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1万多个铁环40吨,在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这就要赞叹古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了,在当时可没有我们如今现代化的科技,和运输条件,却建造出这样雄伟,令人赞叹的泸定桥。让我们看看是如何做到的吧。

泸定桥在距离现在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建立,经过测量,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横贯两岸,一共有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桥的重量达到了40余吨。古代清朝中国基本没有什么机械,全靠人力。首先桥所在的位置是在清朝汉藏接壤的地方,经济落后,所在的泸定县连铁匠和冶铁的都没有,200里荥经县才有比较量大的矿藏,所以建桥的人们只好先到荥经县去对铁锁进行铸造。然而,千辛万苦把铸造好的铁链运到岸边后,1.6吨一根的铁链怎么样才能运到对岸并架起来成了问题。开始也考虑过用船,但是后来这个构想被推翻了,因为当时的船都是小船,铁链这么重,翻船是分分钟的事。

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向大家提出了个办法,就是先在桥的两边修建两个桥墩,然后两个桥墩里面设置一些转盘,然后通过绳子来让铁环连接在一起,当时的人们就在绳子上套了许多的竹筒。紧接着他们把铁环一个一个地穿过这些竹筒,等到穿好之后就开始转动桥墩里的转盘,这样就能够慢慢地将绳子拉到对面去,那么竹简和铁环也会跟着绳子过去,这样就能够将铁环放在桥上了。

这就是泸定桥的建造方式。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小时候学习过《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深刻体会到了红军留下的壮丽史诗,他们那一场奇绝惊险的战争,为中国新篇章的开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很多人在记得那个故事的同时,在记得那些革命英雄的同时,似乎遗忘和忽略了这座距今已有300多年,仍然结实、挺拔的矗立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这座经历过战争与炮火的桥,在300多年前是如何建造而成的呢?

泸定桥

接下来的这一串数字,或许会让你目瞪口呆。泸定桥的长度达到了103米,宽度仅有2.8米,整个桥主体是由13条铁索搭建而成,其中在桥的底部有9条是桥的底索,其余的4条分布于桥的两侧,是桥的扶栏,每一根铁索的长度都达到了127.45米,重量约为2.5吨,再加上连接这些铁索之间的铁环有12,164个,总重量有21吨,所以整个泸定桥的重量达到了40多吨。

泸定桥

在这座铁索桥的底下,是激流汹涌的河流,而这座重达40多吨的老桥,就这样在300多年前出现,成为了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为两岸来来往往的旅客提供着方便。

因为桥面下湍急的河流和沿岸的悬崖峭壁,即便依靠现代技术想要修建完成,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人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奇迹的呢?

泸定桥

公元1705年,康熙在击败准噶尔汗国首领葛尔丹以后,国内看似一片平和,但是对于新疆、西藏等地所存在的准噶尔的残余势力,这令康熙帝十分担忧。

为了加强对藏区的控制,可以快速的调遣兵力,经过四川巡抚对于大渡河沿线地形的考察以后,康熙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铁索桥,并且亲自赐名“泸定”,同年,工匠开始制造这座桥。

泸定桥

泸定桥上最为显眼也是最重要的,莫过那13根玄黑色的铁索。打造这些铁环的工匠,都是从当地抽调的一些铁匠师傅。当时为了保证铁索桥的修建质量,铁匠在打造铁环的时候,需要在铁环上刻有自己的印章。

只要铁环中任何一环出了事情,都能够快速追究这些铁匠的责任。这些铁环对于桥梁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质量保证让当地行人的安全落到了实处。

飞夺泸定桥

等这些铁环打造好连成铁链以后,就需要横跨过整个漩涡丛生、礁石密布的大渡河。这对于当时搭建桥梁的工匠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根据史书记载,为了完成铁链的搭建,人们费尽心血,利用智慧,完成这一壮举。他们当时最先采用的方法,就是先在东岸系好铁索的一头,然后用小舟将这些铁链送到对岸,可是铁链太重,小舟总是被河流拍翻。在多次尝试以后,有一个僧人告诉当时铁索桥的营建人员,可以采用“溜索渡人”的方法。

泸定桥

他们采用这种方法,现在河流两头搭起了两根巨绳,在绳子上面绑满了数10只短竹筒,然后将铁索装入这些竹筒里面,剩下的人在另一头合力拉这些竹筒,等竹筒到了对岸,铁索自然就到了对岸。

这座历经300多年风雨的铁索桥终于建成。此后数百年岁月,商人、游人都在这里安全通过,为两岸的人们带去了繁荣。



1935年5月,红军抵达了易守难攻的天险大渡河,此时部队仅有几艘小船,而后有国民党大军的追击,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渡河,泸定桥恰好是眼前大渡河上唯一的桥梁。


红二师第四团被选作了渡河的先头部队,二连连长廖大珠和战士王海云、李友林等22位勇士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组成了一只敢死队,准备趁国民党军不备突袭夺桥。

下午四点,敢死队队长廖大珠一声令下,勇士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冲上悬在空中摇摇晃晃的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桥,为后面的大军打通了渡河之路。


这座易守难攻的交通要塞泸定桥是怎么样一座桥呢?一座由13根铁链、1万多铁环组成,重达40吨的铁索桥。

据史料记载,泸定桥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立碑于桥头,横批写到“一统山河”,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


在这座桥修筑之前,商人过大渡河全靠船只或溜索,效率低下,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渡河而导致一些货物坏掉,而军队在此行军也十分不便。

在有了这座桥后,两岸交流也方便了许多,大渡河两岸交流全靠此桥,成为连接藏汉两地的交通纽带,这也是为何国民党军不直接拆掉这座桥以阻碍红军渡河的原因。

古老的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是一座用铁索制成的索桥,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桥栏左右各2根,桥底9根,耗铁共40多吨,在那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能在这种崎岖之地建出这种工程实属不易。


那么,古人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器械的帮助下于地处偏远山区、河面宽、河道深、水流急的大渡河修建泸定桥的呢?这里要解决的有铁索供应、铁索过河以及铁索固定三个难题。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稀缺生铁,铁匠这种技术人员更是尤为稀少,需要前往别处采铁制作铁索和征调铁匠,加上此地又偏远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才制成了这40吨铁索,并将其运送到了施工地点——大渡河。


衔接两岸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施工者相当一段时间,施工者们试过用船只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运输,但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聪明的劳动人民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先将粗而结实的竹绳系在两岸,将铁链系于穿在竹绳上的短竹筒上,然后拉动绳索进行输送,成功将铁索送到了对岸。


为了固定铁索,人们用当地的巨石做了桥头,又在桥头挖了深井,并且在井底铸成横纵地桩,最后连接所有铁链,将桥栓得扎扎实实,使泸定桥能够安全的运输茶叶、牛羊肉、布匹等货物。

现在,泸定桥已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蕴含了古代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



首先纠正一下是桥的总重40吨,并不是10000多个铁环重40吨。这其中铁链的重量和两边固定铁链的桥墩各占一半,也就是说13根铁链总重20吨,每根铁链的重量是1.53吨左右。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强大的,当时是巧妙地利用浮力来完成将铁链运送到对岸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名句让泸定桥闻名中外。位于川西腹地的泸定桥建造于康熙年间,当时的四川提督考察民情发现了在汛期大渡河经常因为水患频发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这位提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折子奏请圣上在大渡河修建桥梁,以解百姓之苦,方便两地通行。

康熙看到奏折后立即准奏,随即派工部大臣前往大渡河查看实情,以确定桥梁修建种类。工部大臣实地勘察后结合大渡河水流状态和两岸情况后确定修建铁索桥。建桥墩还好说,毕竟是在岸上施工,但是每根1.5吨的铁链可不是靠蛮力就能弄到对岸去的,于是当时的工匠就想到了用竹排负载铁链的方法运送铁链。首先在两岸之间拉好引绳,然后把103米的铁链全部固定在一段一段的竹排上,接下来把铁链一端在桥墩上,另一端固定在引绳上,全部完成后对岸众人合力拉过去即可,铁链虽重但是在竹排上就变得乖巧了许多,就这样重复操作直至运送完所有铁链。据说当时一位叫做噶达的工匠因为拉铁链引绳用力过大而付出了生命,泸定桥头的嘎达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工匠而建的。



我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还是会有一些能工巧匠来对泸定桥进行修建,再加上当时的人们很有智慧,这就体现在泸定桥上的那13根巨大的铁链,这些铁链重达40吨这40吨放在现在都一个非常重的东西,更不要说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有多重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可以将这些非常重的铁环放在了江上并且将泸定桥修建的非常完美,这种种的做法都让现在的人们很是怀疑三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壮举的。

按照当时人们的建造速度以及当时的冶炼技术就可以推测出这个泸定桥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才将这座泸定桥修建好的,但是这就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了,我们都知道泸定桥在当时可以说是底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河,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的这座桥,这就很让人费解毕竟在现在这种事情都是很轻松就能够完成的,再加上现在的技术手段比当时还要强,那么当时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将桥修建好的都是个未解之谜。

这在当时建造手艺人来说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连一些能工巧匠也为这个问题烦恼的不行,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向大家提出了个办法,就是先在桥的两边修建两个桥墩,然后两个桥墩里面设置一些转盘,然后通过绳子来让铁环连接在一起,当时的人们就在绳子上套了许多的竹筒。紧接着他们把铁环一个一个地穿过这些竹筒,等到穿好之后就开始转动桥墩里的转盘,这样就能够慢慢地将绳子拉到对面去,那么竹简和铁环也会跟着绳子过去,这样就能够将铁环放在桥上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还是非常有头脑的,运用这种原理来对桥梁进行建造,要不然他们一堆人也不会将这个泸定桥建好。



泸定桥由13条铁链和10000多个铁环组成,总重达40吨,300年前它是如何建造的?~

泸定桥的修建是这样的:在河的两边固定好大竹索,然后在竹索上放上竹筒子,再把铁链放入竹筒之中,通过拉动竹索把铁链运送至对面,就是这样修建而来的。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可是从小就知道的一个红军抗日的传奇故事,泸定桥因此成为了我国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泸定桥是在四川的泸定县,这座桥是连接着四川和西藏的重要桥梁,在以前要是去西藏,那是要通过渡过泸定桥下面的这条大渡河才能过去。

后来康熙为了方便,修建了这座桥,据说大渡河以前叫“沫水”康熙读成了“泸水”,定是平定的意思,泸定桥这一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泸定桥有103米长,3米宽,用了十三条的小铁链组合而来的,还有一万多个铁环组成,非常重,有四十多吨,以当时的技术来说,建造这座桥是耗费了不少体力、财力的。

工人将铁链打造出来后运到这里,然后把大竹索固定放在两边,然后在竹索上面放一些竹筒子,把铁链放在竹筒里面,然后通过拉竹索,把铁链拉到对面去,工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修建了这座泸定桥,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很新的铁链了,以前的铁链早就生锈氧化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泸定桥汇聚着无数代人的心血,它是我们的骄傲!


#柳尤卷# 什么是铁索桥? -
(18982045460):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以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泸定铁索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 ",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 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柳尤卷# <飞夺泸定桥>中的泸定桥有多少铁链? -
(18982045460): 有13根铁链.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柳尤卷# 四川最有名的桥叫什么?修建于什么时候?他的特点是?有关该桥的典故?以及其他详细资料? -
(18982045460):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此桥有名铁索桥,是中国十大名桥之一.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1705年),花费了一年的功夫...

#柳尤卷# 大渡桥横铁索寒是那个朝代修的 -
(18982045460): 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 泸定桥又称为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

#柳尤卷# 急需(飞夺泸定桥)简介! -
(18982045460): 1935年5月25日,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

#柳尤卷# 为什么泸定桥铁环上每一节都有印章? -
(18982045460): 这些印章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铭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