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8勇士还有几? 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后来的情况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这只活下来的18位勇士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记载,其中历史比较详细提到的只有8位,有队长廖大珠、赵长发、王海云等人,他们也许并不被世人所熟知,但所做之事却令人敬佩。那么在后来这些勇士的命运怎样了呢?队长廖大珠最后好像也是牺牲了,在解放之后音信杳无,据说是死于长征途中,而团长王开湘在即将胜利之时也不幸重病死去。

1935年5月29日的凌晨6点,在泸定桥附近的红四团已经在待命中,他们等待着全力一击抢夺泸定桥,这时王开湘任命廖大珠为冲锋队的队长,然后再从团中选出了22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或者积极分子。选好了人员,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有关大局的一战,22位勇士身负使命的冲向了泸定桥,背上依然是大砍刀,腰间缠着几枚手榴弹,怀中抱着冲锋枪向敌人冲去。最后在22位战士的英勇拼搏中,我们成功的夺得了泸定桥,但最终活下来的却只有18位勇士,其余的4位则英勇的为国捐躯。

不过在这22个人中,只有18个人是幸存的。到后来因为年代的久远,就仅仅只有8个人被记载了下来,我想我们应该好好记着这八个人的名字,他们叫做廖大珠,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王海云,李友林,还有一个苗族的战士“云贵川”,这样的人才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

泸定桥18勇士,根据记载17人死亡,生还五人。

这只活下来的18位勇士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记载,其中历史比较详细提到的只有8位,有队长廖大珠、赵长发、王海云等人,他们也许并不被世人所熟知,但所做之事却令人敬佩

泸定桥18勇士还有,九个

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又是谁?~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
第1军团第1师第1团1营长孙继先、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大多没留下姓名,几十年过去,普遍认为能确认的只有三位:廖大珠解放西北时血染黄土高原;刘梓华解放平津时长眠天津城下;刘金山等20人先后为革命牺牲,还有19人至今还未查清他们的姓和名。

扩展资料:
1.飞舟强渡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2.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22勇士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5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17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22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廊坊军分区的来信虽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简单抽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求证事实,1978年5月,泸定县方面派出郑发荣、文荣普两位同志前往廊坊军分区调查。那时候,刘梓华同志的妻子还在,他的儿子也在。他们分别从军分区方面和刘梓华家中借来了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刘梓华“军人登记表”的抄录件。

  在这份抄录件上,记者看到,其中几项是这样写的:

  刘梓华。籍贯:江西萍乡县安源区二乡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参加共产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党,介绍人:肖华。作战次数:无数。负伤次数:9。残废等级:二等。在受过何种奖励一栏中,说明系长征渡过乌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过何种处分一栏中,说明因1936年丢掉18英雄奖章,而受到党内警告一次。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在履历栏中清楚填写着,1935年2月起,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22勇士为何只是18枚奖章?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飞夺泸定桥是22勇士,为什么在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中,写的却是18勇士,丢失的也是18英雄奖章?王永棉告诉我们,据杨成武将军回忆,飞夺泸定桥战斗结束后,点名时发现,22勇士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体是3名还是4名,杨将军也记不清了。如果是牺牲了4名同志的话,那么剩下的刚好是18勇士!我们可以想像,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下,对牺牲同志的奖励既无法记入档案,也无法寄往家中,也许就只把奖章颁给活下来的同志,那么奖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奖章了。

  回到北京后,记者在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找到了旁证,书中在写到飞夺泸定桥战斗时说道:“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

  大渡河上的红军勇士们,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完整下落,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深刻感染、影响了无数后来人,包括我们面前那些可爱可敬的采访对象们。


#杭辰终#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过程分为2步第一步是 - 作业帮
(18544668960):[答案] 18勇士强渡大渡河 22勇士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红一团18位勇士凭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在被敌人视为插...

#杭辰终# 泸定桥22勇士几个广西人 -
(18544668960): 11个.泸定桥22勇士中有11个广西人,其中10人是广西东兰县人.不过,也有报道称泸定桥22勇士中广西人占了17位或19位.但具体留下名字的勇士只有5人,分别是红四团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和副班长刘梓华.

#杭辰终# 飞夺泸定桥的22位红军战士分别是谁? -
(18544668960): 对岸只是少数地方杂牌部队,根本没有什么将领由于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这22位勇士的名字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全国解放后经多方查证,终于查清楚了其中的五人.他们是: 刘梓华,红四团二连四班副班长; 王海云,红四团二连政治指导员; 廖大珠,红四团二连连长; 李友林,红四团二连党支部书记; 李金山,红四团三连党支部书记. 其中刘梓华视为已找到照片的勇士. 至今人们仍在努力寻找其余的勇士.

#杭辰终# 大渡河十八勇士后来如何?
(18544668960): 有龙书金,就是强渡大渡河最后哭喊要去的小战士即十八勇士之一.后任新疆军区司令员,是著名的中苏铁列克提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林彪集团的成员之一.但也有资料对...

#杭辰终# 昔日的十八勇士今安在? -
(18544668960): 对于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却有不同说法.“十七勇士说”的由来 据查证,“十七勇士说”最早源自1935年5月26日(即红军强渡大渡河后的第3天)印发的红1军团主办的《战士报》第184期,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