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4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我国庭教育伦理缺失的现状 (一)庭教育理念的伦理缺失 1.重智力开发,轻品德优化 对孩子来说,良好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着其今后成才成人,关系着其 今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但我国的 中小学教育仍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大多数家长仍然只关心和重视孩子的成 绩、分数等,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的发展。许多家长从考试成绩来评价 孩子的好坏,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分数低就是坏孩子。殊不知,青少年的身心承 受能力是有限的,极个别的孩子因无法为压力找到解压办法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求 得解脱。17 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 是靠母亲一个人的照顾。吴凤仙工资不高,有时还要靠帮别人做活来赚点钱供徐 立读书。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之后,徐力妈妈要求他以后的成绩都要排在班 级前 10 名。徐力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认为母亲提出的目标难以实现,心 理承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压力。2006 年1 月17 日中午,徐力在家吃过午饭后,因 对母亲管束的不满,便拿了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可见,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 为动力,但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 紧,将智力视为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 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2001 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伤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 时说道:“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 2.重物质投资,轻心理素质的培养 过分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资而忽略对孩子心灵的关爱已成为当今中国家庭 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我国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 有所提高。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即使经济条 件比较差的家庭,家长也千方百计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条件。至于心理和 精神层面,大多数的父母则缺乏对子女必要的呵护和关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 康的关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一方面,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与孩 子的心理沟通和心灵交流,未能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并对其开展教育;另一方 面,有些家长教育素质偏低,他们很难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伦理缺失 1.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有些家长只顾疲于帮助孩子应付各种考试,对考试分 数过分看重,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 于是很多家长不惜花一切精力来抓孩子的学习,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在这 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 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深入学习和 适应社会。 2.重个体教育,轻责任感的培养 在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注重对孩 子个体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导致很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骄傲、任性、自私、我行我素。而现今的社会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如果让 这种子女投身社会,恐怕没有不被淘汰的。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和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孩子理解和体 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伦理缺失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常见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 1.粗暴型 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再 加上很多家长都信奉这样的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才”。于是, 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家长忽视孩子的自尊心,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打 骂、命令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 身体,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伤害,结果导致部分 孩子形成了极端的性格,亲子关系恶化,严重者离家出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甚至厌世轻生。 2.溺爱型 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在我国的顺利开展使得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 子女家庭有其自身的优势,家长有充足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培养孩子。但也正 是因为只有独生子女这根独苗,使得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和生活的重 心,独生子女自觉或不自觉的陷入被溺爱之中。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溺爱也是爱,但是溺 爱最终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伤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 件变得富裕。于是,一些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盲目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3.放任型 由于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应酬或是外出打工、忙于生计,导致家长没有时间 也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结果用保姆和家教来代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有些家长 根本就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他们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在物质上 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由于青少年知识和社会阅 历有限,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还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结果有些青少年因 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包办型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爱子如命的家长。这些家长 害怕、担心孩子会上当受骗,染上恶习,结果多采用限制、禁止,甚至是替代包 办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交际能力差、逆反等不良结果。 2007 年8 月30 日的南国早报上有一篇题为《开学送子亲友团“高烧”不退》 的 文章,文章中指出大学新生入学时,几乎每个大一新生的身后都跟着浩浩荡荡的 亲友团,人们对此己经见怪不怪了。报道中提到了一位叫彭博的孩子,三年前, 彭博离家读高中要住校,父母第一次出动,一手帮他包办了所有开学事宜。那时 候,彭博16 岁。3 年后,彭博已经成年,可他依然什么都不会,父母像两个书 童,一路上帮他扛行李、找宾馆、安排吃饭… … 。还有被安徽一所高校录取的 杨可面对记者的提问摆摆手,摇摇头,笑着说:“我不行,没有父母送,我连门 都出不了,我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多待一段时间,不然我会哭。” 二、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 1.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 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随之涌现,这也造成了各个家庭在经济上出现差异。 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好坏影响着 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 的教育投资情况。 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一方面不能给予子女正常的、必要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 父母因忙于生计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甚至有些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 而让孩子辍学去挣钱。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但是 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过分优越的家庭条件可能使某些孩子养成爱慕虚荣、 养尊处优的品性。其实,让孩子幸福,并不是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非 但不是给孩子幸福,反而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社会文化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深厚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积淀到今 天,再加上当下考学、就业等压力,导致当下的家庭教育观是学习至上。我国家 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扭曲。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各方各面都在急速变化。人们在巨大的竞 争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实际。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明显, 所以在考学、就业等压力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家 庭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导致学习至上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个性、人格、智力、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孩子获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但也使得很多孩子沉迷于网 络的虚拟中,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造成了孩子精神和情感的贫乏。 (二)家庭自身因素的制约 1.家庭氛围的影响 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 中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6�1 慕贤》 )可见, 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 的健康成氏;相反,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良的、紧张的、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孩 子就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墨子将孩子比作“素 丝”,他认为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就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品德和个性。 2.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 育两种形式。随着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加剧,隔代教育再度兴盛,成为一种 普遍现象。“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 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 老人占了 66 . 47 % ,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 71.95 和 73.45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比有很多优势。首先,祖辈家长有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可以弥补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空缺,减轻家长负担。同时, 也可以让老人在退休之后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隔代教育也有其 消极影响。大多数老人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即使是不合理的愿望也会无原 则的满足。同时,由于社会阅历、时代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祖 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内容、方法上存在分歧,结果使孩子陷入迷茫、 混沌而不知所措。 3.家长自身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 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孩子 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 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此外,某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常常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唯独重视孩子 成绩的好坏与否。 (2)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身教的作用。《 论语�6�1 子路》 中 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父母的言行风范对子女 的影响之大。父母的言行影响这孩子,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自身修养高 的家长,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而自身修养低的家长,则会给孩子的 成长之路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人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这些都是在强调父 母自身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健康成 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 关心,易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孩子能形成乐观向上 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 孩子无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 J 心当作是一种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 (三)学校与家庭互动的不足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既相 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彼此优势。一方面, 家长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获得更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学校 能够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有针对性的对孩子施教,以达到二者和谐发展。目 前,我国家校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合作机制,主要原因有: 首先,家庭、学校缺乏正确的合作观。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是自己 的权利和义务,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只要孩子不出现问题就不与学 校沟通,缺乏合作过程中的主动性。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校沟 通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无暇与学校互动。在家校教育合作过程中,学校是引导者。但有些学校的领导、 教师对家校合作认识不足或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自己如何教学生是自己 的本职工作,家长不应该过度的干涉,把家长的意见当作是挑毛病、是对自己威 严的挑战。此外,有些老师认为某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低下,不屑与 这些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结果导致家长与教师关系僵化。 其次,家庭、学校沟通形式单一。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召开家长会或是让 家长签字,但在开展过程中并未有双向互动。一般来说,家长很少有机会发言, 只是听老师总结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教师才会请家长 到学校来,并且对孩子一味的指责,有时连家长也一起批评,并未真正与家长共 同探讨孩子出错的原因,为其找到解决对策。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建立起有 效的家校教育合作机制。

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极为有限,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有些家长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
二、解决方法。
1、政府投资规模加大,加强办学条件,加大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办学条件悬殊、教师待遇差距减少的客观现实。
2、增进师资建设配套,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改良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
3、教育思想开放,提升育人观念。

扩展资料:
中小学教师素养不足也是造成中小学生素养偏低的又一重要的原因。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言,课程结构常常是滞后的。这一特点对教师的素养、科普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而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往往是重比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的教育模式。
在中小学教育管里者或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里,智育已经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孩子考试导高分是展现自己的手段,或者比较文明一点说是体现自己个人价值的方式,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直影响了教师的行为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学教育

当代大学生目标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转变,社会和家庭的期待需要包容,高等教育的供给需要改革。
首先,大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择业观。
在一段时间里,“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观,让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选择”与“被选择”、应聘与被拒绝的纠结和痛苦。有的不愿从基层做起,有的逃避艰苦环境,有的没有生活目标,还有的宅在家里成了“啃老”一族,这种行为表现成为社会的一种诟病。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一些多年来在家庭、学校“圈养”下长大的大学生缺乏艰苦的磨砺,缺少面对困难、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事实上,知识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最为可怕的是精神萎靡、目标缺失。
其次,社会应该尊重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
最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群体莫过于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然是很多父母对高等教育最大的期待。有些家长担心子女送快递吃苦受罪,换个角度想,孩子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是不是反倒要表扬和鼓励。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此时能做“接地气”的工作,将来才有可能顶天立地。社会方面也应该为做别的大学生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和舆论环境。在就业导向上,一些用人部门出于面子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一般比较高水平的岗位不应也不可能拒绝大学生,但是高学历的大学生在一些低端岗位、普通职业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任何岗位上都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都有可能建功立业。
第三,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持。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反思我们的教育,标准化式的大而统一要求下的培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去“塑造”所谓的人才,结果导致学生的“营养不良”或者是“吸收不良”,潜质与特长被埋没,兴趣与爱好被限制。
一些高校所关注的是当下为了就业的技能教育,而忽视的是为了人生的素养教育。很多教育是在“教书”而不是“育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还大有市场,“以生为本”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实际上,大学生与培养目标岗位不一致,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一些大学生而言,大学学习并没有与兴趣相关,很多人是“被”专业进来,也有的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对应或不适合自己。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既是学习,有功利性的追求,也是生活,非功利性的享受。

扩展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对此,大学教育最应当回归“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的教育本质,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乃至终身发展中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其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做“快递小哥”表明,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愿有更多的类似于“快递小哥”的大学生活跃在社会的不同舞台上,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学生做“快递小哥”折射就业选择多元


#姜是泻# 我国应试教育的缺陷是什么?
(13475435592): 不能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姜是泻# 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施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
(13475435592): 传统观念.教师的工资奖金和升学率挂钩,就会出现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

#姜是泻# 上班族应该如何备考教师资格证的? -
(13475435592): 一、考试技巧 想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我们首先了解考试基本情况.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无论是参加幼儿、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师资格证笔试,都要通过综合素质(通常称为科目一)的笔试,虽然三个学段考察难易程度有所差别,...

#姜是泻# 当前干扰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 影响达成培养目标有哪些?有哪些表现?应如何应对?
(13475435592): 师资跟不上发展,配套缓慢,监管松懈,

#姜是泻# 教育的具体“目标”与根本“目的”偏离的现实及怎么办 -
(13475435592): 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各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正确地对待我国基础教育中传统课程存在

#姜是泻# 什么是6s管理?八大浪费是什么? -
(13475435592): 6S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 八大浪费:不良、修理的浪费,过分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

#姜是泻#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包括哪些方面 -
(13475435592): 基础、素质、高等

#姜是泻# 中国当前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13475435592): 我已经看清楚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了,这个清楚指的是条理清楚,逻辑结构清楚.中国的教育有三大特征:一,中国教育是知识教育;二,中国教育是筛选教育;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