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问题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问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训练,除了利用平时课文的学习积累外,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此略为补充几点:

1、提要点,重圈画
在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中,其中对学生筛选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句。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圈画的过程。不过,现在较多的做法都是在进行带问题的第二次阅读时来圈画,但这对于一些筛选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不足够的。在多次试验后,我们发现在阅读时可以针对文体特点,进行二次圈画。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我们抓住题目给出的是“门”这种意象,在第一遍阅读时开始圈画,主要圈画两方面内容:一是意象“门”本身的特征及“开门”“关门”的象征,如“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如“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把这些内容画出后,再通过第二次阅读的圈画来增删,做题就比较有效率和有准确性了。
当然,遇到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圈画方法。如景色抒情类的,主要圈画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句子;议论类的,主要圈画作者的观点;人物传记或小说类,则主要圈画对人物的正面与侧面描写,诸如此类,在此不逐一详述了。
2、审题干,定坐标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审题干,定坐标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防矢。
3、读整体,集信息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把握,收集信息,有效地避免了断章取义,更好地理解阅读文。
4、理文脉,举纲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理清文脉,列举纲目,掌握文章的主旨,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回答问题了。
5、重整合,答准确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更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费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综上所述,优化整合方能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阅读技巧,而阅读的技巧很多,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善于总结,才能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不只停留在考试的层面,而是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训练,除了利用平时课文的学习积累外,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此略为补充几点:

1、提要点,重圈画
在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中,其中对学生筛选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句。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圈画的过程。不过,现在较多的做法都是在进行带问题的第二次阅读时来圈画,但这对于一些筛选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不足够的。在多次试验后,我们发现在阅读时可以针对文体特点,进行二次圈画。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我们抓住题目给出的是“门”这种意象,在第一遍阅读时开始圈画,主要圈画两方面内容:一是意象“门”本身的特征及“开门”“关门”的象征,如“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如“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把这些内容画出后,再通过第二次阅读的圈画来增删,做题就比较有效率和有准确性了。
当然,遇到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圈画方法。如景色抒情类的,主要圈画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句子;议论类的,主要圈画作者的观点;人物传记或小说类,则主要圈画对人物的正面与侧面描写,诸如此类,在此不逐一详述了。
2、审题干,定坐标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审题干,定坐标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防矢。
3、读整体,集信息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把握,收集信息,有效地避免了断章取义,更好地理解阅读文。
4、理文脉,举纲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理清文脉,列举纲目,掌握文章的主旨,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回答问题了。
5、重整合,答准确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更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费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综上所述,优化整合方能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阅读技巧,而阅读的技巧很多,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善于总结,才能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不只停留在考试的层面,而是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章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以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工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是能够“抠”出来的。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时候先把文章大致上读一遍,然后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还是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做到这一点之后再去看看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题目再去细读这篇文章。
一般情况下,除了一到两题考生字词以外,其它的题目都和文章的中心有联系,你在答的时候一样要围绕中心来答。绝对不会错到哪里去。
再就是考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作用。这个就太简单了。修辞方法相信你能知道,至于作用,所有文章中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比如比喻句的作用就是让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拟人句的作用就是让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至于文章的写法就那么几种:对比啦,衬托啦,欲扬先抑啦
借物喻人啦.....背下来,一个个的看
总之做阅读题一定要读清楚题目,围绕中心答题就行了。还有不懂的继续问,我是初中语文老师。

语文现代文阅读有何答题技巧~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
【备选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生动形象,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白描 象征 反讽 类比 联想 想象 托物言志 铺垫 比兴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解题思路】
1、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ⅰ描写: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点明背景和时间,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想象。
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ⅱ记叙:
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ⅲ议论:
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ⅳ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ⅴ说明: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
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1.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艺术特色:也称“表达技巧”。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
4.写作技巧: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写作特色:指文章在以上这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技巧、特点和效果。
如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第三人称叙事法: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6.表现手法: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
7.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
②表现手法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8.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


#霍蓉倪# 怎样从不同角度回答语文现代文阅读问题 -
(18326177429): 现代文阅读主要是从作者,客观,自我去考虑多问问题…从文章的结构,体系,段落来回答文字重要性问题…其主要考点为第二种…分析过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阐述作用之后…一定记得阐述它的段落作用…在赞美一个词用的画龙点睛的同时你就应该想到伏笔等另外的作用…多思考…现代文阅读提升最快的办法是看例题,多看例题,看看例题中标答是怎么给出答案的…形成定向思维,现代文就会变得很简单…加油…好好学习!

#霍蓉倪# 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
(18326177429):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霍蓉倪# 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 -
(18326177429): 现代文阅读是这几年语文高考题的大题,七种能力是说做好现代文阅读需要的七种能力:基础辨识能力.即文体阅读的基本识别能力,如能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说明的各种方法,论证的各种方法;能辨识小...

#霍蓉倪# 语文现代文阅读 -
(18326177429): 1. 最大原则:遵循原文. 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中,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语的特定含义等题型.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先在原文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

#霍蓉倪#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有什么技巧
(18326177429): 抓住文章内容中心.一般,现代文的问题都离不开文章本身.你可以从与问题有关的那个段落或一部分文段中找到答案,然后再把找到的比较主要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就行了.

#霍蓉倪#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归纳 -
(18326177429): 我是初一的,我们老师教的,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一字一字打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记叙文阅读: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体现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结果要体现,如果字数没有特别的限制,还要写重要的事件、地点、人物的身份...

#霍蓉倪# 语文的古文和现代文阅读题要怎么解 -
(18326177429):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

#霍蓉倪# 如何学好语文,做好现代文阅读理解 -
(18326177429): 1:语文阅读理解,重在理解,冰冻三尺,非翌日之寒.平时多读,多看,这是根本措施.2.应付考试,(1)通读原文,把握中心,画出.题目4到5道与之有关.(2)学会从原文中搜索提炼信息,八成题目便会迎刃而解.(3)熟练掌握典型题的接替思路,有一定的规律,只要你掌握之,一般不会掉分.3古诗鉴赏,距我所知,在掌握解释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首先是要有广泛的阅读面,可以多看看唐诗宋词,并不一定要背诵,看看一些常用的意象和象征,算是一个积累.对于现代文最重要的是读懂,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前提条件是自己有足够的思想深度,思想性最重要,另外充分的积累是基础.

#霍蓉倪# 语文的古文和现代文阅读题要怎么解 -
(18326177429): 古文的阅读题一般会有解释某句话中的一个字或词,多为选择题.你可以统缆全文后,知道其大意,用排除法来做,一般这样的题相对来说简单些. 其次就会叫你翻译句子之类的.在做翻译句子时,对于其中有的字不知怎么翻译恰当,就结合你...

#霍蓉倪# 怎样做好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 -
(18326177429):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