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难词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难字词(是难字词)急.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 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

2. 文言文中有“难”字

同义的: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世说新语•德行》)不同义: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反驳),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 >刘元卿 求文言文难词解读

【原文】

汝有田舍翁①,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②。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④,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⑤,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

① 汝有田舍翁: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②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指江南一带。

③搦管临朱握持。管:指毛笔。临朱:指描红。朱,朱砂,红色。

④重费馆谷也:给塾师的酬金。

⑤征召姻友万氏者饮: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⑥令子晨起治状:写请贴。

⑦其子辄欣欣然掷笔:立即

⑧请谢去:辞退

⑨逾时:越过

⑩奈何姓万:为什么

【译文】

汝州有一个土财主,家产很多,但是几辈子都不识字。有一年,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这位先生开始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形于色地扔下笔跑回家里,告诉他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快把他辞了吧。”他父亲一听很高兴,就照他说的办了。准备好了钱打发走了这位先生。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写完,便去催促。这孩子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4. 最难的古文是什么啊,文言文

经常听到一些中学生提到"学文言文啦"、"老师让把这篇文言文背诵下来"、"这段文言文我不会翻译"什么的!·自己在中学的时候也是称古文为文言文的。但是"文言文"到底是什么中学生未必懂得,其实就是教他们的老师懂不懂得我也不敢肯定~!

其实把中学课本上的古文(除了古诗)称之为文言文确切的来说是不正确的!~古文就是古文,一个古代文章的统称,没有什么能代替的。文言文确切的说只不过能涵盖古代"文"和"言"(言是不是能算一种文体现代学术界都还没肯定的答案)两种文体,而我们中学课本上的被称之为"文言文"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却不多~!所以说"文言文"这个词是很不确切的!~!只不过现在称呼习惯了,大家认可了罢!~

"文言"一词最早应该出于《易经》,反正上古时期就那几本书,老词不是出自这本就是那本,无须多说。《易经·乾》里有《文言》一篇,但《易经》里的"文言"和中古以及近现代的"文言"没有相同的意思,这里就不说了。按照代表古文的习惯,"文言文"的含义应该包括"文"和"言"两部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成是"文学语言的文章"之类的意思,但是这又显示不出来"文言文"指古文的含义了。那我们为什么习惯把古文称之为文"文言文"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古代"文"和"言"都被用做过对于某种文体的称谓,就像现在我们称呼"诗歌"、"散文"一样!以有韵的文章为"文",无韵的文章为 "笔"。至于"言"作为一种文体,最早 《文心雕龙·总术》里记载了颜延年的提法,云:" 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正因为"文"与"言"都做过古代文体的称呼,这个"文言文"的称谓才和古文搭上了边!

5. 求语文文言文超级难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0)下面与例句中的"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王曰:"善."乃下令.

D,陈康肃尧之善射

21)下面对"技"与"族"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技盖至此乎/技经肯綮之未尝

族庖月更刀,折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A,两个"技"字用法相同,两个"族"字用法不同.

B,两个"技"字用法相同,两个"族"字用法也相同.

C,两个"技"字用法不同,两个"族"字用法相同.

D,两个"技"字用法不同,两个"族"字用法也不同.

22)下列对"善刀而藏之"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修好刀后把它藏起来.

B,擦干净刀后把它藏起来.

C,得到的是好刀的就把它藏起来.

D,好好地保管刀,并把它藏好.

23)请写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不少于四个(4分):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6. 古文中难认得字

1奭shì

基本字义

◎ 盛大的样子。

◎ 红色。

◎ 恼怒。

◎ 消散的样子。

◎ 姓。

2彲chī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康熙字典:【广韵】丑知切【集韵】【正韵】抽知切。



~


#子若歪# 初三文言文难点有哪些? -
(13582004923):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

#子若歪# 初中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
(13582004923):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能正确理解浅显文言文. 虽说是浅显文言文,可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很大难度.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攻破这一重难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

#子若歪# 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总结 -
(13582004923):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

#子若歪# 鲍子难客的难是哪种文言文现象 -
(13582004923): 有人将“难客”解释为形容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客难”. 我不支持这种解释.因为,当形容词“难”读作nàn的时候,“难”可解释为:诘责,质问,此时它本身就是动词.现代汉语常用的“刁难”,也是动词. 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如:刁难、责难;文言文多为单音节词,如“难”.将“难客”的动、宾都改用双音节词,就是“责难食客”,句式和现代汉语一样.‍

#子若歪# 文言文虚词介词代词..词..词 -
(13582004923):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

#子若歪# 用古文来描写内心复杂的词句? -
(13582004923): 1,《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白话文释义: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

#子若歪# <<万字>>刘元卿 求文言文难词解读 -
(13582004923): 【原文】 汝有田舍翁①,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②.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

#子若歪# “难”字的本义是什么?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字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3582004923): 难 nán 〈形〉 (形声.从隹(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注:隹 zhu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本义:短尾鸟的总名)

#子若歪# 古文考点字中的难是什么意思? 例句有哪些? 出处是哪里?
(13582004923): 以上是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难”字释义

#子若歪# 文言文好难....一个字,词语意思都好多. -
(13582004923): 放在句中理解记忆.多读多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