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 谁修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9
甘肃最早的索桥是由羌民建造的。

相传羌族的祖先最先来到陇南时,看到江水滔滔,两岸陡峭,与外界交通十分困难,一筹莫展。这时从森林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指导他们建造了索桥。从此,他们就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藤、麻等植物修建了许多索桥,索桥建造技术开始在羌部落中推广应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时,就利用当地羌族群众丰富的建桥技术,在岷江内外修建了一座竹索桥。此后,索桥在西南、华南得到推广,成为我国古代桥梁的代表性桥型。

笮桥

羌、氐民族自古“分窜山谷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性并不高,历史对秦汉时期甘肃一代的索桥建设很少 涉及。南北朝时期,氐人杨氏势力渐大,先后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等,开辟了羌氐道,并与阴平道、羌中道相连。这时候修建的索桥有很多。到了唐代,随着地方官府对道路管理不断加强,过河设施进一步完善,在陇蜀驿道上出现了大量的竹索桥、藤索桥,杜甫入川时就走过许多这种索桥,并留有《咏笮桥》一诗,所谓"笮"就是竹篾编成的绳索。到了明初,有大量的移民迁到陇南,在开辟山谷道路时又修建了大量的竹索桥。新中国成立后,陇南各县还加固维修了30座竹索桥。到2000年,甘肃最后一座竹索桥--文县黄路山竹索桥才被拆除。

铁索桥

明清时代,陇南经济已经较为发达了,以文县碧口为代表,它成为陇蜀药材、食盐等主要物资的集散之地,商贾云集,铺面毗连,在清乾隆时被誉为甘肃四大商业重镇之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官府开始修建大型的铁索桥来替代竹索桥。

西汉江铁索桥位于西和县西南45公里的大桥乡,相传是一位道士募化而建,建设年代在明朝以前。据碑文记载,1398年以后,重修过5次。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多次加固,上世纪80年代维修时增加了钢丝悬索,目前仍在使用。

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文县西北的临江关又修建了一座桥,名为临江桥,后来移建于临江下游10公里处的蒿子川,凿山筑堤,改木梁为铁索,名为永济桥,督修者为文县武官杨清献。桥长67米,净跨50米,宽2.7米,共有9根主索。永济桥两岸狭窄,波涛汹涌,后有高山环抱,上游不远处有洋汤河汇入白龙江中。这座桥地势险要,实为甘川咽喉要道。这座桥屡次被军阀拆毁。1949年国民党溃败时,又砍断了铁索。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修复。

平堡索桥的传奇

黄河横贯甘肃中部和东部,省内流域面积14.45万平方公里,分为黄河干流和洮河、湟水、渭河、泾河、北洛河6大水系。目前,黄河流 域共建有索桥91座,计长9617.13米。黄河干流是陇西、河西的天然屏障,浪大流急,所以其上索桥建造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难度也比较高。

靖远县平堡索桥的建造有一些传奇色彩。平堡索桥建设前,两岸群众靠摆渡过河,每逢夏秋汛期,河水暴涨,往往会发生事故。据建桥前17年不完全统计,翻船落水事故多达18起,落水114人,死亡14人。

1965年,共产党员、当地农民冉旭在白银露天矿给生产队积肥时,发现有不少废旧钢丝绳。于是,他想把钢丝绳锚固在黄河两岸,再铺上木板,建一座可以通行架子车的索桥。他回到平堡,广泛宣传他的想法,在白银露天矿电工高海录和平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答应支援废旧钢丝绳。随后,公社干部白光华又赴省公路局求援,省公路局派出苏钰前往查勘,确定了桥位。后来,冉旭、高海录还自带干粮到天水新阳镇学习索桥建造技术,联合周围6村成立了"建桥委员会"。施工过程中,钢材、木材、水泥十分缺乏,除了省里给的一些补助外,还有很多材料需要自己解决,他们组织了三班人马,四处求援,先后找到了40多个厂矿企业,获得了很多帮助。平堡索桥工程充分体现了"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原则,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平堡索桥于1970年4月27日竣工通车,当地群众3万多人参加了通车典礼,许多人踩在桥上潸然落泪。平堡索桥的建成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件事情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

内陆河流域流经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在石羊河、冰沟、梨园河上有索桥15座,计长809米。

索桥的鼻祖——溜索

溜索是索桥的鼻祖,是最原始的过河工具之一,俗称溜壳子,西南少数民族称为“溜江筒”、“溜索子”,古代文献上多称为“撞”,所谓“悬撞渡索”、“渡索寻撞之桥”都是指溜索。通过溜索渡河过涧叫“过溜”。

溜索应该出现于人类循河谷而居的农耕文明初期。那时,为了交往方便,人们在经过较深较窄的沟涧时就利用藤条相连接"悬撞"而过。 后来过河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渐趋完善。溜索也由藤条发展到竹、葛、兽皮等材料,并通过编织拧结成为载重量大的绳索。这种绳索最初系于两岸的树木或巨石之上,后来又系于人们自己埋置的木桩上。为了安全起见,过河的人们又将自己按一定的方法用绳揽于索上,利用惯性滑动。后来溜索又增加了滑轮、滑筐一类附属设施。

溜索分平索和陡索两种。前者两端高度几乎相等,过溜的人溜至中段后,必须双脚搭于溜板上,双手握住溜索攀越到彼岸。后者则是两岸高度不等,过溜时自高而下,瞬间可至。要往回返时,需要另找溜索,也是此高彼低地溜回去。所以平溜一根便可来回,陡溜“成双成对”,往来各一,当然相距不能太远。

~


#岳韦沾# 学了课文索桥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收获? -
(18632657007): 索桥的故事讲了3个故事 (1) 李冰父子的故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

#岳韦沾# 索桥的故事有哪些? -
(18632657007): 索桥的故事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岳韦沾# 《索桥的故事》中的桥叫什么又叫什么
(18632657007): 《索桥的故事》中的桥叫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

#岳韦沾# 有关索桥的问题!!! -
(18632657007):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

#岳韦沾# 位于四川灌县王二庙山脚的索桥叫什么? -
(18632657007):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

#岳韦沾# 索桥的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18632657007): 是按空间顺序 ,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分别描写了桥身,桥上,木板下,桥下,鱼嘴,山脚等.

#岳韦沾# 《索桥的故事》中的桥叫什么又叫什么 -
(18632657007): 《索桥的故事》中的桥叫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

#岳韦沾# 位于四川灌县王二庙山脚的索桥叫什么? -
(18632657007):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

#岳韦沾# "勇士丹柯″和"何公何母″有什么共同之处 -
(18632657007): 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

#岳韦沾# 《索桥的故事》这篇课文先介绍了什么?再介绍了什么?然后讲述了什么的故事,最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18632657007): 第六段:总体介绍索桥,点明要旨. 第四段. 第五段、更好的东西. 第二段:揭示全文中心:站在桥上感受“鱼嘴”意义,了解何先生夫妇造桥的故事:走上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第三段:得到比故事更美:走下了索桥:走下了索桥后的感受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