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古代景观文学现象 《岳阳楼记》文言现象 总结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个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12块檀木板组成的木雕屏篆刻着《岳阳楼记》全文,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达100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

  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出自清书法家何绍基手笔的102字长联,情景交融,亦颇为人所称道。

  附近有二醇亭,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三度醉卧此间;仙梅亭,因挖出有枯梅花纹的石板相传为他迹而得名。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

  三楼陈列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各楼悬挂着原有的木刻匾对,并增刻了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其中一楼有一副长达102字的对联,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而三楼一副短联,仅仅八个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

  滕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斯文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其中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 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引把酒临风,登楼吟咏.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岳阳楼大事记
  东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曹操南征荆州,以舟师追击刘备,至巴丘(今岳阳)。

  赤壁之战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巴丘为周瑜奉邑之地。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

  十二月 周瑜从京口 (今江苏镇江)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途中,病死于巴丘。孙权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

  孙权、刘备争夺荆州,孙权遣鲁肃以万人屯巴丘,防御关羽。

  吴嘉禾三年(234)

  八月 诸葛亮卒。孙权恐魏趁机南下,增派巴丘守兵万人。

  晋

  晋太康元年(280)

  二月 晋王×、唐彬定巴丘。《舆地广记》载:“晋太康元年,以吴巴丘邸阁置巴陵县”。

  东晋

  东晋义熙八年(412)

  朱超石作《夜泊巴陵》诗,称:“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

  南朝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

  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宋

  宋元嘉十六年(439)

  废建昌郡,置巴陵郡,扩建郡城。《隆庆岳州府志》载:“今岳州郡城始于宋元嘉十六年,因肃旧围增筑”,“内跨岗岭,滨阻三江,历代悉仍其旧”。

  唐

  唐开元三年(716)

  中书令张说出任岳州刺史,常与才士登岳阳楼,有诗百余篇列于楼壁。张说曾编有《岳阳集》。并于岳阳楼的北面百步修楼一座,后人称为“燕公楼”。

  唐开元十三年(725)

  大诗人李白出蜀,经巴渝,下三峡,游洞庭,首次到达岳阳。开元十五年(727)出游,又往来经过岳阳。开元二十七年(739)秋,李白与诗人王昌龄相会于岳阳。

  唐天宝年间(742~755)

  裴元赞整修岳州府城池。

  唐乾元二年(759)

  贾至被贬为岳州司马,在岳州三年,编有《巴陵诗集》。

  唐大历三年(768)

  冬 杜甫携全家从湖北江陵、公安流寓岳州,泊舟城下。769年春,再登岳阳楼。

  唐永贞元年(805)

  十月 韩愈赴江陵,途经岳州。

  是时,刘禹锡也在岳州,登岳阳楼。

  唐元和十四年(819)

  春 白居易登岳阳楼。

  唐广明元年(880)

  十月 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岳州

  后梁

  后梁开平二年(908)

  六月 岳州为淮军所据。梁太祖朱温涸舟师围攻。淮军焚岳州城而逃。

  北宋

  北宋 乾德四年(966)

  二月 岳州遭火灾。《宋史》载:“火起郡署廪库,延烧市肆民舍殆尽,官吏逾城仅免”。

  北宋庆历四年(1044)

  春 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滕子京将唐、宋名人诗赋七十八首榜于岳阳楼梁间。

  北宋庆历五年(1045)

  春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于楼临湖一带修筑偃虹堤。次年,欧阳修作《偃虹堤记》。

  北宋庆历六年(1046)

  六月十五日 滕子京寄书范仲淹,为岳阳楼求记。

  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

  滕子京立“四绝碑”。

  北宋庆历七年(1047)

  滕子京迁任苏州。滕子京在岳期间,曾编刻《岳阳楼诗集》。

  北宋元丰元年(1078)

  十月 岳阳楼毁于火灾。

  北宋元丰二年(1079)

  春 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

  元古八年(1085)

  孟夏,米芾将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成条幅,馈赠索书者。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南宋

  南宋建炎三年(1129)

  正月 岳州大火。岳阳楼受损。

  南宋绍兴八年(1138)

  岳州知州军范×修整岳阳楼。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冬 陆游路经岳州,写有《登岳阳楼》等诗。

  南宋庆元四年(1198)

  重修岳阳楼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

  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州连遭火灾,岳阳楼毁于火,不久被修复。

  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

  重修岳阳楼。李曾伯作《重建岳阳楼记》。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冬 杂剧家马致远游历岳阳,写成“神仙道化”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元

  元 至元年间(1264~1294)

  岳州路达鲁花赤总管李应春在至元年间曾重修岳阳楼。

  元元贞二年(1296)

  巴陵郡文学掾陈公举类编《岳阳楼集》。

  元至下七年(1347)

  四月 夏永作《岳阳楼图》。

  明

  明洪武四年(1371)

  增筑岳州府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岳州卫指挥使音亮扩建府城。

  明宣德年间至正统三年(1426~1438)

  明威将军、岳州卫指挥佥事刘彦真整修岳阳楼。

  明正统年间(1438~1449)

  岳州知府易善编刻《岳阳楼诗集》。

  明成化七年(1471)

  十一月 岳州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于次年五月落成。

  明弘治元年(1488)

  岳州知府李镜类编《岳阳楼诗集》。

  明正德元年(1506)

  岳州知府刘焕重刻“四绝碑”。

  明嘉靖二年(1523)

  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岳阳楼诗集》。

  徐文华作《岳阳楼诗集序》。

  明嘉靖六年(1527)

  五月 岳州霪雨,大水成灾。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岳州知府陆×修整岳阳楼,校刻胥石泉《岳阳楼诗集》。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岳州知府李临阳修整岳阳楼,作有《重修岳阳楼记》。

  明隆庆元年(1567)

  岳州知府李是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

  明万历元年(1573)

  正月 钟崇文重刻胥文明《洞庭君山诗集》。

  明万历十三年(1585)

  八月 岳州知府梅淳编刻《岳阳记胜汇编》。

  是年,五圻《三才图绘》称:“岳阳楼,其制三层,四面突轩,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楼二层,高四丈五尺”。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六月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灾。

  是年 岳州府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并于楼左侧建“仙梅堂”。

  清

  清顺治三年(1646)

  九月 何腾蛟率南明二十万大军攻打岳州,被清军击败。岳阳楼毁于战乱。

  清顺治六年(1649)

  岳州知府汤调鼎修葺城池。

  清顺台七年(1650)

  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岳阳楼。

  清顺治十四年(1657)

  春 石涛游岳州,作有《岳阳楼图》。

  是年 岳阳楼毁于火灾。

  清康熙二年(1663)

  重建岳阳楼。

  清康熙八年(1669)

  巴陵知县李×修葺城池。《乾隆岳府志》载:“建立城楼,东曰迎晖,南曰迎薰,北曰迎恩,西仍岳阳楼”。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 岳州知府李遇时、巴陵知县赵士珩倡捐重建岳阳楼,并于楼左重建仙梅亭。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岳州火灾,焚毁民劳,延烧岳阳楼。

  清康熙四十年(1701)

  岳州知府孙道林重修岳阳楼,沿未竣工,被洪水冲塌。

  清乾隆五年(1740)

  湖广总督班第拨舵杆洲岁修银六千余两,修缮岳州府城垣及岳阳楼。

  冬 岳州知府田尔易、巴陵知县张世芳兴工重修岳阳楼及城垣,于次年落成。重建的岳阳楼其制三层,楼右侧建有宾馆。

  清乾隆七年(1742)

  岳州知府黄凝道修葺岳阳楼,捐建宾馆前厅。次年,请刑部沿书张照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勒于楼屏。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岳州知府兰第锡、巴陵知县熊懋奖请求修葺府城。经湖南巡抚梁国治、按察使敦福、布政使农起等先后具奏,共拨帑银六万九千八百二十两三钱三分,修葺府城垣及岳阳楼、文星阁。

  清乾隆四十年(1775)

  巴陵县知县熊懋奖承修岳阳楼,并于楼右侧建“望仙阁”,于楼左侧重建“仙梅亭”。

  清嘉庆六年(1801)

  夏 岳州知府杨廷柱劝捐重刊《岳阳楼记》,对楼进行小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岳州知府翟声焕劝捐补葺岳阳楼。

  清道光元年(1821)

  翟声焕卸任后,新任知府志勤继续劝捐修整岳阳楼,并重修岳阳楼泊岸。

  清道光九年(1829)

  夏 岳州知府吕恩湛劝捐补葺岳阳楼、仙梅亭。

  清道光十九年(1839)

  十二月 岳州代理知府翟声诰集次修葺岳阳楼。并修建“斗姆阁”。

  教谕王可权于仙梅亭在左新建“宸翰亭”,摹勒“印心石屋”字碑置于亭内。

  清同治六年(1867)

  曾国荃拨岳卡厘税重修岳阳楼。将“斗姆阁”改建为“三醉亭”。修复经亭,何绍基书“留仙亭”字匾,悬于亭额。

  清同治十二年(1873)

  岳州知府张德容劝捐整修岳阳楼基础,同时生建宸翰亭。

  清光绪六年(1880)

  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将楼址东移六丈多。同时,重建仙梅亭、三醉亭,加固湖边驳岸及城上雉堞。于正月动工,十二月竣工。费钱二万缗。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六月 黄遵宪赴湖南长宝盐法道任,路经岳州,登岳阳楼,作《上岳阳楼》诗。

  清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4年(1908~1915)

  日本设于上海的日本东亚国文书院,先后遗派遣7批学员到岳州“考察”,登览岳阳楼,并将其情况记入其编写的《支那省别全志》。

  清宣统三年(1911)

  九月初三 湘鄂起义军进驻岳州,驻城清军投降,岳州和平光复。

  甘兴典领兵七八百人占岳阳楼,以不纵火烧毁岳阳楼为条件,向岳州绅商居民要粮食、银洋。岳州镇守正、副司令官唐莽、宋式奔,与湖南都督府密商,智拿甘兴典,岳阳楼化险为夷。

  相关文学作品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岳阳楼——课本插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楼晚望》 唐 崔珏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岳阳楼》 刘长卿

  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

  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

  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

  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

  《登岳阳楼》 陈与义 南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以岳阳楼为例谈建筑与文学的关系~

建筑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品,而且还渗透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的文化内涵并彰显着美学的意蕴。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其实,建筑比诗更美妙,更厚重,更震撼人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使得中华建筑异彩纷呈,别具特色。当你步入横空出世的宏伟工程,或登临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不仅可以与古人进行会心的对话,而且还可以领悟到人类的智慧之花在怎样难以企及的高度上纵情绽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着人们的生活现实和感情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场所不仅供人居住,而且还能为人们提供观赏风景、探幽寻古的处所。特别是亭台楼阁,高耸挺立,攀登时会让人产生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感觉。一旦我们登临极目,则可以有一种“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的心理感受。
建筑自古有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步,使建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进步,知识的丰富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能从有形的建筑中领略出无形的美,创造出许多优美的篇章,为古今人传诵。中国早期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早已涉及到了对建筑的描绘,以至后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大师以建筑为描绘对象。青山碧水,蓝天白云,莺歌燕舞,风啸猿啼,无不引起文人的关注,缘情之心油然而生。登临者在建筑与周围环境中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由此又会联想到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加上文人自身的经历,视通万里,怀古伤今,感慨不已。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已不是单纯的建筑了,而是被诗人诗化的物体。他们透过建筑追寻到灵感的源泉,进入了人的精神活动的领域。这使得亭台楼阁可以引发着文人的思维,催化了蕴积于胸的意绪心态,提供了抒情写志的媒介。因此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建筑来描绘出来,表达对建筑的赞美以及借此抒发自己的情志。
对建筑的描绘、赞美、并通过建筑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感情,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腾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建筑为抒情的对象,由对建筑的描绘来表达着作者的各种思想和感情,因此可以知道,建筑既具有文学意蕴,建筑又能蕴生文学。

楼,“台上有建筑物者,初曰榭,曰观,后名曰楼”。[5]后来发展为高层木构建筑,名“楼”。(图2)在中国古代,楼不仅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复杂的情感因素。如城楼,鼓楼,钟楼,戏楼,酒楼,景观楼等等。其中最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当属景观楼。因为中国古代凡是向空中发展的建筑,多为观赏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登高远眺是古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好。先哲们用“临眺之美”来抒发山水情怀的同时,对高楼建筑也赋予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历史上的许多名楼大多建筑在风景优美的佳地。
翻开历代的诗文集,关于楼的词汇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文人墨客对它们有细致的描写,楼不仅只是各种建筑材料的组合,而且具有灵魂,活的情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有古代“文学名楼”之誉的岳阳楼、黄鹤楼无疑是占尽风流的千古名楼,成为古代文人赏景抒怀的地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都是对楼的描绘。古人登楼远眺,赏景观光,往往感时伤世,寄托一种高远的怀抱。“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的《登楼》)。对于足不出户的古代妇女而言,登楼远眺,成为她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以此来寄托对远行的人的刻骨思念。“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一字多义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居:1)处在 居庙堂之高   2)居住 面山而居   3)停留 不可久居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 长烟一空   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开: 1) 放晴: 连月不开   2)打开: 开我东阁门   3)开设 设置:旁开小窗   则: 1) 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为 :1) 行为,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2) 作为: 全石以为底   属:1)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连接:属引凄异   3)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景: 1)风景,景致:四时之景不同。   2)日光,阳光:至若春和景明。   3)景象;情况:晚景之计如何?   渔:1)捕鱼的人,渔夫:渔歌互答   2)捕鱼:临溪而渔   临:1) 面对:把酒临风。   2).临:来到:临溪而渔   3) 到,至:东临碣石   4)靠近,坐落于:翼然临于泉上   进: 1)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2)奉献:进尽忠言   微:1)要没有,要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2)微小,轻微:名微而众寡。   3)秘密,偷偷:微闻有鼠。   4)稍微,稍稍:土膏微润。   具:1)都;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详细地:问所从来,具答之。   3)具备:有各具情态   胜:1)非常美好;美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胜过;超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胜任,禁得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禁住,忍受得住:驴不胜怒。   会:1)会合,聚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恰巧,正好:会天大雨。   3)必然,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8.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10.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生裕迫#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说明文 -
(18955381475): 岳阳楼位于岳阳古城西北角,西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距30里水路,与君山相望.东临洞庭路,过马路再向东南,300米左右便是三国名将鲁肃的坟墓.北面是九华山和岳阳市一中.这里像是被洞庭涛声和街市的喧闹所夹着的一个幽静的小岛....

#生裕迫# 登岳阳楼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 -
(18955381475):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生裕迫# 岳阳楼记不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而写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为什么 -
(18955381475): 范仲淹此文渲染了岳阳楼之背景洞庭湖的水势浩淼壮观,不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其原因在于:1.“前人之述备矣”,无需赘叙.2.以岳阳楼的壮观特质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衬托“古仁人之心”,引出作者的议论.岳阳楼的景色仅仅是作者抒发胸怀抱负的由头.3.本文写作主旨在于激励滕子京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而重在议论,表达其儒家仁爱思想.

#生裕迫# 岳阳楼记中第2段描绘了岳阳楼的雄伟景象,除了照应文题这一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
(18955381475): 答案: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生裕迫# 《岳阳楼》(杨基)赏析 -
(18955381475): 杨基是元末明初诗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清俊纤巧.这首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犹入神境,因为这首诗,当时的人称他为“五言射雕手”. 诗人能在前人基础上写岳阳楼,写得有气势,有意趣,创造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

#生裕迫# 登岳阳楼描写的景象 -
(18955381475): 山景,水景,身世,战争

#生裕迫# 岳阳楼记中两端景色描写的特点 -
(18955381475):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所触发的...

#生裕迫# 岳阳楼的特点 -
(18955381475):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生裕迫#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 -
(18955381475): 初中的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中的: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生裕迫#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宋代(唐代)诗人.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全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壮观景色以及所产生的感触,该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之情.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说明理由 -
(18955381475): 作者是范仲淹.宋朝人.把“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