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韩的由来? 韩姓氏的由来?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休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著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 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前196) 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1151~1207) 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聚集地(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台湾的韩姓,多在台北、基隆、阳明山、新竹、台南、台中、高雄等地,人数最多的是新竹县。台湾文献所载,韩氏由闽、粤入台,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有位叫韩任贤的义民已住在下淡水港多年。当然,这位韩任贤并不是韩氏入台的始祖,在他之前还有先人,有待进一步考据。不过大陆韩姓大批入台则是清康熙之后的事了。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家乘谱牒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不分卷、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洪洞韩氏家谱
上海:松江韩氏支谱二卷、韩氏文若公支宗谱
江苏:韩氏宗谱二卷、韩氏家乘十二卷、云东韩氏家谱五卷、晋阳韩氏世谱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湘南韩氏宗谱六十八卷、相韩家谱、咸安韩氏宗谱十六卷
安徽:韩氏宗谱不分卷、南阳郡韩氏族谱
甘肃:礼县韩氏家谱不分卷、韩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韩祠主谱三卷、韩焕先祠主谱四卷、韩氏族谱、韩氏荣公支谱

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

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於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於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於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於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颖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颖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韩原”酝酿成韩姓 据说,春秋时晋国公族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也就是韩万,他是曲沃庄伯的弟弟。毕万受封于“韩原”这个地方,其子孙就以韩为姓。韩武子及其后代,几乎全是晋国大夫。他们职位之高、权势之大,为世所罕有。到了周烈王时候,终于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后来,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建都平阳,韩地日广,后又迁都到现在的河南。韩姓就是这样先从山东繁衍到今陕西、河南的,最后播迁至全国各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韩国王族的后代纷纷以韩为姓。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少数民族由复姓改为单姓的也有很多,其中与“韩”近音而改姓韩的就有好几个。另据记载,汉武帝时有朝鲜人韩陶,唐宪宗时有倭国人韩志和,这些是异国韩姓血统的融入。
韩姓的来源虽然有三,但主要还是来自国姓韩。
一、传承有序,播迁明晰
纵观韩姓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其传承有序、播迁明晰,为姓氏史之罕见。
韩王信家族是古代史上中国韩姓发展的主支,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韩武子。韩姓最早居住在现在的陕西韩城一带,后陆续迁到山西、河南。后韩王信的子孙又辗转迁徙,逐渐向各地播迁。这一支脉有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与汉武帝关系密切的韩嫣、跟随卫青北击匈奴的韩说、出击匈奴并斩敌首百余的韩增。唐朝是韩姓后代由中原向沿海播迁的重要时代。唐韩瑷死于贬居地振州后,他的子孙纷纷散落到广东南海各地。韩休在朝时,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名冠京城。
韩愈家族世代为官,也是韩姓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历史源远流长。韩愈是北魏韩茂的后代,其族原属匈奴人。到了韩愈后代的支脉,逐渐发展到安徽、广东、河北等地。韩愈这一支有对韩愈多有影响的韩会、后世位列仙班的“八仙”之一韩湘,还有为国捐躯的将领韩。在宋代,还出现了宰相韩琦。据记载,韩琦家族是宋代播迁最广的一个家族。南宋还出了个抗金名将韩世忠。到了元朝则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明朝出了一个烈女韩希孟。清代有作家韩小宿。近现代有电影演员韩兰根,原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历史学家、蒙古学家韩儒林等。
二、韩姓名人
1.法家宗师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10万余言。
韩非和李斯曾是同窗,一起师从荀子。韩非虽是个结巴,话讲不好,可是他文辞俱佳,李斯自愧不如。有一天,秦王读到韩非的著作,大加赞赏,欲重用他。可是宰相李斯嫉妒他的才干,又担心韩非会盖过他。于是,李斯便联合其他大臣诬陷韩非,说他是韩国贵族,心向韩国,不可重用,可是若放走他,万一被别人重用,也是一大祸患。秦王听信谗言,便将韩非关进监狱。李斯又使人威吓韩非,迫使韩非在狱中自杀。待秦王后悔想要用他时,已来不及了。
韩非虽然死得可惜,但他的著作和思想毕竟还是得以保留了下来,今天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2.用兵如神的韩信
韩信,淮阴人,汉初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主要将领之一,著名军事家。
韩信一生驰骋沙场,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立下赫赫战功。他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破了魏、代,又背水一战,前后夹击,灭了赵军,俘虏了赵王。后来,韩信又全歼楚军,挫败齐军。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兵到垓下参加楚、汉最后的决战。战争开始,韩信佯败,项羽追击,追到垓下,预先布置好的汉军从左右夹击项羽率领的楚军。这样,楚军被四面包围,轻易被打垮,项羽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又立下了一大功劳。
楚汉战争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被吕后、萧何一起设计诛灭。关于韩信的死,历代史家存有多种疑问。但无论如何,韩信在灭楚建汉过程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写文章主张“文以载道”,他写文章是为了行道明道。韩愈主张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主张国家统一,重视选拔人才,他还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
唐宪宗的时候,皇室笃信佛教。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珍藏有释迦佛骨一节,据说每隔30年可出塔一次,佛骨出塔,便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宪宗对此深信不疑,而且他执政时正逢30年周期,所以宪宗迎接佛骨入宫。这个时候,王公贵族们为讨好朝廷,都大方施舍财物,信佛的百姓则盲目迎合,倾家荡产,宗教狂热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这时候,韩愈则头脑清醒,看到了迎佛骨的危害,于是冒死上疏,反对迎佛骨。由于措辞激烈,触怒宪宗,最后在一些国戚权贵们的开脱下,韩愈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潮州刺史。

姓氏韩的起源?~

历史来源 「韩」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陜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
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 (?~前196)

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1151~1207)

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参考资料:百家姓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休


#穆薇刚# 我想知道"韩"姓的来源是不是山西洪洞县 -
(13630061589): 说起韩姓,不禁使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牡那脍炙人口的文章《阿房宫赋》,杜牡在文中形容阿房宫宫殿的富丽堂皇时,有一段“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的描述,春秋战国时代韩国的富盛,由此可见一斑. 韩氏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春...

#穆薇刚# 韩姓来源及名人恩有知道么谢谢啊
(13630061589): 韩姓起源有五: 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唐叔虞后裔.曲沃武公灭掉周成王之弟所建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韩武子,武子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七...

#穆薇刚# 韩氏家族起源求韩氏家族的家谱和起源
(13630061589): 祖宗:韩武之 分类:以国为姓 一、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 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

#穆薇刚# 请问“胡”姓和“韩”姓的来历? -
(13630061589): 韩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

#穆薇刚# 请教“成”姓的起源 -
(13630061589): 成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将自己的弟弟,名叫叔武的,分封在郕邑,就在现今山东宁阳县一带,叔武就在那里建立了郕国.郕国君主的子孙,后来以国名为姓,省去右边的偏旁,世代姓成.成姓另一支起源,是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地是在现今河南范县濮城那一带.季戴在那儿建立的国家也叫郕国,他的子孙也取成字为姓. 成姓的先人还有如〔成公绥〕晋朝的诗人,也在朝中做过官,职称为中书郎.他的诗集叫《成公子安集》,是明朝人根据古藉记载,收编而成的.〔成无已〕金朝人,是著名医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专业学问,为《伤寒论》注释,方便后人阅读.

#穆薇刚# 百家姓寻根祭祖韩姓 -
(13630061589): 韩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支孙毕万受封于韩原,其后有韩氏.(2)以国为氏.战国有韩国,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3)鲜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进入中原以后改为汉姓“韩”氏.

#穆薇刚# 姓氏的起源 -
(13630061589):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

#穆薇刚# 韩国的姓氏和中国的姓氏有什么关系 他们的姓名是音译还是意译 -
(13630061589): 在古代的三国时期,高勾丽国在公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百济、新罗也追随其后,分别在四世纪和六世纪开始使用姓氏.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相像.韩国人的姓氏也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最...

#穆薇刚# 有多少人姓韩? -
(13630061589): 好有意思的问题呀,我在网上查了半天,对这个答案其实也是半信半疑.... 韩姓子孙是周代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周武王之子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周公灭唐,成王将叔虞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唐临晋水,叔虞之子燮继位起,...

#穆薇刚# 第一个姓韩的哪个朝代 -
(13630061589): 应该是战国时期韩国吧!韩国君主都是姓韩的,韩非就是韩国贵族代表! 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