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7
初三数学题!~

你好,很高兴替你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设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a和b,由于对角线相互垂直且面积是3600,所以得到1/2(ab)=3600,即ab=7200。而由a+b≥2根号ab,则经过转化得到,ab≤1/4(a+b)²,即7200*4≤(a+b)²,然后两边同时开根号得a+b≥120根号2,所以结果x=120根号2。灵活运用就好啊~~~~~

解:(1)当点P运动到∠ABC得平分线上时,连接DP,求DP的长。

求DP 解法一:
由题意,在 Rt△ABC 中,
∠ABC = 60° ,AB = 2√3,

由 sin∠ABC = AC / AB 得:
AC = AB × sin∠ABC
= 2√3 × sin60°
= 2√3 × (√3/2)
= 3

由 cos∠ABC = BC / AB 得:
BC = AB × cos∠ABC
= AB × cos60°
= 2√3 × (1/2)
= √3

∵ BP 平分 ∠ABC,
∴ ∠PBC = (1/2)× ∠ABC
= (1/2)× 60°
= 30°

在 Rt△PBC 中,
PC = BC × tan∠PBC
= BC × tan30°
= √3 × (√3/3)
= 1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C中,
过点D 作DE ⊥ AC 与 点E,
则:DE = EC = (1/2) × AC = (1/2) × 3 = 3/2

∴ EP = EC -- PC
= 3/2 -- 1
= 1/2

在Rt△DEP 中,由勾股定理得:
DP方 = DE方 + EP方
= (3/2)方 + (1/2)方
= 10 / 4
∴ DP = √(10/4) = (√10) / 2

以上解答中,您也可以由“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直接得出BC = AB/2 = √3。进而用勾股定理求出AC=3。


求DP 解法二:适用高中知识“余弦定理”。
在等腰直角△ADC中,DC = AC × cos∠DCA
= AC × cos45°
= 3 × (√2/2)
= (3√2) / 2
∴ DC方 = [ (3√2) / 2 ]方 = 9/2
∴ DP方 = DC方 + PC方 -- 2 × DC × PC × cos∠DCA
= 9/2 + 1 -- 2 × [ (3√2) / 2 ] × 1 × cos45°
= 9/2 + 1 -- 2 × [ (3√2) / 2 ] × 1 × (√2/2)
= 9/2 + 1 -- 3
= 5/2

∴ DP = √(5/2) = (√10) / 2。



(2)当点P在运动过程中出现DP=BC时,
此时∠PDA的度数为:15° 或 75° ,需分别讨论: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C中,∠DAP = 45°
过点D 作DE ⊥ AC 与 点E,
则:DE = EC = (1/2) × AC = (1/2) × 3 = 3/2

而DP = BC = √3

∵ √3 ≠ 3/2 ,即 DP 与 DE 不重合、点P与点E不重合,
∴ 当点P在运动过程中出现DP=BC时, 有两个时刻:
① 点P尚未越过 点E 前;② 点P越过 点E 之后。

① 点P尚未越过 点E 前:
在 Rt△DPE 中,
sin∠DPE = DE / DP
= (3/2) / √3
= √3 / 2

而 sin60° = √3 / 2

∴ ∠DPE = 60°

∴由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知:
∠DPE = ∠DAP + ∠PDA

∴∠PDA = ∠DPE -- ∠DAP
= 60° -- 45°
= 15°


② 点P越过 点E 之后:
在 Rt△DPE 中,
sin∠DPE = DE / DP
= (3/2) / √3
= √3 / 2

而 sin60° = √3 / 2

∴ ∠DPE = 60° ,即:∠DPA = 60°

在 △DPA 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PDA = 180° -- ∠DPE -- ∠DAP
= 180° -- 60° -- 45°
= 75°


(3)顶点 “Q” 恰好在边BC上。您题中少打了 Q 。

当点P运动到AC的中点处时,
以D、P、B、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顶点Q恰好在边BC上。理由如下:

∵ 四边形DPBQ 是平行四边形
∴ DP ‖ BQ
而 BQ ⊥ AC
∴ DP ⊥ AC 。即:DP是等腰Rt△DAC的底边AC 上的高。
∴ 点P 此时为线段AC的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
∴当点P运动到AC的中点处时,以D、P、B、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顶点Q恰好在边BC上。


求此时平行四边形DPBQ的面积:
以 DP 为底,以 DP 与 BQ 间的 垂线段长 为高。

DP 与 BQ (也可以说DP 与 BC)间的垂线段长即为PC。

∵ DP ⊥ AC
∴ 点P为AC的中点
∴ PC = DP = AC/2 = 3/2

∴ S平行四边形DPBQ = DP × PC
= (3/2) × (3/2)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