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与谢中中书》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与谢中书书》朝代:南北朝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创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白话释义:
龙门县有个叫谢中条的人,为人轻薄,品行不端。三十多岁时妻子死了,留下两儿一女,一天到晚哭叫,谢中条很感劳累苦恼。想再聘娶个女人作妻子,但高不成,低不就,只好暂时雇一个老妈妈抚养子女。
一天,谢中条缓步走在山路上,忽然一个妇人从后面过来。他等妇人走近,偷偷一看,是一位俊俏女子,二十多岁,心申很喜欢她,就嬉笑着说:“娘子一个人行走,不害怕吗?”妇人只管走路也不应声。他又说:“娘子小脚纤弱,走山路很艰难啊。”
妇人仍然不理他。谢中条见四周没人,便走近妇人身边,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妇人愤怒地喊叫说:“哪里来的强盗,蛮横来侵犯!”谢中条只管拉着妇人走,一点也不放松。
妇人步履艰难,跌跌撞撞,无计可施,妇人问他家住哪里,姓什么,谢中条如实告诉她。也问妇人。妇人说:“我姓黎,不幸早寡。婆婆也早早去世,我孤独一身,没有依靠,所以经常到娘家去住。”
谢中条说;“我也是死了妻子。鳏居在家,你能跟着我吗?”妇人问:“你有没有子女?”谢中条说:“实不相瞒,如果说枕席之事,与我要好的女子也不少。
只是儿啼女哭,叫人受不了。”妇人犹豫了一会说:“这是件难办的事。看你的衣服鞋袜样式也很平常,我自认为能做;但继母难当,恐怕受不了别人的闲话。”
谢中条说:“请你不要疑虑。我自己不说你不好,别人为何干涉?”妇人有点同意了,转而又顾虑说:“我们已到了这种地步,我怎能不从呢?
只是家中有凶悍的大伯子,时常把我当作得取钱财的奇货,恐怕不允许我们成亲,那又怎么办?”
谢中条也忧愁起来,要妇人同他私奔。妇人说:“我也多次想过这个办法,所顾虑的是你的家人一旦泄露,对我们俩都不利。”
谢中条说:“这是小事,我家中只有一个老妈妈,立刻就可以打发她走。”妇人很喜欢,就同谢中条一起回家。
谢中条先把妇人藏在外面的屋里,接着进家打发老妈妈走了,打扫床铺迎进妇人。妇人就自己操持家务,还为儿女们缝缝补补,很是勤劳辛苦。谢中条自从得了妇人,异常宠爱她,每天只是关着门在家中与她闲谈,不再和客人来往。
过了一个多月,谢中条因公事外出,锁上门就走了。回来后,见堂屋的门紧闭着,怎么叫也没人答应。推开门扇进去,屋中没有人影。
又来到卧室,一匹大狼突然冲出门来,几乎把他吓死。进去一看,子女都不见了,地上满是鲜血,只有三个人头还在。他返身去追狼,已经不知它的去向了。
异史氏说:“这个人就算品性不好,得到的恶报也太惨了。讨后老婆的,都是引狼入室啊;何况想在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中找好老婆呢!”
原文:
龙门谢中条者,佻达无行。三十分丧妻,遗二子一女,晨夕啼号,萦累甚苦。谋聘继室,低昂未就。暂雇佣媪抚子女。
一日,翔步山途,忽一妇人出其后。待以窥觇,是好女子,年二十许。心悦之,戏曰:“娘子独行,不畏怖耶?”妇走不对。又曰:“娘子纤步,山径殊难。”妇仍不顾。谢四望无人,近身侧,遽挲其腕,曳入幽谷,将以强合。
妇怒呼曰:“何处强人,横来相侵!”谢牵挽而行,更不休止。妇步履跌蹶,困窘无计,乃曰:“燕婉之求,乃若此耶?缓我,当相就耳。”谢从之。
偕入静壑,野 合既已,遂相欣爱。妇问其里居姓氏,谢以实告。既亦问妇,妇言:“妾黎氏。不幸早寡,姑又殒殁,块然一身,无所依倚,故常至母家耳。”
谢曰:“我亦鳏也,能相从乎?”妇问:“君有子女无也?”谢曰:“实不相欺:若论枕席之事,交好者亦颇不乏。只是儿啼女哭,令人不耐。”
妇踌躇曰:“此大难事!观君衣服袜履款样,亦只平平,我自谓能办。但继母难作,恐不胜诮让也。”谢曰:“请毋疑阻。我自不言,人何干与?”妇亦微纳。
转而虑曰:“肌肤已沾,有何不从。但有悍伯,每以我为奇货,恐不允谐,将复如何?”谢亦忧皇,请与逃窜。妇曰:“我亦恩之烂熟。所虑家人一泄,两非所便。”谢云:“此即细事。家中惟一孤媪,立便遣去。”妇喜,遂与同归。
先匿外舍;即入遣媪讫,扫榻迎妇,倍极欢好。妇便操作,兼为儿女补缀,辛勤甚至。谢得妇,嬖爱异常,日惟闭门相对,更不通客。
月余,适以公事出,反关乃去。及归,则中门严闭,扣之下应。排阖而入,渺无人迹。方至寝室,一巨狼冲门跃出,几惊绝。入视,子女皆无,鲜血殷地,惟三头存焉。返身追浪,已不知所之矣。
异史氏曰:“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
此文出自清代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
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