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写作特色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春》写作特点

《春》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欣欣然”用得就极传神。试把“欣欣然”按课文的注释换成“欢欢喜喜的”重读一遍,意思一点也没变,但直观感觉中似乎少了点神韵。“欢欢喜喜的”由两个叠声字组成,造成了一个跳跃,用以表达喜悦的心情本来是很合适的;但在这个句子里,大自然的“一切”此时此刻的“心态”却不只是喜悦,还有“刚睡醒”的几分舒畅劲儿,又有几分懒散的劲儿,就得用“欣欣然”来表达才恰到好处。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选用“朗润”,表现出了春山苏醒后的光彩润泽;用“涨”,表现了春水在解冻之后的漫溢、欢腾;用“脸红”表现出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和煦。如果说这些动词的巧用,使春山、春水、太阳富有神情的话,那么这些动词后面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起来”的选用,使得山、水、太阳的“神情”由静变动,富有动态感。作者把“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被微风轻轻吹起交织在一起的情景,描写成“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就不是简单的“搀和、混合”,而是混合后的再加工,也只有在这春天独有的“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各种气味才可能“酝酿”出春天的味儿。再如,写“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似乎含有贬义,但如果与前边的“呼朋引伴”这个修饰语连起来品味,就会感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卖弄”放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幽默感。 《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音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通过轻声字、儿话韵的运用,声调、词语的调配,句式的变化,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和谐流畅的节奏,饱含着一种音乐美。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文章中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大量地运用叠词,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用短语、短句表情达意,是汉语的传统,也是汉语的优点。古人作文多用短语短句,很少有用长句子的。用短语、短句,语意显豁,节奏明快,读起来遒劲有力。本文很好地继承了汉语的这一传统,用的多是短语、短句,最长的一句不超过15字,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词语由两个或四个音节结合起来,我们说话写文章,只用单音节词的时候是极少的。但是如果只用双音节词,又会单调、呆板。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交替运用,才能使音节匀称,又富于变化。文章中很多四字句,有的是“一二一”句式,如“打两个滚”;有的是“二一一”句式,如“红的像火”。其它句子也多是四字句式的增删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流畅、明快的节奏,和谐而错落有致的音节。作者在注意调配词语的同时,还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至于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拨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春》的比喻运用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作者善于把比喻、拟人相结合,不仅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作者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其次是善用博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连出几个喻体来比方同一个本体。比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连出“眼睛”、“星星”两个喻体,从个体和群体两角度共同描写野花,写出了野花的明亮、晶莹,星星点点的“散在草丛里”的特征。再加上一句“还眨呀眨的”,不仅描写出了野花在微风中摇动闪光的样子,而且活画出野花如小孩子一般顽皮可爱的神态。读起来极富情趣。又如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这样用博喻,不仅语势强,意思也丰厚得多了。第三是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


#融宣供# 《春》一文写作上的特点有哪些? -
(18517598775):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融宣供# 朱自清的《春》的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是什么?(不多于50字 -
(18517598775): 且不说《春》从“盼春”到“绘春”,又从“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也不说它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单看“绘画”中五幅图的顺序安排,就足见作者的匠心. 一元复始,气温渐高.首...

#融宣供#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春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拜托具体点, -
(18517598775): 谈谈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无限希望. 《春》所以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课文,一是抓住最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描写,二是《春》的语言富有魅力,颇具特色.那么...

#融宣供# 解析朱自清的《春》 -
(18517598775): 写作背景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

#融宣供# 春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8517598775): 标题 春 作者 贯休 年代 唐 内容 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溟濛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注释 【注释】:

#融宣供# 课文春第五节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
(18517598775): 春草特点——表现春草的活力.角度:从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用的修辞是拟人、排比.写法:描写,抒情. 春花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角度:视觉 嗅觉 听觉 修辞:排比 拟人 写法: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春风特点:温暖,柔和,芳香. 角度: 触觉 嗅觉 听觉 修辞:引用 比喻 拟人 写法:抒情 描写 春雨特点:细密 轻盈 角度:视觉 修辞:比喻 排比 拟人 写法:由静到动 有物到人 有近到远

#融宣供# 朱自清的《春》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春风 突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
(18517598775): 散文《春》写江南春风的哪些特点? 答:从触觉,嗅觉,听觉,正面和侧面描写的. 写出了春风清新,和煦,芬芳,悦耳.

#融宣供# 朱自清的春写了哪些景,各有什么特点
(18517598775): 朱自清的《春》写了:1、春草图 2、春花图 3、春风图 4、春雨图 5、迎春图1、“春草图”——草报春.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写其特点.2、“春花图”—...

#融宣供# 《春》作者分别描绘了春天景物的哪些特征?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
(18517598775): 春草图: 特征: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 角度:颜色,长势,质地 写法:正面、侧面结合 修辞:拟人 春花图: 特征:繁盛, 角度:花的颜色,花的味道,花下的蜂蝶,野地上 写法:虚实结合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春风图: 特征:和煦、温暖、轻柔 角度:嗅觉 写法:多感官描写 修辞:应用,比喻,拟人 春雨图:特征:密,细 角度:形态,色彩,雨中的场景 写法:正面、侧面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 这是老师给的正确答案

#融宣供# 朱自清的春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的春风?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
(18517598775):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