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学的表达《桥》教学重点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课文解读

  《桥》这篇小小说,巧用短语、精炼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挡的魔鬼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又塑造了村支书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

  善用短句,渲染气氛──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却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活现出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真是爱憎分明。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话单独成为一个段,语言极为洗练,増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泪光闪闪。

  锤炼动词,生动传神──“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生动地表现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生死关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行都表现出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个“推”字,非常精当传神,浓缩了父子浓浓的血脉真情,这和前面的“揪”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孩子全部的爱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老汉的两次“吼”,内涵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巧设悬念,一波三折──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使人心潮起落。“像泼、像倒”的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般“咆哮着”“狂奔而来”的山洪把人心一下子悬到高空,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前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把紧张、恐怖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木桥前,“像一座山”立在“没腿深的水里”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让恐惧害怕得以缓解,看到保护和生命的希望;“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命令他排到后面去,怎么回事呀?“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让刚刚放松的心又绷紧了,“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人可以长出一口气,“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让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的人揪心地悲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扣人心弦还在于悬念迭起,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塑造形象──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当的魔鬼形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巧用比喻手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突出了山洪呼啸奔涌,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咆哮”形容山洪奔腾轰鸣,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奔流而下,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形容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拟人句写出了路面上的洪水之高,声势浩大,横冲直撞,一路狂奔,得意洋洋的情态。“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严峻,气氛越来越紧张。巧用拟人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窜”突出了河水上涨得非常迅速;“放肆”突出了洪水的疯狂,毫无顾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拟人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呻吟”形容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作者巧用比喻、对比,突出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山洪暴发了,村民们“惊慌”逃离,六神无主;“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不择路;“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一片混乱。然而,老汉的表现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十分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

  题目简洁,内涵深刻──课文题目“桥”简短明了,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桥”是连接自然界无法跨越的天堑,也是连通生命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课文里“桥”,既是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老汉为村民把守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爱心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桥更是我们党以老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不坍塌之“桥”。

  二、设计理念

  《桥》是一篇小小说,教学时紧扣小说的四要素──关注特定的环境描写、把握一波三折的情节、聚焦鲜活的人物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去体悟主人公那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沙哑、放肆、豹子、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支书的个性风采。

  4.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听写重点词语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齐读。

  2.听写部分字词。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清瘦、拥戴、沙哑、揪出、豹子。

  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其余词语学生写在本上。

  3.对照检查,将写错的词语再写一遍,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主人公老汉的。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不可忽视。

  (二)概括内容,初识课文主旨

  1.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全班交流。

  预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抓住主人公的行为是概括以事写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

  2.师:作者塑造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2~3名学生回答: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设计意图】内容是思想的载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抛开这些,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入研读,了解独特表达

  师:这篇课文震撼人心,除了凄美感人的故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匠心独运。请四人小组研究一番,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聚焦环境描写,体悟表达作用。

  (1)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语句,反复读读,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①研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出示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大家齐读并体会:“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凶猛,为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②研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重点点拨:先理解词语“咆哮、势不可当”,后体会比喻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放肆地舔着”运用了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小结:一会儿功夫,洪水猛涨,从没过大腿到舔着腰部,到爬上老汉的胸膛,真是肆无忌惮,让人心惊胆战!请你们把看到的滚滚洪水读出来。

  播放视频──洪水肆虐。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聚焦人物刻画,体悟人物风采。

  (1)研读刻画老汉形象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体现老汉镇定的语句?

  出示课件: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乱哄哄”与“一座山”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在想什么?威严、冷静的老汉如同一座山,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想,我要给村民一条求生的路。比喻句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如见其势,如观其人。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透过老汉简短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临危不惧、先人后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冷”的是老汉什么?心系群众的情怀。

  小结:在特定的环境下,跟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先人后己。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人物的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体会到作者刻画的鲜活形象,把握主人公的个性风采。

  (2)研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出示课件: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慌不择路、混乱无序的情状。

  3.研读父子描写,揣摩独特构思。

  (1)研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他“排到后面去”?

  ③猜想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老汉果断、不容置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师:他不爱儿子吗?爱。可是和全村群众的生命相比,他毅然选择的是村民,这是多么无私的大爱,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出示课件: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此时此刻,不容多想,请女生通过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女生读)──不容多想,请男生加大力气推呀!(男生读)──不容多想,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推呀!(生齐读)这一“吼”一“推”包含了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出示课件: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然后请几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凭借文本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话,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课件: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谁是她丈夫,谁是她儿子?

  师:直到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联系前面老汉的举动,让人更加敬佩,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这一研读环节,旨在抓住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新颖别致,扣人心弦,前后照应,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有感情地朗读第21~27自然段。

  师: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是老汉却英勇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让我们一齐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朗诵第21~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思想的舒展,心情的绽放,情思的沉淀,心灵的叩问!

  (3)师小结: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

  (四)品味题目,强化写话实践。

  1.凄美的故事,独具匠心的表达,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师小结:生死关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他终于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心系群众的不朽“桥梁”!

  2.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怎样说?怎么做?选择一个题目,写出一个动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您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搭建倾诉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桥

  临危不惧 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老汉 先人后己 多用短句、短段渲染气氛

  不徇私情 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关系

~


#隗程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 -
(17332345490):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拿到一篇文本,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运用自身已有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从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等诸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

#隗程胃# 当前初中课堂文本解读中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
(17332345490):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

#隗程胃# 如何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 -
(17332345490): 1、形式上是三维目标,但实际上只有知识目标,连能力目标很少顾及.如:《琵琶行》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及歌行体、互文等相关文学常识.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前小序及第一段,概括其主要内容和作用.3.通过诵读诗歌,...

#隗程胃# 吴冠中是一名画家,那么他眼中的“桥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
(17332345490):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隗程胃# 2017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新版教学重点
(17332345490): 2017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新版教学重点(一)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具体内容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隗程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
(1733234549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一站,走进新课标.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新课标还指出了各年级的读...

#隗程胃# 如何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 -
(17332345490): 很多高中生都很头疼语文ئ有的是感觉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ئ有的是觉得下了很大功夫但也没看出很明显的效果ئ还有更多的同学认为语文就是咬文嚼字ئ没有学习的价值.总之ئ学生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ئ内心存在的一些...

#隗程胃# 教学中如何把握和突破语文课的重难点(反思4) -
(17332345490):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教学过程对重难点的突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本人认为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重视读....

#隗程胃# 在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有哪些异同?为什么选两座桥来说明? - 作业帮
(17332345490):[答案]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知识点: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