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寓言原文及翻译 关于古代寓言故事(文言文)的原文、译文、寓意?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中国古代寓言很多,难以尽列,现举几则。
  1、《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3、蜗角之争
  惠子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译文 :惠施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说:“如果把心神遨游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戴晋人走后,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4、佝偻者承蜩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duō)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知了,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灵巧啊!大概有什么好方法吧?”驼背老人说:“我是有好的办法。首先要练手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东西一样容易。除了练手腕,练臂力,还要练站功,我捉知了时,身体竖得像木桩一样,纹丝不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除了基本功要过硬,思想也要专注。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专心致志,不分散注意力,就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5、朝三暮四
  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栗子,对这群猴子说:早上给你们 三升而晚上给你们四升。这些猴子听了都很生气。养猴的人又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升而晚上给你们三升。这些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名和实都没有改变而猴子的喜怒却因而不同,这也是顺着猴子主观的心理作用罢了。
  6、鸱得腐鼠
  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译文 :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鹓雏(凤凰一类的鸟),你知道吗?它自南海出发,不远万里,飞往北海。沿途非高大青色的梧桐不栖息,非洁净鲜嫩的竹实不餐食,非清凉甘甜的泉水不饮用。这天,鹞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正巧鹓雏从它上空飞过。鹞鹰唯恐鹓雏向它争食,抬头怒目而视,吼叫道:“吓!”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通常,它只用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情节生动的画面,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也便在这幅画面上得以鲜明呈现。中国古代寓言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文学宝库,其中不少的著名篇章家喻户晓,并成为人们喜用的成语。

曾子杀彘
1【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3【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诸子寓言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揭竿入城翻译

昨夕有意耐纷纷 今宵无情好淡淡

去买本参考书

文言文《重耳流亡》原文及翻译~

原文: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健,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也活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译文:
晋公子重耳遇到祸难的时候,晋献公(重耳的父亲)派兵到蒲城来进攻,蒲城人要奋起迎战,重耳不同意,说:“我是依仗着父亲的赐予而能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戴就去反抗父亲,这是极大的罪恶。我还是远走高飞吧。”
于是投奔到狄人那里。跟随他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攻打廧咎如这个部族,俘虏了他的两个女儿叔隗、季隗,送给公子重耳。公子娶季隗,生下伯儵,叔刘;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盾。公子要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没有回来再改嫁吧。”
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请让我等你吧。”公子在狄人那里住了十二年,然后离开。
经过卫国,卫文公并不以礼相待。经过五鹿时,向乡下人要饭。乡下人却给他土块。公子怒从心起,要鞭打那人。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给你土地啊。”子犯以稽qǐ 首这种最庄重的礼节接受了土块,然后装上车子。
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配了八十匹马。公子安心地居住下来。跟从的人们认为这不行的,准备离去,在桑树下商量。采桑养蚕的侍妾正好在树上,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把这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杀了她,对公子说:“你有远大的志向,那个听到的人,我已经杀掉了。”
公子说:“没有这样的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子贪图安逸,实在会有损前途。”公子不肯。姜氏和子犯商量,灌醉了公子,然后打发他走。他醒了以后,拿起长戈追逐子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他的两根肋骨连接在一起,便想看看他的裸体以知究竟。乘着他洗澡的时候,凑近偷看。
僖负羁的妻子说:“我观察晋公子的随从,都是足可以助他做国君的。如果用他们相助,他一定能返回他的祖国。返回他的祖国,必定能在诸侯中称霸,然后诛杀没有礼节的人,曹共公必然首当其冲。你为什么不早点向重耳表示恭敬呢?”
于是向公子馈赠一盘食品,把玉璧藏在食物里面。公子接受了食品,把玉璧还回来。到了宋国,宋襄公赠送他八十匹马。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给予礼遇。郑文公的弟弟叔詹劝谏说:“我听说上天帮助的人,别人就赶不上了,晋公子有三点,上天或许将立他为国君吧?您最好还是以礼相待吧。父母同姓,他们的子孙将不会繁盛。晋公子,是姬姓女子所生,所以能活到今天,这是一。
遭受逃亡在外的祸患,而上天使晋国不安定,大概将要帮助他了,这是第二。有狐偃、赵衰、贾佗这三个能力在众人之上的人跟从他,这是三。晋国,是与郑国同等的国家,他们的子弟路过这里,本就该以礼相待,何况是上天所要帮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他,说:“公子如果返回晋国,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子女玉帛,都是君王拥有的;鸟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的土地所生长的。那些波及晋国的,已经是君王所剩下的。我能用什么来报答君王呢?”
楚成王说:“尽管你这样说得有理,我还是要问你究竟怎样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如果托大王的福,能够返回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那我军就首先后退九十里。假如还得不到你退兵的命令,那么就左手执鞭持弓,右边挂着箭袋,跟君王较量。”
子玉请求杀掉他。成王说:“晋公子胸怀大而生活简朴,文辞华美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恭敬而宽厚,忠诚而有能力。晋侯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讨厌他。我听说姬姓终唐叔的后代,他们最后要衰亡,大概是由于晋公子的原因吧。上天将要使他兴起,谁能废掉他呢?违背上天,必定有大的灾祸。”
于是把晋公子送到秦国。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人为姬妾,怀嬴也在其中。怀嬴手捧盛水器具侍奉公子盥洗,重耳盥洗完毕,挥手让怀嬴离开。怀嬴发火了,说:“秦晋两国地位平等,为什么看低我?”公子害怕了,脱掉上衣,把自己囚禁起来,表示谢罪。
有一天,秦穆公设宴招待重耳,子犯说:“我不如赵衰那样有文采,请派赵衰跟你去赴宴。”重耳在宴会上赋了《河水》,秦穆公赋《六月》。赵衰说:“重耳拜谢恩赐!”公子推到台阶之下,拜,叩首。秦穆公走下一级台阶辞谢。赵衰说:“君王把辅佐天子的事命令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谢呢?”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节选自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讲述了公子重耳的流亡经历,实际上也勾画出了春秋列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示了春秋时代诸侯国贵族家庭内部的斗争,真切地刻画了重耳由一个贵公子步向成熟的过程,并且交代了晋国在春秋列国中的地位和影响。
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细节描写把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语言简洁晓畅,极具概括性。
重耳由一个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公子哥儿,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威名远播的霸主,几乎可以说这都得益于他在国外流亡19年的经历中所遭受的磨难。正如先贤们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有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重任的资历。重耳的经历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对人物深入细致的刻画,是《左传》文学性的一大表现,通过人物言行简要的记述,便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性格鲜明突出,而在《晋公子重耳之亡》中则以重耳最为生动。
作为编年体史书,不能像纪传体史书那样将历史人物的毕生活动集中在一篇传记之中,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全貌,这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十分不利的,但是作者却把重耳性格的变化发展蕴藏在一个个的事例之中。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都炒嵇# 寓言故事(文言文) -
(13644836739):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

#都炒嵇# 一篇古文寓言加白话文翻译和寓意 -
(13644836739):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 新序·杂事五 》) 注释...

#都炒嵇# 古代寓言的白话文和译文三个简短的 -
(13644836739): 一、叶公好龙1、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都炒嵇# 古代寓言两则译文 -
(13644836739):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

#都炒嵇# 古代寓言四则 翻译 -
(13644836739): ★买椟还珠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这可以说是善...

#都炒嵇# 文言文寓言及道理 -
(13644836739): 《昔有长者子》原文及翻译 百喻经寓言故事 原文: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③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④市卖之,以⑤其贵故⑥,卒⑦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心生疲厌,以为⑨苦恼.见人卖炭,时⑩得速售.便生...

#都炒嵇# 文言文<伊索寓言>四则的翻译 -
(13644836739): 先看句子的 我那个时候忙于对着夏天(温暖)的风歌唱了. 两个人争论了好长时间,回头一看驴已经被晒死了. 1、驴在野地行走,听到草中昆虫鸣叫,十分喜欢,就想模仿它们的鸣叫声.问虫子说:“你们平常的食品是娜一类啊,鸣叫起来如...

#都炒嵇# 25.古代寓言两则 翻译 -
(13644836739): 矛与盾: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都炒嵇# 古代寓言两则译文
(13644836739):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

#都炒嵇# 25.古代寓言两则 翻译 -
(13644836739): 矛与盾: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