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0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渲染风势大、猛烈,为下文“茅屋为秋风说破”做铺垫。

古诗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景物在鉴赏古诗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一、 勾勒意境,领悟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二、烘托渲染,突出物象
  烘托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三、情景交融,表达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
  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回答的已经很好了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分析描写的诗句 -
(18649281781): 分析抒情诗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即使自己受冻挨饿,还是希望天下人民丰衣足食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景色描写的句子 - 作业帮
(18649281781):[答案]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恶劣的天气衬托出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三段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说说这样的记叙描写与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有什么关系?抒情... - 作业帮
(18649281781):[答案] 诗人先写秋风破屋,继写群童抱茅,再写长夜沾湿,以铺陈叙述的逐层推进,展示出凄楚的处境,再现出悲凉的心境,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这一在叙事基础上的抒情议论...

#邱邢昆# 本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 -
(18649281781): 《春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所起的作用是: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同时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到推动作用.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三句和最后一句中诗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 作业帮
(18649281781):[答案] 从自我的凄凉表述到关怀天下苍生,是作者境界的升华,也说明作者情怀之高尚.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前描写的事同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有什么关系 -
(18649281781):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写了什么内容?我们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当时怎?
(18649281781):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

#邱邢昆#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两句诗所蕴含的物理学道理是______(任意写一条). - 作业帮
(18649281781):[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中是风声,即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风刮过屋顶,屋顶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屋内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 屋顶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将茅...

#邱邢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 - 作业帮
(18649281781):[答案] 答:不是.为了突出困穷. 作用:是结尾的伏笔 分析:写“群童抱茅”的感叹.这是对第一段的发展,也是对第一段的补充. 远处、高处、低处的茅草无法收回,那是不是还有落在附近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来的“群童”抱跑了.全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