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山水 古代文人为何喜欢写山水?!、??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1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的原因: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不知不觉中就以山水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
或者,也有一些有一定家底的颇有才华之士,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之境遇,对世俗中的事不再有过多指望,也不屑于与一帮功利之人为伍。然后隐居于山林,寄情于山水,过自己的逍遥自在的小日子。
就像现代人寄情于网络一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综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人山水作品,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几种情怀。一、遁世。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是仕途)遭遇挫折时,他们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我不能在生活的潮头“争先鼓勇”,那就把我的心放在和谐纯美的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一次次不朽的失眠,创造了一篇篇光彩四溢的华章。《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代表。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因撰《齐春秋》,“帝恶其实录”,触怒梁武帝,遭焚书贬官。而富春江山水却因此而大幸。“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多么明丽而宁静、从容而怡然的情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异水”如是,那“奇山”呢?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更令人叫绝的是山中“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美妙的情境,岂只是使吴均陶醉,亦令我们读者神往。看着此情此景,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这种厌恶官场(甚至尘世)、遁迹山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尤其是落魄文人)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如《小石潭记》、《题破山寺后禅院》、《饮酒》等诗文莫不如此。二、入世。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条精神支柱。时而消极遁世,时而积极入世;有人主张清静无为,有人渴望大有作为。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山水作品中。请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是遭受贬谪,范仲淹抒发的是“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其实这篇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山水作品,尽管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目的,只是铺垫。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中描绘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幅图景,以引出“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将文势推向高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弃个人荣辱而胸怀祖国。这种借山水来表达积极入世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观沧海》、《醉翁亭记》等。三、傲世。还有一类作品,既不像《与朱元思书》那样消极遁世,也不似《岳阳楼记》那样积极进取。它所体现的是作者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卓然立于世间的傲世情怀,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而那些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的文人,其命运大多相似。“欲为圣明除弊事”,但最后往往是被贬、革职、甚至献出性命。唐宪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却使永州的山水名传千古,熠熠生辉。初到永州任闲职,柳宗元的情绪自然低落,终日漫无目的地游览永州的山水。“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借此排遣心中的抑郁与忧伤。“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作者散漫放任,借酒消愁。只希望将自己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求得对世事的遗忘。直到有一天,偶然地发现西山。即刻“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从这一系列行动来看,其惊喜之情不言而喻。登上西山,极目远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低景致,尽收眼底。西山之“特立”,在与四周景物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其卓然不群,傲然挺立的形象正与作者心目中的自身形象相吻合。他有一种找到知音般的欣喜,于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孤标傲世的情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丘为类。”这哪里是写西山,这分明是作者对自身形象的写照啊!欣喜之余,“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以至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使他在并非崇山峻岭的西山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傲世蔑俗的作者的化身。这种借山水以表达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情感的作品还有《登飞来峰》、《望岳》等。总之,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佛家说悟禅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中国的文人似乎总看不到最后的那重山,所以没有多少文人出家。出家人中有名的算佛印了,其诗其文却少有人知;志南和尚的“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江水暧鸭先知”是熟悉了,但仅此一首而已;诗作丰富的王维被称为诗佛了,他的诗也只能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了。所以看透了风景的也就难成文人了。
中国文人一生步履匆匆却翻不过那重山,他们的生命线一端系在“魏阙”,一端系在“江湖”。身在魏阙的,目光越过碧瓦飞甍,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朦胧中山水似在含情相邀;身在江湖的,频频回眸帝王宫阙,投注在天子身上,眼波哀而不怨。就这样,儒、佛、道三家共同教化下的中国文人被佛、道催促着走进山水,却又被儒家长绳一抖,限定了步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除了王维没有多少文人有幸品味,他们的山水之行或是因被贬谪,如柳宗元、欧阳修;或是因被闲置,如袁宏道;总是带着点苦旅的意味。于是,山水在他们眼中不复是山水,却成了他们心中的一股隐痛,眉梢的一抹失意,手中的一壶佳酿,笔下的一篇美文。
永州何其有幸!从西山到小石城山,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卉,见爱于这“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柳柳州,便不同于寻常山水了。整个永州笼罩在他极富个性的气氛之中,渗透了他的悲伤凄凉,他气息在永州低徊辗转。于千百年后,行人到此亦可登西山之巅见其高峻不群,坐小石潭旁体其凄凉悲伤,临钴潭西小丘叹其抱负成空……柳宗元以永州比照自身,永州山水便成了柳宗元;柳宗元把心事寄托在永州,永州便也满腹牢骚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只是暂时的解脱,偶尔的遗忘,山水之后仍是一片战惧惴栗的气氛,“时到幽树好石,得一笑,已复不乐。”可以说永州体贴了柳宗元,而柳宗元并未真正注意永州,永州不过是他的一面镜子,照来照去照不到山水只照到自己。
滁州何其有幸!宋仁宗庆历五年,朝廷给它送来了欧阳修。欧阳修比柳宗元洒脱,也比柳宗元幸运。风尘仆仆地一来,朋友智仙就挑了蔚然而深秀的琅岈山,在酿泉边建了一座亭相赠,而他也乐得将衙门搬进深山,边喝酒边办公边欣赏景致边“与民同乐”。滁州比永州平和快乐的许多,然而那众宾之外颓然就醉的太守却只一人独享其乐,“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似洋洋自得却也暗藏一丝寂寞。无妨!朝廷不纳我的政见,山野之间我自有主张!是放达也是一份天真的赌气啊!滁州容纳了欧阳修,欧阳修也就把滁州当成了朝堂,山水不过是堂上的几扇屏风,消释去几许肃杀的气氛。
这种苦旅文人们走多了,有的便试图挣脱。明清时想卸去重担的人多起来,便有了主张抒写性灵的公安派。他们专心地看风景,像袁枚看瀑布,心无杂念,“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真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再看下去也就是一处处的模山范水,不值一观了。本来山水多相似,它们的特立之处倚仗着文人。看山水的文人一旦收回了凝视朝堂的目光,卸去了他们的政治重担,山水和文人也就一起失去了重量。中国的文人注定是要在山水之间负重苦旅的。庙堂与江湖是他们的情结,牵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山水占据不了全部,庙堂也无法独自遮蔽他们的视线。

2、从科举制度说起,古代文人不例外去考科举追求功名,脱离农田奔发达,他们中很多从此走上作官道路.但是诗人本性大都是浪漫率直,天真,官场不适合他们,于是他们中有人辞官回老家,有人得罪上司被贬到小乡村,统称为回归田园,在小乡村,他们饮酒对诗,表达自己对于官场的厌倦和生活的闲适。其实有些人不是愿意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只是无奈而已.但也有宁静致远的隐士,从山水田园中回归自我。

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山水~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喜于山水田园之间找到创作的灵感,他们喜欢用自然的生物来表达内心的想法,情感等. 另外,秀山丽水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在中国的传统当中,高雅的文人隐士总是与山水脱离不了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山水田园诗,传递了文人墨客的人格精神。
寄情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自古文人多命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然而,这些恃才傲物睥睨天下的人大都在现实中碰得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即使屡遭打击也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的一生注定坎坷而黯淡。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潦倒终于让诗人认清了自己的“性”,认清了自己的“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仕途的穷处,并非生命的尽头,“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一头扎进自然,用山水田园来平衡失重的命运,用山水田园来慰藉创伤的心灵。


#娄庭芸# 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有哪些?简述其痴行 -
(18374223365):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娄庭芸# 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山水
(1837422336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娄庭芸# 古代文人为什么钟情于山水? -
(18374223365): 寄情山水,以养性情

#娄庭芸# 古代文人写山水散文常表达什么情感 -
(18374223365):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

#娄庭芸# 古人描写山水的诗有哪些r.?????????????????
(18374223365):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

#娄庭芸#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及点评
(18374223365): 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 华夏历史悠久、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风光为古代诗人提供了审美空间,创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园诗.西方风光也自具美的特色,为何其山水田园诗远不如中国兴盛,且其内蕴远不如...

#娄庭芸# 解读中国古代山水文学
(18374223365): 祖国的锦绣河山令历代文人为之驻足流连,并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中的主要题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史贡献了无数关于山水的璀璨华章.后世学者在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研究...

#娄庭芸# 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山水拜托了各位 谢谢 -
(18374223365): 怡情怡性,万物之宗,自古以来就有触景生情,当然就是以山水为托,解心中情感,总有回忆最美.

#娄庭芸# 秀丽的山水历来为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歌咏,你能写出两首描写我国山水风光的诗句吗? -
(18374223365):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山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