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应用题,麻烦写下解题步骤 高一物理选择题和应用题,求物理解答2—7和8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初中物理力学占据较高分值,考察方式常以物理计算和物理实验题为主。初中物理力学主要知识点有:运动与力的结合,参照物,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和惯性定律,二力平衡,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本篇附上经典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和实验题,供同学学习。
一、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示意图 →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压力:
①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②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③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⑤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同时改变前二者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点击进入《力学公式-压强公式汇总》)
⑴、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⑵、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重点实验)。
⑴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 结论:大气压p0=760mmHg=1900px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⑷ 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2、标准大气压——支持1900px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1900px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2000米内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4、测量工具:
⑴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⑵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5、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浮力 1、浮力的大小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2、公式:F浮= G排=ρ液V排g (→点击进入《力学公式-浮力公式汇总》)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浮力的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
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
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点击进入《力学公式-功公式汇总》)
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
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③总功: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W总=FS
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W有用/W总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③公式:P=W/t④单位:瓦特(W)、千瓦(kW) 1W=1J/s 1kW=10W
→动能和势能
1、动能
①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②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③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点击进入《力学公式-动能与势能公式汇总》)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初中物理力学计算题:
1、水壶内装有1千克水,水壶底面积约为0.003米2,水深0.1米,求水对壶底的压强。
答案:P=ρgh=1000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980帕
(公式1分,代入2分,结果1分)
2、在水平桌面上,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内分别装有1.8千克的酒精和2千克的水。甲的底面积为0.016㎡,乙的底面积为0.01㎡。(已知酒精密度=0.8g/cm?).求:
(1)水的体积;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3)若从甲、乙容器中抽出相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有没有可能使
酒精和水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如果有可能,请计算
出抽出的体积△V;如果没有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三、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
1、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华同学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将其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增加玻璃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7(a)、(b)和(c)所示。他继续实验,在玻璃管中分别注入酒精、盐水,使之与烧杯中水面相平,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7(d)、(e)所示。(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
(1)观察比较图(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比较图7(d)与(e)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实验中的有关项目分别填写完整:
(1)在“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中,用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应将铝块放置在调节平衡的天平的______(选填“左”或“右”)盘进行称量.对比“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测定物质的密度”两个实验,实验目的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需要测的物理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种类有关,两个大量筒中应分别装有______种类的液体。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应该放置在两个量筒的液体内部______深度处.(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答案:
1、(1)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2)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较大,液体压强也较大。
2、(1)左、不相同、相同 (2)不同、相同

一题:
5s时速度为6m/s
则a=1.2m/s^2
(1)4s末的速度为v=at=4.8m/s
(2)头7秒的位移 s=1/2at^2=29.4m 方向与a相同
(3)第3秒内的位移 s=1/2at^2-1/2a(t-1)^2=3m 方向与a相同
(用3秒的路程减去2秒的路程,就是第3秒内的距离了)

二题:
初始状态时,人与爆破点就相距导火索的距离....
但实际上燃烧速度慢....导火索也不会很长....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可以无视)
人跑到安全距离的时间为t=120/4=30s
则导火索长L=30*0.8*10^(-2)=0.24m

三题:
应先求出加速度a
vt-1/2at^2=125
代入v=15 t=10
得a=0.5
则在A点的速度为v-at=10m/s
(2)汽车到A点的时间为10/0.5=20s
(1)位移s=1/2at^2=100m 方向与a相同

Ps:为什么都为位移呢....位移可是矢量啊....题里也没给方向

求120道高一物理选择题和40道应用题。大大们,帮帮忙啊!~

高中物理必修1检测题
本试卷分三大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完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不选或有选错的得零分)
1.以下物理量对应的单位中,哪些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A.力( ) B.动能( ) C.加速度( ) D.动量( )
2.对于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物体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是 m,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加速度分别是
A. 、4m/s2 B.4m/s、2m/s2
C.4m/s、1 m/s2 D.4m/s、4m/s2
4.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突然运动或突然停止时才有惯性
B.物体的质量越大或速度越大,其惯性也就越大
C.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内的物体,其惯性因物体失重而消失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位移、路程都是矢量
B.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D.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且也一定在物体内
6.如图所示,物体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N和3N,不计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和一切摩擦,则为 ( )
A、0N B、3N C、7N D、10N
7.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的位移图像,关于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同时开始运动
B.甲、乙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
C.前2s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2s后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D.在距出发点4m处,甲追上乙,两物体相遇
8.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6N、3N和8N,其合力最小值为( )
A.1N B.3N C.13N D.0
9.力F1单独作用于一物体时,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1=2m/s2,力F2单独作用于同一物体时,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2=4m/s2。当F1和F2共同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 )
A.2m/s2B.4m/s2 C.6m/s2D.8m/s2
10.已知在同一平面内的4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其合力为零。现在将其中的一个力F1在该平面内顺时针转过600,其余的力均不变,则此时物体受的合力大小为
A.F1 B. C.2 F1 D.
二、实验题.(每空4分,共20分)
11.在“探究小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点作为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4。量得x1=30.0mm,x2=36.0mm,x3=42.0mm,x4=48.0mm,则小车通过点2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m/s2。






12..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如下:
(1)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分别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F,测出相对应的加速度a。
(2)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分别改变物体的质 量m,测出相对应的加速度a。
(3)如果 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
A.物体的加速度a与其质量m成正比。
B.物体的加速度a与其质量m成反比。
C.物体的质量m与其加速度a成反比。
D.物体的质量m与其加速度a成反比。
三、计算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13.(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F=60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设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µ=0.4,求:
(1)物体所滑动受摩擦力为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为多大?









14.(10分)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不变的速度v向右运动,将工件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工件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再经时间2t,工件到达传送带的右端,求:
(1)工件在水平传送带上滑动时的加速度
(2)工件与水平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素
(3)工件从水平传送带的左端到达右端通过的距离











15.(10分)一质量为 、倾角为 的楔形木块静置于水平桌面上,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另一质量为 的木块,置于楔形木块的斜面上,木块与斜面的接触是光滑的.为了保持木块相对于斜面静止,可用一水平力推楔形木块,如图13所示,求此水平力 的大小













16.(10分) 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a=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v=50m/s,跑道长x=100m。试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v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B 2.BD 3.D 4.D 5.C 6.B 7. AD 8.D 9.ABC 10.A
二、实验题.(每空4分,共20分)
11. 0.39 0.6 12. (1)质量(2)力(3)B
三、计算题
13. (1)Fµ=µFN= µmg=0.4×10×10N=40N……………………………………….(2分)
(2)由牛顿第二定律 ………………………..(6分)
(3)第3s内位移 …………..(10分)
14.(10分)解:(1)工件的加速度 a=v/t……………………………………………………(2分)
(2)设工件的质量为m,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µmg=ma………………………………………………………..(3分)
所以动摩擦因素 µ= ............................(5分)
(3)工件加速距离 ………………………………………………….(7分)
工件匀速距离 ……………………………………………(9分)
所以工件从左端到达右端通过的距离 …………….(10分)
15.(10分) 解:对 整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①…………………………………………….(3分)
②……………………………………………(5分)
对 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③…………………………………………(8分)
由①②③得: ………………………………(10分)
16.(10分) 解:(1)若靠自身发动机起飞,设通过x=100m的速度为vx,则
由 得 ………...(4分)
所以不能靠自身发动机起飞…………………………………………………………….(5分)
(2)弹射装置使飞机起飞初速度为v0,则根据
得 ……….(10分)

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关于参照物、质点、平动、 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照物一定是不动的物体
B、转动的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看作质点
C、物体的平动可以沿直线进行,也可以沿曲线进行
D、无论多么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由平动和转动这两种最基本的运动组成
2.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时,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时,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3.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经过t秒后又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止。则汽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两个过程中,下列物理量中相同的是: [ ]
A.位移; B.加速度; C.经历时间; D.平均速度。
4、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则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2.5m/s B、11.75m/s C、12m/s D、13.75m/s
5.一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是v和7v,ab的距离为S,经过ab的时间是t,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经过ab中点的速度是4v.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是4v.
C.前t/2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t/2时间通过的位移小1.5vt.
D.前S/2位移所需时间是后S/2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
6.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是S=4t+2t2(m), 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A. 0、4m/s2 B. 4m/s、2m/s2 C. 4m/s、1m/s2 D. 4m/s、4m/s2
7. 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行驶,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1∶2,速度之比v1∶v2=2∶1.当两车以大小相等的加速度急刹车后,甲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1,乙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2,则: [ ]
A.s1∶s2=1∶2. B.s1∶s2=1∶1. C.s1∶s2=2∶1.D.s1∶s2=4∶1.
8. 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 它们的v-t图像分别如图中的a和b所示. 在t1时刻( )
A.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9、一物体自高H处自由下落,当速度达到着地速度的一半时,它下落的高度是( )

10、一个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发生3段位移,在这3段位移中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2s,3s,这3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3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为:( )
A、1:22:32 ;1:2:3 B、1:23:33;1:22:32
C、1:2:3 ; 1:1:1 D、1:3:5 ; 1:2:3
11、如图所示为A、B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图象,图象表示( )
A.A、B两人在第5s内同向而行
B.A、B两人在第5s末相遇
C.在5s内,A走的路程比B走的路程多
D.在5s内,A走的位移比B走的位移大

二.填空题(每空3分)
12.骑自行车的人沿直线以速度v行驶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接着以5m/s的速度跑完其余三分之一的路程,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则v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
13.足球守门员在发门球时,将一个静止的质量为0.4kg的足球,以10m/s的速度踢出,若守门员踢球的时间为0.1s,则足球的平均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m/s2;足球沿草地作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减小,设加速度大小恒为2m/s2,3s后足球运动到距发球点21m的后卫队员处,则此过程中,足球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m/s,后卫队员接到球时,足球的速度为______m/s。
14.甲向南走100米的同时,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也行走100米,若以乙为参照物,求甲的位移大小为____________ 米,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
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共6个计数点,
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
刻度线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
格中.







距离d1d2d3
测量值/cm



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2 =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6、五辆汽车每隔一定时间, 以同一加速度从车站沿一笔直公路出发, 当最后一辆汽车起动时,第一辆汽车已离站320米, 此时刻第一辆与第二辆车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 m。









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答题纸
一、选择题(每题3分,漏选得1分,错选得0分,共33)
1234567891011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3分)
12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距离d1d2d3
测量值/cm



v2 =__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6______________ m。
三、本题共4小题,共34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8分)、一个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4s内的位移是14m。求:(1)质点运动的加速度;(2)它前进72m所用的时间。











18.(8分)、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19、(8分)、一雨滴从屋檐处自由下落,经过高1.2m的窗户历时0.2s,则窗户上沿离屋檐多远?










20(12分)一辆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行驶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8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赶过汽车,试求:(1)汽车从开始运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速度是多少?



















1234567891011
CDBACDCBCDCDADDBAD



12.2.5m/s 13.100m/s2,7m/s,4m/s 14. 100 ,西南方向
15.1.20,5.40,12.00-12.02,0.210 16 、140
17、(8分)参考解答与评分标准:
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由公式Vt=a•t可知:
第3s末的速度为V3=3a, 第4s末的速度为V4=4a,
由公式 可知:
第4s内的位移为 ……(2分)
解得:物体的加速度a=4m/s2 ……(2分)
由公式 可知: , ……(2分)
所以物体从开始到前进72m所用的时间t=6s ……(2分)
18、解:起动阶段行驶位移为:S1= ……(1) 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V= at1 ……(2)
匀速行驶的位移为: S2 =Vt2 ……(3)刹车段的时间为: S3 = ……(4)
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为:
V=
19、解:
20(12分)参考解答与评分标准:
解:汽车和自行车同时同地开始运动,开始一段时间自行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所以两车的距离越来越大;而汽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后来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此后两车的距离又会越来越小,可见,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即:v自=v汽=at,可得:当t=4s时,两车相距最远。
此过程中: ……(4分)
两车相距的最远距离为 ……(2分)
当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车的位移相同,即: , ……(2分)
可得:汽车追上自行车时间为t=8(s) ……(2分)
由vt=a•t可知:汽车追上自行车时的速度为v=16(m/s) ……(2分)

第二题选D,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的变化,而重力势能的多少要看物体的重力和所处的高度,也就是ABCD四个选项讨论的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题选BD,重力势能的变化就看重力做功,重力做正功,重力式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变化多少,一个力做负功,我们也可以说克服这个力做功,重力做功-50J可以说是克服重力做功50J
第四题选C,向上提起,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因为物体匀速,二力平衡,总功为零(用动能定理更好解释:动能不变,所以总共为零)
第五题选AC,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取决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所以重力做功相等,重力做功相等,又因为三种情况对应的时间不同,所以平均功率不同,其中竖直下抛的时间最短,所以平均功率最大(P=W/t),落地时由动能定理可知三个小球速度是一样大的(但速度不同,因为方向不同),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不同,所以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不一样,其中竖直下抛的落地竖直分速度最大,其重力瞬时功力也最大(P=mgvcosθ)
第六题:500 500 500 550(最后一空说一下,要先用牛顿第二定律算拉力F-mg=ma,得F=55N,然后算功)
第七题,1200N(不解释)200J(动能定理一下就搞定)1000J(重力做功量等于重力势能变化量)
第八题:重力做功就看变化的高度,所以重力做功mgL
拉力始终与速度垂直,所以拉力不做功,
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就是把所有力做的功加起来,其实只有重力做功了,合外力做功mgL
我看了下边给你回答的,都出现了错误,这些题都是重力势能那一节的问题,从难易程度来说,已经简单的不行了,只有第二题不小心会选A这个错误选项,如果你是马上要上高二的学生,劝你还是在努力一点,或者直接选文科,看来你很不擅长物理啊,如果你是初中毕业提前学高中物理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司萍沾# 两道物理题,高一的,急!麻烦写下详细过程,谢谢 -
(15846706227): (3)、1 由图可知 波长是0.04m 2 在这一刻位移 Px=0 Qx=-0.03m Rx=0.03m3 求出波速还要知道该列波的周期(4)振幅A=2m 由图可知 2又1/4个波长为9m ∴λ=4m 波速为100m/sT=0.04s f=1/T=25hz

#司萍沾# 如何规范物理解题步骤(高中) -
(15846706227): 写解. ①取研究对象:一般写作对某某物体,如对小球; ②受力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按顺序; ③建立坐标系:沿加速度方向为x轴; ④分解力; ⑤列方程:各轴上的方程; ⑥解方程. 如有必要,作答.

#司萍沾# 高考物理的应用题怎么解啊? -
(15846706227): 物理应用题(联系实际题),是以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实际事物提出问题,解这类题的前提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模型,才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之,这个过程一般称为“建模”,这是解物理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你不会建模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和训练,请在这方面下功夫.关键是从物理角度分析待研究事物,抓住主要特征,找出对应的物理模型.

#司萍沾# 高一物理题目求解,麻烦高手写下详细过程.想了一个下午想不出来....
(15846706227): 设B运动了距离S,则A运动了距离S+1.2米 A:S+1.2=vt-1/2aAt^2=3t-1/2at^2 vA=v-aAt=3-at B; S=1/2aBt^2=1/2X0.5t^2 vB=0.5t vA=vB 解得t=0.8s a=13/4m/s^2 vA=vB=0.4m/s

#司萍沾# 高一物理题,要详细的解题步骤! -
(15846706227): 题目条件出错,列车从静止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为“匀加速” 这样的话...

#司萍沾# 一道物理应用题,需要详细的解答过程,帮忙解答一哈
(15846706227): 分析:放入金属块后,M瓶+M水-M溢出+M金=M2 而M1=M瓶+M水 解:M金-M溢出=M2-M1=38g ∵M金=42g ∴M溢出=4g 又∵ V金=V溢出 ∴M金/ρ金=M溢出/ρ水 ∴ρ金=M金·ρ水/M溢出=42*1/4=10.5g/cm³ 所以金属的密度是10.5g/cm³

#司萍沾# 高一物理,麻烦解一下,麻烦写过程,谢谢
(15846706227): (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 当然是要船头垂直河岸行驶了 因为这时船速在垂直河岸上的分量(这个分量越大, 过河越快)才最大 最短时间是 T=100/3s 船头经过的位移为100M (2)欲使船渡河距离最短 当然要让船速在平行河岸上的分量与 水速 相抵消 所以 船头与水流方向呈π-arccos2/3 的角度 此时 船速在垂直河岸方向上的分量为 V=3*2/3=2m/s 渡河时间 t=100/2=50s

#司萍沾# 物理高手帮帮忙吧!急求解题步骤. -
(15846706227): 小木块A受到向右水平恒力和向左的摩擦力,F合=10-5*10*0.1=5N A=1长木板B受向右的摩擦力,f合=5*10*0.1=5N a=0.5S=1/2at^2 S1=S2+11/2At^2=1/2at^2+1 t=2木块A...

#司萍沾# 高一物理....高手麻烦写下过程....详细点的... -
(15846706227): 详细就详细,如下1、解:物体下落的总时间为 t=√2h/g=√2*45/10=3s 注:这里的√ 是根号,即根号内“2乖45再除以10”. 所以最后一秒初即下落过程的第2秒末,其速度为 v=gt2=10*2m/s=20m/s 注:t2即2秒 最后1s内通过的高度为:H=v*t1...

#司萍沾# 高中物理题,麻烦给出详细解答步骤
(15846706227): GMm/R²=mgGM=gR²GMm月/(60R)²=m月aGM/(60R)²=agR²/(3600R²)=aa=g/3600=0.002722m/s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