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文翻译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坐 文学翻译包括哪些方面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翻译: 又用锦缎做成的小马鞍垫子披在狗身上,便令美女跨上去坐好。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 木雕美人》

《木雕美人》取自《聊斋志异》卷五篇目,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1],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 木雕美人,高尺余,手自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2],便令跨坐。 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3],镫而腹藏[4],腰而尾赘[5],跪拜起立,灵变不讹[6]。又作昭君出塞[7]: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8], 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1]泺(luò 洛)口:地名,在今济南市北郊。古泺水北流至此入济水, 因称泺口。济水所经,即今黄河河道。
  [2]锦鞯:彩色花纹的鞍鞯。鞯,马鞍垫。
  [3]解(xiè械)马:山东俗称出演马戏为“跑马卖解”。解马,即马戏。
  [4]镫而腹藏:俗称“镫里藏身”。马戏演员脚踩马镫蹲藏马腹之侧。
  [5]腰而尾赘:从马腰向马尾滑坠,再抓马尾飞身上马。
  [6]讹(é俄):误。
  [7]昭君出塞: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元 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 33),匈奴主呼韩邪单于入朝要求和亲,王昭 君嫁与匈奴,称宁胡阏氏。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昭君出塞的故 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诗、词、小说、戏曲创作,亦多以为题材。
  [8]雉(zhī知)尾:野鸡尾羽,可作帽饰。

  翻译:
  商人白有功说:“在济南泺口河岸,见一个人扛着个竹箱子,牵着两只巨大的狗。他从箱子里拿出个木雕美女,有一尺多高,手和眼能转动,穿着艳丽的衣服,如同真人。又用锦缎做成的小马鞍垫子披在狗身上,便命令美女跨上去坐好。安置完了,呼呵大狗快跑。美女自己起身,表演各种马术,先脚踩马蹬蹲藏到狗肚子一侧;再从狗腰向狗尾滑坠,抓住狗尾飞身上狗;后在狗背上跪拜站立,变化灵巧而不失手。又扮作昭君出塞的样子;另拿出一个木雕男子,在他帽子上插野雉尾,给他披上羊皮袍子,让他跨在狗身上跟在美女后面。昭君频频回头张望,穿羊皮衣服的男子扬鞭追赶,真像活人一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 木雕美人》

原文: 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坐。

翻译: 又用锦缎做成的小马鞍垫子披在狗身上,便令美女跨上去坐好。

求采纳,谢谢~

又用小的锦缎做成马鞍披在狗的身上然后让骑坐在上面。

文学翻译的策略有哪些~

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
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
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根据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
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完全对等了。根据汉语句法结构语言顺序重组之后,译文为:通常情况下,贝多芬本也会随规从俗,但可能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终让贝多芬忍无可忍。
4 词汇对等
两种语言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的“饺子”
和英语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吗?根据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知,他们的餐桌上是没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饺子一样的食物,所以实际上“饺子”和“dumpling”是不对等的两种食物,在意义上也是不等值的。所以在翻译中遇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译者通常会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

文学翻译,顾名思义,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可从再现原作的音韵美、修辞美、篇章结美三个方面来把握.音韵、修辞、篇章结构反映了作品语言形式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递增关系.这种关系要求译者对原文语言形式从音韵而修辞,从修辞而篇章结构进行美学审视,继之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凝于笔端,再现于译者语言形式之中.


#饶哀琰# 文言文《木雕神技》的“言”“荷”“叱”“讹”分别的意思 -
(15253306008): 快快乐乐每一天.

#饶哀琰# 木雕神技的字词解释 -
(15253306008): 原文: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饶哀琰# 初一文言文翻译 -
(15253306008): 你可以去买一本中考文言诗文,里面从预备到初三的都有,且都是按中考标准翻译的.

#饶哀琰# 文言文《木雕翻译美人》阅读答案 -
(15253306008): 有一个叫白有功的商人说:在泺口河上看到一个人背着一个竹子编的箱子,手里牵着两头大狗.他从竹箱中取出来一个木头雕刻的美人,高大约一尺多,手可以自由转动,脸上身上的壮素栩栩如生.然后他又用一个小的锦垫作为鞍子披在一只狗的身上,然后把那个木头人跨坐在这条狗上.安置好以后,他呵斥这条狗跑起来.这个美人自己就从狗背上坐起来,开始表演马上翻腾的各种花活.时而藏蹬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然后跪拜而起,动作灵活没有一点差错.这是这个人又要演一出昭君出塞,他另外拿出一个木头雕的男偶,头上插上雉鸡的短毛,身上披上羊皮的上衣,跨上另外一头狗缓缓跟随在后面.美人扮演的昭君频频回首顾盼,那批了羊皮外衣的男偶扬鞭追逐,真的很像当年情景重现.

#饶哀琰# 阅读《木雕神技》,完成后面小题商人白有功(人名)言:在泺口①河?
(15253306008): 1.(1)①言:说 ②疾:快 ③从:跟随 ④顾:看(2)B2.于 簏 中/ 出/ 木 雕 美 人3.... 而“又以小锦鞯被犬身”的“以”字解释为“用”,故选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

#饶哀琰# 阅读《木雕神技》,完成后面小题(14分)商人白有功(人名)言:?
(15253306008):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 而“又以小锦鞯被犬身”的“以”字解释为“用”,故选B.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

#饶哀琰# 木雕神技的意思 -
(15253306008): 木雕神技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饶哀琰# 文言文木雕神 -
(15253306008): 1.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 2.白描,外形和动作

#饶哀琰# 有哪些古文中记载了木雕的起始? -
(15253306008):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之前也遇到过哟,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①河上,见一人荷竹簏②,牵巨大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

#饶哀琰# 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br/>甲 - 船头?
(15253306008): 【答案】【小题1】 (1) 戴着高高的帽子 (2)诎同屈,弯曲 (3)背、背着 (4)看 ... B.又以小锦鞯被犬身的“以”是用, 以手拂之的“以”也是用.C.镫而腹藏表示顺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