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的奥数题 求50道五六年级的奥数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大小两桶油,重量比是7:3,如果从大桶取出12千克倒入小桶,则两桶油中的油正好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油?
12/2*10=60(千克)
7+3=10
60/10*7=42(千克)
60/10*3=18(千克)
答:大桶里有42千克油,
小桶里有18千克油。
2、一桶汽油,桶的重量是油的8%,倒出48千克后,油的重量相当于同的二分之一,原有油多少千克?
48/(1-8%*0.5)
=48/96%
=50(千克)
答:原有油50千克。
*=乘号
/=除号
回答者: 叛逆精灵屋 - 魔法学徒 一级 2-4 17:50
查看用户评论(3)>>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不好
50% (1)
相关内容
• 六年级 奥数题
• 五年级奥数题目哦
• 帮我算一下这道六年级奥数题。
• 六年级奥数题
• 谁有三年级奥数题目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六年级 奥数题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中国剩余定理”算理及其应用:(可以让你学会并考别人)

为什么这样解呢?因为70是5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3余1。21是3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5余1。15是3和5的公倍数,且除以7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把70、21、15这三个数分别乘以它们的余数,再把三个积加起来是233,符合题意,但不是最小,而105又是3、5、7的最小公倍数,去掉105的倍数,剩下的差就是最小的一个答案。

用歌诀解题容易记忆,但有它的局限性,只能限于用3、5、7三个数去除,用其它的数去除就不行了。后来我国数学家又研究了这个问题,运用了像上面分析的方法那样进行解答。

例1:一个数被3除余1,被4除余2,被5除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4、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4,5〕=20;〔3,5〕=15;〔3,4〕=12;〔3,4,5〕=60。

为了使20被3除余1,用20×2=40;

使15被4除余1,用15×3=45;

使12被5除余1,用12×3=36。

然后,40×1+45×2+36×4=274,

因为,274>60,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数。

例2:一个数被3除余2,被7除余4,被8除余5,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7、8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8〕=56;〔3,8〕=24;〔3,7〕=21;〔3,7,8〕=168。

为了使56被3除余1,用56×2=112;

使24被7除余1,用24×5=120。

使21被8除余1,用21×5=105;

然后,112×2+120×4+105×5=1229,

因为,1229>168,所以,1229-168×7=53,就是所求的数。

例3: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8余3,除以11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

题中5、8、11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8,11〕=88;〔5,11〕=55;〔5,8〕=40;〔5,8,11〕=440。

为了使88被5除余1,用88×2=176;

使55被8除余1,用55×7=385;

使40被11除余1,用40×8=320。

然后,176×4+385×3+320×2=2499,

因为,2499>440,所以,2499-440×5=299,就是所求的数。

例4: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幸福123老师问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5+225×1+126×2=1877,

因为,1877>315,所以,1877-315×5=302,就是所求的数。

例5: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6人,每7人一排多2人,每5人一排多3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泽林老师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6+225×2+126×3=2508,

因为,2508>315,所以,2508-315×7=303,就是所求的数。

(例5与例4的除数相同,那么各个余数要乘的“数”也分别相同,所不同的就是最后两步。)

“中国剩余定理”简介: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一批物品,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个,五个五个地数余三个,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个,问这批物品最少有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被称为“孙子问题”、“鬼谷算”、“隔墙算”、“韩信点兵”等等。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呢?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把这一解法编成四句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廿一(21)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歌诀中每一句话都是一步解法:第一句指除以3的余数用70去乘;第二句指除以5的余数用21去乘;第三句指除以7的余数用15去乘;第四句指上面乘得的三个积相加的和如超过105,就减去105的倍数,就得到答案了。即:

70×2+21×3+15×2-105×2=23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九韶于公元1247年写成的《数书九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还有一些测试题

六年级奥数测试题

(每道题都要写出详细解答过程)

1. 三个数的和是555,这三个数分别能被3,5,7整除,而且商都相同,求这三个数。

2. 已知A是一个自然数,它是15的倍数,并且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只有0和8两种,问A最小是几?

3. 把自然数依次排成以下数阵:

1,2,4,7,…

3,5,8,…

6,9,…

10,…



现规定横为行,纵为列。求

(1) 第10行第5列排的是哪一个数?

(2) 第5行第10列排的是哪一个数?

(3) 2004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4. 三个质数的乘积恰好等于它们的和的11倍,求这三个质数。

5. 有两个整数,它们的和恰好是两个数字相同的两位数,它们的乘积恰好是三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求这两个整数。

6. 在800米的环岛上,每隔50米插一面彩旗,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彩旗,就把彩旗的间隔缩短了,起点的彩旗不动,重新插完后发现,一共有4根彩旗没动,问现在的彩旗间隔多少米?

7. 13511,13903,14589被自然数m除所得余数相同,问m最大值是多少?

8. 求1到200的自然数中不能被2、3、5中任何一个数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9. 有一列数:1,999,998,1,997,996,1,…从第3个数起,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2个数中大数减小数的差。求从第1个数起到999个数这999个数之和。

10. 从200到1800的自然数中有奇数个约数的数有多少个?

11. 在下图中,有左右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面积都是100,分别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两个小正方形,请你求一下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并比较大小。

12. 甲说:“我和乙、丙共有100元。”乙说:“如果甲的钱是现有的6倍,我的钱是现有的1/3,丙的钱不变,我们三人仍有钱100元。”丙说:“我的钱连30元都不到。”问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13. B两人要到沙漠中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携带一个人24天的食物和水,如果不准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问其中一个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最后两人返回出发点)?如果可以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以备返回时取用呢?

14. 一笔奖金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金的2倍,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2倍。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评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15. 把1296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数,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去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则四个数相等。求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多做一点!
一。
1.有一牧场,17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19头牛则24天可以吃完,现有若干头牛吃了6天后,卖掉4头牛,余下的牛再吃2天便将草吃完。
问:原来有多少头牛吃草(草均匀生长)?
2.某银行营业厅开始营业后,顾客陆续办理业务,若只开一个窗口,15分钟后大厅中就站满顾客,若开两个窗口,30分钟站满大厅,假设每分钟办理顾客数不变,办理每个顾客业务所用时间相同,为保证顾客随到随办理,最少应开几个窗口?
3.牧场上长满青草,每天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4.有一片草地,120只羊,12天能吃完;还是这片草地,20只牛,20天能吃完;4只羊吃草的速度等于1只牛吃草的速度;请问120只羊和20只牛一起吃多少天能吃完这片草地?
5.已知五只羊五头牛一天吃草是五亩,三只羊七头牛一天吃草是六亩
问题是,现在有九只羊十头牛,草场是50亩,假设草场的恢复期是七天,问:够吃不?
6.一片牧草,可供9头牛吃12天,也可供8头牛吃16天,现在开始只有4头牛吃,从第7天起又增加了若干头牛来吃草,再吃6天吃完了所有的草,问从第7天起增加了多少头牛?(草每天匀速生长,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等)
7.三快牧场,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面积分别为3又1/3公顷,10公顷和24公顷,第一块12头牛可吃4星期,第二块21头牛可吃9星期,第三块可供多少头牛吃18个星期?
8.如果22头牛吃33公亩牧场的草,54天后可以吃尽,17头牛吃28公亩牧场的草,84天可以吃尽,那么要在24天内吃尽40公亩牧场的草,需要多少头牛?
9. 有一牧场,17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19头牛24天可将草吃完.若每日牧草匀速生长,照此计算,这个牧场可供多少头牛吃10天?
10.有一片牧草,每天匀速生长。如果有牛16头,10天能把草吃尽;如果有牛13头,13天能把草吃尽。现在有牛29头,几天把草吃尽?
11.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12.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13.有一片牧场,草每天都匀速的生长,如果放牧24头牛,则6天吃完草;如果放牧21头牛则8天吃完草.设每头每天吃相等的,问
1.如果放牧16头牛几天可吃完牧草?
2.要使草永远吃不完,最多只能放牧几头牛?
14.例1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那么,供25头吃几天?
15.整片牧场上的草长的一样密一样快。已知70头牛24天里把草吃完,而30头牛就得60天,如果要在96天内把牧场的草吃完,那么有几头牛?
16.有12头牛28天可以吃完10亩草,21头牛63天可以吃完30亩草,问;多少头牛126天可以吃完72亩草?(每亩原有草相等,每天生长量相等)
17.一块牧场长满草,每天牧草都均匀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18.牧场上有一片牧草,供24头牛6周吃完,供18头牛10周吃完.假定草的生长速度不变,那么供19头牛需要几周吃完?
19.20匹马72天可吃完32公顷牧草,16匹马54天可吃完24公顷的草.假设每公顷牧草原有草量相等,且每公顷草每天的生长速度相同.那么多少匹马36天可吃完40公顷的牧草?
20.一块草地,可供15头牛吃8天,或可供8头牛吃20天.如果一群牛28天将这块草场的草吃完,那么这群牛有多少头 ?
二。
、大小两桶油,重量比是7:3,如果从大桶取出12千克倒入小桶,则两桶油中的油正好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油?
12/2*10=60(千克)
7+3=10
60/10*7=42(千克)
60/10*3=18(千克)
答:大桶里有42千克油,
小桶里有18千克油。
2、一桶汽油,桶的重量是油的8%,倒出48千克后,油的重量相当于同的二分之一,原有油多少千克?
48/(1-8%*0.5)
=48/96%
=50(千克)
答:原有油50千克。
*=乘号
/=除号
回答者: 叛逆精灵屋 - 魔法学徒 一级 2-4 17:50
查看用户评论(3)>>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不好
50% (1)
相关内容
• 六年级 奥数题
• 五年级奥数题目哦
• 帮我算一下这道六年级奥数题。
• 六年级奥数题
• 谁有三年级奥数题目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六年级 奥数题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中国剩余定理”算理及其应用:(可以让你学会并考别人)

为什么这样解呢?因为70是5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3余1。21是3和7的公倍数,且除以5余1。15是3和5的公倍数,且除以7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把70、21、15这三个数分别乘以它们的余数,再把三个积加起来是233,符合题意,但不是最小,而105又是3、5、7的最小公倍数,去掉105的倍数,剩下的差就是最小的一个答案。

用歌诀解题容易记忆,但有它的局限性,只能限于用3、5、7三个数去除,用其它的数去除就不行了。后来我国数学家又研究了这个问题,运用了像上面分析的方法那样进行解答。

例1:一个数被3除余1,被4除余2,被5除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4、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4,5〕=20;〔3,5〕=15;〔3,4〕=12;〔3,4,5〕=60。

为了使20被3除余1,用20×2=40;

使15被4除余1,用15×3=45;

使12被5除余1,用12×3=36。

然后,40×1+45×2+36×4=274,

因为,274>60,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数。

例2:一个数被3除余2,被7除余4,被8除余5,这个数最小是几?

题中3、7、8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8〕=56;〔3,8〕=24;〔3,7〕=21;〔3,7,8〕=168。

为了使56被3除余1,用56×2=112;

使24被7除余1,用24×5=120。

使21被8除余1,用21×5=105;

然后,112×2+120×4+105×5=1229,

因为,1229>168,所以,1229-168×7=53,就是所求的数。

例3: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8余3,除以11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

题中5、8、11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8,11〕=88;〔5,11〕=55;〔5,8〕=40;〔5,8,11〕=440。

为了使88被5除余1,用88×2=176;

使55被8除余1,用55×7=385;

使40被11除余1,用40×8=320。

然后,176×4+385×3+320×2=2499,

因为,2499>440,所以,2499-440×5=299,就是所求的数。

例4: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每5人一排多2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幸福123老师问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5+225×1+126×2=1877,

因为,1877>315,所以,1877-315×5=302,就是所求的数。

例5:有一个年级的同学,每9人一排多6人,每7人一排多2人,每5人一排多3人,问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泽林老师的题目)

题中9、7、5三个数两两互质。

则〔7,5〕=35;〔9,5〕=45;〔9,7〕=63;〔9,7,5〕=315。

为了使35被9除余1,用35×8=280;

使45被7除余1,用45×5=225;

使63被5除余1,用63×2=126。

然后,280×6+225×2+126×3=2508,

因为,2508>315,所以,2508-315×7=303,就是所求的数。

(例5与例4的除数相同,那么各个余数要乘的“数”也分别相同,所不同的就是最后两步。)

“中国剩余定理”简介: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一批物品,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个,五个五个地数余三个,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个,问这批物品最少有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被称为“孙子问题”、“鬼谷算”、“隔墙算”、“韩信点兵”等等。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呢?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把这一解法编成四句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廿一(21)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歌诀中每一句话都是一步解法:第一句指除以3的余数用70去乘;第二句指除以5的余数用21去乘;第三句指除以7的余数用15去乘;第四句指上面乘得的三个积相加的和如超过105,就减去105的倍数,就得到答案了。即:

70×2+21×3+15×2-105×2=23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九韶于公元1247年写成的《数书九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还有一些测试题

六年级奥数测试题

(每道题都要写出详细解答过程)
1. 三个数的和是555,这三个数分别能被3,5,7整除,而且商都相同,求这三个数。
2. 已知A是一个自然数,它是15的倍数,并且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只有0和8两种,问A最小是几?

3. 把自然数依次排成以下数阵:

1,2,4,7,…

3,5,8,…

6,9,…

10,…



现规定横为行,纵为列。求
(1) 第10行第5列排的是哪一个数?
(2) 第5行第10列排的是哪一个数?
(3) 2004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4. 三个质数的乘积恰好等于它们的和的11倍,求这三个质数。
5. 有两个整数,它们的和恰好是两个数字相同的两位数,它们的乘积恰好是三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求这两个整数。
6. 在800米的环岛上,每隔50米插一面彩旗,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彩旗,就把彩旗的间隔缩短了,起点的彩旗不动,重新插完后发现,一共有4根彩旗没动,问现在的彩旗间隔多少米?
7. 13511,13903,14589被自然数m除所得余数相同,问m最大值是多少?
8. 求1到200的自然数中不能被2、3、5中任何一个数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9. 有一列数:1,999,998,1,997,996,1,…从第3个数起,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2个数中大数减小数的差。求从第1个数起到999个数这999个数之和。
10. 从200到1800的自然数中有奇数个约数的数有多少个?
11. 在下图中,有左右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面积都是100,分别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两个小正方形,请你求一下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并比较大小。
12. 甲说:“我和乙、丙共有100元。”乙说:“如果甲的钱是现有的6倍,我的钱是现有的1/3,丙的钱不变,我们三人仍有钱100元。”丙说:“我的钱连30元都不到。”问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13. B两人要到沙漠中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携带一个人24天的食物和水,如果不准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问其中一个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最后两人返回出发点)?如果可以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以备返回时取用呢?
14. 一笔奖金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金的2倍,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2倍。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评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15. 把1296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数,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去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则四个数相等。求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1.有一牧场,17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19头牛则24天可以吃完,现有若干头牛吃了6天后,卖掉4头牛,余下的牛再吃2天便将草吃完。
问:原来有多少头牛吃草(草均匀生长)?
2.某银行营业厅开始营业后,顾客陆续办理业务,若只开一个窗口,15分钟后大厅中就站满顾客,若开两个窗口,30分钟站满大厅,假设每分钟办理顾客数不变,办理每个顾客业务所用时间相同,为保证顾客随到随办理,最少应开几个窗口?
3.牧场上长满青草,每天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4.有一片草地,120只羊,12天能吃完;还是这片草地,20只牛,20天能吃完;4只羊吃草的速度等于1只牛吃草的速度;请问120只羊和20只牛一起吃多少天能吃完这片草地?
5.已知五只羊五头牛一天吃草是五亩,三只羊七头牛一天吃草是六亩
问题是,现在有九只羊十头牛,草场是50亩,假设草场的恢复期是七天,问:够吃不?
6.一片牧草,可供9头牛吃12天,也可供8头牛吃16天,现在开始只有4头牛吃,从第7天起又增加了若干头牛来吃草,再吃6天吃完了所有的草,问从第7天起增加了多少头牛?(草每天匀速生长,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等)
7.三快牧场,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面积分别为3又1/3公顷,10公顷和24公顷,第一块12头牛可吃4星期,第二块21头牛可吃9星期,第三块可供多少头牛吃18个星期?
8.如果22头牛吃33公亩牧场的草,54天后可以吃尽,17头牛吃28公亩牧场的草,84天可以吃尽,那么要在24天内吃尽40公亩牧场的草,需要多少头牛?
9. 有一牧场,17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19头牛24天可将草吃完.若每日牧草匀速生长,照此计算,这个牧场可供多少头牛吃10天?
10.有一片牧草,每天匀速生长。如果有牛16头,10天能把草吃尽;如果有牛13头,13天能把草吃尽。现在有牛29头,几天把草吃尽?
11.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12.羊吃草:12头羊14天可以吃12亩草,13头羊44天可以吃22亩草,几头羊60天可以吃完50亩草?
13.有一片牧场,草每天都匀速的生长,如果放牧24头牛,则6天吃完草;如果放牧21头牛则8天吃完草.设每头每天吃相等的,问
1.如果放牧16头牛几天可吃完牧草?
2.要使草永远吃不完,最多只能放牧几头牛?
14.例1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那么,供25头吃几天?
15.整片牧场上的草长的一样密一样快。已知70头牛24天里把草吃完,而30头牛就得60天,如果要在96天内把牧场的草吃完,那么有几头牛?
16.有12头牛28天可以吃完10亩草,21头牛63天可以吃完30亩草,问;多少头牛126天可以吃完72亩草?(每亩原有草相等,每天生长量相等)
17.一块牧场长满草,每天牧草都均匀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18.牧场上有一片牧草,供24头牛6周吃完,供18头牛10周吃完.假定草的生长速度不变,那么供19头牛需要几周吃完?
19.20匹马72天可吃完32公顷牧草,16匹马54天可吃完24公顷的草.假设每公顷牧草原有草量相等,且每公顷草每天的生长速度相同.那么多少匹马36天可吃完40公顷的牧草?
20.一块草地,可供15头牛吃8天,或可供8头牛吃20天.如果一群牛28天将这块草场的草吃完,那么这群牛有多少头

五年级奥数题
1. 765×21÷27+765×327÷27
解:原式=765÷27×(213+327)= 765÷27×540=765×20=15300

2. (9999+9997+…+9001)-(1+3+…+999)
解:原式=(9999-999)+(9997-997)+(9995-995)+……+(9001-1)
=9000+9000+…….+9000 (500个9000)
=4500000
3.19981999×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解:(19981998+1)×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19981998×19991998-19981998×19991999+19991998
=19991998-19981998
=10000

4.(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5.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
+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6.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7.计算:

解:原式=(3/2)*(4/3)*(5/4)*…*(100/99)*(1/2)*(2/3)*(3/4)*…*(98/99)
=50*(1/99)=50/99
9. 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的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 7*18-6*19=126-114=12
6*19-5*20=114-100=14
去掉的两个数是12和14它们的乘积是12*14=168
10. 有七个排成一列的数,它们的平均数是 30,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3。求第三个数。
解:28×3+33×5-30×7=39。
11. 有两组数,第一组9个数的和是63,第二组的平均数是11,两个组中所有数的平均数是8。问:第二组有多少个数?
解:设第二组有x个数,则63+11x=8×(9+x),解得x=3。
12.小明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第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得几分?
解:第三、四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4分,比后两次的成绩和少4分,推知后两次的成绩和比前两次的成绩和多8分。因为后三次的成绩和比前三次的成绩和多9分,所以第四次比第三次多9-8=1(分)。
13. 妈妈每4天要去一次副食商店,每 5天要去一次百货商店。妈妈平均每星期去这两个商店几次?(用小数表示)
解:每20天去9次,9÷20×7=3.15(次)。
14. 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3∶7,求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
解:以甲数为7份,则乙、丙两数共13×2=26(份)
所以甲乙丙的平均数是(26+7)/3=11(份)
因此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与甲数之比是11:7。
15. 五年级同学参加校办工厂糊纸盒劳动,平均每人糊了76个。已知每人至少糊了70个,并且其中有一个同学糊了88个,如果不把这个同学计算在内,那么平均每人糊74个。糊得最快的同学最多糊了多少个?
解:当把糊了88个纸盒的同学计算在内时,因为他比其余同学的平均数多88-74=14(个),而使大家的平均数增加了76-74=2(个),说明总人数是14÷2=7(人)。因此糊得最快的同学最多糊了
74×6-70×5=94(个)。
16. 甲、乙两班进行越野行军比赛,甲班以4.5千米/时的速度走了路程的一半,又以5.5千米/时的速度走完了另一半;乙班在比赛过程中,一半时间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另一半时间以5.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问:甲、乙两班谁将获胜?
解:快速行走的路程越长,所用时间越短。甲班快、慢速行走的路程相同,乙班快速行走的路程比慢速行走的路程长,所以乙班获胜。
17. 轮船从A城到B城需行3天,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解:轮船顺流用3天,逆流用4天,说明轮船在静水中行4-3=1(天),等于水流3+4=7(天),即船速是流速的7倍。所以轮船顺流行3天的路程等于水流3+3×7=24(天)的路程,即木筏从A城漂到B城需24天。
18. 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
解: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地点不变,所以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相同。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走4分。由
(70×4)÷(90-70)=14(分)
可知,小强第二次走了14分,推知第一次走了18分,两人的家相距
(52+70)×18=2196(米)。
19. 小明和小军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两人按原定速度前进,则4时相遇;若两人各自都比原定速度多1千米/时,则3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每时多走1千米,两人3时共多走6千米,这6千米相当于两人按原定速度1时走的距离。所以甲、乙两地相距6×4=24(千米)
20. 甲、乙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2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2米/秒,结果都用24秒同时回到原地。求甲原来的速度。
解:因为相遇前后甲、乙两人的速度和不变,相遇后两人合跑一圈用24秒,所以相遇前两人合跑一圈也用24秒,即24秒时两人相遇。
设甲原来每秒跑x米,则相遇后每秒跑(x+2)米。因为甲在相遇前后各跑了24秒,共跑400米,所以有24x+24(x+2)=400,解得x=7又1/3米。
21. 甲、乙两车分别沿公路从A,B两站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5倍,甲、乙两车到达途中C站的时刻分别为5:00和16:00,两车相遇是什么时刻?
解:9∶24。解:甲车到达C站时,乙车还需16-5=11(时)才能到达C站。乙车行11时的路程,两车相遇需11÷(1+1.5)=4.4(时)=4时24分,所以相遇时刻是9∶24。

第一题:3个数,分别是326,515,641.用大于3的一个数去除他们,余数相同,问是用什么数去除的?

第二题:一辆小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原速提高20%,可以比原来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度形式128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问甲乙两地路程为多少千米?
第三题:有一口井,井中有水,在无渗水的情况下,单独用甲抽水机需要20小时可将水抽完,单独用乙抽水机需12小时将水抽完。现在用甲,乙两台抽水机同时抽,由于渗水, 用了9小时才将水抽。在有渗水的情况下,用甲抽水机单独抽水需要几小时将水抽完?

第四题:有浓度为3%的盐水若干升,加入一杯水后浓度变为2%,要得到1%浓度的盐水,还要加多少杯水?

第五题:有一满池水,第一天用去其中的20%,第二天又用去27立方米,第三天用去剩下的10%,最后剩下满池水的一般还多1立方米,则这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小学五六年级奥数题30道带答案!!~

过桥问题(1)
1. 一列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火车长140米,火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道题求的是通过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我们知道要想求通过时间,就要知道路程和速度.路程是用桥长加上车长.火车的速度是已知条件.
总路程: (米)
通过时间: (分钟)
答: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17.1分钟.
2. 一列火车长200米,全车通过长700米的桥需要30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分析与这是一道求车速的过桥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求车速,我们就要知道路程和通过时间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已知条件桥长和车长求出路程,通过时间也是已知条件,所以车速可以很方便求出.
总路程: (米)
火车速度: (米)
答:这列火车每秒行30米.
3. 一列火车长240米,这列火车每秒行15米,从车头进山洞到全车出山洞共用20秒,山洞长多少米?
分析与火车过山洞和火车过桥的思路是一样的.火车头进山洞就相当于火车头上桥;全车出洞就相当于车尾下桥.这道题求山洞的长度也就相当于求桥长,我们就必须知道总路程和车长,车长是已知条件,那么我们就要利用题中所给的车速和通过时间求出总路程.
总路程:
山洞长: (米)
答:这个山洞长60米.
和倍问题
1. 秦奋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的年龄是秦奋年龄的4倍,问秦奋和妈妈各是多少岁?
我们把秦奋的年龄作为1倍,“妈妈的年龄是秦奋的4倍”,这样秦奋和妈妈年龄的和就相当于秦奋年龄的5倍是40岁,也就是(4+1)倍,也可以理解为5份是40岁,那么求1倍是多少,接着再求4倍是多少?
(1)秦奋和妈妈年龄倍数和是:4+1=5(倍)
(2)秦奋的年龄:40÷5=8岁
(3)妈妈的年龄:8×4=32岁
综合:40÷(4+1)=8岁 8×4=32岁
为了保证此题的正确,验证
(1)8+32=40岁 (2)32÷8=4(倍)
计算结果符合条件,所以解题正确.
2. 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机场向相反方向飞行,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求它们的速度各是多少?
已知两架飞机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两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航程,也就是两架飞机的速度和.看图可知,这个速度和相当于乙飞机速度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乙飞机的速度,再根据乙飞机的速度求出甲飞机的速度.
甲乙飞机的速度分别每小时行800千米、400千米.
3. 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思考:(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中不变的数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
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人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
(1)兄弟俩共有课外书的数量是20+25=45.
(2)哥哥给弟弟若干本课外书后,兄弟俩共有的倍数是2+1=3.
(3)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本数是45÷3=15.
(4)哥哥给弟弟课外书的本数是25-15=10.
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4. 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两个粮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根据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可求出这时甲、乙两库共存粮多少吨.根据“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如果这时把乙库存粮作为1倍,那么甲、乙库所存粮就相当于乙存粮的3倍.于是求出这时乙库存粮多少吨,进而可求出乙库原来存粮多少吨.最后就可求出甲库原来存粮多少吨.
甲库原存粮130吨,乙库原存粮40吨.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
1.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才能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
依据题意可知这个题有两个未知量,一个是制盒身的铁皮张数,一个是制盒底的铁皮张数,这样就可以用两个未知数表示,要求出这两个未知数,就要从题目中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组在一起,就是方程组.
两个等量关系是:A做盒身张数+做盒底的张数=铁皮总张数
B制出的盒身数×2=制出的盒底数
用86张白铁皮做盒身,64张白铁皮做盒底.
奇数与偶数(一)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很多的奇数、偶数.
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大于零的偶数又叫双数;凡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大于零的奇数又叫单数.
因为偶数是2的倍数,所以通常用 这个式子来表示偶数(这里 是整数).因为任何奇数除以2其余数都是1,所以通常用式子 来表示奇数(这里 是整数).
奇数和偶数有许多性质,常用的有:
性质1 两个偶数的和或者差仍然是偶数.
例如:8+4=12,8-4=4等.
两个奇数的和或差也是偶数.
例如:9+3=12,9-3=6等.
奇数与偶数的和或差是奇数.
例如:9+4=13,9-4=5等.
单数个奇数的和是奇,双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几个偶数的和仍是偶数.
性质2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

偶数与整数的积是偶数.

性质3 任何一个奇数一定不等于任何一个偶数.
1. 有5张扑克牌,画面向上.小明每次翻转其中的4张,那么,他能在翻动若干次后,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吗?
同学们可以试验一下,只有将一张牌翻动奇数次,才能使它的画面由向上变为向下.要想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那么每张牌都要翻动奇数次.
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所以翻动的总张数为奇数时才能使5张牌的牌面都向下.而小明每次翻动4张,不管翻多少次,翻动的总张数都是偶数.
所以无论他翻动多少次,都不能使5张牌画面都向下.
2. 甲盒中放有180个白色围棋子和181个黑色围棋子,乙盒中放有181个白色围棋子,李平每次任意从甲盒中摸出两个棋子,如果两个棋子同色,他就从乙盒中拿出一个白子放入甲盒;如果两个棋子不同色,他就把黑子放回甲盒.那么他拿多少后,甲盒中只剩下一个棋子,这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不论李平从甲盒中拿出两个什么样的棋子,他总会把一个棋子放入甲盒.所以他每拿一次,甲盒子中的棋子数就减少一个,所以他拿180+181-1=360次后,甲盒里只剩下一个棋子.
如果他拿出的是两个黑子,那么甲盒中的黑子数就减少两个.否则甲盒子中的黑子数不变.也就是说,李平每次从甲盒子拿出的黑子数都是偶数.由于181是奇数,奇数减偶数等于奇数.所以,甲盒中剩下的黑子数应是奇数,而不大于1的奇数只有1,所以甲盒里剩下的一个棋子应该是黑子.
奥赛专题 -- 称球问题
例1 有4堆外表上一样的球,每堆4个.已知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个重10克,次品球每个重11克,请你用天平只称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来.
解 :依次从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个球,这10个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称,总重量比100克多几克,第几堆就是次品球.
2 有27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重量比正品轻,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不用砝码),把次品球找出来.
解 :第一次:把27个球分为三堆,每堆9个,取其中两堆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较轻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则剩下来称的一堆必定较轻,次品必在较轻的一堆中.
第二次:把第一次判定为较轻的一堆又分成三堆,每堆3个球,按上法称其中两堆,又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较轻的那一堆.
第三次:从第二次找出的较轻的一堆3个球中取出2个称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则剩下一个未称的就是次品.
例3 把10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把次品找出来.
把10个球分成3个、3个、3个、1个四组,将四组球及其重量分别用A、B、C、D表示.把A、B两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去称,则
(1)若A=B,则A、B中都是正品,再称B、C.如B=C,显然D中的那个球是次品;如B>C,则次品在C中且次品比正品轻,再在C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照B>C的情况也可得出结论.
(2)若A>B,则C、D中都是正品,再称B、C,则有B=C,或B<C(B>C不可能,为什么?)如B=C,则次品在A中且次品比正品重,再在A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前也可得出结论.
(3)若A<B,类似于A>B的情况,可分析得出结论.
奥赛专题 -- 抽屉原理
【例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2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为什么?
【分析】每年里共有12个月,任何一个人的生日,一定在其中的某一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成12个“抽屉”,把13名同学的生日看成13只“苹果”,把13只苹果放进1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至少有2名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例 2】任意4个自然数,其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首先我们要弄清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两个自然数除以3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而任何一个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或者是0,或者是1,或者是2,根据这三种情况,可以把自然数分成3类,这3种类型就是我们要制造的3个“抽屉”.我们把4个数看作“苹果”,根据抽屉原理,必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数.换句话说,4个自然数分成3类,至少有两个是同一类.既然是同一类,那么这两个数被3除的余数就一定相同.所以,任意4个自然数,至少有2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
【例3】有规格尺寸相同的5种颜色的袜子各15只混装在箱内,试问不论如何取,从箱中至少取出多少只就能保证有3双袜子(袜子无左、右之分)?
【分析与解】试想一下,从箱中取出6只、9只袜子,能配成3双袜子吗?回答是否定的.
按5种颜色制作5个抽屉,根据抽屉原理1,只要取出6只袜子就总有一只抽屉里装2只,这2只就可配成一双.拿走这一双,尚剩4只,如果再补进2只又成6只,再根据抽屉原理1,又可配成一双拿走.如果再补进2只,又可取得第3双.所以,至少要取6+2+2=10只袜子,就一定会配成3双.
思考:1.能用抽屉原理2,直接得到结果吗?
2.把题中的要求改为3双不同色袜子,至少应取出多少只?
3.把题中的要求改为3双同色袜子,又如何?
【例4】一个布袋中有35个同样大小的木球,其中白、黄、红三种颜色球各有10个,另外还有3个蓝色球、2个绿色球,试问一次至少取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取出的球中至少有4个是同一颜色的球?
【分析与解】从最“不利”的取出情况入手.
最不利的情况是首先取出的5个球中,有3个是蓝色球、2个绿色球.
接下来,把白、黄、红三色看作三个抽屉,由于这三种颜色球相等均超过4个,所以,根据抽屉原理2,只要取出的球数多于(4-1)×3=9个,即至少应取出10个球,就可以保证取出的球至少有4个是同一抽屉(同一颜色)里的球.
故总共至少应取出10+5=15个球,才能符合要求.
思考:把题中要求改为4个不同色,或者是两两同色,情形又如何?
当我们遇到“判别具有某种事物的性质有没有,至少有几个”这样的问题时,想到它——抽屉原理,这是你的一条“决胜”之路.
奥赛专题 -- 还原问题
【例1】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他原有存款多少元?
【分析】从上面那个“重新包装”的事例中,我们应受到启发:要想还原,就得反过来做(倒推).由“第二次取余下的一半多100元”可知,“余下的一半少100元”是1250元,从而“余下的一半”是 1250+100=1350(元)
余下的钱(余下一半钱的2倍)是: 1350×2=2700(元)
用同样道理可算出“存款的一半”和“原有存款”.综合算式是:
[(1250+100)×2+50]×2=5500(元)
还原问题的一般特点是:已知对某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施行四则运算的结果,或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增加或减少的结果,要求最初(运算前或增减变化前)的数量.解还原问题,通常应当按照与运算或增减变化相反的顺序,进行相应的逆运算.
【例2】有26块砖,兄弟2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来了.哥哥看弟弟挑得太多,就拿来一半给自己.弟弟觉得自己能行,又
从哥哥那里拿来一半.哥哥不让,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样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问最初弟弟准备挑多少块?
【分析】我们得先算出最后哥哥、弟弟各挑多少块.只要解一个“和差问题”就知道:哥哥挑“(26+2)÷2=14”块,弟弟挑“26-14=12”块.
提示:解还原问题所作的相应的“逆运算”是指:加法用减法还原,减法用加法还原,乘法用除法还原,除法用乘法还原,并且原来是加(减)几,还原时应为减(加)几,原来是乘(除)以几,还原时应为除(乘)以几.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要学会列表,借助表格倒推,既能理清数量关系,又便于验算.
奥赛专题 -- 鸡兔同笼问题
例1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如果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①鸡有多少只?
(4×6-128)÷(4-2)
=(184-128)÷2
=56÷2
=28(只)
②免有多少只?
46-28=18(只)
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分析]: 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
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
例3 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1] 我们设想,如果条件中三个班人数同样多,那么,要求每班有多少人就很容易了.由此得到启示,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三个班人数同样多来分析求解.
结合下图可以想,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相同,以一班为标准,则二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少5人.三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7-5=2(人).那么,请你算一算,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同样多,三个班总人数应该是多少?
解法1:
一班:[135-5+(7-5)]÷3=132÷3
=44(人)
二班:44+5=49(人)
三班: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 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 49人和 42人.
[分析2] 假设一、三班人数和二班人数同样多,那么,一班人数比实际要多5人,而三班要比实际人数多7人.这时的总人数又该是多少?
解法2:(135+ 5+ 7)÷3 = 147÷3 = 49(人)
49-5=44(人),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
例4 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分析] 我们分步来考虑:
①假设租的 10条船都是大船,那么船上应该坐 6×10= 60(人).
②假设后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了 60-(41+1)=18(人),多的原因是把小船坐的4人都假设成坐6人.
③一条小船当成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18人是把18÷2=9(条)小船当成大船.
[6×10-(41+1)÷(6-4)
= 18÷2=9(条) 10-9=1(条)
答:有9条小船,1条大船.
例5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蜻蜓有多少只?
[分析] 这是在鸡兔同笼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问题.观察数字特点,蜻蜓、蝉都是6条腿,只有蜘蛛8条腿.因此,可先从腿数入手,求出蜘蛛的只数.我们假设三种动物都是6条腿,则总腿数为 6×18=108(条),所差 118-108=10(条),必然是由于少算了蜘蛛的腿数而造成的.所以,应有(118-108)÷(8-6)=5(只)蜘蛛.这样剩下的18-5=13(只)便是蜻蜓和蝉的只数.再从翅膀数入手,假设13只都是蝉,则总翅膀数1×13=13(对),比实际数少 20-13=7(对),这是由于蜻蜓有两对翅膀,而我们只按一对翅膀计算所差,这样蜻蜓只数可求7÷(2-1)=7(只).
①假设蜘蛛也是6条腿,三种动物共有多少条腿?
6×18=108(条)
②有蜘蛛多少只?
(118-108)÷(8-6)=5(只)
③蜻蜒、蝉共有多少只?
18-5=13(只)
④假设蜻蜒也是一对翅膀,共有多少对翅膀?1×13=13(对)
⑤蜻蜒多少只?
(20-13)÷ 2-1)= 7(只)
答:蜻蜒有7只.

xy,zw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若xy+zw=139,那么x+y+z+w=?
因为个位是9,所以个位相加没有进位个位
即:个位数的和Y+W=9,而不会是19,29,39....
所以十位数的和X+Z=13

于是:x+y+z+w=22
2.有一条长500米的环行跑道,甲乙两人同时从跑道上的某一点出发,如果反向而跑,则1分钟后相遇;如果同向而跑,则10分钟后追上.以知甲比已跑的快,问:甲已两人每分钟各跑多少米?

反向,二人的速度和是:500/1=500
同向,二人的速度差是:500/10=50

甲的速度是:(500+50)/2=275米/分
乙的速度是:(500-50)/2=225米/分


3一个圆形跑道上,下午1:00,小明从A点,小强从B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下午1:06两人相遇,下午1:10,小明到达B点,下午1:18,两人再次相遇.问:小明环行一周要多少分钟?

由题目得知,小强第一次相遇 前行了6分钟的距离小明行了4分钟,那么小明的速度是小强的:6/4=1。5倍。

又从第一次相遇 到第二次相遇 一共用了:18-6=12分。

所以小强的速度是:(1/12)/(1+1。5)=1/30
即小明的速度是:1/30*1。5=1/20

那么小明行一圈的时间是:1/(1/20)=20分。
4.a、b和c都是两位的自然数,a、b的个位数分别是7和5,c的十位数是1.如果满足等式ab+c=2005,则a+b+c=?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B的个位为5来判断C的个位应该为0
这样可以知道C的个位与十位是10
则AB应该为2005-10=1995,
相乘得1995的两位数中,只有57与35的个位数分别为7和5,因此判定
a+b+c=57+35+10=102
5——11题
1、22……2[2000个2]除以13所得的余数是多少?
2、1的平方+2的平方+3的平方……+2001的平方+2002的平方除以4的余数是多少?
3、数1998*1998*1998*……*1998[2000个1998连乘]的积除以7的余数是多少?
4、一个整数除以84的余数是46,那么他分别除以3、4、7所得的三个余数之和是多少?
5、甲、乙、丙、丁四个旅行团分别有游客69人、85人、93人、97人。现在要把四个旅行团分别进行分组,使每组都是A名游客,以便乘车前往参观旅游。已知甲、乙、丙三个团分成每组A人的若干组后,所剩下的人数相同,问丁旅行团分成每组A人的若干组后还剩下几人?
6、号码分别为37、57、77、和97的四名运动员进行乒乓球比赛,规定每两人比赛的盘数是他们号码的和除以3的余数,那么打球盘数最多的运动员是几号?他打了多少盘?
1、222222可以整除13,所以2000个2的话包含333组循环,剩下最后的22,所以余数是9
2、因为每偶数项都能整除4,所以只剩下奇数项,我们能知道:1的平方+3的平方+5的平方+7的平方刚好也能被4整除,同样11的平方+13的平方+15的平方+17的平方他们也能被四整除,最后只剩下250个9的平方+2001的平方,所以最后只剩下250+1=251,所以余数为3
3、1998除以7余数是3,所以我们可以把1998=7*n+3
总共有2000个1998=7*n+3,所以最后就是2000个3相乘,即为3^2000=9^1000=(7+2)^1000,所以又变成求2^1000除以7的余数了,2^1000=1024^100=(146*7+2)^100,变成了2^100除以7的余数了,同理,最后变成1024除以7的余数了,也就是2,所以1998*1998*1998*……*1998[2000个1998连乘]的积除以7的余数是2.
4、设为84a+46,则84a能被3,4,7整除,答案即为46除以3、4、7所得的三个余数之和1+2+4=7
5、此题目的意思为,69=n1*A+a、85=n2*A+a、93=n3*A+a
16=(n2-n1)*A 8=(n3-n2)*A 24=(n3-n1)*A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A=8或者4,或者2,若为8则,丁所剩的人数为1,若A为4,余数为:1,所以不管A为8,还是4,还是2,余数都是1.
6、因为37号的各位和十位的和为10,57的为12,77的为14,97的为16,所以我么知道10+12除以3余数为1,10+14除以3余数为0,10+16的余数为2,12+14的余数为2,12+16的余数为1,14+16的余数为0,所以我们知道,37号要打3场,57要打4场,77要打2场,97要打3场,所以最多的是57号
12——16T
1.一部书,甲、乙两个打字员需要10天完成,两人合打8天后,余下的由乙单独打,若这部书由甲单独打需要28天完成。问乙又干了几天完成?
2.一批货物,A、B两辆汽车合运6天能运完这批货物的5/6,若单独运,A运完1/3,B运完1/2。若单独运,A、B各需要多少天?
3.有一些机器零件,甲单独完成需要17天,比乙单独完成多用了1天。两人合作8天后,剩下420个零件由甲单独制作,甲共制作了多少个零件?甲共干了几天?
4.水池上装有甲、乙两个水管,齐开两水管12小时注满水池。若甲管开5小时,乙管开6小时,只能注水池的9/20。若单独开甲管和乙管各需要几小时注满?
1.甲单独打需要28天,所以甲每天可以完成任务的1/28,甲乙合打十天完成,所以甲乙合打每天可以完成任务的1/10,所以乙每天可以完成任务的1/10-1/28=9/140,两人合打8天后还剩下任务的1/5,所以乙又干了1/5除以9/140=28/9天
2.两辆汽车合运6天完成5/6,所以合运一天可以完成5/36,A运完1/3的时候B可以运完1/2,所以B的速度是A的1.5倍,所以A每天可以运完这批货物的2/36,B可以运完3/36,所以A单独运需要18天,B单独运需要12天。
3.甲每天能完成1/17,乙每天能完成1/16,合干8天共完成33/34,剩下1/34为420个,所以这些零件一共有420*34=14280个,甲共制作了14280*8/17+420=7140个,一共干了1/34除以1/17+8=8.5天,所以甲一共干了8天半
4.甲乙齐开12小时注满,所以甲乙齐开每小时注入1/12,设甲每小时注入为X,乙为Y,5X+6Y=9/20,上式合并为5(x+y)+y=9/20,x+y是甲乙齐开的效率,就是1/12,带入式子得y=1/30,所以x=1/12-1/30=1/20,所以单开甲20小时注满,单开乙30小时注满
17.在3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每秒跑5米,乙平均每秒跑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多少米? (列算式并算出答案(可写综合算式)
300/(5-4.4)=500秒
500*4.4=2200米
2200除以300等于7圈余100
所以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100米
18——20
1.小红从张村到李村,如果每小时走15千米,就可以比原计划早到24分钟,如果每小时走12千米,就会比原计划晚到15分钟,张村到李村的路程是多少?
设原来从张村到李庄需X小时
24分=0.4时 15分=0.25时

由于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15×(X-0.4)=12×(X+0.25)
X=3
张庄到李庄的路程是:15×(3-0.4)=39(千米)


2.一个书架宽88厘米,某一层上摆满了数学书和语文书,共90册,一本数学书厚0.8厘米,语文1.2厘米,语文和数学各有多少本?
设数学书x本 则语文书(90-x)本
0.8x+1.2(90-x)=88
x=50
90-x=40
数学书50本
语文书40本


3.某中学七年级举行足球赛,规定:胜一场3分,平一场1分,负一场0分,七年1班比赛中共积8分,其中胜与平的场数相同,负比胜多1场,胜,平,负各几场?
解:设胜的场数为x
3x+1x+0*(x+1)=8
4x=8
x=2
胜2场
平2场
负3场


#汤刻泻# 五六年级奥数应用题 -
(15097719401): 1、苹果千克数的四分之三等于梨千克数的十二分之五,苹果千克数的四分之一等于梨千克数的: 5/12 ÷3=5/36,苹果千克数的四分之四,即全部等于:5/36 *4=5/9,即苹果重量是梨的5/9,苹果重量的2/5是梨的:5/9 *2/5=2/9,2/9 -1/12=5/36 梨...

#汤刻泻# 小学五六年级奥数 -
(15097719401): 要使任意两个数的和是100的整数倍,那么这些数后两位数应该是相等的,要么是00,要么是50.所以只能有100、200、300、……、1900这19个数或者50、150、250、……、1950这20个数所以答案是20个

#汤刻泻# 六年级奥数题
(15097719401): 1.设工作量为1个单位,那么两人一开始的工作效率都为1/16每天.完成一半过了四天,还剩工作量1/2,甲、乙效率分别为1/8每天、1/32每天,两人合计1/8+1/32=5/32每天.因此完成剩余工作需要1/2除以5/32=16/5天即3.2天.总共是4+3.2=7.2天...

#汤刻泻# 小学五,六年级奥数题 -
(15097719401): 分数八分之三表示(),也表示(),还表示(). 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100,甲除以乙,丙除以甲,都得5余1,乙数是丙数的几分之一?(选择题) A.3 B.6 C.9 D.27 五,六年级共有56人参加航模小组.从五年级来的学生中,男生占五年级...

#汤刻泻# 小学6年级奥数题
(15097719401): 假设每件成本是x,则原先利润为80(100-x) 降价后的利润为100(95-x) 100(95-x) - 80(100-x) = 100 x = 70

#汤刻泻#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15097719401): 1.某数除以3余1除以4余2除以5余3除以6余4这个数最小是几? 这题换个想法就很容易,可以看成+2就可以整除3,4,5 就是3*4*5-2=58 2.有一个数除492、2241、3195恰好都余15求这个数? 这题是492,2241,3195都减15以后的最大公约数,就是...

#汤刻泻# 五六年级奥数题 -
(15097719401): 解:由题意可知:第一次相遇,两船共走了甲乙两地一个距离,且B船走48km.第二次相遇时,两船共走甲乙的3个距离,即B船走了48*3km,差16km刚好走两个距离,则列式:(48*3+16)÷2=80(km)

#汤刻泻# 急求五六年级的奥数题!`` -
(15097719401): 我为你提供几题:以下AN表示答案 1客车长190米,货车长240米,两车分别以每秒20米和每秒23M的速度前进.在双轨铁路上,相遇时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几秒? AN:10秒. 2 计算1234+2341+3412+4123=? AN:11110 3 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

#汤刻泻# 五到六年级奥数题 -
(15097719401): 一直青蛙从一个20m的井里往外跳,一次跳3m下滑两米七,一次用时1.3秒,下滑瞬间完成,井的每1/3处有一个平台可供青蛙休息,在平台上不会下滑.青蛙每次需要休息36秒方可继续跳跃.问青蛙最短多久可以跳出井口.

#汤刻泻# 求五,六年级奥数题 -
(15097719401): 1、 计算:1.2*67+6.7*88= 2、 计算:21.49+52.37-0.4+5.51-11.37-6.63、 用1、2、3、4、5和+、-、*、÷组合成一个算式(不使用括号),计算结果最大是 4、 一件商品,对原价打八折和打六折的售价相差4.8元,那么这件商品的原价是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