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特有民风民俗 非洲有哪些民俗风情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初到非洲,一切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新奇。在南部非洲高大的椰子树摇曳出的热带草原旖旎的风光里,穿梭着一个个头顶杂货、疾步而行的黑人,扑面展现出异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多姿的风俗民情。在很多干旱的地区和一些贫穷的地方,人们要跋涉很远的路程,顶着水盆或塑料桶,运输生活用水。即使在城市,妇女们顶着盛水工具,到楼下的自来水管或固定的供水点采水,仍是街区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线。这也是国内报刊在介绍非洲风情时经常刊登的图片类型之一。我真正认识黑人的“头功”是在半个月之后,那时我们从国内发出的货柜已抵达目的地港口,清关公司找了几位劳工负责装运和码货。货物装在大号硬纸箱里,有些是特大号纸箱,令人意外的是黑人们干活不是肩扛、背背、手提等方式,一律用头。不管纸箱有多沉,只要搁到头上,立马搞掂,拔腿走人。记得有一特大号纸箱,两个劳工费尽力气方勉强抬起,另一劳工赶紧身去顶。由于货物特重,纸箱在黑工头顶跳起8字舞,压得他双眼外凸变了脸色,头因不堪重负而像弹簧片一样高频率地左右打颤颤,让人心惊肉跳,大家本认为他不能为之而不为,可不,这位老兄依然摇晃着保持平稳。最终,包装箱屈服了——给顶破了,他的头也被镶进纸箱里。靠着感觉,此人硬是将这个特大特重纸箱顶进仓库。当时就把我们几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震了一把,无不肃然起敬,纷纷叫绝于黑人的头上功夫。后来,时时看到黑工用头顶米袋、面袋、麻包等等,依然为之惊叹,担心对方折了脖子。妇女们常用一布巾缠个圈,置于头顶,以缓冲压力保持平衡,除了顶水,她们还顶蔬菜、柴草、水果等一切可顶之物。你可以在大街上,随意之间就会看到换煤气的妇女,顶着或空或满的煤气罐,悠哉游哉地走着,令我不得不想起我们ChineseWomen的柔弱与享福。曾见过一个卖面包的人,与玩杂技无异;头顶着一块木板,上面不清楚摞了多少层面包,甩开两手,沿街叫卖,全然不顾有个闪失时,那些面包劈呖啪啦地滚到大街上而引起交通阻塞。男人们顶东西注重的是硬功及气力,而女人们顶东西讲究的是技巧和耐力。头不仅是他们的人体器官,也是他们以劳动养家糊口,籍以生存的工具。

黑人头顶无“旋”。我们头上个个有“旋”,没“旋”是怪物,还有人据此推算人之性格,讲一个“旋”温(和)二个“旋”凶三个“旋”恶什么的。就此事我专门询问过一黑人医生,他讲黄、白两种人的头上有,黑人就是没有。当一些混血儿出生后,他们的家人及近邻常依据其头发、肤色、五官特征为其最终的人种定位问题而争执不休并乐此不疲。后来,大家的意见终归一致并约定俗成:查看混血儿的头上有没有“旋”,有就划拨黄、白人种之中,没有则回归黑种人之列。

黑人的五官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种:大眼、扁鼻、阔口、翻唇。他们的睫毛很美,翘翘的,弯弯的,正是我们做美容时想要的那种。长得挺棒的还有他们的牙齿,大小厚薄,整齐划一,不像我们许多同胞的牙齿扎得张牙舞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黑人嘴大,笑起来能从左拉到右,特夸张,都瞧不见腮了,见到的是满口白牙,因排列整齐,也就反射出更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电视或与他们面谈时,常见其牙齿和眼白部位雪白透亮,闪耀着光芒,挺招人羡慕的。反过来讲,人的牙齿和眼白或许是一样的亮,只不过一粒珍珠放在黑布上要远比放在白布上打眼得多。

至今,非洲的黑人仍保留着许多民风民俗,有的奇特,有的荒诞,比如说“脸”吧。有一天,一黑人老妇到我们店购特,脸上绘着图案,说的语言谁都不懂,交流全靠打手势。事后,黑人店员告诉我,这样的“脸”在非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画脸”。一些民族在举行宗教仪式或其他重大活动时,常在脸上涂上颜料,以驱鬼避邪,这样的花脸洗后即可复原。而刚才进来的这张老脸则属于第二种情况:“纹面”,图形不是画的,而是纹上去的,这可要终其一生了。

我如何也不会忘记那一天,我与黑人司机外出办事,见路旁低头走着一个黑人,嘴上居然锁着一把小锁,太恐怖了。我猜想可能是此人犯了忌,如偷吃东西或讲错了话而遭此惩罚,如同我国古代犯人充军发配时在其脸上刺个“囚”字以昭示天下。司机的解释并非如此,称之为“其无它,风俗使然也”。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让司机充当翻译,过去询问此人来自何方,以后抽空去猎奇这个神秘的锁嘴部落。司机却郑重警告我:这些“纹面”、“锁嘴”及其他与众不同的人,都生活在一些“老、少、边、穷”地方,与外界很少交流。他们的民风陋习常遭外人数落,难以融合到现代文明之中,造成他们心理压力大,极其敏感,敌意性强,容易“动刀子”。他们话不多,说到做到,说杀你无论如何也得把你干掉,他们信奉原始宗教,天知道都是些什么教义。所以,遇上这些人,千万不要与之攀谈,躲远点,最好是绕道行驶。

燕瘦环肥不尽相同

黑人女孩发育较早,有些人在十五、六岁已成为孩子他娘(我们的黑人雇员埃丽丝,今年32岁,却已荣升入“姥姥”行列)。她们喜爱打扮,知道做女人“挺”美,常穿些低口、敞口或露脐装。有的还不戴胸罩,易显出其乳围的轮廓。在很多农村、山区、林区等地方,女人们同男人一样,不着上衣,坦胸露乳,仍在沿袭祖辈们的生活习性。但城市的居民都穿戴整洁,已与世界接轨,可也有例外:一些哺乳期的妇女,她们把孩子斜系在胸前,成天敞着一只乳房,招摇过市。孩子饿了,张口就吸,比喝自来水还方便。那乳房绝对饱满、舒张。

一次,我们接到从国内发来的一批女式弹力衫,质量不好,卖不掉。埃丽丝见橱窗里的两件弹力衫脏了,拿出搓洗之后挂回原处。两天后,一群黑姑娘逛进商店,要买挂在橱窗里的“胸罩”。大家莫名其妙,稍后才回过味来。原来弹力衫在洗后严重缩水,居然缩成“胸罩”了。这给大家以启示:与其作为弹力衫不易卖掉,倒不如洗了缩成“胸罩”卖。后来的情况证明了当时的决策是何等英明,几百件弹力衫在价格未变的情况下,半月后以“胸罩”的形式全部售出。而我们从国内发来的真正纹胸,黑人女性普遍嫌小,卖不动,被黑人店员戏称“为孩童定做的乳罩”。最后,若有顾客在购物时提出Bassela(地方语:免费赠送品)时,上至老头,下至小儿,不论是壮汉,还是肥婆,统统给予纹胸以资鼓励;甚至到了每周礼拜五的“乞讨日”,不再给乞丐们一、二枚铜板,每人发一纹胸将其打发了事,也就是说这些真正的胸罩是以白送的方式处理掉的。做国际贸易时,常会出现阴差阳错之事,令人啼笑皆非,难以防范。以前老板在东欧做倒爷时,知道胸罩、鞋子、内衣内裤等一些女性用品,运到东欧或俄罗斯市场,必须进大号或特大号的,但在黑非洲,照样给你上一堂课,补交一次学费。看来,黑人女性的乳房,欺负不得,从女人们显山露水的曲线上看,燕瘦环肥,各不相同,但她们乳围的尺寸,依我们卖文胸的情况判断,则令ChineseWomen要甘拜下风了。

对于一些黑人女性来讲,乳罩不但是其展示形体的尖端部位,同时还是存放钞票的理想钱包。即使所穿的衣服有口袋,她们仍习惯于将纸币及硬币直接塞进乳罩,或者将钱装进小钱袋,再把钱袋塞进乳罩。我们认为这有失雅观,毕竟购物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结账时不免要往这身体的“禁区”部位搓一把捞一把的。她们却一点也不难为情,或许这样钱更安全,因为扒手在偷东西时不易下手、容易察觉;抓到后不但要以盗窃论罪,还要派生出更加严重的指挥:流氓活动。

纹身,在世界民族中属于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先绘后纹,平展如画,但在非洲,情况大不相同。在莫桑比克(Mozambique)北部的林区,我见到几位纹身的女孩和妇女,胸部和背部是用刀和凿子纹出了一个个蚕豆状的凸起,排列成形。人们崇尚自然界中某些神秘的传说和一些凶残的动物,纹出的图形或似鬼怪的脸,或成鳄鱼的体表状。回到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Maputo),我与黑人司机因纹身起因有了争执。他告诉我,纹身不是一种崇拜,也不是图个美丽,而是与性有关:男女交时,肌肤滑如河鱼,无甚愉悦,如果有了这些不平的凸起,会增强摩擦,增添性感点,使人更有激情。或许他是对的,这种纹身仅出现在女性的身上,与男人无关。

我难以忘记的还有那一天,我们在逛街,渴了,就到一黑人兄弟的手推车前买椰子喝。因天热,这哥俩全敞着怀。我突然被眼前的情况吓了一跳,在这哥俩肚脐眼的上沿,无一例外地倒插根“大萝卜”,大小和其本人的拳头差不多。我把随行的黑人雇员叫到一帝,询问是不是这兄弟俩身上的其他器官上移下陷,长错了地方,“窜门”到肚脐眼上来了。黑工笑着解释说这就是肚脐,长着这种大肚脐的人在本市大有人在。至于原因吗,他不确定,讲或许是出生时因接生不当而造成。这种解释令人难以信服,我想这大概归属于遗传或人种原因吧。

泣血岁月祸起黑色

初到非洲,许多事不知明细。一次与一黑人老板谈事,开始他很客气,越谈其态度越冷淡,直到“淡”得双方不欢而散。

“怎么回事?”我问随行的黑人雇员。

“啊,米司特李,你不该叫我们黑人为BlackMan。”

“BlackMen怎么啦?这和我叫白人是“WhiteMen一样,你也可以称我为YellowMen吗。BlackMan在我们看来是个中性词,一个称谓而已。”

噢,不,单词没错,错的是历史。”雇员说话,让人难以理喻的。

谈起黑人的历史,随行打开了话匣子,叙说起非洲这片古老的土地,先辈们虽然贫穷、落后,倒也宁静、详和。自打欧洲白人入侵以后,极端歧视他们的肤色,建立据点,炮轰村舍,屠戮黑人,贩卖黑奴,直至殖民统治,留给记忆的全是泣血的历史。这原本和我们的谈话无关,问题在于这些白人在鱼肉黑人时就称他们为BlackMen,称谓本身无错,但在殖民者嘴里,好言也成恶语了。

我明白了,我们叫BlackMen并无蔑视之意,坏就坏在这种叫法多年前就被白人中的殖民者口口声声给叫坏了,BlackMen相当于“黑鬼”什么的,历史延续至今,遂为种族歧视的载体。

“若不称黑人,应叫什么?”我问道。

“你直接叫这个人,那个人就行了,避免使用黑、白、黄颜色字样。另外我得纠正你,你们黄、白人种叫我们为黑人,严肃地讲我们不是BlackMen,因为Black是一种Colour(颜色)”。该黑人认认真真地说。

“啊,你们不是黑人,可你们的肤色……”我越发莫名其妙。

“我们的肤色不是Black,是Negro(黑人的一种肤色),故我们是Negro,而非BlackMen”。他把胳膊放到黑皮沙发上让我辨认:“看一看,这两种颜色不一样吧”。

我无言以对,倘若Negro不是黑色,我不知其为何色。在美国,称黑人为Negro,是一种蔑称、是贬意词,而在非洲的莫桑比克,黑人认为Negro才是正常的称谓。

聊起黑人的肤色,也挺有趣。我们刚来时,看黑人都黑得一致,长得一样,难以明辩个体。这时若有黑人在街上热烈地和我们打招呼后混进人群,如同一滴水溶进大海,瞬间无影无踪,即使他折过身来继续和我们对话,我们已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当然,黑人初看我们也是如此:你们中国人,朝鲜人、马来人……都一样啊。

现在好了,看黑人如同看自己的同胞,人的长相原本就不一样。黑人之间的肤色,也有很大差别。我曾见到一位黑妞,那真叫黑,说她的皮肤似漆黑,倒不如讲漆像她的皮肤黑,因为从她裸露的肩头上,我清楚地看到太阳倒映在镜子里的模样。少数黑人的皮肤颜色几近黄色,这些人大都属于混血。所以,以漆黑和混血儿的淡黄为两点,黑人的肤色滑动在中间不同的位置上。

每天,我与黑人雇员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做事,但我难以恭维他们的肤色,这并非说明我有歧视倾向,这种肤色确有诸多不便之处。例如,当你每天开车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路口时,你得留心相关车辆驾驶员的反应。通过表情和打手势,是驾驶员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尚能看清黑人司机的意图;若是阴天,黑人反射的光线本来就暗,再经过一道档风玻璃过滤,根本看不清对方驾驶室里的内容,看到的仅是一辆辆空车在跑空。虽然说错位时可依据对方的车速,打灯情况判断,但总让人心里没个谱儿。最要命的是许多行人爱穿黑衣裳,这与他们的肤色相配,当你傍晚或夜间行车时,保不准他们会把车吓一大跳。黑人的安全意识淡薄,过马路时还乐于与车辆抢行,当你正常行驶时,猛然间发现旁边黑黢黢地闪出一团黑影,鬼魅般地窜向另一侧,赶紧刹车,鸣笛示警。黑人一旦决定穿越马路,不管有多么危险,视死如归,九杆棒棰也打不回。他们总是在小车贴着屁股时及时跑过,你在这儿惊魂未定,他们已在远处洋洋得意,夜幕中唯留下一串串拖着长长的夸张的笑声随时作伴于你的骂娘声。如果说黑人滴血的历史,起因于他们的肤色,这种讲法有些牵强,而路上光线昏暗时发生的一些车祸,则是名副其实了。

123

福建漳州特有的民风民俗~

福建漳州特有的民风民俗有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
一、布袋木偶戏
布袋戏(闽南语读音:boo dei hi)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
二、芗剧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三、潮剧
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等,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漳州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区。
四、锦歌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定名为锦歌。这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民间曲艺之一,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和南洋诸岛华人聚居地等。
五、竹马戏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

1、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
吃饭时,大家围着桌子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
2、非洲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三种
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统宗教是非洲黑人固有的、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后来从外界传入非洲的宗教。
从表面上看,撒哈拉以南37个黑人国家中,穆斯林和基督徒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国家有21个(伊斯兰教8个,基督教13个),超过传统宗教信仰者占多数的国家(16个)。
3、非洲语言
闪含语系(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尼日尔-刚果语系(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4、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
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

5、非洲的年渔莸量1970年为400万吨, 占世界渔获量的5.88%,1978年为430万吨,占世界渔获量的5.97%,人均年消费量为9公斤。大西洋海面是世界的渔业水域,欧洲、日本、韩国、苏联等的渔船出入于从摩洛哥到几内亚、哥特吉卜埃尔的广大海域。流经南安哥拉、纳米比亚、南非的班哥拉寒流给沿海带来了丰富的鱼群、渔船进出十分频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非洲(世界七大洲之一)
百度百科-非洲大陆


#琴健娄# 介绍非洲某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急! -
(15118416611): 塞内加尔人都忌讳使用猪皮和猪内脏作的日用品, 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事情.他们还尊奉伊斯兰教规,在公共场合下是禁止饮酒的. 塞内加尔人的穿着一般都比较简单,男子习惯穿一种白色的“布布”大袍,女子一般都 穿颜色鲜艳的长裙,有的还在头上蒙着一条围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有这样的风俗:一 般的人都把头剃得光光的,只在左朵的上方留下一块头发.

#琴健娄# 谁知道非洲有哪些风俗人情啊?(衣、食、住、行)告诉我哦!!! -
(15118416611): 非洲的衣食住行风俗 饮食农业尚待发展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如果抱着无中餐不欢的心情去非洲,肯定「无啥好食」.虽则首都城市大都会有中国餐馆,但贵而无味.反之,不讲究口味,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去闯荡,定有意想不到的惊...

#琴健娄# 非洲民族的生活习俗 -
(15118416611):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举起右手、手掌向着对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并没有握石头.”显然,它是在表明:“没有武器”这个习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采用,只不过样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说是友好的象征.

#琴健娄# 非洲的风土人情!谁知道!小妹要交功课了!!!! -
(15118416611): 非洲的风土人情 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

#琴健娄# 南非民风民俗 -
(15118416611): 南非民风民俗社交礼仪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

#琴健娄# 非洲风土人情50字左右 -
(15118416611):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种的闪族、含族,以及黑种的黑族和苏丹黑人、班图黑人为主.不过由于文化发展迟缓,知识程度普遍低落,虽然各地皆有丰富矿产,如金、铜、铁、锰、铀及非金属矿等,但只有少...

#琴健娄# 非洲人是怎样过年的习俗.
(15118416611): 非洲黑人过年:元旦(没有农历新年春节)比较简单 1黑人喜欢音乐,包括元旦在内的很多节日,在大小的街道上,摆满大型音箱...音乐很强劲 2放鞭炮烟花,但是很少也很小很零星 3放假1-2天,各教新年祷告

#琴健娄# 传统的非洲婚礼一般都是什么风俗?传统非洲婚礼的服饰又是怎样的? -
(15118416611): 非洲婚礼风俗:新娘婚前褪毛和扫帚与婚姻. 非洲人民风淳朴,新娘要来起辫子,盖上面纱,作盖怯与娴淑状;参与婚礼的主持人、嘉宾及观礼者则必须穿上传统的非洲长袍.依非洲习俗,一对新人要跨过饰满鲜花的扫帚,象征跨进人生的新...

#琴健娄# 非有什么特殊习俗?
(15118416611): 在中部非洲的一些部族,人人都携带一个头顶罐子的小木偶,他们将此木偶奉为神灵.据传,这些地方的居民原来常有头痛病,不知从何时起,他们的祖先制作了一个头顶罐子的小木偶,把头痛恶魔给镇住了.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如果外来的旅游者对小木偶流露出丝毫的轻慢,他将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