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元朝所以皇帝的墓葬在那里? 元朝的皇帝陵墓在哪?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9
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一座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陵墓。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元朝皇帝的葬仪和其他朝代不同。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死后,是不用棺椁的,也没有殉葬品,其葬仪很奇特,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然后挖一条很深的坑埋入。地面堆土后,再“用万马蹴平”,并派一支队伍把这一地区暂时封锁起来,等到青草长成,一点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封锁,撤走队伍。因此,后世就很难发现元代皇帝陵墓之所在了。

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坐落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的东南十五公里的甘德尔敖包上,占地面积达五万五千多平方米。这里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充满诗情画意,矗立于此的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巍峨雄伟,雍容大方。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个皇后、两个胞弟、第四个儿子拖雷和夫人的灵柩就停放在这里。不过,成吉思汗陵与其他帝王陵寝有别,它并不是真正的陵墓。不仅成吉思汗本人,就是元代所有的帝墓也都一样。他们究竟葬在何处,至今还是一个难解的谜。

据说,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经在鄂尔多斯这块肥美草地上休整蒙古大军。成吉思汗放眼四望,只见无垠的草原一望无际,远处的天空燃烧着色彩斑斓的晚霞,近处成群的高大战马和蒙古包组成气势磅礴的画卷。战马在耳边嘶鸣,小鸟在欢快地歌唱,草原春光明媚,一派美丽的风光。成吉思汗一生四处征战,难得有时间陶醉在迷人的景色之中。忽然间,他想到了自己的后事,沉思了很久之后,他以无限赞美的口气说:“这个地方太美了,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就在蒙古大军西征的第二年,即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南麓清水(今甘肃清水),终年六十五岁。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遗体就由诸王和那颜千里迢迢地运到这里安葬。

13世纪,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不同于中原汉族的厚葬久丧,而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丧葬仪式也是这样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随葬的还有马匹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元朝建立后,大量蒙古人涌入内地,也渐渐受到汉人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这种棺木,元时称为“蒙古棺”,大都城里专有经营这种棺木的店铺。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简朴如初,寿衣就是平时穿的衣服。入葬时,一般都是秘密地进行。葬后既无冢,也无碑铭墓志,死者亲属也不举行丧葬仪式。

不光平常的蒙古人,蒙古贵族包括皇帝死后都流行深葬不坟的习俗。据叶子奇《草木子》一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也无殉葬品。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挖一深坑埋入,不起坟堆。“葬毕,以万马柔之使平。杀骆驼子在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这些说明,蒙古帝王葬后都有灭迹、不留坟丘的习俗。

成吉思汗死后,麾下臣子遵照他的遗命,不发丧,也不举哀,他们秘密地把灵柩送回漠北。皇帝棺木秘密送至墓地后,下葬深埋,然后万马踏平坟地,不留任何痕迹。不建陵台、碑亭,不修神道、高墙,也没有石人、石兽。为了不泄露灵柩的去向,护送灵柩的部队将一路所遇人畜全部杀死。到目的地后,蒙古宗王、后妃、亲属、臣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由于吊唁的人太多,加之有些部落地处偏远,直到三个月后,还有人陆续前来哀悼。显然,无论是成吉思汗,或是元朝皇帝,都保留传统蒙古的丧葬习俗。蒙古的秘密埋葬死者的习俗,是成吉思汗与元帝陵墓至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关于成吉思汗及元代皇帝的葬地,尽管史籍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都认为,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和元朝历代皇帝都埋葬在同一个地方。而且,诸帝的葬仪也大致相同。《史集》上有记载,蒙哥汗(元宪宗)死于四川攻宋前线后,他的儿子阿速带斡忽勒亲自带着父亲的灵柩,把他运送到了斡尔朵(漠北的宫帐)。在四处斡尔朵轮流为他举哀:第一天在忽秃黑台哈敦(皇后)的斡耳朵中,第二天在忽台哈敦的斡耳朵中,第三天在这次随同他出征的出卑哈敦的斡耳朵中,第四天则在乞撒哈敦的斡耳朵中。每天将灵柩放到另一斡耳朵的座上,众人对他放声痛哭哀悼。然后,他们把蒙哥葬在被称为也可忽鲁黑的不儿罕合勒敦地方的成吉思汗和拖雷的陵寝的旁边。

成吉思汗与元帝装殓和随葬物品较少,也是其墓地不易被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元代帝后的随葬品很俭朴,不要说和中原的帝王相比,就是和许多富豪、贵族也没法比。他们装殓的衣物仅有貂皮袄、皮帽、靴袜等。装殓后,加用红黑色油漆刷,外用三道黄金为圈箍定,棺外不加椁。随葬物品不过“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各一”。元朝皇帝的送终方式可以说是中国皇家葬礼历史上最俭朴的。元代帝王,自“一代天骄”至他的子子孙孙,鉴于中原各王朝帝陵被盗墓的教训,实行不留陵墓痕迹的葬制,不仅要节约得多,而且至今还未被人盗掘过。

不过,也有人提出成吉思汗的随葬品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说:“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说明当时殉葬品中,不仅有马匹,而且还有人殉的现象。

后世的人没有搞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葬在何处,心里是很不满足的,于是他们便给成吉思汗造了一个想象中的陵园,让人们来此地缅怀祭奠一代天骄。

 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石头平台应该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灵庙内,还发现从上面看为“凸”形的、高约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烧火的痕迹。基坛的周围发现了埋灰和马骨的坑,认为这是为祭祀成吉思汗而烧马等“烧饭”仪式的证据,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一致。另外,在灵庙的南侧,出土了刻有作为皇帝象征的龙的纹样的香炉,这则与14世纪波斯历史书的记载相一致。
  考古发掘队的负责人之一、日本新泻大学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绍称,距这个陵墓7英里之内密布着各个时代的蒙古首领陵墓。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应当便是传说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两专家质疑
  对于日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的惊人发现,内蒙古社科院的研究员潘照东和电视剧《成吉思汗》的编剧朱耀廷均提出质疑。
  潘照东认为,发现成吉思汗墓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棺椁;其次要有物证,像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东西;再次还要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比如石刻石碑之类的记载。否则,就无法证明是成吉思汗墓。
  潘照东说,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阿尔寨石窟附近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此处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地貌、地名等特征与《蒙古秘史》、《史集》、《蒙兀儿史记》等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极其吻合。在阿尔寨山的第28号石窟中,有一幅壁画与成吉思汗的安葬关系密切。潘照东认为,这幅壁画应该是《成吉思汗安葬图》。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大后方,驻扎了重兵而且距离六盘山的距离在3天之内完全可以到达。
  朱耀廷认为,仅仅依据日蒙联合考古队目前发现的情况,还不足以说明就是成吉思汗墓。据史料记载,当时独木棺是把橡木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如果发现成吉思汗墓地,必须要找到这3根金箍。因为金子是永远不会腐烂的。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据记载,成吉思汗随葬的除了武器和弓箭,还应有战马和宫女,至于金银财宝,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起码随葬的东西应该有。
  鄂尔多斯拿出定音之论
  众所周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有一座规模宏伟的成吉思汗陵。陵内后殿蒙古包式的黄色绸帐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夫人勃尔贴兀真的灵柩。在它两侧的黄色绸帐里,安放着成吉思汗王夫人呼伦和三夫人伊绪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两个胞弟别力吉台和哈撒尔的灵柩。东殿内安放的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的是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九支苏力定,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的马鞭等物。每年农历的三月甘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日,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尔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场面宏大,十分壮观。可是对于这座成吉思汗陵,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家。
  2004年9月17日,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举行的“鄂尔多斯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世代守陵的达尔扈特蒙古人指出,成吉思汗的葬地虽然没有地下考古的准确印证,但是作为国家意志和民族公祭的成吉思汗衣冠家“八白宫”(亦称“八白室”),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作为世界上以守护成吉思汗陵寝为唯一职责的世袭的守陵人达尔扈特蒙古人一直实行着最完备、最权威、最具蒙元特色的祭祀制度。
  与会专家认为,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即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中央直辖的中枢省,允许汉译为“大汗、帝王陵寝”的“伊金霍洛”之地名,未定在肯特山而定在鄂尔多斯安放“八白宫”的地方,绝对不会随意,也不许随意。此外,忽必烈法定的成吉思汗四大祭典最大的一次“查干苏日克祭典”就在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举行。700多年来,蒙古族一直把这个传统的祭奠活动坚持下来。
  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出示了成吉思汗“天葬”后衣冠放置银箱人“八白室”的目击者记载:“成吉思汗灵榇与大汗皇后灵棺皆以长方形银棺装置,外加铜锁锁着。”“1956年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后,曾将大汗的银棺开过一次……七层棺都开了,只见第七层棺内放着一个用香牛皮枕头裹着一幅成吉思汗全家的画像。皮枕内装有何物,因未打开过,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当地达尔扈特的负责人称:“多年相传(皮枕内)是大汗的衣物包着大汗的一块骨头。”
 
  内蒙古文联原主席、《鄂尔多斯风暴》电影编剧,著名的蒙古族近代史学者云照光说,成吉思汗逝世时,正值盛夏,为保护遗体,不会用3个月或半年的时间远路转运遗体,只会在距六盘山和黄河较近的鄂尔多斯风水宝地安葬。
  写于1939年、现存于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的《伊克昭盟志》披漏了鲜为人知的元代将领突拔都随征记内容,居然证明了云先生的观点。此存于铁质小柜的残缺纸书译成汉文,说“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议举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宝剑,董沐置七宝箱内(即银棺)内,使神驼载运拟葬××××。行大漠四十七日……,又行××日至平漠洼地,驼立不行,臣民牵挽亦不动。群相默祷,宝剑突飞去,衣冠放异彩。臣民以主喜悦,为营葬于洼地高原(即令伊金霍洛),设戍守护……四出觅宝剑,至百里外草地上寻获,就其地为置宝库(即今苏勒定霍洛)四时享祭。”
  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由此可见,这种传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潘照东指出,从六盘山到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远,盛夏季节,几千里路,要保证遗体不腐烂,同时过山涉水,还要穿过沙漠,这些问题3天之内很难解决。
  潘照东说,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己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据潘照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银棺,发现了这团驼毛。
  挖掘成陵违背传统
  朱耀廷说,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让后人发现,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潘照东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以后也很可能找不到确凿的埋葬地点,也许成吉思汗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的思路一直是错误的。”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也许我们后来者一直思路有问题,总是希望挖掘出什么东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潘照东不赞成大规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传统,打搅死者灵魂是对死者的不敬,遗体没有保存价值,关键是灵魂不灭。大规模的考古已经违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对,实际证明,一直也没有弄出什么来。
  前不久,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采访时说:“根据成吉思汗传承下来的一个遗嘱,也就是他去世时所说的一段话,他说,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因此,我们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处在哪个方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一问题,应该就像你问的那样,使它永远成为一个谜底似的问题,让那些愿意猜谜底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底吧!”
  摘自:《北方新报》2004年10月15日
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数秦始皇为最侈,穷天下之力,倾天下之财,尽后宫之女而为之,高耸的陵冢数十里远即可看到,墓内还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各色奇珍异宝,汉、唐、宋、明、清诸帝陵也极为奢华。唯独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个成吉思汗陵,但那仅是后人设的一个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遗体的陵寝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无法弄清。

蒙古旧俗,人死后,如果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们认为是合适的空地上。埋葬时,同时埋入他的一顶帐幕,使死者坐在帐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盘肉和一杯马乳。此外,还埋入一匹母马和它的小马,一匹备有马笼头和马鞍的马。另外,他们还杀一匹马,吃了它的肉以后,在马皮里面塞满了稻草,把它捆在两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个世界里,死者可以有一顶帐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马供他以马乳,他还有可能繁殖他的马匹,并且有马匹可供乘。

至于重要的人物,他们死后则秘密地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在把尸体放人墓穴时,还用活人殉葬,他们把他生前宠爱的奴隶放在尸体下面。这个奴隶在尸体下面躺着,直至他几乎快要死去,这时他们就把他拖出来,让他呼吸;然后又把他放到尸体下面去,这样他们一连三次,如果这个奴隶幸而不死,那么,他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能够做他高兴做的任何事情,并且在他主人的帐幕里和在他的主人亲戚中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他们把死人理人墓穴时,除将他生前的帐幕丢在空地上,也把上面所说的其它各项东西一道埋进去。然后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由于蒙古墓无冢,所以,以后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些墓葬。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极为秘密的。据史载,诸帝皆葬于所谓漠北的起辇谷。蒙古人把这块墓地称之为“大禁地”。《蒙古黄金史纲》作不峏罕哈勒敦。波斯学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孙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里·不哥以及其他后裔也埋葬在那里。但另处又说靠近薛灵哥河之不答温都儿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鲁永帖尼别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于此。关于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处,异议甚多。如历史地理学家张相文认为,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认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客鲁伦河曲之西,土拉阿之东,肯特山之阳。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殓之,棺“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大汗无论死于何地,也要运其梓宫于漠北。为了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大汗的确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当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尽行杀戮。至其所葬陵地,开穴所起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运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葬毕,“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若干年后,参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无人知道葬地的确切位置了
现位于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是一个象征性的陵寝。蒙古人对大汗的葬地极为保密,但对祭议祀的仪式则是公开进行并承袭下来的。在墓家之外作八室神主,设立“室”,即“影堂”,蒙古俗尚白色,“祏室”由八个白色的帐包组成,所以又称“八白室”,内置画像,作为大汗陵寝的象征,供后人瞻仰祭扫。所藏的“银棺”及“遗物’等不过是象征寄托之物。葬地与祭祀之地的分离,主要是由于草原游牧民族频繁的流动和迁徒所造成的,特别是战争年代,所据之地随时可得可失,只能将葬地保密起来,才不致于受到破坏。但祭祀的仪式却不能因此而废,只好通过象征性的陵寝沿袭下来。并随部而行。

由于蒙古民族的安葬习俗和保密传统,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确切地点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变化,语言翻译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点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元朝皇帝陵墓可能做了如下的安排:
   1: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
   2:在身后百年时悄悄地下葬,不允许有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
   3: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
   4: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
   5: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据《草木子》(明)叶子奇 中介绍,元朝帝王墓葬以沉荫木整支挖空为人形,帝王大行之后至于其中,北归成吉思汗王庭,择草场并冥器下葬,不留坟茔,葬后以千五百人骑兵踏之守卫,待陵内杂草与四周无异方撤离。
由于草原地区的气候环境不适合墓葬,元代墓葬本身的保存性较差,因此我国墓葬发掘很少有元代帝王墓被发现的。

谁能说说元朝所以皇帝的墓葬在那里~

元朝帝王在墓葬制度上,曾经历了一次改革,不同于历代帝王。他们不主张“穷天下之力以崇山坟,倾天下之财以充藏椁,尽后宫之女以殉埋葬”的作法,并吸取过去帝国因厚葬带来“几经变乱,多遭发掘,形体暴露,甚至坟土未干,其坟墓已空”的教训,而是采取一种保密的土葬方式。
据史籍记载:“元诸帝均葬于漠北起辇谷”。起辇谷在什么地方?各种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起辇谷是指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之间的肯特山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明朝皇帝的陵墓在昌平,清朝皇帝的陵墓在遵化和易县,它们都离北京城不太远。那么,元朝皇帝的陵墓在什么地方呢?


  或许有人会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就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博洛族吗?”其实,那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物,成吉思汗的尸体并没有埋葬在里面。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元朝皇帝的陵墓在何处,对我们来说,还真是个谜。造成这个谜的原因,是蒙古族“深埋不见坟”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起源于成吉思汗。


  1227年8月25日(夏历七月己丑),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县行营。临死时,他叮嘱部将“密不发丧”,实行“密葬”。根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诸将奏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后,仍然延袭“密丧”的习俗。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元朝皇帝的葬礼十分简朴,不起坟头,不造明楼,不浪费耕地,又安全保密。连其子孙都不知其陵墓在何处,更何况外人和后人呢?当然,也许有一天,考古工作者会发现元朝皇帝的陵墓,那肯定会是条大新闻。















相关专题:

--------------------------------------------------------------------------------


#须变莺# 元代皇帝的坟墓在哪
(13133118366): 蒙古

#须变莺# 为什么元代皇帝没有陵墓
(13133118366): 每封建王朝皇帝死都有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座陵墓留下了千古历史之谜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类人形大小合棺置遗体其……...

#须变莺# 谁能说一下从古至今的皇帝的陵墓在哪里呢,比如李世民的事昭陵,其他?
(13133118366): 秦陵、汉陵、唐陵在陕西,昭陵也在那里..南北朝的陵就比较复杂了,魏晋陵在河北,北魏陵迁都前在大同(平城),迁都后也到了洛阳以西的邙山(那地儿专用来埋人的),南朝刘宋陵和陈陵在南京附近,梁齐因为其君主为兰陵萧氏,所以把陵建在兰陵(江苏丹阳).五代十国太复杂,略过.以后北宋陵在河南巩县、南宋陵在浙江绍兴,元陵在外蒙古,明陵在北京昌平,清陵分二,东陵在河北唐山遵化,西陵在河北保定..再以后的,在天安门和八宝山..——————唐陵因山为陵,气势雄阔,也不好挖..

#须变莺# 中国元代的皇帝陵墓为何现在找不到?为什么成吉思汗陵存在那?没有按
(13133118366): 元朝皇帝的葬仪和其他朝代不同.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死后,是不用棺椁的,也没有殉葬品,其葬仪很奇特,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然后挖一条很深的坑埋入.地面堆土后,再“用万马蹴平”,并派一支队伍把这一地区暂时封锁起来,等到青草长成,一点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封锁,撤走队伍.因此,后世就很难发现元代皇帝陵墓之所在了.

#须变莺# 为什么找不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13133118366): 元朝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这就决定了元朝墓葬的特殊性.像成吉思汗的陵墓,据说在把成吉思汗埋葬后用万马踏平,参建者殉葬,在陵墓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杀死,以备来年祭祀时让母骆驼寻找墓地.因此元朝皇帝的陵墓不为外人所知,...

#须变莺# 古代所以皇帝的墓 分别在哪 -
(13133118366): 朝代,地方不同. 清代顺治时在北京,之前在沈阳; 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其他在北京; 元朝要弄到蒙古草原,秘密埋葬; 北宋在河南巩义市; 南宋在杭州; 唐朝、隋朝在长安; 北魏前期在山西长治,后期大多数在洛阳; 东汉在洛阳邙山; 西汉在长安; 秦在咸阳; 西周、东周、商、夏都不是太固定,地点变化较大.

#须变莺#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
(13133118366): 70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考古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成吉思汗陵墓,遗憾的是始终未有确定结论.近年来,又有考古专家推测元代皇帝陵墓的可能分布地点在张家口、保定、...

#须变莺# 为什么元代的墓很难发现?
(13133118366): 主要原因是采用了秘葬的方式,没有留下墓碑等标志,后人很难发现.另外,蒙古人...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元朝皇帝的陵墓.在我国古代,古人们伺死如伺生,因此古人...

#须变莺# 元朝皇帝的陵墓在大兴安岭吗 -
(13133118366): 没人知道,元朝的墓发现很少,因为他们在地面都是没有封土的

#须变莺# 元朝皇帝为什么没有陵墓?
(13133118366): 元朝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这就决定了元朝墓葬的特殊性.像成吉思汗的陵墓,据说在把成吉思汗埋葬后用万马踏平,参建者殉葬,在陵墓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杀死,以备来年祭祀时让母骆驼寻找墓地.因此元朝皇帝的陵墓不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