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科技革命?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科技革命给人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该怎样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近三十年来,先后出现了电脑、能源、新材料、空间、生物等新兴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与影响上都远远地超过前两次。

基本特征: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

扩展资料:

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近代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18世纪末,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电力的发现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先后出现了电脑、能源、新材料、空间、生物等新兴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与影响上都远远地超过前两次,它具有一些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近三十年来,先后出现了电脑、能源、新材料、空间、生物等新兴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与影响上都远远地超过前两次。

基本特征:

  1.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

扩展资料:

现代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技革命



系统性是客观事物和过程普遍具有的特性,所谓系统即指由一定部分组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环境密切关联的整体。现代科技革命的这种系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科技革命发生的学科领域日益广大
以往科技革命发生的学科领域比较狭小,主要是在物理学领域发生的多,其他学科领域则比较少。而现在的学科则除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六大基础领域以外,已发展出有数千门之多,其中几乎每一学科门类都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因而使科技革命显示出普遍开花的特点。这种科技革命发生的广泛性趋势说明了目前科学技术正进入一个新时代,即广泛“搜集材料”的时代,就像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十九世纪前处在“搜集材料”时代一样,不过这一次是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搜集材料”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预计,随着下一个科学技术整合阶段(“整理材料”阶段)的到来,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科技革命也必将发生,而整个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也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二、现代科技革命发生的物质层次日益深化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常态物质世界,传统科学技术革命也大都是常态科学技术革命。但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日益发生在超常态的物质及其运动层次上。例如物理学研究目前就正向着胀观世界和渺观世界两个方向发展,而这两种世界都属于物质世界的极端层次;生物学研究则已经进入生物群落和生物大分子两个极端层次;医学研究则正在向发现极微小的病变和精细治疗技术进军;在物质运动研究方面,爱因斯坦相对论则是在研究超高速(接近光速)宏观物体运动特征方面发生的一次革命,现在还有人研究物体速度超过光速时的存在状况,简直不可思议;此外目前还有超低温物理学,即关于物体在超低温情况下存在状态的科学,超导体的发现就是重大成果之一,据说还有人研究物体达到或超过零度K时的存在状况和相关技术,被称为“实验的绝技”,这更令人匪夷所思,而一旦获得成功必将引发革命。最后,在天体物理学上,还有黑洞研究,黑洞实际上是一种超高密度的物质态,与此相关的则有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等等,这是20世纪以来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发生的一次革命,如此等等。这种在物质极端层次上发生的科技革命,将极大地扩展人类认识和实践领域。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结构日渐清晰
任何事物都是有结构的,但结构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现代科技革命的结构虽尚未成型,但已日益走向清晰,这就是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基础,以生物科技革命为主导,以能源科技革命、材料科技革命为主干的总体框架。其中,信息科技革命基础作用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任何领域的科技革命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而电子计算机乃是现代信息科技革命的核心!电子计算机每更新换代一次,其对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支撑也就增强一次。生物科技革命的主导作用则主要是由于:生物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并带有高度综合的性质。因而生物科技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吸引其他领域的科技革命向其靠拢,并为之服务。此外生物科技革命的影响面涉及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并直接与人类生存相关,所以特别受人关注。至于能源科技革命、材料科技革命在当代科技革命中的主干地位及其社会影响则已为实践所证明:离开能源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就缺少动力,而离开材料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就失去载体和支撑。
四,现代科技革命的功能日益强化
科技革命总是要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而现代科技革命的这一服务功能则日益强化。这主要表现在:一从科技革命发生到投入实际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如激光技术发明以后,当年就投入了应用;巨型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后也会立即投入使用。二科技革命发挥的效益日益显著。如杂交技术和基因技术投入农业生产以后,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而且使粮食品质有了极大提高。正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这一特征,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现代科技革命的环境关联度日益紧密
科技革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与社会环境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732页)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也与社会环境需要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社会生态环境对新能源的需要推动了太阳能与核能技术的诞生,自动化生产的需要则推动了信息控制技术的生成,农业增产的需要则推动了杂交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航天工程和军事工程的需要更是推动了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突破,甚至以政治为主导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也对科技革命起着激励作用,如此等等。在历史发展中,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发挥得这么突出,这就决定了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环境实际需要搞研究才易于取得成果。
六、现代科技革命的整体性日益突出。
前已指出,目前科技革命总体上仍处在分散的“搜集材料”阶段,但其整体化趋势也已经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首先,这种整体化趋势体现在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日益紧密相连上,科学与技术的鸿沟正在被填平,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理论发现的实际应用还根本无法预见”的情形已基本不存在了。其次,这种整体化趋势还表现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革命日益紧密地关联上,例如信息科技革命就成为其他各领域科技革命须臾不可离开的基础。最后,这种整体化趋势还表现在科技革命与社会环境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今天的科技革命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它再也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制约而孤军奋进了。
上述这些就是当下科技革命所显示出来的系统特征。

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为起端,以20世纪中叶的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空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着区别于历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1.科学成为生产技术的前导
科学成为生产技术的前导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少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所表现的主流序列关系是从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总是立足于生产实践。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艺,发明了技术。为了改进技术,才有了有关科学理论的研究。而且,科学和技术,技术和生产在较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如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热力学,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起来。
但是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倒过来了。科学走到了生产和技术之前,如电磁理论对之子电磁理论的应用等,虽然类似情况并不普遍,而且将其转化为生产技术进而用于物质生产需要相隔很长时间,如1831年发现电流磁效应,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的应用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观。20世纪以来,科学的前导性愈益明显了。现代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的突破往往成为技术变革的先导,而新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的面貌,从材料与能源的开发利用,直到机器体系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表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51——1970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美国为4.1%,日本为14.1%,联邦德国为7.5%,英国为 3.0%,法国为5.9%、都超 过了这些国家在战争期间各自的增长速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所罕见。
20世纪上半叶,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更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极大发展。与19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者前后相继或平行相伴的总特点相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体现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变革相互促进的新特点。科学理论物化速度加快,物化周期大大缩短。19世纪前,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蒸汽机为100年(1680——1780),蒸汽机车约34年(1790——1834)。19世纪的电动机用了57年(1829——1886),无线电用了 35年(1967——1902),汽车用了27年(1868——l895),柴油机用了19年(1878——1897)。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物化速度明显加快,物化周期进一步缩短。雷达只用了15年(1925——1940),电视机用了12年(1922——1934),晶体管用了5年(1948 ——1953),原子能利用从发现核裂变到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建成只用了3年(1939——1942)。
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关系的变化,与20世纪以来科学各分支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趋势不无关系。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认识能力从直径为 10的负8米的原子集团深入入到了小于10的负13米的基本粒子内部。人的眼界从10万光年的银河系扩展到100多亿光年的宇宙,其研究对象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生物个体到地壳、天体和宇宙。随着研究对象的增多、研究层次的深化,原有学科不断深化和分化,出现大量以某一层次或某一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学科的综合。许多学科在研究同一客体时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甚至融为一体,形成了内涵更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等。分化和综合是辩证统一关系,分化导致新学科的产生,综合使原有学科之间的鸿沟消失。如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空隙得以填补;系统科学的出现,使生物学与工程学之间的界限消除。分化与综合相互交替,彼此促进,使得整个科学体系成为一个前沿不断扩大、层次日益增多,最终导致科学整体化。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整体化,使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日趋明显,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技术日趋科学化,即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日益成为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如原子能技术出自核物理学的重大突破,航天技术是伴随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科学日趋技术化,随着科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要揭示这些领域的物质运动规律不仅要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理论思维,更需要具有特殊功能的精密科学仪器和实验装备,而这些仪器和装备依赖于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技术水平越高,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仪器、设施越先进,越是有利于科学进入未涉及的新领域。高技术是基于最新科学理论,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势能的技术。高技术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卓有成效的成果。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变化,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对生产明显的超前性,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
2.科学技术发展多元化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和扩展,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和发明,形成了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以往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或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只出现了一个和少数几个领域。如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以电磁理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以电力和电器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等,而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明显滞后于这些标志性的科学技术,而且在发展规模和深度上也不能与之比拟。然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却在相隔不远的时间内,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科学领域中,继量子论和相对论之后,涌现了量子化学、分子轨道对称理论、信息论、控制沦、系统论、分子生物学、耗散结构、超循环沦、混沌理论等一批观念新、形式新、方法新、覆盖面广的科学理论。在技术领域中,继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后,出现了激光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对今后人类社会产生不可估量作用的新型技术。可以说,科学技术发展多元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区别于前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根本特征之一。

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期间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数量大约每l0年翻一番。仅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2)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花了80年的时间,而从发现原于核裂变到爆炸原子弹只用了6年;红宝石激光器则不到1年。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高了100万倍。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3)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4)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因此,科学理论的每一进展和突破都伴随着人类知识的综合,促进科学整体化的发展。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预见到:“自然科学包括人的科学,同样.人的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3)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许多新兴技术,如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都是现代科学的直接产物。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多,高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当今,在科学上尚未搞清楚,而要想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历史悠久、长期靠经验发展起来的技术,如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等,也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理性认识.已经广泛渗透到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关键,使技术真正成了科学的技术。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宏观领域,而且还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宏观领域。要探索这些领域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必然要借助于强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整套的技术装备。事实上,没有微波技术,就没有射电望远镜,也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超低温和超高压技术,也就没有超导微观理论;没有x光衍射技术,也就没有现代遗传学。

(4)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 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 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棘手的社会问题。正如恩格 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能过份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的 过快增长,粮食供应短缺,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 难的威胁等问题难以控制地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 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终止,人 类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全球问题的概念 “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欧美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人士组成的一个未来学研究机 构——罗马俱乐部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罗马俱乐部把全球问题的研究又称作 “人类困境研究”,这也就是全球问题研究的本义,即专指那些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 类困境” 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关于全球问题的具体内容,罗马俱乐部的发起者和首任主席,意大利著名企业家和社 会活动家A·佩切伊曾经开列了一个相当详细的单子,这就是:“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长,社 会的沟壑和分层,社会的不公平、饥饿和营养不良,广泛的贫困和失业,对增长的狂热, 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匮乏,国际贸易和货币瓦解,保护主义,文盲 和不合乎时代的教育,青年的反叛,异化,难以控制的城市扩张和城市衰退,犯罪和吸毒, 暴行的爆发和新式的警察残酷,拷打和恐怖主义,对法律和秩序的藐视,愚蠢的核行动, 制度的无效和不建全,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环境恶化,道德价值的下降,信念丧失,不 稳定感�6�7�6�7——还有对这一切问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足,等等”。他指出:“这 一堆令人困或、令人棘手的困难,正是罗马俱乐部所说的总问题”。(王兴成《全球学研 究与展望》第四页) 佩切伊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又把全球问题概括为“衰退的十点表现”,即:军备竞赛 和战争威胁;人口爆炸;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赤贫和绝望之中;生物圈的破坏;世 界性经济危机;被忽视的深刻的社会弊病;发展科技无计划;制度僵硬老化;东西方对峙; 思想和政治领导层的失职。1972 年由美国 D·米都斯等人提交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还 曾把作为“人类困境”之基本要素的全球性问题归结为世界人口、粮食供应、工业增长、 环境污染、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消耗等五大参数。应当说,佩切伊列出的单子是足够详尽的, 因而显得庞杂;而米都斯的报告确实抓住了重要问题,但也有某些评论认为,它有意或无 意地回避了一些为全世界所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例如核战争问题和南北经济差距问题等。 究竟什么是全球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应当怎样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 在罗马俱乐部开创这一研究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界和政界都迅即组建机构开展研究, 并且捍出了很多各自不同而又彼此互补的见解。 关于全球问题的特征,有的从问题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例如美国科学发展促进协会 机关刊物《科学》第 172 卷上指出:“全球问题系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 2 实际影响的问题,而各国或者是全球问题尖锐化的主体(损失的根源),或者是损失的客 体,抑或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L·C·霍津等译《当代全球问题》第59 页,社科文 献出版社,1989 年)。有的从问题解决的途径方面进行概括,例如西方学者S·蔡斯在《最 可能出现的世界》和《人类应有的研究》等著作中认为:“全球问题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同上,第67 页)也有人从全球问题造成的原因方面概括其特征, 例如美国学者G·布朗认为,全球问题是各种力量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具 有征服全人类的危险。根据这一特征归入全球问题的,除上面提到的人口、粮食、能源、 资源、环境等问题外,还引人注目地列入了“穷国”和“富国”之间差距的加深以及“核 保护伞”直接保护主要大国,但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这两项。(同上,第67-68 页) 苏 联学者重视揭示全球问题所包含的社会内容,认为这些问题是涉及广泛的经济、政治、社 会、法律、道德的问题。 对全球问题进行分类的最初的偿试,表现为美国未来学者T·戈登1974 年编制的《世 界规模危机形势表》(同上,第60 页)。(见下表) 表1 世界规模危机形势 评 价 标 准 改变事态 评价可靠性 危 机 形 势 涉及人数 影响程度 出现的概率进程的可 责任 和国家对策 能性 的可能性 核 战 争 非常多 十分严重 很 小 可 能 不明 中 等 食 品 奇 缺 非常多 十分严重 高 可 能 不明 大 生物圈恶化 非常多 中等或严重中 等 困 难 不明 不 大 物财分配不均 非常多 严 重 很 高 很 难 无 中 等 能源原料短缺 多 中等或严重很 高 很 难 无 大 E·斯柯尔尼科夫 1972 年在伯克利出版的《国际技术使命》一书,也曾经试图从造成 各类全球问题尖锐化的特殊前提的分析中,作出更深入的分类,即:(1)与新技术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有关的;(2)与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用有关的(如世界海洋的开发、宇宙 空间的利用、能源的综合发展、遗传工程);(3)传统的,但在科学技术革命现阶段特别 尖锐的问题,如:天然资源枯竭、粮食不足、人口剧增、滥用药物和麻醉品、“技术资本 主义”(指对其它国家、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和技术成果转让)。 以上所介绍的,主要是西方学者的见解。大约从本世纪70 年代中开始,苏联科学界开 展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对全球问题的特征和实质的研究 和论证中,正确地指出了西方国家全球问题研究的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往往把对资本主 义构成威胁的“挑战”或危机、甚至对某个资本主义大国造成麻烦的问题,说成是“全球 危机”或“全人类的痼疾”;同时又把对全人类或大多数国家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主要由 资本主义大国造成的真正的全球性问题,有意或无意地加以回避。二是把全球问题的产生 和加剧,单纯地看作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有意或无意地掩盖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 在上述西方学者关于全球问题特征和分类的见解中,确实反映着这两方面的弱点。 中国学者关于全球问题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主要见于80 年代评价西方社会思潮的著作 之中。他们认为,全球问题的形成,既有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联的特殊性,又在一定 3 范围和程度上,具有同科技革命的发展规律、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相联结的普遍性。它们 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全人类的利益,在解决时要求全世界范围内协同一致 的努力。(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前言和第六页》 综合上述见解,特别是我国和苏联学者的见解,可以把全球问题的特征概括为如下几 点: 第一、问题存在的规模是全球性的,至少是区域性的、超出国界范围的。 第二、程度不同地触及全人类、世界所有国家的当前或未来的利益。 第三、全球问题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与此相联的问题解决的困难性。 第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尚不能有效解决,将危及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 第五、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的或世界范围的集体努力和协同一致的行动。 我国学者和苏联学者还对全球问题作出了基本一致的分类。这就是:(1)当前政治现 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同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和改造问题,即邓小平同志 所概括的“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这属于社会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问题。(2)人类社 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和优化问题。(3)个人生活与发展同社会发展之 间相互关系的协调问题。例如人口增长、人的素质的提高、个人生活方式的改造、生态论 理观念的树立等。 二 全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在全球问题体系中,确实有一些数代人连续努力也未能解决的“传统问题”,它们已 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但是,从整体上看,全球问题的形成还是20 世纪上半叶的事。从全 球问题背景的构成来观察,这一时期有如下特点: (1)以煤炭、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技术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在欧洲、 北美主要国家已告完成,开始向世界的其它地区、其它国家迅速推进和扩展。原子能、宇 航、海洋开发、计算机等新技术、新产业也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造 成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作用的力量。据估计,地球上的居民达 到45 亿时,对自然界的作用力量大致相当于石器时代的500 多亿人。(《当代全球问题》 第 2 页)这种作用力的增大,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另方面也意味着自然界的负 担大大加重 ,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变成了空前 突出的问题。到 20 世纪中叶之前的 100 年里,人类对铁、锰、镍等金属的需求就增加 50 -60 倍;对铅、钒、钼的需求量增加 100-200 倍。70 年代中期,每年从地下提取的矿物 质的总量,平均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居民为27 吨。(同上)在环境方面,从30 年代到70 年 代相继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实际上为全球问题的加剧敲了警钟。 (2)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为了追求 超额利润,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也为了扼杀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他们凭借新的科技成果,更加疯狂地扩充经济和军事实力,从陆地到海洋、到外层空间, 彼此竞争,激烈角逐。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自卫,为了制止新的世界性战争,也相应地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和国防实力。其结果,大大扩展了技术活动的领域,整个地球和 近地宇宙空间,都成为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舞台。技术的力量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着 人类预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在更大的规模、更多的方面和更严重的程度上造成对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突出的问题是:世界人民一直忧心忡忡地生活在 “核恐怖”、“核灾难”的阴影之中。 4 (3)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使整个世界“缩小”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 治、文化和科技联系更加密切、频繁而广泛,相互依赖的趋势显著增强。这既有利于经济、 技术发展的积极成果的推广,使人类普遍受益;同时也为技术应用中的各种消极后果的传 播和扩张以及全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客观途径。 对于全球问题的控制和解决,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或先或后地采取措施,做出 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总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很多问题的目前状况,仍然是 十分严重的。 (一)世界人口问题 虽然在大约二百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曾作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断言, 但在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里,还谈不上人口的高速增长。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4‰, (邬沧萍《世界人口》第34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年) 到1990 年,世界人口总 数也不过在16-18 亿之间。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1950 -1980 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9‰,差不多相当于马尔萨斯那 个时代的五倍,从而使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急剧缩短在世界人口于1987 年7 月11 日突破五十亿大关之后,还在迅速增长,并且已于1990 年5 月底达到了53 亿。这就是说,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就增加一亿。现在,全世 界每秒钟增加3 个人,每天增加25 万人。 表2 每增加十亿人口的时间比较 世界人口数 大致达到时间 每增10 亿所需年数 10 亿 1800 年 近300 万年 20 亿 1930 年 约 130 年 30 亿 1960 年 约 30 年 40 亿 1975 年 约 15 年 50 亿 1987 年 约 12 年 据此,世界各国的学者和研究团体,对于世界人口的未来,作出了种种预测,有物称 之为“人口爆炸”,虽然令人吃惊,但也难说是危言耸听。 战后人口增长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增长速度快。例如在 1950- 1975 年全世界所增加的 15 亿人口中,有 12 亿在发展中国家 ,从而使发达国家同发展中 国家的人口比例,由大约33:67 变化为大约27:73。 (二)粮食问题战后几十年,由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土壤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反常等原因 引起的可耕地减少和农业歉收,造成了世界性粮食供应的短缺。粮食总产量虽然在增加, 但是人均占有量的增长幅度却在递减,甚至反增为减。例如,1959-1960 年人均粮食占有 量增加了34 公斤,而1970-1980 年则只增加了15 公斤。而且1980 年的人均占有量还没 有达到70 年代初的水平。(同上,第 174 页)以后虽略有增加,但 1986-1988 年世界人 均粮食占有量又下降了14%,退回到1970 年的水平。(《严峻的环境时代正在来临》,载 《未来与发展》1989 年第4 期)粮食供应的紧张还表现在粮食出口国在减少和粮食储备的 保障天数在减少。80 年代粮食出口国几乎只是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几个国家,粮食储备保证 全球范围消费的天数,已由1960 年的102 天,减少到1980 年的40 天。此外,由于自然灾 害频繁发生,时有歉收减产,不少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已经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 5 也已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1981 年为31 个国家)。粮食短缺带来的危害在经济落后、自 然条件差或人口增长又过快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表现尤为突出,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 占极大的比重。1978 年世界粮农组织曾经调查了128 个发展中国家,发现有60%的人口的 人天摄取热量低于需要量;70 年代世界上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人口为4 亿多人,80 年代就增 加到5 亿多。特别是有4.5 亿人口的非洲大陆,每天有 1.5 亿人口在挨饿,随时受到死亡 的威胁。90 年代初,世界上处在饥饿中的人口竟达7.3 亿,仅埃塞俄比亚和苏丹,就有450 万人面临饥饿死亡的危险。在死亡的威胁下,上万计的男女老少,不得不实行人口迁徙, 远离家园到处寻觅食物。 (三) 自然资源和能源问题 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来源于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城市 化进程的加速等重要因素的发展。 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但目前全球每分钟就有10 公倾土地沙化,每年约有600 万 公倾沦为沙漠。沙漠化土地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5%,有三分之 二的国家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据美国国务院环境质量委员会的报告,土地资源流失的结 果,使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由1975 年的0.32 公倾减少为2000 年的0.15 公倾。进入 20 世纪以来农业用水量增加7 倍,工业用水量增加 20 倍,预计到 2000 年全世界用水量可能 达到 6 万亿立方米。 但由于天气干旱、水体污染等原因,使全世界大约20 亿人口居住 在苦于缺水的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60%;还有十亿人口正在饮用被污染过的水。总之,淡水资源的不足,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世界森林资源也处在危急之中。据估计,原来地球的陆地面积有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 总面积曾达76 亿公倾,到1978 年已经只剩下31 亿公倾。由于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原因,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以每分钟 20 公倾、每年 1800-2000 万公倾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经济价值极高的热带雨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源卫星的详细调查, 目前只剩下了9 亿公倾,预计到2000 年还将有2.2 亿公倾消失。随着森林的消失,大量的 动植物资源也将消失。一位英国动植物保护专家曾指出,现在每秒钟有100 英亩森林消失, 本世纪末可能会有 100 万动植物品种灭绝。载《国外 科技动态》1987 年第7 期)以上数字虽然不一定都很准确,但可以反映出森林资源的基本 现状。 煤、石油等矿物性燃料近几十年消耗剧增,以致西方很多人为“能源耗竭”而惊恐不 安。本世纪初全世界矿物性原料的消耗总量相当于8 亿吨煤,1950 年达到27 亿吨煤,近两 年竟达到90 亿吨煤,预计到 2000 年消耗量可达到 200 亿吨煤。有人估计,世界上 最重要的矿物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量,本世纪最后的25 年将是过去100 年(1876 -1975)的1.5-2 倍。(同上) 非燃料矿物资源的消耗量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按照罗马俱乐部报告的估算,从70 年 6 代初算起,各种金属资源的已知储量,最多的只能开采100 多年,最少的仅够开采10 年左 右。若按埃利希的《人口。资源。环境》一书比较乐观的 估计,也认为到公元2500 年之前主要原料多数很可能耗尽。苏联学者估计,从80 年代初到本世纪末,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新资源 的总量,将超过人类文明全部历史中所消耗的资源总量的2-3 倍。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的报告也估计,非燃料矿物资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正在 以每年3-5%的比率在增加,到2000 年很可能翻一番。尽管“能源耗竭”和“资源枯竭”的说法带有夸张色 彩,但是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的储量终归是有限的,不能不 引起全球的关注。 (四) 生态环境问题 广义的“自然资源”概念,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因此,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 消耗、破坏,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在自己的活动中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历 史,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一样悠久。但直到本世纪30 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造成 许多人死亡和痛苦的重大环境公害事件之后,人类才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的 CO2 数量约为50 亿吨,到下个世纪前 50 年可能还将 增长一倍。据测定,大气中 CO2 的含量,已经由原来的 0.027%增加到 0.032%,到 2000 年可能达到0.04%。剧毒气体CO 和SO2、甲烷、氯气、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含量也在增加。 这除了直接危害人类和生物界的健康和生命而外,某些气体还将通过在大气中发生的化学 反应形成“酸雨”、“酸雾”,破坏种植业、林业、养殖业,造成池塘潮泊的酸化、鱼类 和其它水生物的灭绝。目前酸雨已经在欧、美、亚洲许多国家发现,并已造成不同程度的 危害,北欧和北美的上千个潮泊已经变成了死潮。被称为“温室气体”的CO2、甲烷、氮氧 化物等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使导致全球性气温升高的所谓“温室效应”日益明显和加剧。 据测定,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提高了 0.5 摄氏度。大多数气候学家认为,今 后五十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3 摄氏度。大气中氟里昂等氯氟烃含量的增加,还对同温层的臭氧构 成威胁,臭氧层的破坏将减弱它对太阳辐射来的紫外线的屏蔽作用,增加地面上的紫外线 辐射量,危害人类健康、鱼类生长和植物叶绿素的形成。目前在南极和北极上空都发现了 臭氧空洞 ,损失臭氧约5-7%,预计今后50 年内臭氧将平均减少10-15%。 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使水体污染也日益严重。毒性污染物数量极大,使河流本身的自净 能力失去作用,以致危害水生物并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年约有 500 立方公里(约5 千亿吨)污水排入自然水域,而且每十年排放量将增加一倍。对人类有严重毒害的汞、铅、镉、铬等物质排入水体后通过饮水或鱼 类食品进入人体。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 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每天有25000 人因水 污染而致病或死亡,80%的疾病与水有关,因水污染而患病的人占世界医院病床的一半。 1986 年瑞士一个农药厂起火,大量农药和18 吨汞流入莱茵河,使这条欧洲大动脉受到严重 的化学毒品污染。土壤污染除来自被污染的水而外,主要来自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这不仅使土质 7 恶化,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微生物被杀死,土壤肥力丧失,而且使有毒物质通过绿色植物 进入食物链浓缩,间接或直接地危害人类和其它动物,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造成人类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噪声污染。光化学 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光化学烟雾作为二次污染物是构成大气污染的成份。此外,化学 工业的污染往往是多方面 、多渠道的,有些方面对人类还是个未知领域。例如,现在化学 制品已超过500 万种,并且还在以每年2000 种的速度不断增加新的品种。这些化工制品对 人类的毒害作用,应当说,目前还知之不多。环境事故很多也是来自化学工业。例如,1985 年印度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故,赞成2500 人死亡,十万人中毒。(五) 核战争的威胁问题 这是自1945 年爆炸原子弹以来,关心人类命运的科学家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密切关注的 问题。但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军事大国在研制和生产核武器及其它大规模 杀伤武器方面的竞赛和竞争,不但从未停止,而且步步升级。据80 年代的资料,美、苏两 国所拥有的核武器,折合TNT 的当量,按世界人口平均,每人可分得数十吨 ,地球可以被 毁灭若干次。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有资格发动核战争的美苏两家,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 韪,而且裁减军备的谈判,在近些年也有微小进展。但是,人们又看到,军备竞赛并未停 止。美 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1989 年报告,1987 年的世界军费开支已首次突破万亿美元。 据1987 年的资料,自1945 年以来,地球上的核试验超过了1500 次,其中在大气层中爆炸 约500 次。另据资料统计,光是美国 一个国家1945-1988 年公开进行的核试验就达910 次之多。这种核试验对人类环境的危害, 比起核能利用过程所可能造成的核污染不知要高多少倍,即使核战争不爆发,也是在不断 地给人类制造灾难。据有关资料透露,自1963 年之后的核试验之所以多转入地下,就是因 为1962 年由于爆炸了高吨位的氢弹和原子弹后,使当年大气层中一种放射性物质的含量猛 增了一倍。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当前全球问题中一些主要问题的概况,远不是全球问题的全部。但是, 上述概况已经清楚地表明:(1)全球问题目前仍然是朝着日益严重化、尖锐化的趋势发展; (2)人类还


#那音柄#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
(18477551944):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

#那音柄# 信息时代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
(18477551944): 互联网、计算机、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大型计算机等

#那音柄# 什么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中心要答全部 - 作业帮
(18477551944):[答案]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

#那音柄#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点是 -
(18477551944):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

#那音柄# 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题目,期末考试!求高手帮忙!答得好我献高分! -
(18477551944): 41

#那音柄# 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
(1847755194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的五大特征, 1.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2.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作用日益突出; 3.科技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 4.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 5.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那音柄# 哪些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
(18477551944): (1)科学技术的本质:它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2)科学技术的功能: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

#那音柄# ...5、什么是信息技术?6、什么叫技术?7、当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8、什么叫高科技?它具有哪六大特征9、创新浪潮引发了经济的波动增长.存在哪三种... - 作业帮
(18477551944):[答案] 2、第一次技术革命是“钻木取火”技术.它的发明不仅可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更重要的是使人熟食,扩大了食物选择范围,增加了生产手段,发明了制陶技术.从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3、(1)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

#那音柄# 现代科学革命为什么只讲物理学 -
(18477551944):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所以主要是物理,数学方面好像没有突跃式的发展

#那音柄# 科技知识o(∩ - ∩)o...要多一点 - 作业帮
(18477551944):[答案] [编辑本段]【定义】 一般认为,高科技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 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