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陶渊明作品有哪些艺术特色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王充《论衡》和《吴越春秋》都说这书是大禹治水时命伯益记录而成,不可信,鲁迅认为是古代的巫书(见《中国小说史略》),晋郭璞曾为该书作注并题图赞,陶潜读的“山海图”,就是这种有图赞的《山海经》。《读山海经》“凡十三首,皆记二书(《山海经》及《穆天子传》)所载事物之异。而此发端一篇,特以写幽居自得之趣耳。”(元刘履《选诗补注》)其实,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陈仲醇就说:“予谓陶渊明诗此篇最佳。咏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欲辨忘言’(指《饮酒》)之句,稍涉巧,不必愈此。”(《陶诗汇评》引)。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鸟群自然乐于到这林子中来营窠。“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陋室)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沈德潜《古诗源》),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显然,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热爱生产劳动,正是陶渊明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他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味。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读书的兴味。关于陶潜是否接待客人,回答应是肯定的。他生性是乐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移居》)便是他的自白。《宋书·隐逸传》则云:“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但如果对方有碍难而不来,他也不会感到遗憾。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比清人吴伟业《梅村》诗句“不好诣人贪客过”还要淡永。读者正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诗人信笔拈来好句,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会。一种认为这两句都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意谓和世人很少往来”(《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另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然颇回(召致)故人之驾,欢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无论哪一说,都无害渊明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召致)故人车”参证,也比较符合陶潜生活的实际情况。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也,虽然“门虽设而常关”的情况也有。
  如从“次写好友”(吴菘《论陶》)一说,则以下就是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乐清景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二句极有田园情趣。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酌。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诗人却只写“摘我园中蔬”,盖当时实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鲜惬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笔端。“欢言”犹“欢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渊明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王夫之《古诗评选》),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
  诗人就这样次第将欣托惬意、良辰好景、遇友乐事写足味后,复落到“时还读我书”即题面的“读山海经”上来,可谓曲终奏雅。“泛览周王传,流览山海图”,虽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之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拼命地读,由于压力很大,有时得“头悬梁,锥刺股”,可名之为“苏秦式苦读”。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轻松地读,愉悦感甚强,“乐琴书以销忧”(《归去来兮辞》)、“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周王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21),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中有《穆天子传》五篇,叙周穆王驾八骏游行四海之事)。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书与你》)可以说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读,也不把书当敲门砖;他是“泛览”、“流观”,读得那样开心而愉快,读得“欣然忘食”——即“连饭也不想吃”(贾宝玉谓读《西厢记》语),从而感到很强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与古人神游。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余,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劳动就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就陶潜有泛神论倾向的人生哲学而言,他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齐同,这是更深层的“俯仰终宇宙”之乐。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是因陶潜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
  虽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它属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故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陶渊明的 读《山海经》其十 的创作背景,以及她的中心思想~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如下: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他擅长素描和写意,勾勒出风景、点染环境、意境崇高而富有情趣。语言精工,朴实真实,音色淡薄,魅力深沉。但陶氏不仅雍容华贵,自然淡化了一种风格,还具有金刚如《荆轲颂》、《读山海经》、《精卫微木》等豪爽豪放。道也善于将兴极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作品中的场景既有象征意义,又有真实感。如《古今》中的“七夕无云”、“云间无云”、“叶仲”,它既是一幅月色如春的景象,也是对人生短暂时光寒畅的最好隐喻。
陶渊明的山水往往是人格化的,如苍松翠绿,菊花芬芳,归鸟孤云,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也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象征。
表达了陶渊明诗歌辞赋,诗歌描绘自然风光和生活在农村,农村的生活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一个优秀作品只有无聊的官场和世俗社会,揭示了其完全不愿意讨好利益和弓,但也有一个“生命”,“天命”的精益和其他消极的想法。其艺术特色,既质朴而又鲜明胜利,语言朴实,又十分雅致,具有独特的风格。

扩展资料:
陶渊明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了大量饮酒诗的诗人。他那“醉人”的声音还是怪对与错,同上流社会一样;或反映职业生涯的险恶;或者抒发诗人退隐后的快乐和陶醉的心情;或表达诗人在苦难中的委屈。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数量最多、造诣最高的。这种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保持崇高的道德操守;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淳朴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理解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学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父权制度和社会观中更是特别可贵。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反映了他晚年的贫困生活,可以让读者间接地了解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的田园诗以其朴实自然的语言和崇高典雅的意境,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新天地,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现实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由于他的劳动实践经验,他的诗歌充满了劳动者的喜悦,表达了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三首诗《回园下田》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这正是他田园诗的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禄蝶齐#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感想 -
(18892947077): 这是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一诗中的前四句.原诗是: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

#禄蝶齐# 陶渊明诗的英文翻译《读山海经》其一》 -
(18892947077): 汪榕培先生的《陶渊明诗英译比读》一书,或者谭时霖的翻译,都挺好的,图书馆有,借来看看吧

#禄蝶齐# Y 猛志固常在 的上一句是什么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里面的一句诗 - 作业帮
(18892947077):[答案]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禄蝶齐# 求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的历史典故 -
(18892947077): 陶渊明归田后所写的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一直为陶学家所重视.《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归田之初以遨游仙界的形式写成的重要组诗,集中抒写了他这一时期对过去岁月的人生感悟、社会体验,以及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深层思考.《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禄蝶齐# 求《山海经》的详细介绍!!~~~~~(> - <)~~~~
(18892947077):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1]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

#禄蝶齐# 陶渊明的饮酒 读《山海经》的翻译 -
(18892947077): 精卫鸟衔着小木石,将要用它去填塞东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牌和大斧,头被砍掉,猛志却依然常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活着已经毫不畏惧,死去也决不反悔.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只留着昔日的壮志,复生哪又可期待.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禄蝶齐# 陶渊明《读山海经》(有关刑天的那首) -
(18892947077): 精卫衘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有昔心,良晨讵可待.

#禄蝶齐# 请语文高手做一道诗歌鉴赏题(陶渊明的诗),谢谢! -
(18892947077):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

#禄蝶齐# 《读山海经》中陶渊明托物寄兴,借“精卫”和“刑天”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892947077): 诗人在前半部分写了《山海经》中两个动人的故事,并从两个故事中看到了精卫和刑天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极尽赞颂和讴歌,诗句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隐含着诗人自策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