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古代的趣味算术题以及解法,写小说要用 我想学习文学.主要是想学习写小说.有这方面的教程吗?发给我好...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1):两鼠穿垣
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题意是:有垛厚五尺(旧制长度单位,1尺=10寸)的墙壁,大小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沿一直线相对打洞。大鼠第一天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它们几天可以相遇?相遇时各打进了多少?
此题刊于我国著名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一书的“盈不足”一章中。《九章算术》成书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由于年代久远,它的作者以及准确的成书年代,至今尚未能考证出来。该书是采用罗列一个个数学问题的形式编排的。全书共收集了246道数学题,分成九大类,即九章,所以称为《九章算术》。
解答本题并不十分繁难,请你试一试。

(2)韩信点兵
传说汉朝大将韩信用一种特殊方法清点士兵的人数。他的方法是:让士兵先列成三列纵队(每行三人),再列成五列纵队(每行五人),最后列成七列纵队(每行七人)。他只要知道这队士兵大约的人数,就可以根据这三次列队排在最后一行的士兵是几个人,而推算出这队士兵的准确人数。如果韩信当时看到的三次列队,最后一行的士兵人数分别是2人、2人、4人,并知道这队士兵约在三四百人之间,你能很快推算出这队士兵的人数吗?

(3)和尚分馒头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解:
解: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75个小和尚这是《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解法,原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列式就是:
  100÷(3+1)=25,100-25=75。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4). 以碗知僧
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过路人问她为什么洗这么多碗?她回答说:家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每两人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人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人合用一只菜碗,共用了碗65只。你能从她家的用碗情况,算出她家来了多少客人吗?

(5). 百钱问题
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公元 386 年——公元 589 年),我国北方出了一个“神童”,他反映敏捷,计算能力超群,许多连大人一时也难以解答的问题,他一下子就给算出来了。远远近近的人都喜欢找他计算数学问题。

“神童”的名气越来越大,传到当时宰相的耳中。有一天,宰相为了弄清“神童”是真是假,特地把“神童”的父亲叫了去,给了他 100 文钱,让第二天带 100 只鸡来。并规定 100 只鸡中公鸡、母鸡和小鸡都要有,而且不准多,也不准少,一定要刚好百钱百鸡。
当时,买 1 只公鸡 5 文钱,买 1 只母鸡 3 文钱,买 3 只小鸡才 1 文钱。怎样才能凑成百钱百鸡呢?“神童”想了一会,告诉父亲说,只要送 4 只公鸡、 18 只母鸡和 78 只小鸡就行了。
第二天,宰相见到送来的鸡正好满足百钱百鸡,大为惊奇。他想了一下,又给了 100 文钱,让明天再送 100 只鸡来,还规定不准只有 4 只公鸡。
这个问题也没有难住“神童”。他想了一会,叫父亲送 8 只公鸡、 11 只母鸡和 81 只小鸡去。还告诉父亲说,遇到类似问题,只要怎样怎样就行了。第二天,宰相见到了送来的 100 只鸡,赞叹不已。他又给了 100 文钱,要求下次再送 100 只鸡来。
岂料才一会儿,“神童”的父亲就送来了 100 只鸡。宰相一数:公鸡 12 只、母鸡 4 只、小鸡 84 只,正好又满足百钱百鸡……。
这个“神童”就是张丘建。他继续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名著《张丘建算经》里,最后一个题目就是这个有趣的“百鸡问题”。

“百鸡问题”是一个不定方程问题。 X+y+z=100
设买公鸡、母鸡和小鸡分别为 x 、 y 、 z 只,依题意可得方程组: 5x+3y+ 1/3z=100
另外再设一个整数参数 k ,就有: x=4k , y=25 - 7k , z=75+3k 。
因为鸡数 x 、 y 、 z 都只能是正数,所以满足这组式子的 k 值只能是 1 、 2 、 3 。分别用 1 、 2 、 3 去替代式子中的 k ,算出的答案正好与张丘建的一模一样。
在张丘建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还不会列出方程组,那么,他又是怎样算出题目的几个答案的呢?
原来,张丘建发现了一个秘密: 4 只公鸡值 20 文钱, 3 只小鸡值 1 文钱,合起来鸡数是 7 ,钱数是 21 ;而 7 只母鸡呢,鸡数是 7 ,钱数也是 21 。如果少买 7 只母鸡,就可以用这笔钱多买 4 只公鸡和 3 只小鸡。这样,百鸡仍是百鸡,百钱仍是百钱。所以,只要只有求出一个答案,根据这种法则,马上就可以求出其它的答案来。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百鸡术”。

(6).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答案:梨有657个,共803文钱,果有343个,共196文钱。

(7). 百羊问题
《算法统宗》里的问题《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书里有这样一题:
甲牵一只肥羊走过来问牧羊人:“你赶的这群羊大概有100只吧”,牧羊人答:“如果这群羊加上一倍,再加上原来这群羊的一半,又加上原来这群羊的1/4,连你牵着的这只肥羊也算进去,才刚好凑满一百只。”请您算算这只牧羊人赶的这群羊共有多少只?

(8)李白买酒
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逐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原有多少酒?”
解题方法:壶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诉了壶中酒的变化及最后结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减(减肥斗)而光。求解这个问题,一般以变化后的结果出发,利用乘与除、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逐步逆推还原。"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见三遇花时壶中有酒巴斗,则三遇店时有酒巴1÷2斗,那么,二遇花时有酒1÷2+1斗,二遇店有酒(1÷2+1)÷2斗,于是一遇花时有酒(1÷2+1)÷2+1斗,一遇店时有酒,即壶中原有酒的计算式为

[(1÷2+1)÷2+1] ÷2=7/8(斗)

故壶中原有7/8斗酒。

以上解法的要点在于逆推还原,这种思路也可用示意图或线段图表示出来。

当然,若用代数方法来解,这题数量关系更明确。设壶中原有酒x斗,据题意列方程

2[2(2x-1)-1] -1=0

解之,得x=7/8(斗)

(9)浮屠增级
在明朝程大位<<算法统宗》中,有这样的一首歌谣,叫做浮屠增级歌。
远看巍巍塔七层 红光点点倍加倍
共灯三百八十一 请问尖头几盏灯
这首古诗描述的这个宝塔,其古称浮屠。本题说它一共有七层宝塔,每层悬挂的红灯数是上一层的2倍,问这个塔顶有几盏灯
答曰:顶层三盏浮屠就是佛塔.本题是说,远处有一座雄伟的佛塔,塔上挂满了许多红灯,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全塔共有381盏,试问顶层有几盏灯?
首先列出各层灯数的比是 1:2:4:8:16:32:64 其总和为了+2+4+8+16+31+64=127 即把总灯数分成127份,一份的灯数是 361/127=3,这就是顶层的灯数.
解:设一层x
x+2x+4x+8x+16x+32x+64x=381
127x=381
x=3
8x=24
答:第四层24红灯

(10)物不知数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有关自然数的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翻译:一个数被3除于2,被5除3,被7除2.求这个数.
请你解释一下这个数是几?
孙子算经>的解决方法大体是这样的,
先求被3/2,同时能被5,7都整除的数,最小为140.
在求被5/3,同时能被3,7都整除的数,最小为63.
最后求被7/2,同时能被3,5整除的数,最小为30.
于是数140+63+30=233,就是一个所需求的数,.
它减去或加上3,5,7的最小公倍数的105倍数,比如233-210=23.
233+105=388,......也是符合要求的数,所以符合要求的数有无限个.最小的是23.

  1. 数学真奇妙——韩信点兵的故事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他少年时就父母双亡,生活困难,曾靠乞讨为生,还经常受到某些泼皮的欺凌,胯下之辱讲的就是韩信少年时被泼皮强迫从胯下钻过的事。后来他投奔刘邦,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为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立下汗马功劳,开创了刘汉皇朝四百年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韩信点兵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传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双方大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而汉军也有伤亡,只是一时还不知伤亡多少。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准备清点人数。当行至一山坡时,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韩信驰上高坡观看,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经十分疲惫了,这时不由得人心大乱。韩信仔细地观看敌方,发现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不一会儿,值日副官报告,共有1035人。他还不放心,决定自己亲自算一下。于是命令士兵3人一列,结果多出2名;接着,他又命令士兵5人一列,结果多出3名;再命令士兵7人一列,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值日副官计错了,我军共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个个奋勇迎敌,楚军顿时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战事结束后,部将好奇地问韩信:“大帅是如何迅速地算出我军人马的呢?”韩信说:“我是根据编队时排尾的余数算出来的。”

  韩信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一道趣味算术题,叫做韩信点兵,还有一首四句诗隐含了解题的法门: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诗里让人记住这几个数字:3与70,5与21,7与15,还有105(也就是3、5、7的公倍数)。这些数是什么意思呢?题中3人一列多2人,用2×70;5人一列多3名,用3×21;7人一列多2人,用2×15,三个乘积相加:

  2×70+3×21+2×15=233

  用233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1,符合题中条件。但是,因为105是3、5、7的公倍数,所以233加上或减去若干个105仍符合条件。这样一来,128、338、443、548、653……都符合条件。总之,233加上或减去105的整数倍,都可能是答案。韩信根据现场观察,选择了和1035最接近的数字1073。

  诗歌里的70,21,15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70是5和7的公倍数,除以3余1;

  21是3和7的公倍数,除以5余1;

  15是3和5的公倍数,除以7余1。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语言说明这个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15。如果所求的数被3除余2,那么就取数70×2=140,140是被5与7整除而被3除余2的数。如果所求数被5除余3,那么取数21×3=63,63是被3与7整除而被5除余3的数。如果所求数被7除余2,那就取数15×2=30,30是被3与5整除而被7除余2的数。

  140+63+30=233,由于63与30都能被3整除,所以233与140这两数被3除的余数相同,都是余2,同理233与63这两数被5除的余数相同,都是3,233与30被7除的余数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个数。 105是3、5、7的公倍数,前面说过,凡是满足233加减105的整数倍的数都是符合题意的,因此依定理译成算式解为:

  70×2+21×3+15×2=233

  233-105×2=23

  这就是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或称“孙子定理”,它和韩信点兵是一个道理。



   



文言文的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时令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梨果多少价几何?
设梨数为X,果数为Y,又据诗意知:每个梨价为11/9文钱,每个果价为4/7文钱。则可列出二元方程式:
11/9X+4/7Y=999 X+Y=1000
最后解得结果是:
X=657 (个) Y=343(个)
梨的总价为 11/9×657=803(文)
果的总价为 4/7×343=197(文)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设塔底有X盏灯
每一层的灯翻倍
第二层为2X
第三层为4X
第四层......
列出算式就是:
X+2*X+4*X+8*X+16*X+32*X+64*X=381
127*X=381
X=3
所以是三盏灯

鸡兔同笼问题。

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

学习文学在哪看非原创的小说《比如起点的》 那些太垃圾没文采!~

小伙子,品味很高,你去白鹿书院
那个网站质量高

亲,写小说其实是没有什么教程的。关键就在于你自己是否多看书多写作,你看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了。看的书的范围越全面,写的时候就会越轻松。在生活中多留意细节,有灵感要及时记录。写之前最好要构思一下小说的背景,人物关系等。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写作就是在看的时候不知不觉的模仿别人的写法,最后摸索出自己的写法。所以,多看书是至尊的王道教程。


#席洪怡# 求几道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
(17869456678): 百鸡问题《张邱建算经》中,是原书卷下第38题,也是全书的最后一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伍;鸡母一,值钱三;鸡鶵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鶵各几何?答曰:鸡翁四,值钱二十;鸡母十八,值钱五十四;鸡鶵七十八,...

#席洪怡# 古代算数题都有哪几种? -
(17869456678): 鸡兔同笼 杨辉三角

#席洪怡# 古代算术题:要解释每步 -
(17869456678): 题里壶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诉了壶中酒的变化及最后结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减(减肥斗)而光.求解这个问题,一般以变化后的结果出发,利用乘与除、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逐步逆推还原."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见三...

#席洪怡# 古老的趣味小学数学难题
(17869456678): 设大牛x头,中牛y头,小牛z头 得到式子 x+y+z=100 10x+5y+0.5z=100 求出整数解 x=1 y=9 z=90

#席洪怡# 古代印度流传着有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解法是小学生能看懂的,要过程和答案 -
(17869456678): 假设蜂蜜总数为A,那么 甲地第一种花落下的蜂蜜数=A*1/5 甲地第二种花落下的蜂蜜数=A*1/3 乙地两种花落下的蜂蜜数 =(A*1/3-A*1/5)*3 那么蜜蜂的总数A=A*1/5+A*1/3+(A*1/3-A*1/5)*3+1 =5/1A+3/1A+A-3/5A+1 =3/1A-2/5A+A+1 等式左右A相减,1/3A-2/5A+1=0 5/15A-6/15A=-1 -1/15A=-1 A=15 答案是一共有15只蜜蜂 不知道能不能看懂

#席洪怡# 数学古算题 -
(17869456678): 解:(1)设好马x天能追上劣马 110x-65x=65*9 45x=585 x=13 (2)65*9÷(110-65)=13(天) 答:好马13天能追上劣马

#席洪怡#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 -
(17869456678): d 试题分析:a项材料体现不出;b项明显错误;c项说法错误,个人的地位不是在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材料中分配的不同,反应的是他们各自爵位的高低,反应的是等级秩序.故选d 点评:古代等级制度严格.相传在西周就有周公制定等级制度,以后各朝无不沿袭.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的分封制、秦时期的皇帝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等都需要把握.

#席洪怡# 求一道中国古代数学题
(17869456678): 古代数学问题李白买酒:"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见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完壶中酒."则壶中原有酒 A7/6斗 B8/7斗 C9/8斗 D10/9斗

#席洪怡# 趣味数学题急求啊啊 - 作业帮
(17869456678):[答案] 韩信点兵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是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意思是: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自然数. 想:此题可用枚举法进行推算.先顺...

#席洪怡# 古代怎么写计算题? -
(17869456678):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孙子算经》卷下第31题三藏西天去取经,一去十万八千程.每日常行七十五,问公几日得回程.——梅瑴成《增删算法统宗》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作五.——杨辉《日用算法》