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文言文虚词速记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1. 文言文实、虚词的记忆方法

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⑨皆知大王 *** 而贵马也.(《优孟衣冠》)10一丝而乳,以至于寸.(《乐羊子妻》)11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__1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教颐传》)_13从军平阵,以功除峨州刺史.(《循吏辛公义》)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 ?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11至13中“以”采用删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这表明1112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请看下面的例子.14儿妾食麦而已.(《任 其人》)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17 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绷酒翁.(《太尉平乱》)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19何后期为? (《穰苴执法》20帝愀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张释之执法》)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状语,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含义.181920句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

2. 高中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和词类活用用背吗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解释常见文言词语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用汉语翻译文言句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能默写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3. 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 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 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 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 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 “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 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 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 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 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 从这里”等。

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

4. 我要找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

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副词,只,只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副词,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

(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 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

6、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副词,唯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难道) 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副词,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

(副词,只,仅) 8、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副词,刚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 9 、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副词,果真,如果) 10 、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副词,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副词,确实,诚然)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副词,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副词,必须,一定要) 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 12、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 13、见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代词,我) 14、相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代词,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 15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副词,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副词,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

(副词,稍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副词,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希望)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特地。



~


#酆浩径# 给我高中生文言文18个虚词的详细资料 -
(15891334423):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

#酆浩径# 语文高中的文言文虚词总结,包括用法,例子
(15891334423): 1、而 ★作连词:表示并列,“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酆浩径#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所有虚词及意思,要全的!!! -
(15891334423):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

#酆浩径# 高中要求掌握的文言文虚词有哪? -
(15891334423): 高中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 (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详细解释http://web.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question/question_2482350.htm

#酆浩径# 高中语文主要(必考)的文言文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整理 - 作业帮
(15891334423):[答案] 楼主推荐一篇文章给你,我们老师叫我们看的 叫《乌有先生历险记》 这里面囊括了很多实词、虚词、通假、古今.可以考虑一下. 文意也不难.

#酆浩径# 文言文实、虚词的记忆 -
(15891334423): 我是高中语文教师.我来帮你.首先要有一定的阅读量.看《古文观止》是不必的.要以课本为主.高中的所有文言文都要熟读.背诵不必.但是文章中的重要实词,一般在课下注释中,都要记住.课后习题要全部会做.其次,买一本《文言文...

#酆浩径# 高中文言文虚词 是 字的整理 -
(15891334423): “是”的用法较复杂.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唯余马首是瞻 (5)余是以记之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斯故百世之遇也 (8)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例(1)—(3)是“是”作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分别表示远指、近指,相当于“那”、“这”、“这个”或“这样”.(4)中的“是”有提宾的作用,常和“唯”字同用.(5)的“是以”,就是“以是”,相当于“因此”;(6)的“是故”,相当于“这个缘故”,也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斯、兹的用法较简单,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酆浩径# 高中文言文文言实词虚词如何复习120个实词18个虚词应该单独直接背,还是通过做题记忆? - 作业帮
(15891334423):[答案] 在一段话,句子里面记忆啊.单单的直接背很容易弄混的. 语文多做题没多大意义的.

#酆浩径# 如何速记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15891334423): 要多总结,每当学习一篇文言文都要注意收集虚词,而且根据老师所讲将收集到的所有词进行分类,最好把其所在的句子记下来,这样不仅思路清晰,还方便记忆.当然不可能一下就能收集到全部,这就需要日积月累了.而且在总结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经常用的有哪些,有多个意思的虚词常用的意思有哪些.经常认真精确翻译文言文中的每个字,而不是只知道大意就可以.不要轻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就会发现所有的作业没白做.

#酆浩径# 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15891334423):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