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学期紧急求助 高一物理紧急求助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后面有一些题目的解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地描写力的效果,即确定了受力物体(质点)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定量地量度了物体平动惯性的大小.

第二定律的教学,首先也应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

例如,同一辆车,用较大的力推时起动快,用较小的力推时起动慢.起动的快慢反映了速度从零增加到某一数值v用的时间长短不同,即产生的加速度不同.这个现象说明,对于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大,则产生的加速度大;受到的力小,则产生的加速度小.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有个初步的印象.

又如,有一辆空车和另一辆装满货物的车,用同样大小的力(设力足够大,能使它们起动)分别去推它们,则空车(质量小)起动得快,即加速度大,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起动得慢,即加速度小.使学生对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有个初步印象.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要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还必须通过实验进行准确的测量.我们可以使用图12-2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桌面要平滑,小车的轮轴要灵活,总之,要尽量减小摩擦的影响.

首先,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光滑桌面上放两个相同的小车(轴承质量要好!),两车的左边通过拉线固定在同一个夹板上,以控制两车的同时起动,同时停车.令两小车质量相同为M,两托盘里的砝码分别为m和2m,并M>>2m,放开夹板,使质量相同的两小车分别在mg和2mg的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夹住夹板,同时停住两车,测出两小车分别前进的

可得到两车运动路程之比和两车加速度之比相等,即

于是得出结论:物体(质点)质量一定时,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跟力的大小成正比

a~F

加速度的方向跟力的方向一致.

然后,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一个小车为另一个小车质量的二倍,而令两托盘内砝码同为m,即测量两个质量不同的小车在相同的力mg作用下的路程关系.结果测得,质量为2M的小车通过路程是质量为M的小车通过路程的一半,于是得到

即当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作用力相同时,产生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里,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质量大的物体得到的加速度小,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说明惯性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得到的加速度大,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说明惯性小.所以我们说,物体的质量是它的惯性大小的量度.

根据以上实验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运用数学工具概括和表达定律:

比例式

表明的物理含义是在外力作用下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其惯性大小(即质量)成反比.若把上述比例式写成恒等式,则为

于是

通过适当的选择和确定单位,可使上式中的比例系数等于1,而无单位.如把1kg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所受到的力,规定为1N(kg·m/s2),则k=1,并考虑到力和加速度的矢量性,则有

F=ma.

意义清楚,不致由F~ma误解为F~m,F~a.

注意给学生强调指出,所导出的公式F=ma,等号两边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只反映量值和方向的关系.

若扩展成多个作用力的情况,则有

∑F=ma.

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上述公式,而且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知道它的建立过程,即从观察、实验入手,经过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这一物理规律,即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最后,还要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①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即物体什么时刻受力,什么时刻就产生加速度;什么时刻不受力就不产生加速度;各个时刻都受力,则各个时刻都产生加速度.

②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式∑F=ma,是矢量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把它写成坐标轴上的投影式,按平面直角坐标有

∑Fx=max,

∑Fy=may.

③应用第二定律必须注意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长度(m),质量(kg),时间(s),其他都是导出单位,因此,力的单位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导出为kg·m/s2,即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经典力学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得到的结果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证明了牛顿定律的正确性;但 19世纪以来,随着高速(可与光速相比)粒子进入物理学研究领域和物理学深入到微观结构内部,牛顿定律与实验事实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由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因此,我们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只是对宏观、低速物体才是正确的,这就是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要点:

①该定律定性地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②该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即物体都有维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物体的惯性也越大。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维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③由于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而发现的。不是实验定律。

④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不是第二定律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的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的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例1一个劈形物M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上表面水平,在上表面上放一光滑小球m,劈形物从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竖直向下的直线

C.无规则曲线

D.抛物线

解析:由于M与m间是光滑接触,故它们间无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即m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在m的运动过程中,除其所受重力外,还受M对它向上的支持力,两者共同作用使之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此其运动轨迹是竖直向下的直线,即选B。

例2在地球赤道上的A处静止放置一个小物体,现在设想地球对小物体的引力突然消失,则在数小时内,小物体相对于A点的地面来说,将( )

A.水平向东飞去

B.原地不动,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消失

C.向上并逐渐偏西方飞去

D.向上并逐渐偏东方飞去

解析:若地球对小物体的引力突然消失,小物体将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将沿直线AC飞出,并做匀速直线运动,设经数小时运动到点B,该时段内地面已转至D点,则地面上(D点)的观察者观察到:小物体将向上并偏西方向飞出,故选C。

例3一水箱车内有A、B二球用线拴在车内,当车以速度V匀速向右运动时,悬线均竖直,则在车突然停止的过程中两悬线的偏离情况是( )

A.A左偏B右偏

B.A左偏B左偏

C.A右偏B右偏

D.A右偏B左偏

解析:由于A被上顶板拉着,表明它比同体积的水重,B被下顶板拉着,表明它比同体积的水轻,则当车突然停止的过程中AB两球和水都有维持原运动状态的惯性,且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因此A球由于惯性比同体积的水大而将水推开向右偏,B球由于惯性比同体积的水小而被水推击向左偏,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D。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理解要点:

①定律的公式形式为F=ma,其中a是物体的加速度;m是物体的质量;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这里:受是指研究对象的被动性,即只考虑周围物体对它的作用而不考虑它对周围物体的反作用,合是指研究对象所受各力的整体效果,外是指系统以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而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例4有一箱装得很满的土豆,以一定的初速度在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运动,不计其它外力及空气阻力,则中间一质量为m的土豆A受到其它土豆对它的作用力大小应是( )

A.mg

B.μmg

C.mg

D.mg

解析:由于整箱土豆在水平方向上匀减速直线运动,于是土豆A的加速度跟整箱土豆的加速度相同,大小均为μg,故土豆A周围的土豆对它的作用力有两个作用效果:竖直向上的分力使之与其所受的重力相平衡,水平方向分力产生加速度μg,故其它土豆对它的作用力合力为mg。所以选项C正确。

②定律的“五性”

对应性: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中,F必须对应的是m所受的力;反之m必须是受力F的物体的质量,运用定律时不可张冠李戴。

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0从其左端滑上长木板,若设小物体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试求小物体滑动过程中长木板的加速度?

解析:许多同学直接运用第二定律求出这个错误答案,其关键原因是没有理解定律的对应性。以M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作用,大小为μmg,即μmg对应M而非对应(M+m),故其加速度为。

矢量性:公式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公式不仅表示了a与F的数量关系,也指明了a与F的方向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在一维情况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例6质量为m的球从轻弹簧的正上方某一高处自由下落并压缩弹簧到最低点,试分析小球从刚接触弹簧到最低点过程中的运动性质?

解析:球接触弹簧后,因有向下的速度由于惯性而继续下压缩弹簧,形变了的弹簧就会产生向上的弹力F=kx,当mg>kx时,小球所受的合外力向下,加速度向下,速度也向下,即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mg=kx0时a=0,速度达到最大值。尽管小球所受的合外力为零,但速度不为零而继续向下运动压缩弹簧,然后有mg<kx,小球所受的合外力向上,加速度向上,速度向下,即做加速度逐渐增加的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减为零时达最低点。综上分析知:小球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逐渐增加的减速运动。

瞬时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加速度与力之间存在即时直接的因果关系。被研究对象什么时刻受力,什么时刻产生加速度;什么时刻力消失,什么时刻加速度就等于零。这称作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同时性,或称为瞬时性。即公式F=ma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是瞬时对应关系,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例7一条轻弹簧和一根细绳共同拉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平衡时细绳水平,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求在突然剪断细绳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

解析:剪断前小球受重力、细绳的张力和弹簧的弹力而平衡,由平衡条件知细线的拉力为T=mgtanθ。在细绳被剪断时,因弹簧的形变尚未来得及改变,故弹簧的弹力不变,只是细绳的张力突然消失,因此小球所受合力的大小变为mgtanθ,于是小球加速度的大小为a=gtanθ,方向水平向右。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将独立地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即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

例8若F1独立作用于物体产生加速度a1=2m/s2,若F2独立作用于物体产生加速度a2=4m/s2,则F1、F2共同作用于该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可能是( )

A.2m/s2

B.4m/s2

C.6m/s2

D.8m/s2

解析: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F1、F2共同作用于该物体时,分别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1=2m/s2、a2=4m/s2而互不影响,但由于a1、a2方向关系方向未知,所以合加速度a值范围是2m/s2≤a≤6m/s2,所以选项为ABC。

相对性:利用F=ma求解问题时,式中的a相对的参考系一定是惯性系,一般以大地为参考系,若取的参考系本身有加速度,那么所得的结论将是错误的。

例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斜面,倾角为θ,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斜面上放有质量为m的物体,斜面光滑,当物体m沿斜面下滑时,求M对m的正压力?

解析:有的同学误选加速运动的M为参考系,考虑到物体沿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上没有加速度而得出N=mgcosθ这一错误结果。若设M的加速度为a1,m相对于M的加速度的两个分量为ax和ay,以地面为参考系对m有mg-Ncosθ=may和Nsinθ=m(ax-a1)成立,对M有Nsinθ=Ma1成立,且,解得。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对定律的理解要点: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换言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其间的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成对出现的作用力中的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就叫反作用力。它们俩是结伴而行的,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掌握它们之间“三个相同和两个不相同”。三个相同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力的性质相同、力的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及变化情况相同;两个不同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

③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从受力物体上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即受力物体是同一个物体。

从力的性质上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属于同一性质的两个力;而一对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力。

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它们对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一对平衡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从力的相互关系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同时发生变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制约;而一对平衡力是彼此独立的两个力。

④理解时要防止两个错误

A.一个力的反作用力跟一个力的平衡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一个力的“平衡力”认为是该力的“反作用力”。如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桌面的支持力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平衡力,但不是重力的“反作用力”。

B.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桌面有一压力,其方向向下,有人认为重力就是压力,这是错误的。重力是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压力是物体与桌面相互作用引起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计算压力时,一些人就认为压力的数值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数值,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成立的。而压力永远与其反作用力(支持力)的大小相等,这是普遍规律。

3.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既可单独考查又可与其它知识联合考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把第二和第三定律综合运用,当计算某个力的已知条件太少时,通常用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先求其反作用力,再求其作用力就较简便。

例10 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解析: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与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无关,故C错D对;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必有向上的加速度,这是因为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的结果,即B正确;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A正确。故选ABD。

例11 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甲队获胜,则在比赛过程中( )

A.甲队拉绳子的力大于乙队拉绳子的力

B.甲队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甲队的力

C.甲队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于乙队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D.甲乙两队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析:对甲乙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可画出其受力图如右图所示,若以两队整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上的外力就是地面给两队的摩擦力,只有在地面给甲队的摩擦力大于地面给乙队的摩擦力时甲队才能获胜,即C对D错;以绳子为对象,整体向甲运动,相当于有向甲方向上的加速度,故甲队拉绳子的力大于乙队拉绳子的力(若是轻绳则二拉力相等,实际的绳子有质量),即A对;其中甲队拉绳子的力与绳子拉甲队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两者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B也对。故选ABC。

例12 日常生活中打鸡蛋时总是用鸡蛋与较硬物体的一条棱相碰,将鸡蛋打碎,而高级厨师在打鸡蛋时,总是用一个鸡蛋去打击另一个鸡蛋,假若两鸡蛋的抗破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出现的现象应该是( )

A.主动打击的鸡蛋破

B.被打击的鸡蛋破

C.两个鸡蛋同时破

D.无法确定哪个鸡蛋破

解析:如图所示甲所示,假设右侧的鸡蛋以一定的速度V向左运动并与另一鸡蛋相碰,则它们间必存在相互作用的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左侧鸡蛋而言,它在右侧鸡蛋的打击下受到一个向左的作用力,若该力大于其抗破强度,就会被击破;而右侧的鸡蛋,由于整体向左运动,受到打击而突然停下时,其中的液体蛋清由于惯性而继续向左运动,给蛋壁一个向左的作用力F,同时左侧蛋壳还给它一个向右的撞击力N,如图乙所示,由于N和F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就较小,当合力小于鸡蛋的抗破强度时就完好不碎,故在作用力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应选B答案。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x/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 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平均速度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X=Xi+l -Xi=aT2 =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补充:f合=ma 2as=v末^2-v初^2

牛顿运动定律
1·认真审题看图
不要看了一遍还什么都不知道
2·选定研究对象,
3·对其受力分析(按照重力 、弹力、 摩擦力、外力的顺序来画示意图) 这样不会漏,不会重,便于理解
4·正交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是尽可能多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把不再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5·根据坐标系和运动状态列平衡方程
静止和匀速是平衡就行了,加速的就要F=ma
6·根据平衡方程,已知条件 求解未知量

牛顿运动定律、就一个F=ma么、有了这个什么都来拉、记住做题的时候、首先正交分解或者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受力分析看合力、合力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然后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先隔离后整体或者先整体后隔离、……这一章没有什么公式啊、就一个f=ma么别的了

有了这个就差速度公式乐~带入就行了、、、、、、很简单的、我也是高一的哦

高一物理,紧急求助~~!!~

第一题:先算重力加速度的向下的分速度.设向下分速度为a则,a=g*(sinθ)^2
v=at=gt(sinθ)^2
p=fv f=mg
∴P=mt(sinθ*g)^2

第二题:设摩擦力为f,压力FN,重力G,F向下分力F1,F的向前分力F2, 5秒末速度v,加速度a,路程s
G=mg=20N
F1=sin37*G≈0.3G=6N
F2=cos37*G≈0.4G=8N
FN=G+F1=1.3G=26N
f=FN*u=3.2N
a=(F2-f)/m=2.4(m/s^2)
v=at=12(m/s)
s=0.5*at^2=30 m
(1)P平均=W/t=s*F/t=300/5=60瓦
(2)P瞬时=Fv=120w
(3)P摩擦瞬时=fv=38.4w

第三题:设质量m,v=2(m/s),最大速度为V
由于是电动机,所以功率不变
∴P=mgv=mg*2(m/s)=umgV=0.2mgV
V=5v=10(m/s)

第四题:
(1)P=10000w=Fv=Gv=20000N*v
v=0.5(m/s)
(2)v=at=2*5=10(m/s)
p=Fv=Gv=20000*10=2*10^5W=200kW

汗```怎么这么多啊```你也高一的吗??

题目在哪呢


#罗扶蚁# 高一物理,电学,电场方面.紧急求解!!!!答案已标注求过程解析!!给采纳. -
(17288796341): 从图中粒子运动轨迹的偏转方向可以看出,粒子在A点发出后,甲受到引力,而乙受到斥力,所以甲粒子与中心的点电荷为异种电荷,而乙粒子...

#罗扶蚁# 【求助】高一物理问题!~~紧急``请附上详细过程! -
(17288796341): Vo=gt 所以t=Vo/g=1s因为对称 回到抛出点是也用了t1=1s 速度V1=10m/s竖直向下 S=V1t2+gt方/2所以t2= 根号2-1

#罗扶蚁# 紧急求助 高中物理 - 电磁感应. -
(17288796341): 应该是D,当ab边进入磁场时.ab边相当于电源,外电路电阻为3R,内阻为R,所以I=BLVX3R/4R=0.75BLV当cd边进入,ab边还未离开时,无感应电流,但是ab边有感应电动势BLV,当ab边离开时,cd边切割磁感线,相当于电源.ab边的电压为BLV/4所以答案为D. D的疑问是:有感应电动势时,ab间有没有电压?

#罗扶蚁# 高一物理 紧急呼救 !! -
(17288796341): 速度是矢量,是有方向的.既然人的速度是2m/s,那么就是说,以人的速度方向为正.像的速度和人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是:-2m/s.像相对人的速度应该是 像的速度-人的速度 = -2-2 = -4 m/s

#罗扶蚁# 高一物理很基础的加速度问题(紧急求助)(需要文字讲解) -
(17288796341): 这个图所描述的是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那么通过曲线的走向可一判断速度随时间是变大还是变小 很显然1,2是变大 3,4是变小 而1,2的区别是1的曲线切线斜率逐渐变小 这个你还没学到 只要记住 v-t曲线斜率代表加速度就可以了 那么1,速度变大 加速度变小2,速度变大 加速度变大3,速度变小 加速度变大4,速度变小 加速度变小祝你取得好成绩.

#罗扶蚁# 紧急求助高中物理题
(17288796341): 由于不考虑摩擦力,所以物体的势能应该全部转化为机械能.A、考虑速度是个矢量,物体到B、C、D时的速度的数值是一样大,但其方向不同,所以还不能说其达到B、C、D时的速度相同,只能说数值相同; B、W=F●S-->P=F●S/t=F●V,虽...

#罗扶蚁# 紧急求助一道高中物理题!谢谢! -
(17288796341): 能量受恒得:E=80%*(M+m)g*△h=80%*(M+m)g*L*cos60=cm△t△t=80%*(M+m)g*L*cos60/(cm)=0.8*1.01*9.8*1*0.5/(378*0.01)=1.04745°C

#罗扶蚁# 一到高中物理 急求助!!! -
(17288796341): 最简单的做法是画一个图比较一下,以时间为横坐标,速度为竖坐标,那么路程则是曲线与横轴及纵轴所围的面积.在这道题目当中画图的条件是面积相同,而且Vo与V末相同.这种题目还有类似的...

#罗扶蚁# ●○●!!十万火急!求助高一物理!!! -
(17288796341): 很简单阿.b带长1.8厘米 就是说在0.1-0.2秒之间 距离为1.8厘米 均速0.18米/秒e带长4.8厘米 就是说在0.4-0.5秒之间 距离为4.8厘米 均速0.48米/秒那就是说在0.3秒内 速度变化了0.48-0.18=0.3 所以加速度就是速度差除以时间差 为1米/秒方

#罗扶蚁# 紧急求救高一物理
(17288796341): "V0(初速度)=0 1.“Ts末,2Ts末,3Ts末……nTs末,V1比V2比V3…比Vn是?”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显然,这个物体在Ts末的速度V1为: V1=aT 在2Ts末的速度V2为: V2=a*2T 同理,物体在3Ts末的速度V3为: V3=a*3T 这样,Vn=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