁# 具体介绍灵岩寺 - 灵岩寺
(1883926185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晋代开始即有佛事活动,传说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

#岑狡翁# 宋武帝,刘裕,孙仲谋,魏太武帝与他们有关的故事名称 -
(18839261859): 宋武帝,刘裕, 甘露降生天子之气寄奴射蛇不擅文才不信神祇顾念旧情崇尚节俭孙仲谋生子当如 孙仲谋亲射虎,看孙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碧眼紫髯,黄龙下凡 【永遇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诗中含有 孙仲谋 魏太武帝 廉颇

#岑狡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匈奴王阿提拉谁更强? -
(18839261859): 阿提拉,上帝之鞭,欧洲人最惧怕人之一,只有成吉思汗与他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