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8
  古代诗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至迟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已基本编定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收入诗歌305篇,内容非常丰富,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具体地说,《诗经》描写了下列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族的历史;二是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反映了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是《楚辞》。主要作者是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屈原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

楚辞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尊为学习的典范。

先秦散文与汉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史官的记录成为史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散文。先秦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种,相传为鲁国左丘明传孔子《春秋》而作。叙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诸侯角逐、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

从春秋末年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士”的阶层兴起、壮大,成为最活跃的社会力量。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展开论辩,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产生了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的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明白,说理深入浅出,有些篇章描写人物对话、举止,相当生动,体现出人物个性。《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孟子》是孟珂及其门人所作,其中心内容是宣扬儒家的“仁政”说,抨击暴政,主张“民贵君轻”。他善于运用先纵后擒、引人人毅等论辩技巧来折服论敌,也善于用巧妙确切的比喻、寓言来说理,所以既理直气壮又循循善诱,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庄子》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回到清静无为的原始社会去。《庄子》散文具有变幻诡奇、汪洋恣肆的风格特征,在论说时大量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庄子·天下》),即寓言和幻想,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尤其是内篇中《逍遥游》等篇,想像奇特,笔力酣畅,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荀子》和《韩非子》都是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它们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荀子》中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警,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它产生于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

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东汉张衡《归田赋》,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等。另一类则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

西汉中叶,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于是以歌功颂德为目的的大赋应运而生。汉代大赋的代表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大赋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西汉末年的扬雄,其代表作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扬雄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成为后人心目中大赋的典范作家。

汉赋(主要指大赋)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一汉,汉赋的恢宏气度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事实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进行整体把握的思维特征。

唐诗宋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为辉煌的高峰。

自从汉代以来,五、七言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阶段,随着强盛繁荣的唐代的到来,中国诗歌也进人了巅峰时期,产生了古代文学中最为光辉的唐诗。

唐诗篇什繁富,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堪称古代诗歌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唐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盛唐期间唐诗出现了全面繁荣的高潮。由于国家繁荣,社会安定,诗人们可以由多种途径实现人生的追求。诗人们描绘了塞外大漠的奇异风光,塑造了边关健儿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保卫祖国、建立功勋的人生理想。相对而言,边塞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诗歌中的体现就是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追求解放,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的典型体现。

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杜诗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杜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而对后代诗歌的审美趋向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主要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在艺术上则以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为特征。

另一个流派以韩愈为首,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就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诗人艺术个性的独特性而言,中唐诗坛有如百花齐放,比之盛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诗确实是一座光华推魂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光辉的闪光点。中华民族为人类文化贡献了如此美丽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骄傲。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到晚唐五代时已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出现了温庭筠、韦庄、李煜、冯延巳等著名词人,但尚未能与五、七言诗相抗衡。

真正成为一代文学之圣,并在古代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交相辉映的是宋代的词。

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后人往往把宋词划分为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两大流派,但事实上这两种词风在宋代并不是始终平分秋色的。

从晚唐以来,词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传统,因而被称为“艳科”。伴随着这种题材走向和轻柔靡曼的音乐,其风格倾向也自然而然地以婉约为主。北宋的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当然词人们在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仍是争奇斗艳、各呈异彩的。李清照与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也分别以清新、清空和深密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婉约词的词风。

到北宋中叶,苏轼首先对革新词风作了巨大贡献。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领域,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且使词的语言风格出现了豪放、高妙、飘逸的新因素。靖康事变发生后,侵略者的金戈铁马使婉约词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也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影响,他们继承、发扬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丰富了豪放风格。从那时起,豪放词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这种局面不但持续到宋亡,而且也成为元、明、清历代词坛的基本格局。

元曲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杂剧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以下五类:一,爱情剧。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二,公案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及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三,水浒剧。,代表作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四,世情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救风尘》、郑廷玉的《看钱奴》、秦简夫的《东堂老》等。五,历史剧。代表作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场面紧凑,高潮迭起。元杂剧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以叙事为主,这就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地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元杂剧的成功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杂剧的作者多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员等,观众更是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它的兴盛意味着文学在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都进一步走向民间。

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为那个群雄逐鹿的动荡时代提供了全景式的历史图卷,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成为一部形象化的政治、军事教科书,包涵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蕴。

《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严厉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凶恶,热情歌颂了起义的英雄,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水浒传》所描写的造反是以“忠义”为行动准则的有限度的反抗。所以在《水浒传》中,歌颂反抗与宣扬忠义是并行不停的,这正是传统文化精神两面性的体现。

《西游记》是明代出现的神话小说,它一方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又肯定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这一点与《水浒传》一样,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金瓶梅》是出现于明代后期的世情小说,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全书旨在暴露世态人情,其主要人物中没有一个是值得肯定的形象。《金瓶梅》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在中国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但是《金瓶梅》虽然暴露了西门庆等人疯狂地追逐财富和情欲的罪恶,却缺乏严肃的批判精神,书中有许多露骨的淫秽描写,格调低下。《金瓶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道德规范彻底崩溃时人们的迷茫,是文化转型前夕的失序社会的艺术体现。

清代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考试制度,讽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林人物的丑态陋行为主要内容,深刻地揭露了官场腐败、社会黑暗以及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儒林外史》以严肃、公正的态度,高度概括的手法,生动冷隽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隐藏在人物言行和社会现象后面的丑恶本质,它的讽刺艺术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古代文学的光辉总结,堪称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的形象。《红楼梦》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并以审美观点使家庭日常生活升华进人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吴敬梓和曹雪芹都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以艺术家特有的敏锐目光洞察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揭露了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他们是怀着悲凉和惋惜的心情看待这个历史趋势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是他们为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传统唱的一曲挽歌。两部小说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封建制度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于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文化类型则仅仅提出了朦胧的希望。然而,这种来自传统文化内部的反省意识正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的最初步履,是宣告中国文化即将转型的一线曙光。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经》,与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楚辞》,分别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相映成趣,熠熠生辉。以此为发端,中国文学走过了几千年漫漫征程,铺就了一幅幅雄浑而又婉丽、壮阔而又绵长的历史画卷,傲立于世界文学长廊,令整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为之振奋,也令世界长久侧目。
  
  《诗经》,又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主要是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抒写爱情、反映百姓生活,揭露奴隶主贵族的罪恶,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消遣,《颂》主要描写祭祀;《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渔父》和《天问》。
  
  先秦文学除《诗经》、《楚辞》独领风骚外,在散文领域成就也十分突出,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诸子散文包括《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抛开思想地位来说,以《庄子》的文学性最强;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传说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编年体方式勾画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冲突,归结于“春秋五霸”,《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如《曹刿论战》;《战国策》多叙游侠,描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纵横捭阖的场面,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归结于“战国七雄”,比较有名的如《唐雎不辱使命》等。
  
  秦汉时期的文学,比较繁荣。李斯的《谏逐客书》层层析理,雄辩有力,是秦时的名篇;而两汉时期更是佳作迭出,政论文、汉赋和乐府诗各具风采,西汉初期的贾谊(前200-前168)、晁错,长于撰写政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贾谊还擅长写汉赋,汉赋的代表作家还有稍后的司马相如和东汉时期的张衡,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两都赋》、《二京赋》等;乐府本是汉廷专设的音乐机构,而实际上的乐府诗多为民间创作,比较有名的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和《十五从军征》;汉朝时期的文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就,便是建安文学和《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指的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王粲等),以曹操(155-220)、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而《古诗十九首》则可以说是古代近体诗的雏形。
  
  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向来比较暗淡,都说这个时期的文学,多为士大夫阶层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之作,堆砌辞藻、沉腐雕琢,内容空洞,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足,该时期大量盛行的骈体文也长期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所诟病;不过在这个时期还是涌现了一些大家,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365—427)了,他的作品清新自然,天人合一,如《归去来辞》、《居园田居》、《饮酒》等,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之先河。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乃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异彩纷呈,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文学形式大类分为三块——诗歌、散文和传奇。
  
  先说诗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最初的一批代表;紧接着便是盛唐了,顾名思义,盛唐意味着这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而这种强盛,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的意义。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著名的诗派,即“山水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方面,以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晚年的诗作还带有禅味,如《鹿柴》、《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诗除了描绘山水外,很多诗作具有浓郁的农家韵味,如《过故人庄》,世人将他们合称“王孟”;“边塞”方面,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多描写战争和边塞风光,诗里充盈着盛唐气势,代表作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王昌龄甚至被称为“七绝圣手”。这一时期,最为令人骄傲的是,诞生了两位光耀古今的伟大诗人,这便是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鼎盛时代,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豪迈、飘逸、想象奇特,他把汉语言的魅力发挥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无论是山水情趣,还是田园风光,无论是边塞征尘,还是闺中情思,在李白的笔下,总是那么挥洒自如!李白兼长各体,尤以古体和七绝为最,他还善于吸收民歌语言入诗,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客中行》、《早发白帝城》等,世人把李白誉为“诗仙”;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做“诗史”,他深味人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诗作多反映下层人民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最为有名的是“三吏”和“三别”,如《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杜甫擅长写律诗,尤其工于七律,他的代表作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春夜喜雨》等,世人把杜甫誉为“诗圣”。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当属白居易(772-846),他的诗贴近劳动人民,平易浅近,据说“老妪能解”,白居易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和《卖炭翁》等,世人将同时期的元缜和他合称“元白”;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刘禹锡等。晚唐时期的杰出代表是李商隐和杜牧,前者创作了大量的《无题》诗,但有些晦涩难解,后者工于绝句,两人的风格接近,但题材的广泛性显然不及盛唐,而且隐约带有“亡国之音”,这也透视着当时唐朝的气势已渐趋衰微。
  
  唐代另一重要的文学成就,当推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了,韩愈号召要“言之有物”、“唯陈词务去”,打破六朝以来长期泛滥的骈体文,他主张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大推动了散文的复兴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的代表作有《师说》、《马说》,柳宗元长于写寓言和山水游记,代表作有《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
  
  唐代另一文学成就是传奇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小说创作的渊源,比较有名的如《柳毅传》。
  
  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短暂,朝代更迭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却别具一格,这就是《花间词》的出现。其实,词在唐代已初见雏形,这就是《敦煌曲子词》和李白的《忆秦娥》、白居易的《忆江南》,只是到五代时期才日渐盛行于坊间茶肆,《花间词》的著名代表有晚唐的温庭均、韦庄、冯廷己以及“二李”——南唐中主李景和后主李煜,温庭均的一阕《望江南》写的何等清新婉绵!李后主的艺术才华与他作为帝王的孱弱无能形成何等的反差!
  
  历史的画卷翻至宋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首推词的大量创作。先是继承《花间词》衣钵的婉约词的风靡,最著名的便是柳永,世称柳三变、柳七郎,他的词清新婉丽而又通俗,时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风靡程度,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其后的代表还有周邦彦、秦观、贺铸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1084-1151),他们多通音律,尤其是周邦彦,其词精工典丽,善于长调,代表作有《兰陵王》,秦观的词意韵悠远缠绵,代表作有《满庭芳》、《鹊桥仙》,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清丽自然、音韵和谐,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1037-1101),他以诗为词,打破了婉约词的局限,把词引向了一个更宽广的领域,从此,词不再只是描写儿女情长,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之后的另一位重要词人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南宋时期,他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词的领域,以文为词,达到“无事不入词”的境界,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青玉案》等;除此之外,两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姜夔、陈同甫、吴文英和张炎等,姜夔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的慢词,最为有名的是《扬州慢》。
  
  宋代文学的另外两大成就是散文和诗,先说散文,著名文学家欧阳修(1007-1172)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继承韩柳,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发掘了大量人才,包括“三苏”(苏询、苏轼、苏辙)、梅尧臣、曾巩和王安石(1021-1086)等,北宋时期的散文创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欧阳修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苏轼的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王安石的代表作有《游保禅山记》,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再说诗,著名诗人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而最值得一表的是,南宋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陆游创作了近万首诗,是我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著名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陆游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宋诗倾向于说理,成就不及唐代。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话本,继唐传奇之后,也是一大亮点,向小说的面貌进一步靠近。
  
  接踵而至的便是元代文学了,元代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足以与唐诗和宋词媲美的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细分为小令和套数,较之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更加通俗口语化,著名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高祖光和白朴,以关汉卿的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小令《天静沙•秋思》。
  
  历史的车轮进一步向前推进,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就是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出现,以著名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主要内容是描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全书构画的场面浩大、波澜壮阔,刻画了一系列谋士、将军和王侯形象,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诸葛亮,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近妖”;《水浒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说是施耐庵(1330-140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故事,刻画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形象,该书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平行铺叙,由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步长篇巨制,宋江最后接受招安的情节,大大削弱了全书的思想性;《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1500——158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僧师徒西行,一路降妖除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四大古典最后一部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1715-1763),生活于清代中期,据说他为创作这部伟大小说,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穷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全书有两大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暗线,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腐朽没落的必然命运,《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四大古典,还有一批著名的反映市井生活的市民小说,这就是明代中期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这些小说把笔触伸向生活细节,描绘当时社会的人情物态,栩栩如生,但很多地方充斥着淫秽描写,因此可以说是瑕瑜互现;还有值得一提的,便是清初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描绘了大量带有深厚人情味的狐妖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最后要提到的便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蘖海花》,这些小说均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作为一个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爱好者,不经意之间,我又一次纵览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脉络,不可避免的再一次深深沉醉!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古代歌谣”、“古代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组成。其中诗歌和散文部分成就尤其大。
  洪荒远古唱弹歌,小雅国风幽怨多。
  更有离骚无限恨,至今一读泪滂沱。
  二、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主要成就表现在“辞赋”、“散文”、“诗歌”。“乐府民歌”是汉代最具光彩的作品;“汉赋”是两汉的代表性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贡献最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
  《咏史》无文创五言,古诗十九倍新鲜。
  三曹七子存风骨,乐府民歌分外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一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田园山水文学、永明文学、北朝文学以及独立于文人文学之外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异彩分层,各具特色。这一时期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统,丰富了文学修辞技巧;这一时期是五言的繁荣期,七言的产生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
  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
  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
  四、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唐代文学的象征和骄傲。这一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众多著名诗人。
  李杜双星耀九天,群星璀璨盛空前。
  至今南北东西客,犹唱唐诗三百篇。
  五、宋代文学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精华。这期间出现了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著名诗人、词人。
  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
  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
  六、元代文学
  元代文化学术领域的空气比较自由活跃,元代的戏曲得到大力发展。但,传统诗词散文创作却相当沉寂,相对戏剧而言成就甚微,代表作家及风格可以用四绝概括:
  徒把金戈挽落晖,虞杨范揭占诗魁。
  廉夫特异萨都刺,指点江山振式微。
  七、明代文学
  由于社会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一种极不平衡的现象。诗文逐渐走向衰落,戏剧的发展比较曲折,长篇小说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长篇小说,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明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一种崭新的风貌。
  八、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朝代。清代文学领域中最繁荣的是小说。无论是文言短篇小说还是白话章回体小说,都达到了小说史上的新高峰。,出现享誉全球的小说名著《红楼梦》。其次是戏剧文学,出现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等大戏剧家。再次是诗文作品呈现出数量多、流派多的两多现象。

  这基本上是最简单的古代文学概论了,你参考一下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
”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1、先秦散文
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最高。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
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
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 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 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② 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③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一派以韩愈为首。
2、宋词
① 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
② 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
③ 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们都善于写婉约词。
④ 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1、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
① 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
② 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生活气息。
③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④ 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
其次,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
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
2、明清小说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九歌·国殇,九歌·河伯,九歌·礼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云中君

离 骚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太多了 ~~~~~~~~


#韦喻怜#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我们一般以什么诗.什么词.什么曲.什么小说来概括 -
(13828694256):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韦喻怜#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
(13828694256): 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

#韦喻怜#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13828694256):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陈亮等.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

#韦喻怜# 古代中国在文学,绘画及书法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
(13828694256): 文学:史学(司马迁的史记以及二十四史)、楚辞(屈原的离骚)、公安派(曹操父子)、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昌龄)、宋词(晏殊范仲淹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王实甫)、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绘画:吴道子(吴带当风)、清明上河图.书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兰亭序).

#韦喻怜# 唐宋以来我国古代文学方面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分别是()、()、()、()和()
(13828694256): 唐宋以来我国古代文学方面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戏曲.

#韦喻怜# 代表我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之 - - ,汉之 - __,唐之 - ,宋之 - - ,元之 - - ,明 - 作业帮
(13828694256):[答案] 辞 赋 诗 词 曲 小说

#韦喻怜#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一般以()诗,()词,()曲,()小说来称呼. - 作业帮
(13828694256):[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我们一般以(唐 )诗,(宋 )词,( 元)曲( 明清)小说来称呼

#韦喻怜#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相当高的成就,文学体裁丰富,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请你分别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及作品各一例来说明... - 作业帮
(13828694256):[答案] 答案: (1 )楚辞:屈原《离骚》 (2 )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 (3 )唐诗:李白《蜀道难》 (4 )宋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5 )元曲:马致远《秋思》 (6 )明清小说:...

#韦喻怜#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我们一般以( )诗( )词( )曲( )小说来称呼? -
(13828694256):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

#韦喻怜# 中国古代文学在两汉有哪些辉煌成就 -
(13828694256): 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史学巨著1《史记》2《汉书》韵文杰作1《垓下歌》2《大风歌》乐府诗歌1乐府机构2乐府民歌3《孔雀东南飞》汉赋1枚乘的《七发》2司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