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贾的历史罪人有谁? 历史上姓贾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贾的名人分布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贾南风(256-300)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后之一。
贾似道,南宋宰相、权臣。
贾余庆,男。贾为南宋的右丞相,他以南宋右丞相充祈请使使蒙古。后来蒙古军把文天祥囚禁在沙漠中,后文天祥杀害。他和吕师孟都是通敌卖国的,所以说“构恶”、“献谄”。——宋·文天祥《指南录》: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贾文备,与丞相伯颜伐宋,赠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武威郡公,谥庄武。
贾塔剌浑,成吉思汗用兵中原,募能用炮者籍为兵,后因功升金紫光禄大夫、总领都元帅。
贾居贞(1218—1280)贾居贞去世后追封光禄大夫、平章政事,为定国公,谥号文正。

第一反应,南宋权臣贾似道

贾似道吧,玩虫起家的

南宋的宰相贾似道

宋 贾似道

历史上姓贾的名人~

我国历史上的贾姓名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18岁时就以诗书文章而被汉文帝刘恒重用,唐朝诗人贾岛还以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推敲的典故,其它如天文学家贾逵,数学家贾宪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但为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当属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曾任河北高阳郡太守,他具有广博的农业生产知识,并多次到河南、山西等地了解农耕状况,因为当时民间虽有一些农耕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理论,贾思勰总结了这些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实践,于公元544年,写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主要阐述了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农耕技术,并根据北方地区春天多风少雨的气候特点,总结并提出了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耕种理论来解决抗旱保墒问题,对于发挥土壤肥力以利土壤休养的问题,贾思勰提倡各种农作物轮茬倒种,用不同的农作物来调节土壤的肥力。这些耕种理论,1400多年来一直在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

可以说,这些耕种理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期,的确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贾思勰在种子的选择和培育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认为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为此,他提倡育种要采取单种、单收、单打并用药物浸泡种子来防止病虫害等提高产量的措施,这些措施现在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据考证,发源于山西的贾姓人氏,唐朝时期就在福建仙游等地形成了很多大户人家,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贾姓人氏从这里漂洋过海,迁到台湾,目前,台湾的贾姓人氏主要居住在台北、新竹和花莲等地。

另外还有:贾充、贾耽、贾公彦、贾似道、贾炎、贾安宅、贾虚中、贾仲明、贾仁元、贾凫西、贾平凹等。

贾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为第137位。根据2007年中国公安部的统计,贾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排名第63位。贾姓源出有二:一、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二、出自狐偃之后。
历史上姓贾的名人
慧远(334—416)本姓贾,净土宗初祖。创建“阿弥陀佛”四字真经等,他的哲学思想和佛教活动,在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上影响深远。
慧持大师(337—412)慧远之弟。晋代对于峨眉山佛教贡献最大者当首推慧持大师,因慧持大师与峨眉山普贤崇拜的肇始密不可分。
贾善翔:北宋道士,中国道教名人。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人。善谈笑,好琴,嗜酒,尝与苏东坡交游。
贾让,西汉著名水利家。
贾逵(30-101)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
贾思勰(472-499)北魏著名农学家,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
贾耽(730-805)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贾耽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对后世制图影响深远。
贾宪,北宋著名数学家,主要成就是“贾宪三角”、“增乘开方法”。
贾鲁(1297-1353)著名水利家。
贾步纬(1827-1908)清代天算家。为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思想能在中国传播,用尽了毕生心力。
贾山,(约公元前179年前后在世),颍川人。约汉文帝元年前后在世。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事文帝,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其后,帝下铸钱令山又上书谏阻,遂禁铸钱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亟令返国,言多激切,然终不加罚。山有论文八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今不存。惟所作《至言》,尚存汉书本传中。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时期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贾捐之(?—前43)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贾谊曾孙。汉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招待诏金马门,数召见,言多采纳,仵中书令石显,被其告发,下狱死。代表作有《弃珠崖议》(孙中山等人称其为中国最早反对帝国主义的著作)、《荐石显奏》、《荐杨兴奏》等。
贾鲂,东汉著名书法家。
贾弼之,为南渡的平阳大族。中国家谱学(亦称谱牒学或谱学)重要奠基人。
贾渊(439—501)南北朝时期谱学大家。
贾公彦,中国唐代经学家、语言学家、《三礼》学专家。
贾至(718—772)唐朝才子、官员。
贾岛(779-843)唐代著名诗人。
贾昌朝(997—1065)宋朝宰相、文学家。着有《群经音辨》(中国古代第一本多音多义字手册)。
贾仲明(1343-1422)元末明初杂剧作家。
贾凫西(1590-1594)明末鼓词作家。
贾云华(1314—1368)元代才女。
贾佗,晋国太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是跟随公子重耳流亡的五贤士之一。
贾季,即狐射姑,狐偃之子,晋文公封于贾地,称贾季。
贾护,《左氏春秋》重要传人之一。
贾复(9—55)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贾彪,太学生首领、名士、学者。
贾诩(147—224)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被人称“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贾充(217 — 282)西晋初权臣,主持修订《晋律》。
贾南风(256-300)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后之一。
贾玄硕,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左长史、军师将军、中书令。
贾彝,“参合陂之战”中,贾彝是生还的为数不多的数十人,被拓跋珪任用为尚书左丞,加给事中。
贾思伯(468-525)北魏大臣。
贾显度,北魏孝武帝元修期宰相。
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唐贞观期间著名清官。
贾铉,金朝大臣。
贾益谦(1147-1226)金朝大臣。
贾黄中(945—1001)北宋初名臣。
贾黯(1022—1065)宋仁宗丙戌科状元,以直言敢谏闻名。
贾涉(1178-1223)抗金名将。南宋在淮东处置山东“忠义军”的中心人物,自幼慷慨有大志。
贾似道(1213-1275)南宋宰相、权臣。
贾余庆,南宋末年右丞相。
贾文备,与丞相伯颜伐宋,赠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武威郡公,谥庄武。
贾塔剌浑,成吉思汗用兵中原,募能用炮者籍为兵,后因功升金紫光禄大夫、总领都元帅。
贾居贞(1218—1280)贾居贞去世后追封光禄大夫、平章政事,为定国公,谥号文正。
贾谅(1387─1439)明朝大臣。
贾咏(1464-1547)明世宗时大臣。
贾三近(1534―1592)据今人考证,《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疑是贾三近。
贾仁元,为晋商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
贾汉复(1605-1677)清初名臣、名将。
贾国维(1671—1743)曾为《康熙字典》纂修官。
贾桢(1798-1874)清朝大臣。


#钭须泉# 关于“贾”. -
(13425564162): 一、 贾氏来源有二: 关于贾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商贾云集财源茂,富庶业勋泽子孙 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所载,西周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弟”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

#钭须泉# 明代贾宰相是谁 -
(13425564162): 明代没有姓贾的宰相 宰相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被废止了 叫内阁 张居正,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没有之一) 徐阶 杨廷和 严嵩(奸臣) 夏言 申时行 高拱等等,没有按顺序排

#钭须泉# 姓贾的名人,不管名声是好是坏 -
(13425564162): 贾宝玉

#钭须泉# 关于姓贾的的历史检查报告表形式 -
(13425564162): 贾姓,出自山西襄汾,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一:(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唐叔虞(武王幼子)→贾公明.二:唐叔虞→......狐突(三晋...

#钭须泉# "细族孤门"是何意?史书上在提到王充的出身时
(13425564162): 细族:指一般的人家,血统不是很高贵. 孤门:指名望不是很响亮的人家. 王充这... “必责之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史通·序传篇》)实在不是通达之论.

#钭须泉# 百家姓的由来中“丁和贾的由来谁能告诉我丁和贾”这两个
(13425564162): 1、关于贾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商贾云集财源茂,富庶业勋泽子孙 出自姬姓,为... 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

#钭须泉# 汉武帝实行谪兵制度的原因(详细一些,最好有史料依据) -
(13425564162): 关于:谪戍制度 戍是指屯戍边疆之役,正常的戍边,谓之“徭戍”,其名见于秦简《除吏律》.与“徭戍”相对称的,就非正常的“赀戍”与“谪戍”.所谓“赀戍”,即被依法罚充戍边之役.秦简中有“赀罪”之名,“赀”即以罚款、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