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可道>的古文翻译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全篇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既然谈“道”谈“德”,就变成《道德经》。《道德经》的“道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不同,我们常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很有道德,常常做善事”。

这与《道德经》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老子认为“德”与“善”有点接近,这个“德”毕竟是好事,而“道”与一般常说的“道德”却毫无关系。

《道德经》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道德经》,显然是在门坎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道德经》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道德经》,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一

[原文]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径而已;名可名,非常名,物而已。
名于天地之始者,无也;名于万物之母者,有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或常无而有之,或常有而无之,玄然哉,皆不可以物观之;亦无亦有,亦有亦无,是以不可分而合一,道也。合常无有而观于道,能知众妙。
是以道者无物之物,天地之始复万物之母。知之者莫不通矣,从之者莫不治矣,执之者莫不为矣,失之者莫不殆矣。
故字之曰道。

[今文正解]
道路皆可取道啊,不是可永恒因循之道啊,小路而已;名称皆可取名啊,不是可永恒因顺之名啊,物体而已。
称之为天地出现之始,则为无;称之为万物发源之母,则为有。所以,永远虚无啊,将以此认识它的微妙;永远存在啊,将以此认识它的端倪。或永远虚无却存在,或永远存在却虚无,幽晦深远啊,都不可以以具体事物认识这两方面;既虚无又存在,既存在又虚无,因此两者不可区分而合一,这就是道。永远虚无和永远存在结合一起来认识道,能够知晓一切奥妙。
因此,道是没有物象的物,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知道它就没有不通晓的,依从它就没有不治理好的,执守它就没有不作为的,失去它没有不衰亡的。
所以给它取字为“道”。

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道德经》这本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圣人”。本书的“圣人”与儒家孔子谈的“圣人不同”,道家的“圣人”是指《吕氏春秋·重言》:“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擅长逻辑推理的先秦思想家。能够体会“知”,能够“行”,以“道”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儒家则是身先天下者,为百姓谋福利者,皆可以为“圣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除老子、庄子之外,多半只重视人生观和政治观,老子则从宇宙观落实到人生观和政治观。他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发现其规律,用他的规律来说明应该怎样为人,怎样为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文言文翻译直译《道可道》全章~

是《道德经》的翻译吧。
1那不可言说、不可解释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称之为“道”。无法给这个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为“道”吧。
   天地万物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我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存在的另一次开始。天地万物知道自己已经被命名了吗?没有;对他们来说,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没有名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命名,我们又如何认识事物的微小差别?
   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微妙就微妙在:这种区别只对于人才有意义。
 2
   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美,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美的标准,可这个美的标准是恶的;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善的标准,可这个善的标准是不善的。
   美有了标准,善也有了标准,人们借此把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这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
   美和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恶互相对立,又互相彰显。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立。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上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圣明的人绝不有意地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你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3
   不崇尚贤能,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很贫穷;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
   所以幸福的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而且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人们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
   是“道”在统领着世上的万事万物。“道”是如何进行统领、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个自我展开的无边胸怀,使万事万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锋利的,它承受他们的锋利;混沌的,它接受他们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东西一起闪光,和最昏暗的东西一起昏暗。它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从不显露自己。
 5
   天地不知道有仁爱,所以天地把世间万物看作无分别的刍狗;圣人知道有仁爱,所以圣人把黎民百姓当作刍狗。圣人自以为有权安排刍狗的命运。
   天地之间,像一个巨大的橐轮吗?天地的胸怀,也像“道”的胸怀一样,虚而不盈,去而弥远,无动不出,似往实来。天地的胸怀如此宽广,在天地之间做一只刍狗,岂不幸运?圣人的胸怀像一只屈曲的斗笠,做圣人的刍狗,岂不悲惨。
 6
   我们无法窥视那万物所从产生的门户。这门户在哪里?造物者也是以雌雄交配的形式创造万物吗?这门户是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源头;它永远生生不息,而不会厌倦。
  7
   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长且久呢?因为天地并不是自生的。
   圣明的人把自身放在他人的身后,却因此引导了他人;他们不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仅属于自己的,反而生存得更加真实;他们没有小私,反而成就了大私。
 8
   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水孕化了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空间,它们自动地流淌进低贱的泥塘里。
   水之善,就像是那至高无上的“道”。
   守住自身的善良,心像一片空旷的山谷;与人为善,言语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能做的事;顺应事物的运行规律。何必强与人争,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9   你希望能牢牢地把握住的,不是你所拥有;你所爱悦的,必不能长保。
   这满堂的黄金和美玉,只是偶尔寄存在你这里。富贵荣华,是穿在你身上的锦绣衣裳;你为它们感到骄傲,总有一天你也会脱下它们。
   让别人去羡慕你的黄金美玉和锦绣衣裳吧!你要知道,只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10
   身体和精神,能始终结合在一起不使分离吗?摒弃欲望,忘怀形知,体内只剩下一丝呼吸之气,能使自己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弱而纯洁吗?你的身体上已经沾染过人生的尘土了,不可能再把它擦拭干净。要想有益于社会,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做。天地在不停地运转,你怎么能无所行动?观察的眼睛曾经睁开过,又怎么能说自己一无所知?
   不能放弃的,你就要好好地珍惜它;额外获得的,别把它们看的太重要;拥有但不占有,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德。
   1 1
   把车幅和车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车轮。车幅和车毂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车。
   揉抟粘土制作器皿。粘土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器皿。
   在墙上开一个门,凿一扇窗户。窗户和门打开了,我们才得到了家。
   木条、粘土和墙洞,当他们失去自我的时候,才是他们为人所用的时候。
  1 2
   色彩太绚丽了,人们反而辨不清颜色;音律太和谐了,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食物太可口了,人们反而忘记了营养;驰骋追逐令人身心俱狂,目的却并不在于猎物;那一心向往却难以得到的,使人行为逾规忘记了耻辱。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圣人。
   1 3
   人们太重视成功和失败了,直到大难加身,他们才能够醒悟事物的根本。
   为什么那么看重成功和失败?成功了,他们就高兴;失败了,他们就伤心。他们完全忘记了事物的根本。
   什么是事物的根本?——自身的完善才是事物的根本。你的心灵完善了,整个世界会跟着你一起完善;你的智慧完善了,整个世界会随着你一起提高。
   1 4
   视而不见,曰希;听而不闻,曰夷;抟而不得,曰微。希、夷、微,这是事物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如何理解这三种境界?——你仰视着他,发现他无比高大;你俯视着他,发现他非常渺小;你去追逐它,它永远在你前边;你转过身去,你又跟随在你身后。
   它没有形体,像你的心灵一样。他是一种精神,但这种精神自远古时就开始孕育,从你出生的时候就寄存在你的心里。
  1 5
   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开始孕育这种精神的时候,他们还叫不出这种精神的名字。
   他们的心犹豫不安,就像跋涉在冬天里的山川;在邻居面前他们不敢停留,在自己的家里他们也像是在作客。这种精神就像是捧在手里的一块冰,一不小心它就会融化;但如果能使它成长起来,这精神会成为全人类的至宝。
   它具有冰的魂魄,像冰一样坚硬,绝不沾染尘土,永远熠熠生辉。
   它还具有水的温润,滋生万物,润泽原野,孕化出无限的生机。
  1 6
   空虚如深谷,安静如高山。万物都在变化,可是“道”保持不变。
   那不停地变化着的,有一天会归复于静止。动生于静,变生于常,生发于息,他们的归宿是永恒的安静。
   生命是一个由动至静的过程,人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你自己是自己的惟一主宰,这对你是最重要的真理。
   “道”启示给你的是:你就是你自己的王、自己的天;道运行在天地之中,也运行在你的身体里,直到你死去。
   1 7
   至高无上的,是道;其次是爱;再次是畏;再次是侮辱和毁伤。
   爱你该爱的人;畏你所敬的人;远离侮辱和毁伤。
   道不可言说;爱不能穷尽;但是敬畏应该适可而止。
   别把侮辱强加给别人;也不接受来自别人的侮辱。像道一样自然,做你该做的事。
   1 8
   道就是自然。忘记了道的自然本性,你就会相信虚假的仁义;把你的智慧用在虚假的仁义上,你就远离了自己的幸福。
   自然是永远真实的,社会却可能是完全虚假的。
   在虚假的“仁义”的社会里,没有真实的感情:孝不真实、忠不真实、义不真实、仁也不真实。
  1 9
  如何恢复社会的真实?——大家摘下仁义的假面具,把智慧用在有价值的事物上。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互相信任;用不着费尽心机,别人的幸福原来并不妨碍你的幸福。
   2 0
   最高的智慧,是无忧。
   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差别有多大?善于恶,相去有多远?苦与乐,靠什么把他们分开?
   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分享一次免费的大餐;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
   只有一个人最愚蠢,他不知道哪里有免费的大餐,不相信高台上才有春天。他蠢得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不知道该跟着谁走。
   他的心智开而复闭,睁着眼不知道观看,长着耳朵不知道倾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众人都瞧不起他。可是他说:我无忧。
   2 1
   那最高的“道”,至高无上的“德”,为什么只为他一个人所拥有?
   别人如果也知道这“道德”的好处,岂不是要来抢夺?——他也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啊,可为什么大家不来分享呢?
   恍兮惚兮,“道”中有“德”,“德”中有“象”。此“象”明明白白,大家都看得见,为什么却装做并不认识?
   他们不知道,那就是所有人的普遍的幸福吗?
   2 2
   不害怕委曲自己,你就终能成就那至德之“道”。水会在低洼处聚集,你要先在那里等待。人们穷困到极点,才会幡然醒悟。跟大家保持住距离呀!否则你也会疑惑,
   守住你心中的“道”,为大家先做出榜样。不用去招摇,那不明智。不要太骄傲,那也没有用处。别自悲,相信自己会成功。也别自赏,你不能期待着回报。
   如果有人来问你怀抱的是什么,分一份给他们吧。不要害怕有人来抢劫,“道”会自己保护它自己。
   2 3
   道是真实的,自然也是真实的。
   疾风和骤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是谁带来了疾风和骤雨?是自然,也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掀起持久的疾风骤雨,人怎么能维持长久的强盛不衰?
   要了解道的本源,道隐藏在自然的身后;要了解自然的规律,这规律就运行在事物之中。
   遵循道的本质,像道一样岿然不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好像自然是一个仁慈的君主。
   2 4
   抬起脚后跟,人就无法站立;跑得太快,人就无法走得很远。
   两眼紧盯着自己,人反而不认识自己了;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却来否定了你的判断;你自矝自赏,大家却把称赞送给了别人。
   道要求人给自己解下“自我”的负担。放下自我,你才能与道同行。
  2 5
   什么是道?
   道浑然如一,诞生在天地之前。道寂然自处,独立而不可更改。道孕生了世间万物,却一点不会减少。道运行在万物之中,却从来不会磨损。
   “道”是它的真实地名字吗?我想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大”,但“大”也不足以表示“道”的真实面目。道既“大”且“远”,我忽然看不清它的形迹,它却蓦然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能够与道为伍,身寄丘壑之间而神游天地之际,人不也是域中之一大吗?
   然而,人终究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体。人只能寄身丘壑,取法天地,顺应自然。
  2 6
   轻捷以沉重为他的根本;安静是浮躁的内在保障。
   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世上,言语庄重、举止安泰;面对美好的事物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可是,那些身系天下安危的万乘之主,却举止轻浮、言谈失据,他们又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2 7
   美好的行为不为世人察觉,就像是车轮在地上压过却不留下辙痕。
   善良的言语令人愉快,就像是新熟的水果没有一点瑕疵。
   最好的忠告不是出自你的智慧,它从人的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
   坚守自己的立场,在关键的事情上绝不动摇。
   必要的时候,让你的心成为一个死结;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解不开它。
   最高尚的行为是:帮助所有的人,不嫌弃最低贱的人。
   最杰出的智慧是: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不以任何人为负担。
   不要试图做别人的老师。善良是不能够学习的;而道德也不能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2 8
  事物有强大的一面,也有其柔弱的一面;大地上有高山,也有溪谷。
   阳光下到处都是暗影;阳光越明亮,暗影越昏暗。
   成功和失败形影不离;一个人的荣耀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耻辱。
   在成功处据守;在耻辱处安身。
  2 9
   想要改变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
   世界不是哪一个人能主宰的;你只能改变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你的欲望太多,你就会失败在自己的行动之前。
   让大家跟你一起行动,你必须走在大家的身后。
   做自己能做的事吧!这样你才能不怨不悔。
   3 0
   以“道”改变世界,而不是依靠强力。
   强力是破坏性的;它会使世界离“道”更为遥远。
   “善”是一个需要精心培育才能够收获的果实。
   急躁,懈怠,勉强,过分的乐观,都会给“善”带来伤害。
   3 1
   暴力是一种不详的手段;除非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暴力,轻易不可使用。
   暴力的胜利不是“道”的胜利,也不是“善”的胜利。它至多能使“道”呈现出来,使“善”播种下去。
   大家看到了“道”,却不知道如何遵行;“善”被播种下去了,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培育。
   “道”就会隐去;“善”就会衰亡。以暴易暴,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完善。
   3 2
   “道”经常是隐藏的;“善”经常是柔弱的。
  “ 道”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也隐藏在人的身体和精神之中;“善”仅仅潜伏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道”并不帮助人,也不帮助善。“道”在每个人的心中放上了十份的“恶”,只放了一份的“善”。
   但“道”是公正的。把所有的恶聚集在一起,恶并没有变得强大;把所有的善汇集到一起——哪怕每个人只献出一小部分——善已经无敌于天下。
   3 3
   不要窥测别人有多少善意;要认清自己心中有多少善良。
   战胜别人的是力量;战胜自己的是良知。
   要保持住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善良,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是困难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3 4
   “道”不同于“德”;“德”不同于“善”。
   “道”寂然自处,与万物同运,及善恶同化
   “道”的意志是先天确定的。恶同于道则恶生,善同于道则善生。
   3 5
   坚守正义绝不动摇,你就能够感动人心
   大家都来向你靠拢,你可不要伤害了他们。
   用甘美的食物招待客人,客人就会经常前来光顾。
   但是“道”是不能拿来招待客人的,“善”也是不能拿来招待客人的。
   “道”入口无味,入耳无声,入眼无色。
   “善”像冰一样脆弱,像水一样无形;善只能宝藏在自己的心里。
   3 6
   道要让谁灭亡,先使他疯狂;要让谁衰弱,先使他强盛;要让谁绝望,先叫他渴望;要让谁痛苦,先使他拥有。 不要让自己强盛到极点、渴望到痛苦。
   那最柔弱的,会战胜最强大的。
   那柔弱到极点的,什么也不会再失去,永远也不会再失败,
   3 7
   “道”什么也不做,但他已经做了一切。
   人们把种子播撒在地里,自然的雨露自会使它生长。
   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的希望,他们等待的是“无违”的春风。
   “大人”的作为减少到最少,国家的繁荣才能增加得最快。
   不要日日在阡陌和田畴上徘徊,人们不需要你为他们做些什么。
  3 8
   最高的道德是放弃道德而复归于根本。较低的道德是紧紧抓住道德不放弃。最低的道德是虚仁假义。
   根本失去了,道德丢失了,人们就只能以虚假的仁义来欺骗自己。
   道、德、仁义,他们的区别在哪里?——道是真实的,德是诚恳的,仁义是虚伪的。
   仁义是虚伪的,所有才需要“礼”来补充。虚伪的人需要用真实的礼来约束。
   “礼”是对人类“伪善”的惩罚。
3 9
最根本的存在就是“一”。守“一”不二,就是“道”。
   天守一则清,地守一则宁,神守一则灵,人守一则生。
   统治国家也要守住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清静无为。
   如何守住这个根本?——像道运行在万物之中一样不露形迹,统治者退隐在人民身后不敢先走一步。
   4 0
   事物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柔弱和刚强经常发生转化。
   “道”会和最柔弱的事物一起生长,和最刚强的事物一起毁坏。
   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强起于弱;变出于常。
   4 1
   与道同行,道是你的良师和益友。
   道运行在你的肢体里,意识中。道和你的身体一起成长,与你的血液一起流淌。道包围着你,浸透了你。道帮助你在睡眠时闭上眼睛,在奔跑时抬起脚跟。
   道紧紧跟随着你的每一步脚步,却从来不走到你的脚前。
   若说道是你的影子,道不会随你的身体一起趔趄。
   若说道是你的师友,道从来不和你交谈。
   若说道是你的精神和意识,道不和你一起思虑。
   若说道并不存在,当你一个人寂然自处,是谁默默地坐在你的身边?
   4 2
   和你的心灵一样,道也是孤独的。
   道和太阳一起升起,和百花一起开放;和春天一起温暖,和流水一起徜徉。但道仍然是孤独的。
   人害怕孤独;人唯恐失去别人和大家,所以他才能够谦虚。道害怕孤独;道唯恐有人忘记了它的存在,所以它才紧紧跟随着每个人的脚步。
4 3
   那至柔至弱、无迹无形的,贯穿运行在至刚至强的事物之中,世界上不存在对它关闭的门户。
   你的身体成长、强健起来,那当初的婴儿已经离开你的身体了吗?
   你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用意志的躯壳包围住柔弱的心灵。但你无法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坚硬——那样它就不再能呼吸和感觉。
  4 4
   名字和身体,哪一个更真实?身体和财宝,哪一个更重要?荣誉和自我,哪一个更根本?
   有了名字,人们忘记了身体;为了财宝,人们甘冒凶危;在虚假的荣誉面前,人们完全失去了自我。
   4 5
   最高的成就,看起来并不完满。最充实的心灵,所有的门户都敞开着。
   以真实为准绳,哪怕折直为曲。让事实自己证明自己,不以语言来争辩。
   最高的技巧是不依赖技巧,让“自然”来为你引路。
   4 6
   国家的强大不是靠武力来维持的。马匹悠闲地在城郊的荒地上吃草,人们已经忘记了战争。
   社会公正并没有建立起来,统治者却相信黎民百姓的忠诚。
   那些奴隶们呵,终日辛苦地工作,却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他们已经成了国家的弃儿。
   你可以给马匹随时套上战车;但是驾车的战士如果已经离心离德,敌人就会来占领你的城郭。
   4 7
   父母教给你的,是常识;师傅教给你的,是学问;智者教给你的,是智慧。然而“道”是不能够传授的。
   “道”就在你的最习以为常的地方,在你的屋子里、饭桌上、席枕间。当你抬头窥视窗外,道随着日光一起照射进你的瞳孔,并随着你的目光一起向外观看。
   4 8
   知识依靠积累。知识的宝藏无边丰富;知识是不能被穷尽的。
   “道”明明白白。道越简单越完整,越深刻越单一。道原来就是简:去繁归简,去伪存真。
   4 9
   较低的道是简,较高的道是真,最高的道是一。
   简则易。政治如果简单了,匹夫也可以为卿相。
   真则去伪。道德如果是真实的,盗跖拿什么来进行狡辩?
   恢复人类的真实本性;圣人无所用,盗跖不为害,这才是所谓的太平盛世。
   5 0
   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长大成人;但道会守在每一个婴儿的身边。
   善经常受制于恶,并不是因为道抛弃了善。
   真经常被辱于伪,道却始终守在真的一边。赞同12| 评论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断文识字!
按照:帛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非)名,万物之始也;有(可)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可以理解为:理不辨不明)
同样:断文识字的不同,比如: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非)名:天地之始;有(可)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解释为:道,所说的道,并非说的道路的道,名词,一样,意义不同,所以:道的比喻非常绝妙,而对于道的理解应该知道其端倪,而解释的不同,是其绝妙之处!)


#晏卿钞# 古代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现在又是什么意思? -
(18778899517): 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非恒道”,这个“道”并非永远不变的.理解分两种:(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规范人们的行为标准,对人物的认同与否也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对事物的认同与否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规范人们的处事原则道可道,非常道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第一个“道”表示万事万物的真理,“可道”可以勉强命名为道.“恒”永恒不变

#晏卿钞#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18778899517):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为“常”.第一个“道”表示万事万物的真理,“可道”可以勉强命名为道.“恒”永恒不变,“非恒道”,不是那个永远不变的真理.意思是真正...

#晏卿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
(18778899517): 这两句话来源于《老子》一章,原文与楼主的标点略有出入,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句中第一、三两个“道”是名词,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思是“说出”.“常”指永恒的. ▲名:句中第一、三两个“名”是名词,它的意思是“名称、概念”;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意思是“称呼、命名”. ▲根据上述对“道”和“名”的解释,就可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了.即: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但它不是永远不变的.

#晏卿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谁可以给我翻译一下吗?谢谢啦! -
(18778899517): “道.” 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晏卿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何翻译? -
(18778899517): 老子的翻译nbsp;nbsp;谈谈中译英的经典著作.老子的《道德经》有句话叫「道可道,非常道」,由一位美国教授翻译,他说「道」字是不能译的,所以就音译为Tao,译文是Taonbsp;thatnbsp;cannbsp;benbsp;describednbsp;isnbsp;notnbsp;...

#晏卿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解?这句话有几种意思? -
(18778899517): 第一个“道”是指万物规律,第二个是“道出来,讲出来”,第三个又是做规律讲.名是指名利,第二个是名词动用,作被追求到解,第三个,仍与第一个相同. 意思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可以了解掌握并讲清楚的,但不常人们认识的那样.声名也是可以追求的,但不是普通人所认识的那种名利. 之后就要阐述他的这些思想,不同寻常的道是忘形,不同寻常的名是无名.

#晏卿钞# 道可道,非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18778899517): 这句话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对事物的认同与否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规范人们的处...

#晏卿钞# 道可道,非常道 -
(18778899517):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俗译】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

#晏卿钞# 老子的 “道可道 非常道”是什么意思?
(1877889951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经>>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

#晏卿钞# 如何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18778899517): 译文:“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了.[注释] ① 道: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老子的哲学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其实在老子的文章中,“道”有不可名状之妙,也是歧义重重的.“道”作为哲学范畴的意义,相当于现在的“事物的规律性”、“自然法则”、“事物的规则”和康德的“先验综合系统”、黑格尔的“绝对理性”、柏拉图的“Idea”是基本相同的意义.② 可道:可以言说.这里的“道”作动词用.③ 常:与“恒”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